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学原理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生态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认识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一、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旅游生态学研究的生态系统: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是生态系统的中心,其他生物仅仅是人的环境,但这一环境对旅游者有特定的吸引力,因此这一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系统。研究旅游生态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使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负影响及解决措施;其二,旅游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利用、生态管理和环境意识教育等,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所建立的旅游生态系统,总是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又有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系统中自然贮存的能量和物质也就越大,这种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越强,即自动调节能力强,反之亦然。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代偿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扰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存系统的阀值时,就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旅游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性系统,其结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能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目的。我们在开发建设旅游区时,应把生态旅游区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尽力维护旅游区生态平衡,使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二、建立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只有建立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一经济系统,用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观点去指导旅游业,才能高效、稳定的发展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因地制宜,建立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2.突出生态旅游区生态结构的特征3.充分重视生态旅游区宏观生态系统4.重视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1.因地制宜,建立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
(1)按生态相互依存规律发展旅游区景观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应按生态学规律去规划生态旅游区,方使生态旅游区生态趋于平衡,稳定增值,可持续利用。若原始景观结构尚完善,则应从生态人文美学角度(活力美、和谐美和参与性)加以提升。举例(九寨日则沟)箭竹海镜海孔雀河道诺日朗瀑布诺日朗群海五花海熊猫海熊猫海瀑布珍珠滩珍珠滩瀑布九寨沟的日则沟,早期与附近其他沟谷类似,水流在沟谷中流淌。由于冰川退缩,加之区域内地震频繁,参天大树倒伏,水流速度减缓等原因,地形进一步变化,钙华沉淀并逐渐加高钙华堤坝,向前推进,以至形成今天由溪流、瀑布串连成的谷中湖群风光。1.因地制宜,建立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
(2)单调景区,应模拟生态系统完善其结构单调景区及人工生态系统的旅游区,往往是不仅景观显单调,而且生态系统很脆弱,对此情况应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完善其功能。例如:生物与环境互补,造就了一代名园;植物补动物,大环境之静补飞禽之动使生态系统结构完善;生态旅游城市,应向自然化、生态化发展,达到人工环境和生物环境相耦合(前者为非生物结构,应扩大后者才能发挥生态功能)。城市自然化,生态化,其中生物物种是能量物质流动渠道,发挥生存功能之后,脆弱的城市生态,就日趋稳定,生态旅游城市功能才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2.突出生态旅游区生态结构的特征生态旅游区中的自然生态尽管有独具的优点和功能,但不皆具景观特征。生态旅游区景观美应独具特色,其特色即中心结构,应给予突出发展。2.突出生态旅游区生态结构的特征(1)以植物为中心者,应突出植物在景观中的生态美学功能蜀南竹海突出数十种婀娜多姿的竹类,发挥了生态美学功能,历来游者有“难识庐山真面目”之叹。究其因,中心结构在于竹林。2.突出生态旅游区生态结构的特征(2)以动物为中心者,需稳定食物链以保持景观特色如辽东半岛南端海中蛇岛,因狂飙拽折仅存灌丛,丛中繁殖昆虫,昆虫信息诱铁山之候鸟,鸟供蛇食,粪沃灌丛,蛇于枝下,促使灌丛密茂。形成了以蛇为中心的系列食物链。有人将陆鼠引人蛇岛,拟转移食物链;岛蛇不食陆鼠,鼠繁而毁灌丛,阻碍虫的繁殖;虫的消长影响鸟的招诱,终于影响了以蛇为中心的生态结构。故旅游区生态中心及食物链,只可保护完善,不可破坏。蛇岛树上腹蛇2.突出生态旅游区生态结构的特征(3)以水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应结构、功能并重湖溪塘库旅游区,污水落叶等,使水富营养化而耗氧,致水生动物绝迹;应完善水生生态群体结构,发挥群体生态功能,才能保持水域旅游景观。四川安县白水湖水域的生态结构功能是腐殖入水繁藻,藻多养鱼,鱼类繁菌,并促进植物、水虫繁茂,则鸭可栖居。完善了水域生态群体结构功能,成了著名的生态旅游区。3.充分重视生态旅游区宏观生态系统
(1)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要形成开放系统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非单独存在,区内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既相互作用,又与区外联系形成开放系统。欲发展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必须宏观考虑。桂林风景,山则石笋林立,水则山峭濒江。若受移动型煤烟和工业废水污染,则山失青黛之色,水失碧波之翠。应宏观考虑,广植森林,治理污水;区外森林净化大气,调节区内气候水量,灌丛昆虫信息招留飞鸟;方能保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特色。3.充分重视生态旅游区宏观生态系统
(2)重视生态旅游区宏观生态系统的支柱水源是水体旅游区生态支柱,应宏观培植水源林。例如,西昌邛海是四川著名的天然淡水湖泊,邛海支柱是地下水源,除应加强湖滨绿化工程外,应宏观考虑保护其源头,稳住候鸟,防治湖泊向沼泽演替。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九寨沟内长海流域每年约32%的水量,经断裂形成的地下缝穴,自剑岩上游进入日则沟,而则查哇沟还有相当的径流沿下季节海——珍珠滩——向断裂于珍珠滩段补入到日则沟。因此,保护好长海流域的森林,不仅直接影响则查哇沟的水流变化,而且也影响日则沟的水流变化。
西昌邛海4.重视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1)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概念环境容量即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或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改变的前提条件;“能容纳”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条件。因此,环境容量是环境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的量度,其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方向、强度和规模等来反映。
4.重视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2)扩大基本容量方法其原则是发展区内生态系统。首先,应考虑尽可能使地形复杂化,依脉垒山,因坡展麓,以潭扩湖,随渠折溪,高宽深折多向发展。其次,按地势扩大建筑容量。常见依山为台,因谷为园,将高山、低谷、丘台、江石、云栈、梯径、峰壑,用建筑连成园林。第三,用植物扩大环境容量。这是旅游区常用之法。如四川翠云廊景区的“三百里行程十万树”,即是用植物扩大环境容量的典型。四川翠云廊风景区翠云廊是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位于四川北部的剑阁县境内,分布在以历史文化名剑阁城为中心的西、北、南三线约200余里的古驿道上,虽然历经千古沧桑,仍然枝叶茂盛,生机盎然,它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是罕见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
4.重视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3)划区保护,稳定环境容量将生态旅游区分为中心区、缓冲区、外围区。外围区要制定管理条例,使“三废”、化肥、农药不波及缓冲区生态系统。完善缓冲区生态系统结构,建防护林阻滞外围区移动型污染源冲击中心区,对中心区严加保护。三、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演替生态旅游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它可使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特征发生变化,若这种干扰超越生态系统正常波动的范围,生态旅游区本底资源会受影响或“突变”,这种变化导致景观不同程度或完全改变。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或障碍,打破了原有旅游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形成原循环位移或恶性循环。干扰生态旅游区的因素有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种类型。自然干扰对生态破坏的影响往往是局部的和偶然发生的,而人为干扰是附加在自然干扰之上的,会使生态旅游区域中的生物种群、整个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想一想:可能有哪些?受破坏的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关键,就是被干扰后演替的最终结果和正常演替的关系。自然干扰一般是使生态系统经历漫长的岁月“返回”到生态演替的初始状态。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扰使生态系统呈周期性演替,成为生态演替的动力。生态演替中,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在变化和适应动态中逐渐达到动态平衡。然而,人为干扰在生态演替中则完全不同,人为干扰对生态演替往往是加速,甚至改变方向或向相反方向演替。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常常会产生生态冲击或生态报复现象,即生态环境改变后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举例一:承德旅游区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下(后者为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位移强度破坏了原系统的阈限,呈不稳定性的破坏波动,生态演替逆向发展,导致旅游区生态环境恶化,1994年7月发生的洪灾即可为证。(无灾则己,有灾即是大灾)举例二: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兴建山庄和外八庙的建筑材料取自当地山林。随着人口剧增,为生计所需,农牧业发展起来,伐林毁草,人们炊食所需之薪材均须依靠伐木取草而获,致使天然植被群落破坏殆尽,森林覆盖率下降。由于人为破坏干扰,使山林退化为不稳定类型,造成现今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单一,各种动物及鸟类失去了栖息的环境,使区域生态景观恢复较为困难。四、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区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良性生态演替。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生态系统也可以从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所产生的位移状态中得到恢复,其结构和功能得到逐步协调。在人类合理参与下,一些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加速恢复,而且可以改建和重建。若恢复,可以将受害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推移回到初始状态。由于人类活动所损伤的生态系统,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可以重新获得一些生态学性状。自然干扰所损伤的生态系统,若能被人类合理控制,生态系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然而,重建是对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特点。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两个模式途径:一是生态系统受害不超过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压力和干扰被移去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如对退化草场进行围栏保护,草场即可得到恢复;江河湖海休鱼期的设立可让鱼类休养生息。二是生态系统受害是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只依靠自然过程不可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依靠人为帮助。总之,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依靠自然演替恢复是缓慢的;人为参与可以加速恢复,并可进行重建。但是人类的恢复措施,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1.人与自然1)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有利一面:一是自然提供了维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还能够在一定容量范围内消纳和同化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等;二是自然提供的舒适环境,还能够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不利一面: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等威胁着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发展。(除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特殊情况之外,很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直接相关。)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1.人与自然2)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有利一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包括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能力,为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来源;不利一面:当人类一味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源而缺乏适当补偿,或随意排放废弃物并超过其容量限度以后,就会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2.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如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人类生命期望值的提高,成人文盲比例的下降,儿童入学率的上升以及全球食物生产速度的增加等。但与此同时,由于片面的经济增长和没能对人类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产生整个地球和人类难以承受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从发展方面来看,第三世界状况日益恶化:受饥饿人数比历史任何时期都高,其绝对人数在增长;全球文盲、没有安全饮水、无家可归及缺乏燃料的人数也在增加。如果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继续下去,这种状况不会得到改变。全球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到去年底,全球粮食储量降到近20年的最低点,小麦、糙米、大豆和玉米期货都处于多年来最高点。海地因食品价格飙升引发骚乱,至4月7日已有5人在骚乱中死亡。全球飙升的食品价格,导致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印度尼西亚、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都先后发生骚动或暴乱。苏丹的穷人被迫吃树叶充饥在埃及北部城市Mahalla警察正在逮捕抗议者在埃及北部城市Mahalla抗议群众正向警察投掷石块在埃及北部城市Mahalla群众正在抗议高通胀和低工资从环境方面来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在全方位地威胁着整个地球、地球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存。首先,自然资源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每年大约600万公顷的生产土地变为不毛之地,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在30年内土地损失和森林破坏面积分别相当于一个沙特和印度的国土面积。其次,环境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在欧洲,酸雨正在导致森林的死亡,破坏着湖泊水系和土壤,也损害着国家的艺术和建筑遗产。从环境方面来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在全方位地威胁着整个地球、地球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存。第三,石化燃料的过多消耗,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这种“温室效应”足以在21世纪开始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区域,使海平面提高而淹没沿海城市乃至摧毁沿海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其他工业废气破坏着地球的臭氧层,使有可能患癌症的人与动物数量急剧增加,海洋食物链也会被破坏。工农业生产使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人定胜天的主人姿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了近300年的历史。二者的背离,主要表现为人类掠夺式地向大自然夺取资源,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物,走了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恶化和生态破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在大自然负面回报面前,不得不总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独立于环境问题,现在的发展模式,侵蚀着经济发展所依存的环境基础,环境退化正在削弱着经济的发展。因而,人们开始思索如何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在环境生态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3.三个里程碑(1)第一个里程碑两本极其重要的书:一本是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achelCarson)在1962年出版的被称为“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寂静的春天》;另一本是由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该书从污染生态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书中首次向人们揭示出有机氯农药对许多生物的生存乃至人类的生存带来的极大危害。美国许多地方在春天已不能听见鸟啼声,这一异常景象和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证明农药污染的严重危害,使生机勃勃的春天死一般的“寂静”。☆《寂静的春天》书中写道:“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阴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寂静的春天》有机氯农药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作者的结论:“我们必须与其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寂静的春天》通过对污染物的迁移、变化的描写,阐述了天空、海洋、河流、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寂静的春天》从环境污染的新视角唤起了人们对古老的生态学的兴趣,揭示了环境污染对地球生态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起“合作的协调”的关系。☆《增长的极限》主要内容:由于人口按指数增加模式增长,从而要求粮食等人类生活用品也必须按指数模式增长,但是地球的可耕地和其他矿物资源是有限的,势必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引起环境污染的种类、范围和绝对量也循指数增长规律日趋严重,而地球吸收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十分有限,从而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因此,世界若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在未来100年内总有一天会到达极限,出现全球性灾难。为避免这一危机的发生,他们提出“零度增长”的使全球均衡发展的对策。☆《增长的极限》这个报告,由于一改人们贯常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工业社会的成就,提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及人类未来等问题,引起了爆炸性反响。该书警示性地罗列了经济增长所引发的种种环境和资源问题,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第一个里程碑的标志:1972年6月5日—14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次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会议的成果:其一是大会秘书长委托完成的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其二是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此外,会议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只有一个地球》指出“当前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我们把征服世界看作是人类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常常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而破坏了自然界”,报告警告说:“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正处于深刻的矛盾中”。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发展不足造成的”,“在工业化国家里,环境一般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而目前,“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宣言》最后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思考: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为什么美国和澳大利亚没有加入?美国于1998年批准加入,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2)第二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解决了全球的环境问题了吗?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未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响应。一位巴西代表私下里说,“给我们一些你们的污染,只要我们能得到与之一同到来的工业”。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各国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一致性。我们国家呢?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生态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空气开始逐渐变得清新,鱼儿重新出现在绝迹多年的河流中。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环境问题的焦点却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热带雨林在消失,良田由于过度开垦而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等。(如巴西、中国等)另外,人们开始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发展,酸雨、全球变暖和臭氧层耗竭等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威胁。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Commissionof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WCED)。委员会的宗旨在于:为持续的发展提出长期的环境战略,把对环境的关注转化成南北双方的更大合作,找到国际社会更有效地保护环境的途径等。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翔实的资料,针对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而现实的建议。最引人注目的是,报告中首次采纳“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环境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报告指出,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持续的发展不仅仅能够于某一时期在某些地区实现,而是要在整个星球上延续到遥远的未来。这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3)第三个里程碑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框架声明》,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纲领,即,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会议一致同意在文件中确认下列原则: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恶化负有主要责任、应当提供资金作为官方发展援助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有益于环境的技术等。这些原则目前都已成为国际上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准则。这次会议通过的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这次大会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并要求每个国家都要在政策制定、战略选择上加以实施。至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中国也相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加以实施。※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内涵是什么?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理解: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新时期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挑战?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新时期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即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如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要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人质疑《增长的极限》的原因)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评价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NP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这种观念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人类需要。包括基本需求(指充足的食物、水、住房、衣物等)和高层需求(指提高生活水平、安全感、更多假期等)。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要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满足高层次需求。二是资源限制。即要考虑环境和资源承受能力,因为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目前有限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结构会延续或加剧这种限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三是公平。同代之间要公平;(局部与全球人口的发展要公平)不同代的代际之间要公平;(当代发展机会与后代人机会平等)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包含了三层含义:二是经济可持续性。主张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利用经济手段管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包含了三层含义:三是社会可持续性。主张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与收入在当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公平分配。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鉴于地球上自然资源分配与环境代价分配的两极分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普遍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地球社会环境。由上可知,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人类应该追求的是以人为目标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1.强调首先要发展2.强调持续性3.强调公平性4.强调整体性5.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6.强调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观念转变1.强调首先要发展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偏离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停止发展是消极的,是没有出路的,它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2.强调持续性是持续性的发展,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在保持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的增加达到最大限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就必须改变,用绿色GDP或GNP来衡量)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也就是对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3.强调公平性即发展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一方面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给全世界各国人民以公平的分配权(特别是资源利用的公平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特别优先的目标;资料:中国的贫困人口有多少?
另一方面,代际间的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应为自己发展的需要而损害人类今后世世代代满足需要的条件,要给后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中国的贫困人口有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低收入人口2841万。2007年,我国的贫困线划定在1067元。不过,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平均每天收入1美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若以此为标准,目前中国只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就多达4亿人(另说是2.9亿)。有消息称,今年国务院扶贫办拟将我国贫困线抬高到年收入1300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首次达到了日收入1美元的国际标准。),那么,我国的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中国的贫困人口有多少?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绝对贫困人口有15亿。美国2004年贫困线标准为人均5256美元,平均每天14.4美元,这个标准中国没有可比性。联合国公布的国际标准为每人每天1美元为绝对贫困,2美元为贫困,中国的贫困线则为每人每天0.5美元(按1300元计算),与国际标准相差极大。)4.强调整体性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性。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建设不仅是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环境和资源为发展提供的支持力量却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有人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5.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思考:有哪些?)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达到合理的发展,则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改变消费,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弃物。同时,人类应用现代生态学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成员,而不是自然界的主人,真正完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6.强调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观念转变对自然界精心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任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没有把它看成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错误态度。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旅游可以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并不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无破坏的产业。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旅游资源枯竭现象”;巴布亚新几内亚出现土著居民与游客的争斗;大西洋、太平洋中的一些小岛由于游人大量涌人导致生态破坏而不得不宣布关闭……我国出现了故宫、黄山游客严重超量,九寨沟旅游垃圾堆积,厦门黄金海滩沙滩消失,云南、贵州一些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因单纯商业化而魅力渐失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危机,旅游社会冲突与旅游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已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旅游业是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二者应为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冲突。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是伴随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来的。(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在国外,比较权威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有3个:一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提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二是世界旅游组织(WTO)顾问爱德华,英斯基普的定义:可持续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其内涵主要包括:①旅游业发展需要进行规划和管理,这样才不至于在旅游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或者是社会文化问题;②在必要时应保持和提高旅游区总体上的环境质量;③应将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样旅游景点才能保持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④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要广泛渗透到社会当中,尤其应对旅游区的当地居民大有裨益;⑤旅游业应与地区总体发展计划和地区规划相吻合。三是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质,而且提出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认为可持续旅游的内涵是:①保证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谢彦君,1994);②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田道勇,1996);③在保护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匡林,1997);④在全世界范围实现旅游的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结合,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旅游的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汪剑明、鲁瑾,1997);⑤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能造福于后代子孙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上述关于可持续旅游概念和内涵对可持续旅游实质的揭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所指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可表述为: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不仅要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当前的生活、文化、精神、享受性利益和需要,而且要保证和增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全球的生态体系、各国的民族文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完整性、多样性和有序性。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上述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田道勇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为:①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习惯,使人的行为规范和实践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标准;②保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生存能力,减缓非更新资源的衰竭速度,改善增长的质量,解决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问题;③在国家的水平上建立起综合发展与保护的总体框架,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④千方百计地满足旅游地居民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提高生产质量,防止因贫困而对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的悲剧发生,适度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并把旅游地居民人口限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⑤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准,改善服务质量,以使旅游者在旅游实践中得到旅游需求的满足;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事业,同时也应积极吸纳国际上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国际合作。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满足游客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需求相统一,保证当代人在从事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业要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意味着环境的破坏和某些自然景观的丧失。(有的不可再生)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对于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应该贯彻以下原则:(1)计划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谨慎性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关部门应该慎之又慎,以免破坏自然景观,出现对不起后代的“后悔工程”。(3)科学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贯彻科学性原则,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宾馆、酒店等大型旅游设施应建在自然保护区外,区内只建一些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简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休息和食宿设施,如木屋、木棚等;公路最好不要直通保护区的核心区……这样,一则可以保护自然景观,二则还可以使游客更好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二)旅游企业经营与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应注意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以适当的方式,对旅游者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承担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义务。(二)旅游企业经营与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行社、旅游公司及旅游交通企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①生产环保型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产品、森林旅游产品和农业旅游产品等。②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应当避开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地域。③在旅游策划的各个阶段,充分听取地域生态科研人员和自然保护团体的意见。④旅游团人数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小团队旅游,便于领队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破坏。⑤正确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培养旅游者的环保意识。通过各种媒体对游客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目的地的生态、人文情况,进行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及注意事项,目的地的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旅游途中的垃圾处理方法,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援助计划等。⑥对导游和领队人员进行培训,增长其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和造就有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和责任感的导游人员,对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⑦实现废弃物的最小化。废弃物的最小化是《21世纪议程》的核心。⑧减少能源的利用和降低潜在的具有破坏性的大气排放物。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直接与燃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物理2》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伐木劳务承包合同范本
- 2024年代销电缆线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4年传家电视剧大姐离婚协议书模板
- 儿童肺炎的预防护理
- 《社会调查》教材笔记
-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护理
- 医学生护理计划
- 2024新版棉花买卖合同
- 2024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无效
- 健康体检的重大意义共35张课件
- 微景观制作课件
- 2023学年西藏省重点中学英语九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三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练习题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教六年级下册目录生命只有一次教学设计
- 小学劳动课教案三年级上册5篇
- 2021版特种设备目录
-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4课 未来的交通工具丨赣美版
- 最新爆破安全规程
- 主题班会课防盗
- 支委会委员选举计票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