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第1.2节-工程地震勘察-反射波法_第1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1.2节-工程地震勘察-反射波法_第2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1.2节-工程地震勘察-反射波法_第3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1.2节-工程地震勘察-反射波法_第4页
工程与环境物探-第1.2节-工程地震勘察-反射波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反射波法地震反射波法(Reflectionsurvey)是利用介质界面的反射波作为有效信号进行探测的方法。反射波法的优势是可以探明整个剖面,是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方法,尤其是在石油地震勘探中,在工程地震领域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地震反射波法的应用条件是:地形平坦、潜水面高、表层现代沉积的厚度变化小且岩性(波速)稳定等;目的层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界面稳定连续,起伏不太大,断裂系统不太复杂;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吻合,反射系数适中,能够产生明显的反射波,又不至于形成屏蔽。1.2.1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地震勘探中的基本介质模型是水平层状介质模型,这种情况下可以产生波的反射,在地表接收到来自地下界面的反射波,并根据该反射波研究地下界面起伏形态和地下地层介质的岩性特征。两层均匀介质模型是地震勘探中最简单,同时又是最实用的介质模型,时间场的分布规律相对简单,规律性强,时距曲线基本特征为双曲线形态。根据界面的倾斜与否,可以分为水平界面和倾斜界面两种,根据激发–接收点的关系又可分为共炮点和共中心点两种时距关系(曲线)。1.水平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已知水平界面模型第一层介质的厚度和波速,求t–x关系。h=500mv=2500m/sOO*震源相对于界面的对称点称为虚震源反射点/段xxt水平界面条件下的正常时差各点自激自收的旅行时间是可以反映界面深度/形态的。共炮点道集的时距曲线与地下界面形态是不符合的。与自激自收的工作方式相比,炮检距不为零引起旅行增大,该增量被称为正常时差。h=500mv=2500m/sOO*正常时差的计算式理论上,正常时差是地震波实际旅行时间与自激自收旅行时间之差,即:从实际的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即正常时差校正),可以将共炮点时距曲线校正成水平线,使旅行时间与界面深度/形态相对应。实际应用中,上层介质的厚度和波速可能都是未知的,t0

时间也有可能是未知的,即没有自激自收记录道。因此需要用另外的方式求取正常时差。正常时差的近似计算式反射波旅行时间可以表示为:在的条件下,利用二项式展开,得到:只取其一阶近似,得到:所以有:正常时差校正正常时差校正就是从反射波的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消除炮检距对传播时间的影响,得到界面反射点处,相当于自激自收工作方式的地震垂直旅行时间。正常时差的大小不仅与炮检距有关,对于固定的地震道,该时差还与界面深度有关,不同旅行时间的反射波,正常时差校正量是随时间的增大而动态变化的(减小),因此通常被称为动校正。速度是动校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正常时差校正后的时距关系共炮点道集经过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后,得到各反射点相当于自激自收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将其显示在反射点在地表的投影点,即激发点和接收点连线的中点。动校正后的时距关系可以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形态。h=500mv=2500m/sOO*2.水平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在地表面上,满足激发--接收连线中点相同的地震道的集合称为共中心点道集。共中心点道集的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极小点在自激自收点。极小点的旅行时间就是自激自收双程旅行时。h=500mv=2500m/sO共中心点道集动校正后的时距关系共中心点道集经过动校正以后,各道都相当于中心点处自激自收的记录,相当于对地下的同一个反射点重复观测了多次。此时,将校正后的多道记录叠加,作为中心点处的一道地震自激自收地震记录。h=500mv=2500m/sO3.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已知倾斜界面模型的界面倾角,激发点法向深度和第一层介质波速,可以求出t–x关系。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仍然是双曲线形态。曲线极小点位置向上倾方向偏移。根据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点,可以确定界面的倾向和倾角。O=15°h=955mv=2500m/s倾斜界面条件下的倾角时差界面倾斜的情况下,上、下倾方向上炮检距相同的两点的地震波旅行时间之差是由于界面倾斜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O=15°h=955mv=2500m/s倾角时差倾斜界面条件下的倾角时差界面倾斜的情况下,也可以反射波旅行时间理解为自激自收时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三项之和。O=15°h=955mv=2500m/s正常时差

倾角时差正常时差校正后的时距关系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对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校正后的“时距曲线”是倾斜的,而且与反射界面的倾向一致,因此能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形态。但是时距关系与界面形态还是有差别。O=15°h=955mv=2500m/s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较大偏小4.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已知倾斜界面模型的界面倾角,中心点法向深度和第一层介质波速,可以求出t–x关系:O=15°h=955mv=2500m/s地表面的共中心点道集所对应的反射点不再是一个共反射点,而是上倾方向的一个界面段。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特点倾斜界面条件下:地表共中心点道集的时距曲线仍然是双曲线形态;双曲线的极小点位于共中心点位置;极小点的反射时间值是中心点处自激自收时间。O=15°h=955mv=2500m/s1.2.2反射波法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主要是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和记录,也包括干扰波(类型和规律)和低降速带(厚度和波速)调查。内容提要地震测线的布置现场试验工作干扰波调查与识别观测系统选择激发方式选择接收参数设计1.地震测线布置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的路线。沿测线观测的地震数据经处理之后的成果是反映地下地质结构的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是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基本依据。因而,测线的布置与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关系很大。石油地震勘探早已从二维发展到三维,以及高分辨率三维,甚至是时移地震;工程地震勘探一般还是二维测网的方式。地震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测线应尽可能为直线。测线为直线时,所得的剖面图可以被视为沿直线的断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相对比较直观;当测线为折线(或曲线)时,所得的剖面与直线断面有一定差异,当成直线断面解释会使地质构造畸变,不当做直线断面解释则复杂性增加。测网一般应以垂直构造走向的测线为主,起连接作用的平行走向的测线为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和获取反射界面的铅直深度。这里的构造走向一般是指主要构造走向,有时可以是目标构造走向。如沿断层找滚动背斜时,平行断层走向的测线是主要的。地震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2.现场试验工作试验工作的目的是选择正确的施工方案,内容包括:干扰波调查、激发方式和接收条件的选择,以及观测系统和仪器因素的确定。如在老工区开展工作,应该全面收集和分析原有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试验,加以解决。试验阶段的工作干扰波调查测定地层的波速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观测系统选择使用仪器的选择目的层地震地质条件调查要注意与地层剖面、相应深度有关的地质情况,并收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了解基岩结构及埋藏深度,预计勘测深度,确定记录时长;掌握地层的沉积结构、纵横分布及其接触关系,预计可能存在的反射层和产生多次波的反射界面;收集有关资料,分析测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包括较大的构造走向及判断各种构造的复杂程度;研究断层的特点,如断距、倾角、走向、延伸长度和控制地层分布的程度等。好的条件:构造简单,断层较少,岩层倾角不大,岩性稳定,基岩埋深不大等。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地震勘探效果的表层介质和地形地貌等条件收集覆盖层的厚度、岩性(土层)的情况及其变化的资料;了解工作区的地形、河流、沼泽、道路、交通、农田、居民点及高压输电线分布等情况,分析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潜水面深度及变化,土层剖面是否存在低速或高速层。好的条件:交通方便,地形平坦,河流湖泊不多,居民点少,农作物少或已收割等。3.干扰波调查与识别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是以接收和记录有效波(地震反射法勘探中特指来自于地下地层界面的一次反射波)为目的。实际的地震波场并非只有一次反射波,地震检波器接收到的是各种波(包含有效波和各种干扰)在检波点引起的叠加振动。振动信号在转变为电信号以后的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电磁信号的干扰。内容提要: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异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调查是野外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地震资料采集阶段的许多技术措施都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信噪比,提高原始地震记录的质量。调查、分析各种干扰波的特点,是保证各种野外方法技术能使用得当、效果显著的重要条件。干扰波调查的方法主要有:(1)

小排列(2)

直角排列(3)

方位观测(4)三分量观测

……等。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根据干扰波的出现规律,可以将其分为规则干扰和无规则(随机)干扰两大类。规则干扰是指有一定的主频和视速度的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某种特征的同相轴。例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多次反射波、侧面波等;无规则(随机)干扰主要指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干扰的成因有自然形成的,有激发产生的,有人为造成的。Rayleigh面波Rayleigh面波存在于地面附近,是地震勘探中最常遇到的面波,通常被称为地滚波。其特点是:频率低,几赫兹到30赫兹,同相轴宽。速度低,相对恒定,最常见为200-500m/s,在地震记录上的时距关系表现为直线。频散现象明显,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振动延续时间明显变长,形成“扫帚状”,随远离爆炸点,强相位逐渐向后或向前转换,连续追踪一般只有几十米。比有效波能量强,与激发岩性、深度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在淤泥、黄土及沙漠等疏松的介质中激发或药量过大,信号频率低,面波能量相对较强;爆炸井较浅时面波能量强。选择激发条件和检波器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办法。声波声波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声波的特点是:速度低,最低为340m/s左右。频率较高,延续时间短。呈窄带出现。在坑中、浅水池中、河中和干井中激发,都会产生强烈的声波,在山区勘探时,有时还会遇到多次声波干扰。为避免声波干扰,应尽量不在浅水及浅井中激发,尽量采用井中激发并采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的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浅层折射波在地层剖面中的折射界面比较深的情况下,折射波的盲区也比较大,可以选择在折射波的盲区范围内接收反射波。当浅部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以下的老地层埋藏较浅时,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折射波的特点:同相轴为直线,视速度稳定;频率范围与反射波相当。多次波多次波类型繁多,如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反射-绕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多次反射波是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地层剖面中存在良好的反射界面(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如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地面、水面等强反射界面,或石膏层、岩盐、石灰岩等地层。多次反射波在频率和视速度方面均与一次反射波最为相似。侧面波当测线两侧存在陡倾地层界面时,在测线上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可以记录到来自测线旁侧陡倾界面的反射波。侧面波在本质上也是一次反射波,只是反射点不在测线垂直空间内。如果这样的陡倾界面在地层剖面的浅层,如黄土塬地区沟与塬的交界面是黄土与空气的分界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可以将激发点传来的地震波反射回接收排列。这样的侧面波只是一种干扰波。如果反射地震信号的陡倾界面是在地层剖面的深层,如潜山、陡倾地层界面、断层面、海底山等,这样的侧面波是完全有可能得到应用的。次生干扰次生干扰是地表障碍物(如沟、坝、公路、树木、线杆、建筑、小山包等)和/或浅层不均匀体,在地震波场的激发作用下,相当于次生震源向外发出次生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等。次生干扰根据视速度分为次生低速干扰和次生高速干扰。次生干扰种类繁多,次生源的分布也比较复杂,因此有极大的复杂性,但是这类波又具有一定的频率和视速度,与有效波频率相当;次生高速干扰的视速度和视波长与有效波部分重合。随机干扰地震勘探中的随机干扰是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化的,即形式为,是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平稳随机过程,其统计学性质不随时间改变。各态历经性质:一个随机过程的统计规律不必从多次实现中求得,只需从一次实现便可求得。即一次实现能反映随机过程的全部特点。平稳随机过程:统计规律不随时间而变化的随机过程。对随机过程的一次实现,只需研究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即可获得该次实现的统计规律。地震勘探中的随机干扰均值为零,方差相当,重点应用的是其相关半径的差异。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异各种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异归纳总结如下:传播方向(视速度)上的差异,如面波沿测线传播,有效波近似垂直垂直测线传播;频谱上的差异,各种干扰波与有效波在频率上可能是不相同的;出现规律上的差异,如随机干扰与有效波的出现规律是明显不同的;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上的差异,有效波动校正后旅行时间拉平,多次波经动校正后有剩余时差。……与地震勘探有关的一些波的频谱一次反射波主频约30-50Hz,浅层频率高,深层频率低;面波频率低,约10-30Hz;声波频率较高,大于100Hz;工业交流电,50Hz左右窄带;浅层折射、多次反射等干扰与一次反射波频率相当。地震勘探中不同波的频谱4.观测系统选择观测系统的选择主要根据勘测对象和各种干扰波的特点来确定。保证反射波位于通放带内,干扰波位于压制带内;能避开较强的面波和声波干扰,也要兼顾深、浅层的反射,并有利于分层和速度分析;覆盖次数应根据勘探阶段及干扰波被压制的程度来定;根据覆盖次数,纵测线观测系统分为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展开排列观测系统固定激发点不动,依次移动接收排列,或是固定接收排列不动,每次移动震源,获得不同炮检距的记录合在一起。一般按照目的层的深度确定排列次数和道间距,如果探测深度30-40m,道距2m,12道接收,3~4个排列即可。可以把直达波、反射波及各种干扰的分布形态和相对位置关系搞清,是试验阶段的有效观测系统。(a)

时距平面图(b)

波形图简单连续观测系统每个排列都是两端激发,然后整个排列沿测线移动一个排列的距离,根据反射点位于激发点和接收点连线中点下方这一关系,可以实现对界面的一次连续观测。近炮点接收,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扰。近炮的几道受面波和声波干扰严重。(a)

时距平面图双重连续观测系统实际是展开排列与简单连续两个观测系统的组合。先是在O1点激发两次,分别在O1

O2和O2O3范围接收,反射段为R1R2;然后在O3点激发两次,分别在O1O2和O2O3范围接收,反射段为R2R3。然后工作范围前移。可以充分分析复杂地质结构和特殊波,工作效率低。(a)

时距平面图(b)

综合平面图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在震源点和接收排列之间总是间隔一个或几个排列,即震源点到最近的接收点有一定的间隔距离,称为偏移距。通过互换点可以连续追踪反射界面。由于面波和声波速度较低,当远离震源点时,反射波先于面波和声波到达接收点,便于避开干扰。(a)

时距平面图(b)

综合平面图延长时距观测系统在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应用受限的情况下,灵活采用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使障碍物处于观测系统的偏移距范围内,可以实现对界面的连续观测,但是不能使障碍物的时距曲线进行互换对比,尤其当障碍物过宽时,可能会出现浅层折射与反射波之间的干扰。(a)

时距平面图(b)

综合平面图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按照炮点激发、多道接收的方式,在震源点间距小于半个接收排列长度的情况下,多炮地震数据中包含了对地下反射点的多次覆盖数据。5.激发方式选择在各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小药量或雷管在浅孔或地坑中激发,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强、高频成分丰富,有利于提高分辨率;非炸药震源激发的能量相对要弱、频率偏低大锤冲击激发,效果与重锤、垫板、介质等因素有关,锤轻、介质坚硬,信号频率高;锤重、介质松软,频率低;重锤冲击激发,能量大,信号频率低;可控震源激发,震动延续时间长,信号频率可变;电流体冲击源激发,信号??,笨重;气枪震源激发,频谱高,信号稳定,多用于水域作业;电火花震源激发,信号频谱高,可达4000hz,能量强,但不集中,多用于水域作业;6.接收参数设计参数设计主要是在接收环节,如:实际接收道数空间采样道距时间采样间隔接收排列长度时间记录长度多次覆盖次数。。。。时间域采样定理与假频概念对时间域的周期信号作离散采样,要求每个周期内至少两个样点,才可以较好地反映原时间信号的频率特征,即采样间隔小于半个周期,

,这就是时间域采样定理。称为采样频率。如果采样间隔不满足采样定理,原高频信号在离散采样后将以某种低频形式出现。对时间域的非周期信号,根据付立叶变换理论,离散采样要求最高频率成分满足采样定理。

即: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采样间隔应满足最高频率信号采样的采样定理要求;记录长度应足以记录偏移孔径内最深目的层的绕射尾部。h=1000mv=2500m/sOR空间域采样与空间假频地震波场是空间的连续函数,而检波器接收只能在有限的点上进行,其本质是对空间连续函数进行离散采样,道间距(相邻检波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间采样间隔。参照时间域采样定理,空间采样间隔应小于波长的一半。否则高波数的成分在采样后以低波数形式出现。由于地震勘探是在地表接收,实际观测到的是地震波的视波长和视速度,所以,空间采样间隔应小于视波长的一半。即:

道间距选择的基本原则道间距的选择应以在地震记录上可靠辩认同一有效波的相同相位为原则。能否可靠辩认同一相位,取决于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所记录有效波的视周期及其它波对有效波的干扰程度。相邻检波点的波至时差应小于视周期的一半,即:时差小于半个周期,对比可靠时差大于半个周期,对比不可靠实际道间距的选择深层界面的反射波视速度高,浅层界面反射波的视速度低。为了能同时可靠地追踪、对比深层和浅层反射波,道间距应以浅层反射波作为选择的标准。简单条件下,可把道间距选择得适当大一些。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波形不稳定、干扰背景大的情况下,就要缩小道间距才能保证对比的可靠性。根据工区大小和要求,选择相对规则的数值,如1m、2m、4m、5m、10m等。浅层界面反射波深层界面反射波偏移距(offset)偏移距(offset)概念有多重含义:即炮检距,震源点到每个检波点的距离激发点到最近检波点的距离,即最小炮检距垂直剖面法中激发点到垂直排列的水平距离折射波法中……海上勘探时……反射波到反射点位置的位移最大和最小炮检距的选择在于使目的层反射波尽量不被噪声所掩盖。最佳偏移距法最佳偏移距法就是在“最佳窗口”内选择一个公共偏移距,移动震源保持所选定的偏移距,用地震仪上的“存储冻结”功能将数据存起来。每激发一次便/使用12道地震仪在每个观测点接收,最后得到一张多道记录,而且各道具有相同的偏移距。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计算机对CSP共炮点记录进行自动抽共偏移道距的选排,也可以获得各种偏移距的共偏移距地震剖面,利用这种共偏移距剖面容易正确识别同相轴。由于偏移距相同,不需做正常时差校正,在进行其他数据处理之前,常用来了解反射波同相轴的初步位置。接收排列长度对于二维勘探,接收排列的长度就是道间距与仪器道数的乘积,即:。排列长度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浅层远道动校正拉伸明显,导致频率降低,限制了排列的最大值;随炮检距增大,接近临界角入射,界面反射系数会发生突变,限制了排列的最大值;适当增加排列长度可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因而限制了排列长度的最小值;多次波的剩余时差随炮检距增大而增大,限制了排列长度的最小值;直达波干涉限制了炮检距的最大值;最大炮检距应小于深层临界反射炮检距;通常最大炮检距应大于最深目的层的埋深。最佳窗口的选择最佳窗口是指在测线上有效信号受干扰波影响最小的地段。近道记录上面波、直达波、声波等干扰强烈,信噪比低;远道记录上的能量明显减弱,且反射波受折射波干涉,信噪比也不高。炮记录示例,各种

波特征明显偏移距2m道间距2m采样间隔0.25ms记录时长250ms最佳窗口选择示例某煤矿浅层地震反射的水平三层模型:第一层厚度约90m,波速1500m/s;第二层厚度约130m,波速2000m/s;第三层波速4000m。界面1折射波

临界角

盲区半径界面2折射波

临界角

盲区半径最佳窗口范围:80-200m最佳窗口选择示例两层模型示例:上覆层波速1500m/s,厚度约90m;下伏基岩波速2000m/s。界面1折射波

临界角

盲区半径最佳窗口范围:40-200m最佳窗口选择示例水平三层模型:第一层波速500m/s,厚度约3m;第二层波速2000m/s,厚度约25m;第三层波速1600m?。界面1折射波

临界角

盲区半径回避第一个界面的折射波是不现

实的;该界面对下层有屏蔽作用,

但是应该问题不大。最佳窗口范围:20-40m

(缺少浅层反射)反射波振幅和相位的变化最佳窗口的选择除考虑避开干扰外,还要考虑反射波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近源范围振幅和相位均相对稳定,远道由于折射波的影响,振幅和相位都产生突变,甚至是反相。如何看待窗口选择在地震仪器道数较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接收有效反射,而回避严重的干扰。在地震仪器道数足够多的情况下,充分记录各种不同类型的波,清楚地显示各自的时距和振幅特征,可以选择反射信号信噪比高的范围作为最佳窗口来应用,也可以设法压制强干扰以提取有效反射,还可以利用其他类型的波作为有效信号加以应用。1.2.3反射波法的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对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数据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提取地震和地层参数为目的的整套方法和技术,为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提供直观、可靠、精细地反映地下地质结构的地震成果数据,以及各种地震岩性参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最主要的是反褶积、多次叠加和偏移成像这三项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其他技术。在处理中,波速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多次叠加提高信噪比提高分辨率1.多次叠加处理多次叠加是把多次覆盖的原始资料通过一系列处理,使其都变成激发-接收连线中点位置的自激自收性质,然后按时间叠加,可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多次叠加处理流程包括:抽道集动校正叠加速度分析静校正多道叠加修饰性处理2.提高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率、波速、传播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压制干扰的前提,主要技术是滤波。去除面波是最大的难题。保真去强低频面波两个靠近的地震道,反射波近似相等而面波差异,分别为:两道求差,参考道只剩面波成分:设法从参考道求取面波定义误差求取系数,使均方误差最小。f-x滤波压制随机噪声根据f-x域中道与道之间信号可预测而随机噪声不可预测这一差别,设计滤波器使信号通过、消除噪声。设子波为W(t),N道地震剖面中有M组倾斜线性同相轴,其数学模型为:式中k为线性同相轴的序号,为相应同相轴的斜率。对变量t做付氏变换,有:由于x是离散采样的,即,,所以有f-x滤波压制随机噪声f-k滤波压制噪声对时间-空间域的二维函数(或数据分布)做二维付立叶变换,就得到其在频率-波数域内的分布。时-空域内,时距曲(直)线的斜率dt/dx=1/va。对应于频率-空间域内,直线OP的斜率f/k=va。在t-x域内相互干涉的不同信号,在f-k域内有可能完全分开,从而进行滤波以压制噪声。P(k3,f3)xt时间-空间域t1(x)Ot2(x)t3(x)p(x,t)f频率-波数域OP(k2,f2)P(k1,f1)k高视速度区低视速度区炮集数据F-K滤波衰减面波面波滤除前面波滤除后滤除的面波3.提高纵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是指地震数据分辨薄层的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震子波、信噪比及介质因素。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越短,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子波频谱的主频越高、频带越宽,分辨率越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