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D)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C.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发明”的学者是(D)A.马克思B.恩格斯C.马克思、恩格斯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线因素是(D)A.世界革命的影响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C)A.第一个星期B.第二个星期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3、哲学正式形成于(A)A.奴隶制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哲学是(A)世界观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主线的见解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世界观就是(B)A.观测世界形势的主线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主线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主线见解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见解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思维和存在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哲学的生命力从主线上说在于(A)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所有科学之母”。这说明(D)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A.重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目的在于(B)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对的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B)A.理性结识和感性结识之间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尔之间的关系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19德古典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D)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B.前者认可运动,后者不认可运动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是(D)实践性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A.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B.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C.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目的在于(C)A.增长科学知识B.增强语言能力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方法是(C)A.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B.亲自参与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实践实际)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之后,开始出现了(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认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B)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D.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B)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认可(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认可(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主线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A)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A.唯心主义B.诡辩论C.不可知论D.二元论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C)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A)统一A.物质B.运动C.意识D.实践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普行便利)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D)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金木水火土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C)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D)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B)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D)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B)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发明的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D)A.结识来源于绝对观念B.人在神的启示下结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结识的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2、“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C)A.不可知论观点B.二元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万物皆备于我”C.“存在就是被感知”D.“心外无物”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B)A.宿命论B.唯意志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46“理在事先”这种结识论的观点是(C)A.不可知论B.可知论;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47、现代西方哲学,不管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B)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A)A.物质范畴B.存在范畴C.意识范畴D.实践范畴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达尔文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结识达成前所未有水平的是(A)A.夸克理论B.达尔文进化论C.相对论D.细胞学说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D)A.语言的产生B.人脑的形成C.文明的发展D.生产劳动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主线标志是(D)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C)A.上层建筑B.阶级和国家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B)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奔腾和质变的哲学范畴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C)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60、只认可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B)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A)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进化论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63、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结识材料的工具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B)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结识的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B)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认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是一种(D)A.特殊现象B.偶尔现象C.暂时现象D.普遍现象67、规律是(A)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尔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也许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发明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C)A.不可知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E.二元论观点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D)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71、人脑是(C)A思维的机器B思维的源泉C思维的物质器官D思维的物质外表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C)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自身而言它具有(A)A.主观性B.能动性C.随意性D.物质性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C)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可以(A)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B.能动的发明规律C.能动的改造规律D.能动的发明物质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可以(D)A.发明客观规律B.改造历史规律C.反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B)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81、对的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B)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对的反映客观规律C.充足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82、人们在发明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B)A.宿命论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白(B)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D.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D)A.解放思想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当前说法)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C)A、是否认可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认可事物的量变C.是否认可事物发展的主线因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认可事物的相对静止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是(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认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观点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主线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认可(C)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通过量变过渡到质变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D)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拟定的界线,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C.互相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之中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A.客观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必然性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A.只认可联系,否认发展B.只认可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认可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ﻫ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ﻫB.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ﻫ答案:(C)ﻫ
2.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重要矛盾
D.矛盾的重要方面ﻫ答案:(D)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ﻫ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ﻫD.相对主义的
答案:(D)
4.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ﻫ答案:(B)ﻫﻫ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认可联系,否认发展ﻫB.只认可发展,否认联系ﻫ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认可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答案:(C)
ﻫ6.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ﻫ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ﻫ答案:(C)
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结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结识的作用ﻫC.认为结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结识
答案:(B)
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知行并进推动结识不断发展ﻫB.知难行易ﻫ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D.因知以进行
答案:(C)
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主线区别在于是否认可ﻫ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ﻫ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ﻫ答案:(C)ﻫﻫ1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ﻫ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ﻫD.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ﻫ答案:(C)
ﻫ11.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ﻫ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ﻫ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ﻫ答案:(D)ﻫﻫ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
A.强调结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结识的检查作用ﻫC.认为结识可以脱离实践ﻫ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结识ﻫ答案:(B)
13.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主线属性是ﻫA.阶级性
B.客观性ﻫC.主观性ﻫD.相对性ﻫ答案:(B)
ﻫ14.对感觉是结识起点的观点ﻫA.唯物主义认可,唯,心主义不认可ﻫB.唯心主义认可,唯物主义不认可ﻫC.辩证唯物主义认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认可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认可
答案:(D)ﻫﻫ1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重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干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干实现ﻫ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干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干实现ﻫ答案:(D)
16.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由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ﻫC.人类可以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结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答案:(D)
1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A)
1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主线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ﻫ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1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ﻫ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
C.国家ﻫD.军队ﻫ答案:(B)
ﻫ20.在所有社会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ﻫ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生产过程中的分派关系ﻫC.生产过程中的互换关系ﻫD.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关系
答案:(A)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C)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发明的D.完全与人无关的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99、“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是(B)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对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认可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D)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A.规定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结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对的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A.高于唯物辩证法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106、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量变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认之否认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09、矛盾是反映(C)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认关系的范畴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的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D)A.绝对的一致B.完全的平衡C.无差别的统一D.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和趋势1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联系是指两者是(C)关系个别与一般B.现象与本质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A)A.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绝对的对立C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互相依存114、矛盾的转化是(B)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115、事物的性质重要是由(B)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重要方面决定的C.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B)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117、在矛盾体系中,处在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C)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重要矛盾D.次要矛盾11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的关系A.共性和个性B.重要和次要C.多数和少数D.决定与被决定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重要矛盾和非重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数量的增长或减少
B.事物的循环和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合的变更
121、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A.刚刚诞生的事物B.形式上的新发展C.比较弱小D.符合发展规律1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D)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认可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所有内容125、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思想的是(A)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A.对立面双方互相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互相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互相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D)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C)A.质和量的互相转化B.肯定和否认的互相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认129、爆发式奔腾是(A)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D.质变与量变的互相转化13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131、事物的质是指(C)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限度和速度等规定性132、决定事物的质的是(B)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事物之间的联系D.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133、一事物的质,只有通过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才干(B)A.产生出来B.表现出来C.发展出来D.转化出来13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A.互相对立的B.互相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互相转化的135、事物的质变是指(D)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合方面的变更C.事物处在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主线性质的变化136、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说(D)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B.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C.属性是通过质表现出来的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13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C)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138、质变是指(C)A.事物数量的增减、场合的更替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奔腾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139、部分质变是指(B)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40、质变的复杂性是指(C)A.质变和量变的互相转化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141、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D)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142、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D)A.事物主线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B.不包含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143、新生事物是指(A)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144、事物的量是(D)A.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B.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要素的总和C.一事物与它事物互相区别的界线D.事物的规模限度速度等方面的规定性145、量变是指(D)A.事物对原有度的突破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认C.统一体的分解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合的更替146、量变的复杂性是指(B)A.量变的限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147、作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度是指(D)A.肯定和否认的对立统一B.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C.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14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主线标志是(C)A.是否显著、剧烈B.是否迅速明显C.是否超过度的界线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14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B)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5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D.事物质变的临界点151、否认之否认规律(A)A.在事物完毕一个发展周期时才干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肯定和否认两个阶段表现出来152、“肯定中有否认,否认中有肯定”这是一种(B)观点A.折中主义B.唯物辩证法C.形而上学D.诡辩论153、形而上学的否认观的主线错误在于(C)A.否认肯定和否认的区别B.坚持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C.否认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D.否认否认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54、形而上学的否认观的重要特点是(C)A.强调否认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B.认可肯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把肯定和否认割裂开来,肯定一切或否认一切D.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15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鬼话。”这是(A)观点A.形而上学B.辩证法C.折中主义D.相对主义156、事物的否认方面是指(D)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悲观方面尽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157、辩证的否认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认(C)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158、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B)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9、作为辩证的否认的“扬弃”是(C)A、既保存又发扬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存D、矛盾的调和160、下列成语中包含辩证否认原理的有(C)A.塞翁失马,安知非福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古为今用,洋为今用D.厚今薄古,厚古非今161、对待传统文化的对的态度是(D)A.视为精华所有继承B.视为糟粕所有抛弃C.应保存一半,抛弃一半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16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63、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B)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164、作为辩证否认的联系环节是指(A)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16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规律A.质量互变B.对立统一C.世界普遍联系D.否认之否认166、假象是指(B)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16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C)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C.燃烧和灰烬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168、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对草原和湿地的破坏,工业和汽车排放大量的CO2,使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冰峰不断消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D
)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同果异因
D.一果多因169、“必然的东西是偶尔的,偶尔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C)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170、偶尔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17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互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A.必然性通过偶尔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转化为偶尔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也许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172、或然率是指(B)A.也许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也许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鉴定D.偶尔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17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D)A.必然性决定偶尔性B.本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也许性D.内容决定形式174、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程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A.偶尔性B.必然性C.现实性D.也许性175.在现实中缺少充足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也许性称之为(C)A.不也许性B.现实的也许性C.抽象的也许性D.微小的也许性176、现实性范畴是指(A)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也许性与抽象也许性的总和177、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D)A.科学发展观高于辩证的发展观B.科学发展观涉及辩证的发展观C.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二章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结识论上的主线对立表现在(D)A.是否认可感觉经验是结识的起点B.是否认可世界的可知性C.是否认可人类结识世界的能力D.是否认可结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重要理论分歧在于(B)A.是否认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是否认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是否认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是否认可意识的能动性3、古代西方的“回忆说”、近代的“天赋观念论”以及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的结识思想是(B)A.唯物主义反映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经验论D.可知论4、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或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B)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结识论C.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D.指出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辨证关系5、辩证唯物主义结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E.辩证的观点6、所谓实践,指的是(C)A.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B.人们结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C.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D.一切客观物质活动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A.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C.解决社会关系的实践D.以上都不是8、洛克说:“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A)A.这是唯物主义结识论的思想B.这是感觉论的思想C.这是结识论中辩证法思想D.这是结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思想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A)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反映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反映论观点E.唯物主义10、“实践是结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C)A.只要参与实践活动就能获得对的结识B.一切结识都要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才干获得C.一切结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11、唯物主义结识论都坚持(DA.唯理论B.经验C.先验论D.反映论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结识的本质在于(D)A.人脑的主观发明B.人脑的客观反映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13、“结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14、所谓结识的主体是指(D)A.主观结识B.客观对象C.人的大脑D.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15、结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D)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16、结识的主体是指(C)A.客观事物的重要部分B.物质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D.重要的客体17、结识的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主线属性是(C)A.自然属性B.结识属性C.社会属性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18、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追求,结识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C)A.自主性B.社会性C.发明性D.适应性19、结识的客体是指(B)A.客观事物B.进入结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C.自然界和社会D.绝对精神20、结识的客体具有的属性是(B)A.主观性B.对象性C.社会性D.选择性21、主体要和客体发生关系是通过(C)A.结识B.反映C.实践D.领悟2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方面是(D)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B.结识与被结识的关系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结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A)A.摹写和发明的统一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24、马克思主义结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结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结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B)A.实践是结识的基础B.结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C.人可以结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5、人类结识发展的主线动力是(C)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社会实践
D.科学爱好
26、结识的本质是(C)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2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B)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28、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D)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9、下列选项中,对的表达结识客体含义的是(C)
A.结识的客体是由主体发明出来的对象
B.结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结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结识的对象
D.结识的客体是客现存在的事物
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关系
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C.结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1、实践高于理论是由于实践具有(B)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32.下列选项中,对的表述一个完整结识过程的是(D)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结识—实践33、人类结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C)A.由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由理性结识到实践B.结识——实践——结识的辨证运动C.实践、结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进一步发展D.由理性结识到实践,再由理性结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4、结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A.只有唯物主义才认可的对的观点B.只有唯心主义才认可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对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认可的观点35、人们结识的起点是(C)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结识36、在结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对的的是(D)A.实践是结识的起点B.概念是结识的起点C.表象是结识的起点D.感觉是结识的起点37、结识的初级阶段是(D)A.直接结识B.全面结识C.理性结识D.感性结识38、由感性结识上升到理性结识的过程是(B)A.完全自发的过程B.积极能动的过程C.悲观被动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39、理性结识的特点是(D)A.对感性结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发明物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成对事物本质的把握40、概念、判断、推理是(B)A.感性结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结识的三种形式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41、在结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奔腾是指(D)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奔腾B.从个性结识到共性结识的奔腾C.从肯定阶段到否认阶段的奔腾D.从理性结识到实践的奔腾42、一个对的的结识往往需要通过(C)A.由实践到结识、由结识到实践的过程B.由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由理性结识到实践的过程C.由实践到结识、由结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干完毕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4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关系C.结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44、人们为了获得知识(C)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只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行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与社会实践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45、在结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6、教条主义在结识论上犯了(A)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47、真理就是(D)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批准的观点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对的反映4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B)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4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D)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D.是否对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50、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对的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5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B)A.唯物论
B.辩论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5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B)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线53、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限度、一定层次近似对的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C)A.社会性
B.绝对性C.相对性
D.有用性
5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互相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55、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B)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C.是对客观事物的对的反映D.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5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C)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C.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拟定的界线5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B)A.只有理性结识才干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查结识对的与否的惟一标准C.实践是结识的主线目的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58、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由于(C)A.实践自身是社会物质活动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结识是对的的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结识的事物59、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是(D)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之一B.唯心主义特有的思维方法之一C.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思维方法D.辩正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60、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C)A.分析方法B.综合方法C.归纳方法D.演绎方法61、在思维中把结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是(A)A.分析方法B.综合方法C.归纳方法D.演绎方法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A.
是否认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建使(C)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足说明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D)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5、社会活动是人的故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D)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革命阶级可以加以改变的C.偶尔事件的堆积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认为人们所结识和运用的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C)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尔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C.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D.它们都是通过人故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起作用的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B)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故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8、人的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规律性的制约,这种制约性表现在(A)A.人们的思想动机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人们思想实现的限度B.人们的自觉活动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C.人们的企图与其活动的结果是一致的D.人们的主观愿望不也许超越现实的历史条件9、“假如偶尔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A.唯物史观
B
.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B)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
D.生活方式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B)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发展中的钥匙,由于劳动是(B)A.人的本质B.人的生命存在和所有社会生活的基础C.一切财富的源泉D.所有人类社会的内容1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C)A.人B.社会活动C.社会劳动D.地理环境14、由于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D)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对的观点是(A)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B.循环论的观点C.倒退论的观点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1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始的循环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结识的1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尔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缝纫机铝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上海体育大学《产品质量先期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经理述职报告范文
- 2025工厂与工人劳动合同范本
- 会计见习报告范文
- 2025电梯年检项目整改合同田王
- 课题申报书:二语习得及习得时间与大脑白质功能网络的关联分析
- 上海纽约大学《仿生学应用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纽约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论文写作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JavaWeb核心框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基于Halbach分布的初级永磁直线电机的电磁设计与分析》
- 2024年01月11185行政领导学期末试题答案
- 纪检委员工作职责
- 2024年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总结模版(3篇)
- 2025年小学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分数的意义(三)-3学习任务单
-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央企)2025年
- 2024年煤矿个人工作总结例文(4篇)
-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DTMM)国家标准解读 2024
- 河南省名校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聘请专家的协议书(2篇)
- 《新的实验》教学课件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