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第一部分哲学概述
一、什么是哲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四、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五、哲学基本问题六、哲学的基本流派及其历史形态
一、什么是哲学
1、词源分析2、对“什么是哲学”的不同回答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1、词源分析
philein
sophia
philo
sophia(y)哲,知也。——《说文》
哲,智也。——《尔雅》
2、对“什么是哲学”的不同回答
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Hegel
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及自己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牟宗三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冯友兰
哲学就是永远保持一种追问的态势。
——海德格尔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宋)哲学就是带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诺瓦里斯(1772—1801)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古代: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2)近代: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3)现代:新的结合(1)古代
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
PhysicsMetaphysics
形而上学Ph.D亚里士多德研究“存在”的一般原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研究有形事物之机理——物理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2)近代: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认识A共性: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B个性:总结的层次不同C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为什么要学习哲学?2、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为什么要学习哲学?(1)就哲学的思维方式而言(2)就哲学的内容而言(1)就哲学的思维方式而言理论思维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恩格斯哲学的抽象性、逻辑性(2)就哲学的内容而言人类的精神家园黑格尔:一八一八年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之中。”——Hegel2、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学习“普遍哲学”是否可能?(2)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
熟知并非真知。——黑格尔
“……那隐藏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秘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Hegel参考书目《西方哲学史》
罗素(英)《哲学的故事》
威尔
杜兰特(美)《西方哲学史》
全增嘏(复旦大学)《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肖捷夫、李锦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两卷
高清海
主编
人民出版社出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李秀林
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的精神》何兆武《大问题》罗伯特所罗门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
1、哲学的时代性2、哲学的民族性3、哲学的阶级性1、哲学的时代性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2、哲学的民族性“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上的神一样。”-----黑格尔中西哲学的比较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1)主客体关系西方哲学:主客二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2)目的西方哲学:不讲事功,为知而知中国哲学:讲事功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经世致用之学学而优则仕
(3)工具:西方哲学:逻辑中国哲学: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核心西方哲学:物、神、人、语言中国哲学:德(5)动力西方哲学:批判中国哲学:继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弗朗西斯·培根的“四假相说”种族假相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四、哲学与其他文化形态
1、哲学与科学2、哲学与文学3、哲学与宗教4、哲学与道德五、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1)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本体论问题(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认识论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表现形态远古的萌芽形态:灵魂与肉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古代的朴素形态:世界的本原是“原始物质”还是“理念”的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态: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近代的完全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现代形态:人及其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1)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笛卡尔的二元论(“心物平行论”)“我思故我在”(2)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不可知论:否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休谟的不可知论康德哲学“自在之物”庄周梦蝶六、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德谟克利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8世纪法国
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19世纪德国
费尔巴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英,1685-1753)
“心外无物”——王守仁(明,1472-1529)
(2)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南宋,1130—1202):“理在事先”柏拉图:可知世界(理念世界)与可见世界黑格尔:绝对精神3、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1)“辩证法”释义
Dialectic————对话、辩论“精神助产术”
(2)三种形态
A古代朴素辩证法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
赫拉克利特老子: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
主要内容:
对物质范畴的理解
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
坚持无神论世界观的时代意义(一)对物质范畴的理解
主要内容:问题引入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关于物质问题的再思考哲学物质观的现代发展物质的存在形式学术视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
问题引入:1、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即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本质问题的由来:历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之源”(古希腊)。古代哲学为什么以本体论作为研究中心?世界本质问题是从一个由来已久的生活常识开始的。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达也没能完全驱赶伟大上帝主宰渺小人类的阴影。如:金字塔之谜。2、世界本质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内涵:
世界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世界统一性的基础(2)不同哲学学派的观点:
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世界是精神的。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元论:世界有物质、意识两个平行独立的本原;
不可知论:不可知,回避。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发展:“在20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阶段
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
代表:古代希腊:水、火、原子等古代印度:“四元素说”:地、水、火、风古代中国:“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评价:成就: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缺陷:直观性、猜测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阶段
观点: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
评价:成就:深化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物质观。
缺陷:割裂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割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哲学物质观发展的最高阶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缺陷;继承、发扬旧唯物主义了传统;总结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1、科学物质观的提出:
(1)科学物质观提出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引起“物理学危机”。唯心主义由此宣称“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暴露无遗。(2)恩格斯的物质定义及其特点:
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特点:从物质的一般(共性)和个别(个性)的关系的角度定义物质,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特点: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特点:从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定义物质,针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列宁物质定义是列宁对物质观的重大贡献。2、列宁物质定义的科学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科学内容理论意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源性、第一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批判了唯心主义、二元论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可知论
批判了不可知论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共性)。
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相区别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实践意义:为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区别:
哲学物质范畴反映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反映物质的个性(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是可变的、相对的。(2)联系: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哲学物质范畴的基础;
哲学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4、关于物质观的科学证明和逻辑证明:(1)科学证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科学证明具有确定性:就目前人类能认识的世界来说,世界的本质应当物质现象
;但是,科学证明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有待于进一步确证。物质客观性如何确认?五官是人类的有色眼镜。(2)逻辑证明与哲学证明?
关于物质问题的再思考:
1、如果说物质是对具体物质的共性的概括,那么,这种概括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物质=上帝?传统哲学、旧哲学都是实在论(Realism)。寻求万事万物背后的实体,寻找支撑宇宙的基石。柏拉图的理念即万事万物的共性,有物质理念、精神理念。理念=物质?2、物质如果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何通过感觉感知它的共性?感觉能感知共性吗?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反本原论、现象主义、经验主义)的对立。“人一问为什么,就会走到上帝那里”反实在论开启了现代实证科学的先河。实证科学面对的是一个恒常世界、事实世界。3、物质范畴的两个向度:从哲学的视角看,对于物质范畴可以从两个向度来规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看,恩格斯和列宁就是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向度界定物质范畴的。(1)从本体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恩格斯的基本思路:确定实物是人们感觉的客观对象,同时从不同实物中抽象出物质这一范畴,并表明“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只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实物”中。恩格斯从物质和实物关系的视角界定了物质范畴,其重心无疑在本体论,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即实物是感觉的源泉和抽象的对象。(2)从认识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回答本体论问题。列宁是从认识论向度来界定物质范畴的。明确界定了“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客观实在性。把物质定义为客观实在与把物质规定为实体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把实践引入物质观,在物质定义上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实践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出发点是世界的两重化,即世界被分为“感性世界”和“自在世界”。意识能不能创造物质和物质世界?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挑战?在回答什么是物质的时候,或对物质概念进行定义的时候,不应该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和主体,而同样应该把物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把物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就不仅承认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而且承认了世界是可以改变的。物质形态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它依赖于人,因为它是人所创造的、所改变的。当人创造了感性世界的时候,同时也创造了物质形态,说明物质同样是历史的产物。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观、静止观、时空观、物质运动形式(一)运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的含义:
运动——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和物质范畴一样,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固有属性、普遍状态。
运动是永恒的。“坐地日行八万里”。(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基础、内容、根源。
不存在无头脑的哲学家。
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设想存在非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3、错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否认运动的普遍性、多样性。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人是机器》拉美立特(法国哲学家)
B、唯心主义运动观:
否认运动的物质根源,精神是运动的根源、主体。
王阳明的弟子:“运动是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聚散,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物只此知之合散”。惠能:唐朝,禅宗六祖。“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争论:
惠能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还是禅宗的最高境界?禅宗六祖惠能:不识字,但佛根深厚,悟性极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人都有佛心,倡导一种全新的宗教修行方法)
禅宗的最高境界:万象由心生,物我两忘。心不动,则万物归于寂灭。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二)静止观:1、静止的含义和意义:(1)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未变根本性质不变(3)意义:
确定和区分事物性质的重要依据;
事物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
运动的绝对性:无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
静止的相对性:有条件的、局部的、暂时的。(2)联系:
相互依赖: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相互渗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问题:
静止也是一种运动?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动即是静,静即是动?3、错误:(1)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以运动否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2)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以静止否认运动。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龟”。(三)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特点:(1)时间:
时间
——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
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假如回到从前。(2)空间: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方位性。
特点:三维性。长、宽、高。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2、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1)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时间、空间要用物质运动来度量和认识:
时间:用物质运动的空间距离来度量;年、月、日
空间:用物质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度量。光年
时间、空间的特性由物质运动决定:
牛顿力学
—低速领域的时空特性的理论形式;
爱因斯坦相对论
—接近光速领域的时空特性的理论形式。(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昙花一现,大型电子计算机。
物质运动总要占有空间:物体总有体积、位置特征。3、时间、空间的双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性:
客观性:时空的度量方法显示了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不依赖人的意识,只依赖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性和人们对时空感受的主观性并不矛盾。
人们对时空感受的主观性:
时间: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空间:咫尺天涯;天涯若比邻。
普遍性: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2)相对性:
可变性: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尺缩钟慢”效应。
古代中国俗话: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笑话:父亲空中正年少,儿子地上已暮年。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间有始有终;空间有边有际。(3)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无限由有限构成;有限包含、体现无限。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4、错误:(1)唯心主义时空观: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
客观唯心主义:时空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心理创造时间,满足方便创造空间。
否认时空的无限性。时空有限论,上帝创造宇宙。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绝对时空观:
割裂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牛顿:时间如流水,空间如房屋。
否认时空的相对性、可变性。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四)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1、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五种运动形式。2、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1)区别: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特殊矛盾、特点。(2)联系:
相互依赖:低级是高级的基础;高级包含低级,由低级发展而来。
相互转化:运动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转化遵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错误:
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否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把一切运动还原为机械运动。
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纯粹的生物学规律解释社会运动。弱肉强食4、物质运动形式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有助于了解科学分类,区分各门具体科学;
有助于了解科学发展的辨证过程。
哲学物质观的现代发展: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距今已150多年,列宁物质定义距今已80多年。
发展、完善物质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证明和挑战: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不可穷尽性以及结构的层次性,使物质观得到进一步证明。物质形态:实物形态、“反物质”、“反粒子”形态(真空、场)、各种物质关系。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意义:(1)近代原子论认识模式达到了原子这一物质层次,但并没有深入到原子内部。(2)现代原子论认识模式是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论:A、核型原子认识模式: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B、量子化原子认识模式: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C、亚原子或基本粒子认识模式。粒子假说电子、质子、中子三种基本粒子是继原子、原子核之后,人们认识到的又一更小物质层次,被认为是组成万物”的基石“,所以称为”基本粒子“。亚原子或基本粒子认识模式研究的意义:推进了物质统一性问题的重大步骤之一。基本粒子是不是基本建筑基石——物质的最终的不毁灭的单位?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300多种基本粒子,学术界的分歧严重:第一、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具有内部结构,或者说是可分的:第二、基本粒子不能分成更小的部分,因为粒子能够从其他粒子中产生出来,或者仅仅由这些粒子的功能产生出来,而它们又蜕变为其他粒子。实验已实际证明物质的完全互换性。问题:“夸克幽禁”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高能物理在较长时间里还没有像在原子中分出自由电子、中子、质子那样,把夸克从强子中分出来,也没有证明自由夸克的存在,多数物理学家据此断言夸克是被幽禁起来了。基本粒子不能再分,引发了哲学上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尖锐问题?否认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永恒性,导致物质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第一、夸克模型在解释更多的新型粒子的特性方面(如生成湮灭、散射、衰变等)取得重要成果,但毕竟还只是一种科学假说,有待于科学实验进一步证实。第二、60年代以来,由于加速器能量和探测器性能的突飞猛进,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逐步发现了强子确实有其内部结构。六种夸克预言在1995年已基本被证实。高能物理界还提出有没有比夸克和胶子场更基本的东西的问题。第三、对物质无限可分要辩证理解。物质及其层次都存在着特定的运动形式,具有质和量相统一的特定的界限,其可分性也必然存在着无限复杂的多样性。物质无限可分性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的分割(尤其是某种具体简单的事物),也不仅指物质内部要素和结构层次的不可穷尽性。2、关于反物质的发现及其意义:(1)反物质的发现:
1956年,反粒子的存在已被确认,正负电子、正负质子相碰,立即会在爆炸声中湮灭。1996年1月4日,英国《泰晤士报》首次报道,在位于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科学家们使用低能反质子环型加速器生成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氢原子,其衰变周期是百万分之三十秒,即稍纵即逝。目前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共列有111种普通元素。反氢物质的发现,将在元素周期表普通元素的阴影对称部位(反元素周期表)的系统中增加一种元素——反氢原子(-H)。由此推之,其他110种普通元素也都有相对称的反元素。存在无疑但还未找到。(2)反物质发现的意义:A、反物质是以衰变的形式存在着。反氢物质的衰变周期是百万分之三十秒,可以预见其他110种反物质都有不同的衰变周期。反物质是以衰变的形式存在的,而且只能以衰变的形式存在。若111种普通元素和相对称的反元素相碰,世界就会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中湮灭。反物质衰变了,不能说就不存在了,或者说消灭了。B、反物质只是阳性物质的负物质,还根本不是阴性物质。整个宇宙包括:阳性物质世界和阴性物质世界阳性物质世界一分为二为:阳性物质的正物质(阳+)阳性物质的负物质(阳-)-反物质C、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路程漫长而遥远。3、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1)暗物质:暗物质本身是不发光的,但是它有显著的吸引力;宇宙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暗物质23%。论据:如果物质存在的区域和光存在的区域是一样的话,那么,由牛顿引力定律可知,距离一个星系中心远处的天体的旋转速度,距离越远,速度应该越小。天文观测的事实却不是如此,说明当中存在有看不见的暗物质。科学家(丁肇中领导AMS实验等)正在通过加速器和非加速器实验找暗物质离子。(2)暗能量:暗能量是近年来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的重大成果,是21世纪物理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很可能导致找到人们长期追求的包括引力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量子理论,这将是一场重大的物理学革命。论据:对遥远的超新星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星系膨胀的速度不像哈勃定律描述的那样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加速。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加速膨胀的现象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近年来对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精确地测量出宇宙中物质的总密度。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加起来只占其中的/3左右,所以仍有2/3的短缺。这一短缺的物质就被称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中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结团。这种未知负压物质主导今天宇宙。宇宙:普通物质4%;暗物质23%;暗能量73%。(二)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挑战:1、逻辑实证主义:
“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没有意义的”,“拒斥形而上”。
形而上的东西不能按“可实证原则”来证实,所以无意义。人们不能判别上帝的真假,同样也不能判别物质的真假。
否认、回避世界本质这一本体论问题。2、天博士的“第一推动”和新托马斯主义的“宇宙论”:
被罗马教廷誉为“天博士”的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五种方法证明上帝存在。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运动的证明。
宇宙论:认为宇宙是在时间中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达尔文进化论只限于人的肉体,人的灵魂自然只能上帝创造。3、存在主义的“存在”和“意识”:
萨特把存在分为两类:自在的存在:指外部世界,即一个虚无、无意义、让人呕吐恶心的世界。自为的存在:指自我意识,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决定者。关系:“自为”决定“自在”;天空多美好“自在”的世界只有被“自为”的意识显示出来,被赋予意义。
实质:从个人的主观存在推导出整个世界,是主观唯心主义、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存在主义代表现代西方哲学的普遍倾向: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一种反叛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在物质概念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们从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否定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辩证法和物质定义。(1)以实践为中介的物质观:安东尼奥.葛兰西,卢卡奇立足于“实践一元论”强调马克思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辩证的物质观,在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中,突出实践的中介作用。(2)结构主义的物质概念: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物质实体只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语言结构和符号系统的最后参照物。(3)“否定的辩证法”对物质客观性的否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多尔诺通过否定辩证法来否定世界的物质实在性。世界中不存在原初物质、物质和精神的同一性及物质的绝对第一性,其惟一存在就是“不断的破坏和连续的否定”。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1、联系的含义:
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文革中的“政治陷害”。
鲁迅曾嘲笑国人某些联想非常丰富。女人的手指尖…丑陋的中国人、丑陋的心理依然存在吗?一男一女……(2)联系的普遍性:A、三层含义: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它要素联系着;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证明:“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理论,生物进化论。B、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联系是以事物的区别作为前提;
形而上学:只看到区别,否认联系;
相对主义:只看到联系,否认区别。(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无缘无故。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斯大林3、普遍联系观点的意义:
坚持联系观点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研究即找联系。
普遍联系观点是批判形而上学错误的思想武器。
普遍联系要求用联系、整体的观点看世界,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普遍联系观点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革命建设:毁林开荒,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产业结构。
生活学习:知识的系统性,知、情、意。1、一事物能直接同万事万物联系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联系的中介性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阴阳“八卦”:代表天、地、雷、风、火、水、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
“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产生万事万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人:属于不同的系统,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问题分析:3、比较中医和西医的医学理念,谁更有前瞻性?
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他,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解病因。
——爱因斯斯坦离开人体的手,还是不是人手?(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1、发展的含义、实质:(1)发展的含义:
运动的多向性:上升、水平、下降
发展是指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变化。(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毛泽东
发展是事物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是事物运动最本质特征的表现。A、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前进、发展。
不协调的音符:
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对立;
过时的人大量存在:都市是沙漠,寻找心灵的绿洲;陌生感、孤独感;
(高原体验)
病态的眷恋牧歌式的生活、庄园式的生活。
中国人:悠悠怀古情最浓。怀古诗兴大发千古绝唱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B、社会变迁理论:
摩尔根的进化理论:
社会发展的阶段:野蛮—未开化—文明。
施宾格勒、汤因比的循环理论:《西方的没落》:产生——成熟——衰亡,文明的宿命《历史研究》:循环如旋梯。汤因比:1889——1975,英国,国际性智者,历史学巨匠。
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
环境—结构—功能。强调环境变迁、结构优化、功能递增。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
暴力是历史的接生婆,冲突是正常的社会过程。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其意义:
(1)新旧事物的含义、区别: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据: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的曲折性:
新事物开始弱小;
难免有缺陷;
社会领域的新事物会受到旧事物的反抗。(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的意义:
有助于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有助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坚定信心。
道路是曲折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改革开放的负面效应:
贫富分化: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社会公平低落道德滑坡:道德边缘化,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部分恶化、毒化,黄赌毒泛滥成灾
有人想回到从前吗?
计划经济凭证时代物质生活贫乏
人们拥护改革开放的原因?
新生事物问题分析:3、过程论:
(1)过程的含义:
过程
—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观点的内容:
具体事物的过程都是有限的;
凡物有生必有毁(一切都只具有暂时性);
世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3)观点的意义:
有助于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遵循历史主义方法和原则。1、历史教训: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58年大跃进时期的总路线:“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必然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2、现实生活中的错位现象:
语言错位现象:赶时髦
行为错位现象:早恋、犯罪低龄化
情感错位现象:同性恋、59岁现象错位现象: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树立对现实的科学批判态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重大意义。
““与时俱进”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当代表现。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要求“与时俱进”。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三)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规律的含义:
规律—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和规律的关系?
稳定性和重复性。条件具备,规律就会出现和起作用。
普遍性。规律在自己适用的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97年文科辨析题3、规律的划分:
性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
表现:统计规律、非统计规律
范围: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4、规律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辩证决定论
决定论
是否承认偶然性是否承认规机械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律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
非决定论宿命论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形而上学普遍联系的观点孤立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静止不变的观点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根本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之一:
质量互变规律
—
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古代中国人对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质量关系的思考和研究在大量的成语、格言中展露无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质、量、度:1、质:(1)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质和事物的关系:不可分割
直接同一(3)质和属性的关系:质是属性的内在根据;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4)如何把握质:把握所有属性;根据实践需要。(5)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是什么质是区分量的前提。2、量:(1)量—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结构)。(2)量和事物的关系:
不可分割。量总是事物的量,事物总是一定量的事物。
不是直接同一。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性质。(3)意义:
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怎么样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3、度:(1)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00C——1000C(2)量和质的关系:
区别:两种不同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关系不同。
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相互规定:质规定量的活动范围;量规定质的稳定性。(3)认识事物度的意义:
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
心中有数
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才能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二)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特点、形式:1、量变的含义、特点、形式: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特点: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形式: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2、质变的含义、特点、形式: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显著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形式: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三)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意义: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区别: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和状态。(2)
联系:
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相互转化: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变化。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的类型:
阶段性部分质变:事物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局部性部分质变: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变异。
部分质变的作用:是量变的阶段性成果;是根本质变的必要前提。下列那些属于部分质变:
人到中年部分先富自由竟争到垄断从猿到人
2、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1)量变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2)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只有质变,事物才能发展;只有质变,才能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只有质变,才能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错误观点表现生物学领域政治实践领域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庸俗进化论居维叶只承认遗传,否认变异。右倾改良主义陈独秀只强调改良、进化,反对革命。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生物激变论柏格森只承认变异,否认遗传。左倾机会主义王明否认量变,一味奢谈革命、质变。3、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错误: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步走战略先富到共富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遵循的重要思想原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态度。求实原则,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稳步前进,注重长期的量的积累。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
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雄心壮志,在条件成熟时敢于质变。
批判和防止错误:急躁冒进、盲目蛮干(左的错误);满足于做改良的庸人、消极无所作为(右的错误)。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之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一)肯定和否定: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肯定方面=新事物?否定方面=旧事物?2、肯定和否定的关系:(1)对立;是事物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因素、趋势;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是事物发展的不同环节。(2)统一: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相互包含、渗透:肯定包含否定,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反之亦然。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地位相互转化。(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的特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2、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内容:
否认内部矛盾,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因论。割裂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是简单消灭,是任意的、主观的否定。
辨析题:
否定就是扬弃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意义:理论意义:辩证分析;反对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实践意义:有助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继承优秀成果,批判糟粕。古为今用。
错误:历史复古主义:厚古薄今。历史虚无主义:柏扬:《丑陋的中国人》
尼采:“上帝死了,一切都是允许”
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正确: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批判糟粕。外为中用。
错误:全盘西化;闭关自守。
因循守旧。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
要面子,重形式。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和待人接物的重要指导社交—给面子批评—留面子做事情—争面子
伦理至上,恪守道德。女子无才便是德
知足常乐,安于现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调和妥协,中庸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之气…
重人情,讲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
重家庭关系。家族观念、尚祖、怀古
崇拜权力,惧怕权威。总是跪着,不习惯站立,奴性十足中国国民性的基本面貌:(三)否定之否定过程:1、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麦粒——植株——新的麦粒
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所有制)原始统一——分裂——重新统一(劳动方式)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哪一个是核心阶段?不同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体现的重复性有何不同?2、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特点:(1)周期性。重复性、回复性、回归性。
否定之否定过程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2)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否定实现事物发展。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曲折性。曲折性的表现:周期性,非直线式发展;前进过程中的退化、逆转、偏离等。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统一
原理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之三: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概念: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简称:对立统一
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
客观存在,不能排除;主观性,可以克服。
“一阴一阳为之道”,“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
——老子
万物“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朱熹2、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表现: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斗争性: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的表现:政治斗争、生物界的弱肉强食、学术界的争论等。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辩证关系:A、区别: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斗争性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B、联系: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2)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形而上学错误:
把同一性绝对化:庄子:“齐生死,同万物”。章太炎:“五无”。把斗争性绝对化:“斗则进,不斗则退”。
有助于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93年论述题]
对立:表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统一: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等。相互学习、借鉴,尤其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错误:全盘西化;闭关自守。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促进量变)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完成质变)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含义:
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2)关系:
区别:内因——内部矛盾;外因——外部矛盾。
辨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3)意义: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依靠本国人民、立足自身、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
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的错误。(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意义: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3)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第一、矛盾性质不同: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非基本矛盾:不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也不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第二、矛盾解决方式不同: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敌我矛盾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矛盾双方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城乡矛盾
矛盾双方相互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第三、矛盾地位不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意义:A、关系:
区别: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居于从属地位,起影响作用的矛盾。
联系: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意义:
抓重点;兼顾一般;及时调整工作中心。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A、关系:
区别: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联系:相互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制约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影响、反作用于主要方面;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B、意义:
看主流;重视支流。(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含义:两点论——一点论重点论——均衡论关系:统一:两点论包含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实践意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西部大开发(东西部以及西部内部德不平衡,特殊发展模式)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1)辨证关系:
A、区别:矛盾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共性只能大致包含个性;个性不能完全进入共性。B、联系:
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基础;个性体现、包含共性,共性是个性的共同本质。矛盾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2)意义:第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共性的要求。
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立足中国实际,从国情出发,把普遍原理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批判错误:
教条主义:只讲共性,不顾具体实际,把马列作为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资产阶级自由化:以个性来否认社会主义普遍原则。(三)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实质:1、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2、为什么: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四)古代中国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古代中国的矛盾观:
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德经:阴阳、有无、大小、生死等。
认识到矛盾的客观存在、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朱熹:万物莫不有对
老子: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
孙子兵法: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
探讨了解决矛盾的辩证方式:和而不同,执用两中2、古代中国的矛盾观的现代意义: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表明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的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有助于民族思维方式的革新和发展;
辩证思维素质是一个民族思维素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防止实际工作、思想工作中“一刀切”、“一窝风”的走极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矛盾观,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和为贵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学习唯物辩证法范畴的意义(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研究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1、含义: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原因)引起的现象。原因和导因、诱因、条件的关系:构成因果关系的条件:
前后相继;钟不敲不响
彼此制约(决定性条件)。
“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此之故”。2、因果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普遍性:事物、现象无不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函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 上市公司员工购房合同范本
- 转口贸易合同中运输条款
- 办公大楼浮雕施工合同
- 物业公司财务内控手册
- 城市公园绿化招投标报名表
- 活动摄像租赁简易合同
- 餐饮KTV音响系统设备协议
- 航运服务招投标专用合同条款
- 体育馆消防工程合同
- 泥浆材料及处理剂大全
- 售后服务部工作流程图
- 洪价经字【2011】43号南昌市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各类收费标准
- 13学校学生食堂“三防”制度
- 管理评审输入材料()
- 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暨三年规划
-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计算书
- 35KV四措一案
- 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项目建议书范文
- 幼儿园中班歌曲《我是快乐的小蜗牛》
- 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吸收和输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