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一、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二、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68年的改革三、中国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社会主义社会应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应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货币,不存在市场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应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假定,都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对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的理论概括,是对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超前研究。(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易混的2组名词
俄共(布)、联共(布)、苏共俄国、苏俄、苏联、独联体俄共(布)、联共(布)、苏共
1918-1925年,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1952年,称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后,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孟什维克即少数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1903年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围绕党纲、党章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前者获得多数,故得名。但这两派在1912年以前并未公开分裂。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公开分裂,布尔什维克从此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简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199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列宁戈尔巴乔夫有益探索高度集中模式形成改革失败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苏维埃苏维埃(俄文:совет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由罢工工人作为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简称"苏维埃",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会场苏联国名如果全按意译,该译为“会议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会联”。当时采取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国名,是为了便于将来各国革命胜利后都改名为“苏维埃德国”“苏维埃法国”等,都加入苏联。实际上后来“苏联”这个名称助长了苏联输出革命、对外扩张的野心。——高放:《苏联弊病的历史沿革及其教训》国家结构形式类型划分单一制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单一制国家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由中央独享的国家,是由若干个不具有任何主权特征的单位构成的国家。特点:1)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较强,地方政府很少或没有自主权;2)政治权力的行使由首都向周围地区辐射。3)但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仍然保留了某些实质性的权威。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由中央和地方分享的国家,是由若干个具有部分主权(对内主权)的单位构成的国家,其构成单位(state、国、共和国、邦等)具有一定的对内主权特征,如邦籍、邦宪、最高立法机关、最高行政机关、终审法院等,但对外主权一般统一由联邦中央行使(少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主权,比如前苏联中的乌克兰、白俄罗斯还拥有联合国席位)。“双重主权”(仅指对内主权)是联邦制国家的本质特征。国家结构形式美国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国会得准许新州加入本联邦,但未经有关州州议会及国会之许可不得在他州之辖区内建立新州,亦不得合并两州或两州以上或各州之部分以建立新州。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美国制宪会议瑞士联邦宪法第三条规定:“各州在联邦宪法的限度内享有主权。凡未委交联邦政府的权利,概由各州行使”。中央与地方的最高权力划分由宪法明确规定。中央的最高权力一般有国防、外交、国籍、宣战、媾和、关税、贸易、货币、铁路、航空、邮电、电信等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事项地方的最高权力一般是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都严格在宪法规定的权力范围内活动。宪法中未规定的权力多数为地方保留,但也有的属于中央。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下,地方权力是中央授予的。有利于中央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和协调发展。公民很难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易使人民产生对国家和政府的疏离感。具有较强的征税能力,有利于福利计划的实现。全国实行统一的国籍、法律体系和政府等。一般实行一院制联邦制下,联邦权力是地方授予的。有利于联合向外扩张和免遭军事攻击。能够观察地方官员的决策过程和效果。有利于形成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亲近感。更容易试验新项目,损失较小,可能会导致重复建设。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国籍、法律和政府。一般实行两院制。国家结构形式世界地图1.苏联解体的过程(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国家体制发生变化苏联解体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1991年3月17日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显示,76.4%的投票人赞成保留经过革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终止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随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终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克鲁齐纳跳楼自杀,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戈尔巴乔夫军事顾问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办公室上吊自杀。苏共领导人有的被逮捕,有的自杀,大批苏共党员干部加入失业大军。短短几天,具有93年历史、执政70多年、尚有15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就被摧残。
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于1991年12月8日在明斯克签订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1991年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确认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布随着独立国协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世界将记住这一天。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辞职讲话。讲话一结束,他就把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一个装有发射苏联核武器密码的1.5公斤的黑色公事包)郑重地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大多数俄罗斯人把戈尔巴乔夫视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一直到今天,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迎,但他却得不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俄罗斯社会上对他的指责不绝于耳。1996年,戈尔巴乔夫参选俄罗斯总统,只获得不足1%的选票。在一次竞选活动中,他被一名愤怒的选民重重地扇了一记耳光。2005年7月《莫斯科新闻》曾报道说,俄罗斯国家杜马自由民主党议员阿贝尔特塞夫在星期五的杜马会议上称,他计划提交一份有关取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豁免权并对其展开刑事调查的提案。阿贝尔特塞夫称,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发起者”和“我们承受的所有痛苦”的主要罪人。俄共议员伊尤克宁对此提案表示支持。2005年10月的一天,戈尔巴乔夫在参加一个圆桌会议时,被一名与会者泼了一脸水。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0%的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对他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问题一:功过参半的斯大林体制1.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特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思想文化模式单一单一的公有制集中集权集中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为此,斯大林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由此可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十七次代表大会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人,被逮捕或镇压。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人继续当选十八大代表。
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模式
政治权力
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建设方针农业发展道路私有制私有为主国家干预市场体制
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农场分权、制衡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大政治制度,法治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市场主导国家调控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反映了苏联当时的何种情况?195319641985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1991列宁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二)光荣与混乱并行的苏联改革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获得“苏联英雄勋章”,这是当时苏联的最高勋章,一般只授予为苏联国家和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士。同样出于庆生,他还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超过三次。1978年他还获得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获得该勋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史上最搞笑的大国首脑最爱发勋章的大国首脑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笑话:
开着飞机买面包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二)光荣与混乱并行的苏联改革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农业劳动生产率25%;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斯大林——赫鲁晓夫(1954-1964)——勃烈日涅夫(18年)——安德罗波夫(2年)——契尔科夫——戈尔巴乔夫均把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时间估计过短。安德罗波夫(2年)——契尔科夫接班时都已经是70多岁(73/74)认为苏联正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的开端但两人在三年时间相继去世认识到接班人年青化问题戈尔巴乔夫53岁接班“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放弃了社会主义苏共93年的光辉历史,黯然终结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改革背景内容结果败因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①斯模式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落后;工业问题多;③对斯个人崇拜严重;①经济:农业为突破;工业也改革②政治:对斯个人崇拜批判;平反冤假错案收获甚微,失败。冲击斯模式;打开改革闸门;具探索性和开创性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未根本打破斯体制,进行小修小补①赫改革成效不大;②社会矛盾突出;重点在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些成果,最终失败。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匹敌的超级大国①未突破计划体制;②保守停滞;③与美国争霸负担增加。放松对东欧控制①长期的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日益衰退与恶化②社会矛盾突出;①首先经济体制改革:②政治体制改革:③对外方针;①经济:国内经济持续下滑③民族:民族矛盾尖锐②政治:党内斗争尖锐化④对外: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二)光荣与混乱并行的苏联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二:光荣与混乱并行的苏联改革二、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是存在于1918—1992年的联邦制国家。主要居民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天主教为主要宗教。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为主要语言。首都布拉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兵败解体,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及斯洛伐克等地区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家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五(仅次于美、苏、德、英)。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89年发生的天鹅绒革命后,又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国家二、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修正共产党的权力集中恢复在大清洗中牺牲者的名誉以联邦制为原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但在苏联看来,其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未予拒绝。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暴风”突击队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士兵直扑布拉格。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被全部缴械。8月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布拉格,群众绕着坦克徘徊不去,发生了零星战斗,但由于60万以上的军队占领了这个国家,抵抗是徒劳的
“布拉格之春”后,苏联扶持的捷克政府禁止言论自由,加强对媒体的控制,以清除民主化的思想,达到禁锢人民的目的。捷克的知识分子分化成两派,一派迫于苏联的压力,发表申明赞成苏联;另一派则不屈服于苏联入侵,开始发表反苏言论,公开抨击苏联行为。这也导致了有关于反映“布拉格之春”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其中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后,反映的当时捷克人的看法与生活状态。这部小说使米兰·昆德拉成为全球著名的小说家,而这部小说也在1988年被翻拍成电影《布拉格之恋》。“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民主的存在的现实。人们对苏式的共产主义霸权感到恐慌,为此加深了冷战的程度。它一方面使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也为入侵阿富汗开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与苏联关系交恶的红色中国认识到苏联不会容许异己的存在,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最终促使了中美建交。20世50初至60末社会主义国家改革20世70末至90初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改革城市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始80年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提出
和
建立改革深化90年代:邓小平理论:强调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强调用什么手段发展生产力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开放年讨论会”上的发言
[问题与探讨](1)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有认知,你认为邓小平到底做对了什么?又留下了哪些漏洞?(2)对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邓运用自己的政治威望动员国家机器,推动1、中国特色的产权界定2、把企业家请回(企业家职能的发挥3、重新认识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框架的完善)4、腐败的挑战(国家权力的约束与规范方面结论:市场经济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优势、改革开放显著降低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迅速积储,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其中,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中国经验的真正秘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轨迹:20世纪50年代开风气之先的南斯拉夫改革,率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始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先后经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联合劳动”三个阶段。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总结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波兰、匈牙利的改革探索等。2、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苏联在1982年安德罗波夫上台后,重新开启了苏联改革的闸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改革的势头进一步强化。3、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波兰、匈牙利的改革探索等。(1)绝大多数国家改革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论准备与实践试点的情况下突然在全国开展的,改革的经验与理论准备不足,社会心理不足;(2)二战结束不久展开,弥漫于各国觉的浪漫主义情绪和思维方式相当深厚。2、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改革不再局限于政策的调整,而是一开始就把改革的矛头直指制度本身,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不完善的;(2)改革的参照系一开始就与以前的改革有很大不同。过去指向的多为政策失误,最多是纠正或清算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路线错误;而此次是与资本主义的比较。2、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3)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在历史上都是窗前的;(4)大多数,改革一开始就伴随着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政治反对派。(5)改革所酝酿出来的社会气氛不断膨胀,形成巨大的社会张力,对改革本身造成了压力,甚至成了改革顺利进展的破坏力量。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改革已经成为既存社会主义政权的共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H/T 1448-2024雅安藏茶原料要求
-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英语试卷含答案
- 《美术基本种类》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人员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职员管理】十篇
- 高中语文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
- 银行资产保全业务管理办法
- 汽车吊篮使用专项施工方案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测试卷(教科版)
- 教育用地划拨流程
- 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布局方案
- 10《吃饭有讲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二次函数综合(含答案)
- 拆除铝合金门窗及附窗安全协议书
- 体外诊断试剂-C反应蛋白(CRP)测定试剂盒(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临床评价报告-血清
- 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 人教版数学四上《大数的认识》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