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使用)_第1页
李白诗四首(使用)_第2页
李白诗四首(使用)_第3页
李白诗四首(使用)_第4页
李白诗四首(使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丁都护歌》

《越女词五首》(其三)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关于李白题目解释诗意理解梦境解读艺术手法关于李白的几个关键词

漫游

漫游是盛唐文人的风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一生有两次漫游阶段(24岁至41岁、45岁至55岁),他漫游的动机有二:一是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二是广交天下名士豪杰,为进入仕途铺平道路。李白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不少名诗,因此诗名远播,震动朝野,基本上达到漫游的目的。“终南捷径”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但不屑于走科举道路,也不屑于投笔从戎。他选择的是漫游各地,结交名士,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太白精神”

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称“太白精神”:慷慨自负,傲视凡夫,纵酒狂放,任心使气,追求自由,幻想浪漫。而他的诗则是太白精神的艺术凝聚和形象显现。

他的自负让他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做了几年官后,浪漫理想必然与现实发生矛盾,与世俗无法共存,他强烈感觉到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他经常游离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之间,在宇宙之中忍受这巨大的孤独。当他毅然离开朝廷之际,在诗中写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新鸳鸯蝴蝶梦》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

知多知少难知足

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花花世界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

不如温柔同眠

在晚期的诗中他高歌自由,思想中揉合着儒、道、释、纵横、名士、酒徒的气质。而这种个性解放的呼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得更为明确激越。

李白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

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

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背景唐代的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人、术士等候诏命。这些御用文士、术士并非皇帝的政治助手,而是陪侍皇帝从事文艺游赏之事。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词之士,有饱读典籍的经学之士,有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在翰林院里随时等候皇帝的召见,所以叫翰林待诏,也叫做翰林供奉。皇上赏月,便召唤诗文待诏写诗助兴;皇上游园,看见景色迷人,便召唤画待诏作画等等。

有时候,皇上偶尔也会询问翰林待诏一些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要他们起草一些并不重要的一般性文书(不是诏书),但这并非他们的主要工作,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工作与政治毫无关系,皇帝也不会将他们这个群体与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宫廷中,他们与皇帝的关系虽较为密切,有侍奉之便,但是并没有什么政治地位,更不可能发挥较大的政治作用,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政治前途。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题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通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入梦的原因: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全诗的思路一、梦游之由(起)——叙述二、梦游之景(观)——描写三、梦游之吟(叹)——议论、抒情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信语或确实谈到、说起。有时瀛洲天姥山虚实陪衬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拔:超出、超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天姥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诗人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这些特点?神奇、高大: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使人不敢逼视。衬托、夸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夜之间就飞过了洒满月光的镜湖。点明了“梦游”。浪漫主义手法。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飞渡镜湖的情景:

眼见清清的溪水荡漾,耳闻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

(幽雅)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千岩:万转:迷花:重叠的岩。山路弯曲不断。迷恋于花,被花迷住。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1著屐登山的情景:

黎明时分,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莽的群山,耳际是桃都山顶天鸡的叫声。

(神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殷:栗:惊:使……颤栗,形容词作使动词。使……震惊,形容词作使动词。震动,形容声音之大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青青:澹澹:黑沉沉的。水波摇动的样子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名词作状语,在中间动词,打开中:开: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夜幕降临之景:

熊咆、龙吟、电闪、扉开、万物震撼、烟雾笼罩

(迷茫恐怖、光怪陆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名词作动词,弹奏鼓:神仙出场时的情景:

纷至沓来的神仙,穿着云霞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它们雍雍穆穆,济济一堂。(富丽和穆)诗人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其乐融融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迈奔放,想像丰富,夸张大胆。思考:上述风格在这一部分中是如何体现的?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像,运用大胆的夸张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照“我”飞渡镜湖的月亮,是那样的富有人情味;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等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故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飘然思不群”。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手法《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悸:嗟:心惊感叹

梦境回到现实的过渡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事:名词,事情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这一部分,有人读出李白消极的处世态度,有人读出他蔑视权贵的傲气,你的意见呢?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些诗句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这是诗人思想性格中更强烈的一面:不对人生屈服,不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在意义和情感上有怎样的联系?

第三部分由第二部分的写梦转入写实。诗人在第二部分中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不愿跟权贵同流合污。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梦境解读1

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梦境解读2归纳主旨

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艺术手法入梦之由梦游历程目睹仙境梦醒神伤临别寄语背诵指引(8句)(16句)(10句)(4句)(7句)哭晁卿衡李白走近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汉名朝衡、晁衡。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赴唐,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等。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朝衡。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客死长安。有《古今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注释:卿:对人的尊称。帝都:指唐京都长安。蓬壶: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在晁衡返日途中的海上。苍梧:传说东海中的一座山。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据《十州记》记载,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故着一“绕”字。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课前小知识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佛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辉煌的成就,同时又促进了海外的交通。当时的日本皇朝曾先后派出十五次遗唐使以及许多学问僧和留学生,不避风涛之险来到中国,唐皇朝也屡次派使者送日使归国和回访。唐朝舶也是当时发展中日贸易的重要工具,仅自在公元839年以后至唐朝末的七十年间,有史籍记载的到日商舶,就有三十余次,知名的航海唐朝人二十余人。唐代中日航运的发展,对两国的友好往来,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交流,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唐中后期,中国丝织品随着冶铁、纺织、制瓷、造纸、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连同“唐三彩”等瓷器,成为稀世珍品源源运往海外。唐代也以信风航行著称于世。公元411至414年,东晋名僧法显航海东归,以及唐代僧人义净广州航海去印度回国(671~695年),都是根据信风季节而乘行的。一般海上贸易和唐代航海家的西去东归,也莫不如此。诗文赏析★标题的“哭”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有什么作用?“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晁衡辞官返国(人和事)。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点明了什么呢?★第二句如何写出航海的情景?诗文赏析“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征帆一片”用得好,好在哪里?这里的写景有什么作用呢?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诗文赏析★第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的手法写晁衡只遇难。★“明月”象征着什么了?明月,象征着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诗文赏析★末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了诗人悲痛的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白云有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采用了什么手法呢?李白与月

月是李白诗中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素材,在现存的李白诗文中,出现“月”的,竟达451处之多,提及“月”的篇章约占李白诗文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1、高洁人格的象征,美好理想的寄托,李白诗中的月亮象征着高尚人格,寄托着美好理想的明天,从总体上构成了李白诗中月的美学价值。李白泛月诗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在这首诗中,李白也用了月。那么李白诗中“月”的美学内涵是什么呢?李白与月

2、包蕴着对国事的忧愤,抒发深沉的感慨。李白诗主要抒发的诗一己之情,但这也包含了舍人对美好理想的不惜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囊括了深广的社会内容。3、诗情通民情沉吟民哀怨,李白表达某些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共同感情的月诗,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愿望和要求,而且赋予了月以更多的人情味,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因此,更易受到人民的喜爱、理想和接受。

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赋比拟人直接点明人和事。

飘泊远航,归途凶险。

暗喻晁衡遇难

愁云笼罩,心情沉痛

虽是悼诗,却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自然而又潇洒。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

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联想越女词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人物形象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羞难为情就不出来了。

棹: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

“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丁都护歌李白

这是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

这幅画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