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_第1页
第三讲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_第2页
第三讲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_第3页
第三讲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_第4页
第三讲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三、社会系统研究的重要原则第三讲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1.系统与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和已有的其它科学不同,它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的重要概念就是系统,所以系统也就成为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对象。这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系统科学能把这些科学领域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作为系统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系统科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和横断性的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系统科学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上。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这个定义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合作用。“系统”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很早以前就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当中。所谓系统是指由一些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公认的科学概念。这样定义的系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包括人自身是普遍存在的。系统有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等级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等六大属性,其中,前三个属性偏向于系统静态属性的描述,在系统的定义中已有所体现,后三个属性反映了系统的动态属性。系统的属性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整体性的外在表现就是系统功能。系统的这个性质意味着,对系统组成部分都认识了,并不等于认识了系统整体,系统整体性不是它组成部分性质的简单“拼盘”。 根据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子系统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子系统之间关联关系的复杂程度以及层次结构,钱学森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如生物体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地理系统、社会系统、星系系统等。社会系统是最复杂的系统了,又称作特殊复杂巨系统,这些系统又都是开放的,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又称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老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混沌理论、模糊理论、超循环理论、博弈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一组新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六大类: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人类认识史上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的质的飞跃,更是将定量认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为人类研究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动态演化的客观事物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方法和新的图景。老三论新三论对于系统科学来说,一个是要认识系统,另一个是在认识系统基础上,去改造、设计和运用系统,这就要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系统科学的创始人L·冯·贝塔朗菲明确指出,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系统论的思想源头之一。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规律,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根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可以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的关系,实践着社会的人同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以生产关系为社会基础而派生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政治法律观点,各门社会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组成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系统。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1.社会有机体马克思把社会系统叫作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骨骼”)上层建筑(“血肉”)2.社会形态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构成社会形态。通常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3.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做出的总结,形成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整体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孤立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它各部分的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96页。

“整体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您的有关(系统科学)的报告。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钱学森同志家中看望。胡锦涛同志对钱老说: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结构性原则的启示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系统的分类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封闭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环境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系统的开放性主要原则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用系统理论的语言表述: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案例分析: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系统论思想◆《论持久战》堪称是一部杰出的军事系统论著作。

◆毛泽东《论持久战》成为西点军校必读书,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发表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大举侵犯我东北。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这时,“速胜论”、“亡国论”等各种错误观点兴起,不少爱国之士倍感迷茫。急需一个正确的抗战思想来领导。强敌入侵,泰山压顶,中国人民应当怎么办?中国究竟向何处去?这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摆在当时中国各党派、各阶级的人们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其理论标志之一就是《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由以下二十一个方面共120个问题组成:1、问题的提出;2、问题的根据;3、驳亡国论;4、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5、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6、为什么是持久战?7、持久战的三个阶段;8、犬牙交错的战争;9、为永久和平而战;10、能动性在战争中;11、战争与政治;12、抗日的政治动员;13、战争的目的;14、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15、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16、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17、消耗战,歼灭战;18、乘敌之隙的可能性;19、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20、兵民是胜利之本;21、结论。毛泽东首先从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出发,认为抗战十个月以来的一切经验都证明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都是不对的。这两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确定了抗日战争的优化目标。是一个综合的目标体系包含着动态发展的多项内容抗日战争的直接目标抗日战争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过程的一个战略阶段“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我们共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木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一部分揭示了抗日战争的特殊性质毛泽东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考察战争,认为抗日战争既不会亡国,也不能速胜,只能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因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这就从时代的特点和国家的性质揭示了中日战争的特殊性质,从而深刻地指明了中国必胜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具体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日本发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毛泽东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矛盾运动,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发展过程将经历三个阶段,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呈现为犬牙交错的奇异的战争形态。日本的战略进攻和中国的战略防御时期日本的战略保守和中国准备反攻的时期中国的战略反攻和日本的战略退却时期规定了实现抗战胜利的基本途径抗日战争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有内部诸因素的联系以及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因此,要使抗日战争获得最后胜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就是:“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为了牢牢把握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主要条件,即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途径,就必须具体地从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通盘筹划,总体布局,把这些方面的配套措施协同优化地组合起来,形成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社会系统工程,并在战争的发展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调整控制,构成动态优化的实施系统,这便是实现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基本途径。社会系统论的深刻体现◆首先,揭示了社会系统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抗日战争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特殊过程,它的目标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支援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民主革命。实现了这样的综合目标,就体现了中国社会系统的优化运行,也是在朝着逼近中国社会系统的最优化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了伟大的战略步骤和历史性的重要转折。社会系统论的深刻体现◆其次,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抗日战争作为社会系统运行的一种特殊过程,它不仅由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因素组成战争系统的整体结构,具体地表现为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抗日战争这一系统整体又与外部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战争系统的整体性又是当时中国社会系统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因为在当时中国社会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中,抗日战争的系统成为主导的系统,对当时中国社会系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抗日战争这一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又是当时中国社会系统优化运行并逼近优化日标的重要机制和必经步骤。社会系统论的深刻体现◆再次,阐明了系统动态发展的特性。抗日战争这一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因素在整个战争发展过程中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表现为整个战争过程的三大战略阶段。这一动态发展的过程就体现着中国社会系统的动态发展,而且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果又为中国社会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优化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社会系统论的深刻体现最后,突出了社会系统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揭示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等特点,就是为着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正确地认识系统并达到预期的目标。抗日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双方已有的主客观条件,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就是要在战争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战争实践表明,尽管当时中国的客观条件不如日本帝国主义,但是由于中国方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而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方法论意义要迎接复杂性的挑战,要走出复杂性探索的困惑,根本问题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找出路。因此,钱学森同志才反复多次地讲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们探索和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优势,不能丢弃辩证唯物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90年钱学森强调指出:“复杂性的问题,现在要特别重视。因为我们讲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建设,都是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科学技术就将会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发展。我们要跳出从几个世纪以前开始的一些方法的局限性。我们既反对唯心主义,也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这方面,我们是居于优势,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实际上,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把握住它的要害。我想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党这么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所积累的经验。也可以说,中国革命所取得的这样一个巨大的成绩确实是了不起的。我们这些经验,经过老一代革命家的总结,集中成为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这样一个哲学思想恰恰正是指导我们研究复杂问题所必需的。”◆第一是矛盾分析法。

◆第二是分析这一复杂现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