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美术_第1页
浪漫主义美术_第2页
浪漫主义美术_第3页
浪漫主义美术_第4页
浪漫主义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法国浪漫主义美术

TheFrenchromanticism

浪漫主义美术的酝酿与诞生

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希望突破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宗教对精神的禁锢,要民主、要科学、以人性冲击神性的人文主义思潮在文化领域内的体现。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实力上不足以推翻封建主义,封建主义也无力把资产阶级镇压下去,二者值得相互脱节的暂时平衡。但二者的妥协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不想夺取政权以利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旦资产阶级的实力更加强大,必然要向封建的生产关系挑战,对旧制度发起进攻。这种趋势反映到文艺上来便是浪漫主义的兴起。

浪漫主义的“浪漫”在英文中游“空想”、“幻想”、“爱情”、“小说”等含义;作形容词则为“离奇古怪”、“荒诞不经”。但不论作名词还是形容词都具有“理想”(idea)的含义,所以浪漫主义又可称为理想主义(idealism)。作为一种美学思潮,浪漫主义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性。作为艺术发展历史的概念,它是对古典主义所持的常理常情和冷漠的说教,是对严谨、规范、自觉的否定和破坏。浪漫主义最早出现在产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的文学上,如湖畔派诗人的代表华尔华斯的诗篇和发表于1800年的华尔华斯的《抒情歌谣序》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宣言。18世纪50年代后,德国形成了有歌德(1749-1832)和席勒(1759-1805)参加的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传到法国从而达到了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文学上出现了雨果(1802-1885),美术上出现了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在艺术中,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在欧洲出现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形成的,它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创作方法上,它反对古典的、理智的和毫无个性的种种规范和束缚,强调艺术家个性和感情的表露,强调按理想反映生活。他们喜爱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神话题材,主张发挥艺术家高度的想象力,用幻想和夸张创造奇特的、使人怵目惊心的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1重中古Medieval

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罗马,一切以古罗马为典范,浪漫主义则要求在被视为野蛮的中世纪的荒诞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法国为大哲学家卢梭(1712-1778)所说的“野蛮人比文明人更高明,更智慧,更美”析认识出发,他们常常选用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作为创作的题材,如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与维吉尔》、《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世纪传奇大多与骑士游侠有关,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正向海外扩张势力,在“本土”,过去宁静的生活已被机器生产所破坏,因而浪漫主义在向往中世纪的同时,也渴望和追求着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2重自然

Natural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的对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交谈必须使用经过修饰的语言。浪漫主义者则重视自然,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正地回到没有经过人矫饰、改造过的大自然中去。认为人在原始社会没有经过改造的自然状态下,有着天赋的人权,人人得以平等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得到自身的发展和自由。他们要突破城市的囹圄,摆脱文明社会的干扰,讴歌乡村、田园、山林、天空、大海和异国风光。二是摆脱羁绊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打碎封建的枷锁,反之,只有打碎封建的枷锁才能得到自由。雨果在其名剧《海尔娜妮》序言中宣称:“浪漫主义归根结底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3、重感情emotion

古典主义讲求共性,认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冷静地对待一切,抑制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浪漫主义认为应该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个性,敢爱敢恨,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浪漫主义的作品热情澎湃,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拜论的作品充满着爱与恨,在感情的狂热中往往伴随着离奇而荒诞的幻想。在浪漫主义的词汇里感情与幻想相联,幻想就是具有个性的感情的希望。在视觉艺术上,为了表达感情,他们强调色彩而把线条放在了次要的地位。4、重形式Form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重视形式,但二者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古典主义在于用单一的模式规范作品的内容,浪漫主义在于用多种形式表达内容。古典主义从封闭中注意形式的统一,达到“善”。浪漫主义从开放中注意形式,以表达感情的奔放,达到“美”。古典主义的形式与道德相联系,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审美相联系。5、重对比Contrast

重对比是浪漫主义重要的美学原则。1823年雨果所写的《克伦威尔》序言,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序言中他猛烈地抨击古典的悲剧法则,主张应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那样刻画人物性格,争取更大的自由和真实;推崇横扫欧洲封建势力的拿破仑,宣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的对象;艺术的真实基于现实的实,为此必须选择,不过不是选择“美”而是选择有特点的东西。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与古典主义要求的纯正、和谐相对抗的美学原则即“对比的原则”,认为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两种不同要素在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如雄伟与秀婉、高尚与卑下、至美与至丑、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光明与黑暗等。这个宣言标志着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彻底决裂。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degoya)戈雅作品的构图非常自由,选材十分广泛,常常是随意抓取生活的某一侧面便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他打破了传统的美与丑的界限,把原来视作平凡、卑微的东西提到史诗样的高度加以歌颂和赞美,甚至不惜描绘生活中的丑。戈雅还采用隐喻、幻想、讽刺的手法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抨击时弊,自由表达个人的感受。在他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中,包含着他对亲眼目睹的权贵们的昏庸和暴行的控诉,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戈雅似乎在以不同常人的眼光静观世界,对他所效劳的王族权贵也毫不留情,他把这些人的虚伪、贪婪和丑陋统统暴露无遗。可以说历史上还从没有一位宫廷画师像他那样为自己的主人留下如此真切的写照。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may3,1808浪漫主义与风景画(Romanticismand

landscape

)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friedrich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先驱。弗里德里希被誉为:“真正揭示大自然风景哀婉与悲怆的艺术家”。其笔下风景的描绘主题多为海洋、船只、哥特式废墟、沉思自然的孤独者,并充溢着静谧、空无的气氛。画家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画或是类型画,画中流露着一种神秘、虔诚的意象。确切的说是一种宗教意象的体现。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意象,又是如何产生于弗雷德里希的画中去的?画家弗里德里希笔下的风景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致的直接描绘,更多的是对其神秘宗教意象表达的体现。thecrossinthemountains山上的十字架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constable)英国风景画家,1776年6月11日生于英格兰萨福克郡的东波高特地区,1837年3月31日卒于伦敦,以风景画著称。曾受业于皇家学院,深受风景画家法林顿和史密斯的影响。约翰·康斯特布尔以纯朴的现实主义自然观向人们展现明净的大自然。在康斯特布尔的画里没有诗情的回忆,也没有理想的修饰,更没有哲理的暗示,他在用笔触和色彩表现某种特定的光线、特定的时间和特定景色中用语言传达不了的东西。康斯特布尔在画中画出了时间里的空间,他爱画春天和夏天而不喜欢画秋天。约翰·康斯特布尔认为春夏颜色新鲜、欢乐,他推崇光与色,表现一定时辰的天气变化中的景物。康斯特布尔实在是位痴心于自然的画家,人们公认他是第一流的最诚实的大自然的讴歌者。康斯特布尔的理论和实践对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形成和对印象派的产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干草车thehaywain斯陶尔山谷和迪德汉村viewofdedham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MallordWilliamTurner被誉为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从威廉·透纳的作品中我们总是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壮丽和无比的威力,感受到创作满腔激情。透纳常常表现的是天光水色浑然一体,云、雾、水融会其中的景象。透纳用耀眼光线、灿烂的色彩、大胆奔放的用笔描绘出充满力量、速度和运动氛围感的绘画作品,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动荡不安、炫人眼目的世界。透纳的风景画绝不是忠实于对象的写生之作,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愿望、想象和戏剧性的夸张作品。透纳不是为画风景而创作,是为表达感情而创作。透纳的风景画简直就像中国的大写意作品。在雾中升起的太阳

SunRisingthroughVapour泰晤士河上的滑铁卢桥TheThamesaboveWaterlooBridge席里柯(ThéodoreGéricault1791-1824年)

泰奥多尔·席里柯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卢昂的一个律师家庭,少年时就热爱绘画,后全家移居巴黎,17岁时师从于韦尔内的父亲卡尔·韦尔内,两年后又转到格罗(1771-1835年)画室,在这里同学的还有比他小7岁的德拉克洛瓦,他们在这里共同接受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教育,后来都成了浪漫主义大师。与老师背道而驰的席里柯经常出入于巴黎的美术陈列馆,对提香、拉斐尔的艺术十分推崇。他热爱达维德的革命精神和鲁本斯狂放且富激情的构图和造型,并研究过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格罗和西班牙戈雅的艺术,逐渐显示出浪漫主义雄姿。1812年年仅21岁的席里柯,第一次在沙龙展出了《轻骑兵军官的冲锋》获得意外的成功。两年后当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复辟时,他参加了贵族近卫骑兵队,这期间又画了著名的《受伤的胸甲骑兵》,后来他投入了反波旁王朝的斗争。画家27岁时为了研究文艺复兴遗产,赴意大利考察学习,先到佛罗伦萨,尔后又到罗马,他不知疲倦地临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尤其是按自己的理想临摹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偏爱强烈的运动和有力的造型,使他获得“法国的米开朗基罗”的美誉。后来离开意大利又去英国和比利时,还去布鲁塞尔探望被流放的达维德。席里柯28岁时创作了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尔后到英国和德国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1824年1月年仅33岁的席里柯不幸坠马而身亡。

theraftofthemedusa《梅杜莎之筏》泰奥多尔·席里柯

19世纪初,法国海军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马雷任远洋船“梅杜莎号”的船长,这艘巨型船在驶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遗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员。他们为生存造了一只木筏漂泊海上,半个月后得救的时候,筏上生还者只有15人,上岸后又死去2人。这宗海难事件激起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谴责,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席里柯从这一真实事件出发,创作了这幅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激情正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但画中那座人体构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义的遗风,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受伤的胸甲骑兵》

《受伤的胸甲骑兵》

1814年席里柯又展出了这幅同样震惊画坛的描绘骑兵题材的作品。画中描绘受伤的骑兵正沿着山坡往下滑时的挣扎情景。他成功地利用了人和马之间即将发生的悲剧性的情节,突出表现了战场的气氛,令人惊心动魄,画面的激情,用笔用色已基本上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席里柯特爱好画马,是马的雄健吸引他去研究和描绘那种不可驯服的、野性的自然力,与马有关的题材是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他自己就当过骑兵,酷爱骑马急驰,最终还是坠马而死。《轻骑兵军官的冲锋》anofficeroftheimperialhorseguardscharging

《轻骑兵军官的冲锋》

1812年,年仅21岁的席里柯第一次在沙龙展出了这幅描绘轻骑兵军官冲锋的画,画中描绘一位全副武装的骑兵军官坐在奔腾如飞的骏马背上,转身挥舞马刀,回身转首的军官成了运动着的画面中心。画家以大胆的色块,粗犷的笔触和充满激越情感的动态,体现了革新精神。作品展出后使古典主义主宰的巴黎画坛耳目一新、为之震动、褒贬不一。有位评论家指出:“我认为,人的运动,特别是马的运动,夸张得很出色。色调热烈但不失和谐,笔触自然而巧妙。”而达维德看了之后却说:“这是哪里来的?我从未见过这种画法。”《埃普森市的赛马》derbyatepsom

《埃普森市的赛马》

席里柯自幼爱马,尔后又爱骑马、画马,直到骑马摔死,一生都与马相伴,马是他艺术中的主要形象。在这幅赛马画中,天地融为一体,四匹骏马腾空飞驰,但给人感觉是虽奔却停,动静不太一致,何以如此呢?

席里柯是位受古典主义教育出来的画家,虽满怀激情,但他的艺术表现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激情的需要。这正表明他是位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一位先驱。《嫉妒的偏执病人》madwoman

《嫉妒的偏执病人》

这是一幅描绘精神病人的肖像画,画家并没有去强调一位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的外表病态相貌,而着重刻画这个失去理智病人面孔上浮现的表情,那被扭曲了的灵魂和失去控制的眼神透现出内心的善良,这是一幅描绘人的精神和心理的优秀

肖像杰作。《罗马无鞍马的比赛》

《罗马无鞍马的比赛》

席里柯赴意大利考察学习以后创作了这幅赛马作品。在这幅画中,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征,而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狂暴与激情是浪漫主义画家的基本品格,这和古典主义画家根本不同。为了表现激情,一切艺术语言、构图、人物造型及笔触和色彩都成了传达情感的符号,本身是无什么意义的。在这幅画中,人物、马匹和环境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动势和色调不正是给予我们狂暴激情的印象么。《牛市》泰奥多尔·席里柯

《牛市》这幅作品粗犷而简要的笔触,不同的色块伴着不可抑制的激情,描绘了人以无比的力量,征服野性十足又力大无穷的壮牛,用狂暴征服狂暴正是这幅画的主题。画家以激荡的笔触、夸张的造型、跳跃的色块组成前景人和牛,而以大色块横竖直线形体画背景,形成明与暗、单纯与复杂的对比关系,借以衬托前景人物和牛群。石灰场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1798-1863年)

达维德和安格尔在艺术创造中求助于典范,德拉克洛瓦则是以自己的热情为艺术之源。有人说如果让他的热情充分发挥的话,他一个晚上就能用颜色涂满巴黎的墙壁。在德拉克洛瓦的艺术世界里处处与古典主义相对抗:他要推翻古典主义所有法则,他力求洞察一切秘密。他从不害怕放纵自己的幻想:他以动态对抗静止、以粗犷对抗极端工整、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以光和色对抗素描。色彩成为绘画的主要问题:以无穷变化对抗僵化完美、以人物的个性化对抗严整的类型化。德拉克洛瓦用色彩笔触淹没了造型的轮廓,摒弃了对象的雕塑感,现实的美丑皆可入画,以此对抗高贵雅致。如果说和古典主义的种种对抗称之为浪漫主义的话,那么德拉克洛瓦就是浪漫主义的雄狮。欧仁·德拉克洛瓦生于巴黎一个外交官的家庭,母亲喜爱音乐,舅舅是达维德的学生,这使德拉克洛瓦幼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影响,他爱音乐善画画。他说:“音乐常赋予我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听音乐的时候非常想画画。”他17岁时入巴黎美术学院格罗的画室学习,格罗是达维德的学生,但格罗已显露出浪漫主义的倾向而远离达维德的艺术道路,终因无法解脱而自沉于塞纳河。在格罗的画室德拉克洛瓦受到启迪,同时结识了席里柯,这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美术学院里,他精心研究过古典派绘画,他崇拜提香、鲁本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和哥雅,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也给他很大的启迪。由于他的热情和充满艺术家心灵的自由,而不受古典主义传统深厚影响的画坛所重视。德拉克洛瓦24岁时,创作了第一幅震惊画坛的作品《但丁之舟》,它标志着法国又出现了一位大画家。26岁时创作了《希奥岛的屠杀》,使浪漫主义在法国画坛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1825年,德拉克洛瓦到英国旅行,研究英国绘画成就,结识了英国大画家劳伦斯和波宁顿,英国绘画中鲜明的色彩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国后的创作中,更强调画中色彩的效果,否定古典主义清楚的轮廓和线条的美感。30年代,法国工人运动兴起,深受感动的画家创作了世界名作《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他以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对人民大众英雄主义的热情和同情,是幅最具浪漫主义特征的作品。这位32岁的浪漫主义大师很渴望去意大利看看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但终未成行却去了东方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次东方之行改变了他的艺术道路,从此他的创作逐渐脱离现实,走向唯美主义道路。《阿尔及尔的女人》是代表作品。德拉克洛瓦大胆艺术创造的一生中,他的天才经常不被画界理解,所以他常说:“我被丢给野兽有三十年之久。”他晚年病重仍不忘画画,临终前他仍叫人把调色板拿来,以便调配颜色,他是握着调色板和画笔离开人世的,他给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九千多件绘画作品,其中油画就有853件。

《猎狮》

《猎狮》

德拉克洛瓦特别喜欢表现富有运动感的题材,而野兽所具有的那种饱满的、无穷无尽的精力和十足的难以征服的野性,使画家对此情有独钟。

在这幅画中,凶猛的狮子向猎人和马匹发起攻击,将人马打翻在地,显示出不可征服的强力。据说德拉克洛瓦画狮子的作品就有三百多幅,所以人们称他在反古典主义时也像一头猛狮。狮子的精神气质正是画家精神气质的再现。但丁之舟

-

thebarqueofdante

《但丁之舟》

24岁的德拉克洛瓦,以但丁的《神曲》为题材创作了《但丁之舟》,直接向学院派挑战。在这幅画中,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地狱。在地狱里的斯谛吉河中浸透着一群曾经在人世间犯下罪行的人的灵魂,他们被罚在污泥浊水中无休止地互相咆哮、互相斗殴,看到但丁的小舟,他们个个竞相争着求生,踩着别人往船上爬,在这群罪恶的灵魂中有个但丁的仇人,想请但丁搭救他免受黑暗之苦,被维吉尔又推到河中,并说:“滚开些,到你的狗群那里去。”这些灵魂在人间时妄自尊大、罪行累累,无善可录,所以死后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咆哮如雷,他们中有许多自命不凡的大人物,将同样像蠢猪一样躺在这阴暗的地狱里受苦受难,遗臭万年。这幅画表达了悲剧性的主题和画家的民主思想,说明行恶者必然受到惩罚,罪恶深重的魔鬼们如果有求生的欲望,也必然遭到拒绝。这幅画在人们面前展现另一个世界可怖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但丁的小舟四周波涛汹涌,气氛恐怖、郁闷而紧张,色调沉郁深重,受着苦难煎熬的灵魂有的愤怒,有的因痛苦而气喘,有的咬牙切齿,有的因激动而狂吼,画面极其恐怖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当这幅画展出时受到进步艺术家和思想进步人士的赞扬,年迈的格罗叫自己的木工为他订做一只精致的新画框。但这幅画同时也受到学院派画家的讥讽、嘲弄

和攻击,官方甚至不给展出。可是人们终于发现沉闷的法国画坛出现了一位巨大的天才,希望又恢复了,古典主义更显得暗淡无光。希阿岛的屠杀

-

themassacreatchios《希阿岛的屠杀》

18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属于希腊版图的希阿岛,并血洗掠夺了这个小岛。据说被杀平民有二万三千人,被卖为奴隶的有四万七千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欧洲的进步人士,也深深地激怒了画家德拉克洛瓦,他怀着巨大的同情,以鲜明有力的构思、动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劲奔放的构图揭露了土耳其人的残暴罪行。在《希阿岛的屠杀》这幅画里,画家充满了人性和同情,极其生动地塑造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联系的人物。画面右下方横躺着奄奄一息的少妇,胸怀袒露,不懂人事的婴儿正伏在胸前寻找活命的母乳。画家选择这一令人揪心的情节向侵略者发出最强烈的抗议;画面左边描绘了一组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已经失去反抗的能力,濒临绝望,束手待毙;前景坐着一位老妇人,抬首仰望苍天,向上帝发出求助和控诉,有人认为这个形象就是画家当时的精神形象;画家特别在前景右上方画一个骄横残暴的土耳其士兵,勒马驻脚、以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看着被他们蹂躏过的土地,在他的马背后还拖曳着被缚的裸体少女,那是豺狼的猎物。画家为了加强残暴的气氛和悲剧的色彩,大胆借用了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画中的光色,使画面色彩产生恐怖的真实感,透现了印象主义的晨光,有人说这幅画中的色彩打开了印象主义的天窗。这是一幅画家用生命激情、用愤怒与同情、用狂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塑造出来的人间悲剧场面。这幅史无前例的画震动了法国画坛,连他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老师格罗看了都大吃一惊,脱口而出:“这不是希阿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就这幅画的艺术处理来看,画家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采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动态,将画面分为前后两个大层次,这使评论家戈蒂埃感慨陈词:“强烈的色彩,画笔的愤怒,他使得古典主义者如此不满与激动,以致他们的假发都发抖了,而年轻的画家却感到非常满意。”土耳其人残酷镇压希腊人民的反抗,激怒了当时欧洲的一切进步文艺家。贝多芬谱写了《雅典的毁灭》;柏辽兹写了《希腊革命大合唱》;英国大诗人拜仑直接参战,牺牲在米索隆基。1827年德拉克洛瓦毅然用象征的手法创作了《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再次声援希腊人民。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28日)

-

libertyleadingthepeople(28thjuly1830)

《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

《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又名《1830年7月27日》,取材于1830年革命,那是法国人民最后推翻封建王朝的“光荣的3天”。德拉克洛瓦以象征手法在画面的视觉中心塑造了一位丰硕半裸的女性形象,她一手握枪,一手高举三色旗。她是自由的象征,正在勇敢地领导人民前进去夺取最后的胜利。画面构图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动势,在女神的周围安排有法国革命代表性阶层人物的形象。人群中的那个孩子象征着年轻的法兰西。画面上的人物是现实的法兰西群众,环境是有巴黎圣母院作背景的真实的自然景色,充满人性的女神与各阶层的战士组合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革命中的一个战斗场面,这幅画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德拉克洛瓦十分重视色彩造型,这幅画的色彩绚烂,色调丰富炽烈,他对色彩的运用已开始走向印象主义。正如荷兰大画家凡·高所说:“在印象主义绘画中,我看见了德拉克洛瓦的复活,不过德拉克洛瓦比他们更完整。”德拉克洛瓦不仅是色彩造型大师,同时也是素描大师,他说过:“色彩总是占据着我,但素描却更先控制着我。”在构图上,他像莎士比亚安排演员位置一样,擅长优美动人的构图。他作画始终充满激情,有人说他作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所以人们称他为浪漫主义雄狮。《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画中所描绘的是1204的4月12日,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所施的残暴罪行。画面上充满着各种暴行:到处是殴打、虐杀、掠夺和迫害;到处是老人的哀愁,孩子的哭叫,妇女的惨死;城市被烧毁,美丽的土地上乌云密布,硝烟弥漫。画面中心那不可一世的入侵者耀武扬威。战争的灾难笼罩着这个世界古都,悲苦的命运正在攫取人们的心灵。画中作为胜利者的佛兰德尔伯爵和丹德洛太守以及他们的随从们,虽然显出不可一世的神气,但也显示出疲倦、迟疑和忧虑的样子。悲剧性题材、富于戏剧性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动乱的环境,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壮的气氛。《自画像》

《沙达纳帕路斯之死》欧仁·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从英国旅行归来,创作了这幅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作品,被称为“第二号虐杀”。这幅画取材于拜仑的长诗,描绘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最后一个君王沙达纳帕路斯在叛军包围王宫时,令侍从们杀死他的妻妾犬马,尔后放火自焚的情景。虐杀和等待死亡笼罩着整个画面。画家在这幅画中表现了国王的残暴,描绘自杀、虐杀的各个细节,动乱、吵杂、惨状目不忍睹,到处充满恐怖、绝望和凄惨。全画回旋着强烈的震动,扣人心弦。画家运用极度强烈的色彩对比,以红色黄色为基调,展现出血腥的恐怖,五光十色的珠宝闪烁着昔日奢华的末日余光,强健的侍从人体与柔弱濒死的女裸体又形成不可抗拒的对比,这正是王朝末日将至的气氛。在构图上,画家有意识在画面上安置各种器物,塞满一切空间,以眩目的错综形象、缤纷的色块、动乱不安的韵律和狂放的笔触,给人以闷塞、动荡和死亡的直觉。这种动感又和静态的国王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当这幅画展出时,古典主义卫道士们的责骂是意料之中的,他们说是“对艺术的凌辱”。就连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也不能接受,但是画家自己却说:“我完成了第二号虐杀,但却受到嫉妒的评委们的责难。”

《阿尔及尔的女人》欧仁·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于1832年随法国驻苏丹大使摩纳伯爵去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旅行,他被东方灿烂的异国情调迷住了,这是西方生活中看不到的美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参观了一位船长隐秘的家庭,当画家步入一间光彩夺目的闺房时,简直被眼前的一切陶醉了:精致的陈设、华丽的服饰、黝黑的女仆和皮肤白皙、头发浓黑的阿尔及尔妇女所组成的色彩交响曲,令他激动不已。他站着画了几个小时,回到巴黎后,凭速写和记忆画了这幅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画。在这幅画中,他采用柔和的东方色调,中间调子与强烈而饱和对比调子并用;渗透着画家对东方生活的钟情和对妇女所展现出的富丽色彩的喜爱,全画呈现出华美火热的情趣。《诱拐丽贝卡》欧仁·德拉克洛瓦

《诱拐丽贝卡》此画取材于英国作家司各特小说中的情节:骑士古贝尔从古城堡中劫走少女丽贝卡。画面背景是坚固的城堡,骑士从这里冲杀出入,焚烧城堡,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强悍骁勇的骑士征服了这座城堡。画面中心是古贝尔扛着挣扎无望的丽贝卡突围的情节,画面的近景是他的仆人正备好马匹接应抢人的骑士。画家从人物的活动神情和环境的描绘,叙述这故事的来龙去脉,画面充满紧张、勇敢、机智和浪漫气氛,这种具有情节性的描绘,体现出绘画的文学性。

摩洛哥的犹太婚礼《摩洛哥的犹太婚礼》把我们带入了犹太人的婚礼世界,弹奏吉他,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德拉克洛瓦在他的日记里这样记载的:“她的双亲让大量参加婚礼的人进入屋里,到处唱歌,跳舞,整天整夜地进行着…在一面墙旁站着乐师们,院子的周围有大量的观众。一边蹲着的是打扮的很得体的妇女们,她们头上都披着一块浆过的织物,横缠着很高的、美丽的发髻—她们只在婚礼上才做那种装饰。对面站着或者坐着显贵的摩尔人。人们认为,来参加婚礼,是为主人增光。”在这幅画中有两种主要色调,就是互为补色的红色和绿色,成为画面的唯一焦点,而且它们也强调了整个画面的两种主要活动:音乐和舞蹈。从室内天顶透射的光线是一种无色的鲜明的散射光。红色使楼板的景物变得更加生动,也凸显了绿色的阳台栏杆。右边梯子房的橙色调使室外的阳光显得炽热。所有从红色衍生的暖色调都被安置在阴影处,而冷色调的色彩则被安放在明亮处,结果造成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置身非洲天空下的感觉。坐在墓园的少女

《坐在墓园的少女》这幅画的特色在于女主角带着讶异与期待的眼神,象征对于未来与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感与期盼心理,和当时正值革命时期的民众心理正好相符。安多洛美达女神丹吉尔的狂热教徒

德拉克洛瓦在北非的旅行时,一方面从事创作活动,一方面又领略众多新奇的事物。这使得他回到法国以后的画风从以往的神话题材和学院画风转移为东方风格,这种转变是因为东方风格的绘画题材新颖、色彩鲜耀、形体完美,又由于他本人曾身历其境、游览当地,才能够深刻地揭示人类灵魂那真实而又奇特的本质。在《丹吉尔的狂热教徒》这幅画里,德拉克洛瓦成功地把观赏着带入他那充满幻想色彩的奇遇中。画面是伊斯兰教徒所在的一条街道,那儿有一堆人群。更确切地说明这幅画,德拉克洛瓦是要我们从画面右侧白墙顶上的两位人物的视点,俯瞰街上的情景。赭石色描绘出的阴影是一排排的房屋,几抹阳光洒泻在阴影裡。高大的房屋与蔚蓝的天空相连,成为教徒们的背景。高大的房屋与蔚蓝的天空相连,成为教徒们的背景。高处的数名人物形态和服饰各异,在白色的衬映托下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在前景部份,左边有一名妇女的身影,她裹着一件白色大衣,体态轻盈,线条优美。画面右边的两名旁观者身披斗蓬,黑白分明。骑士身著黑色连帽斗蓬,旁边的旌旗迎风飘荡。画面中央的教徒们则群情激昂。这幅画不仅描绘了一起事件,而且表现出在激动骚乱的场面里,群眾集体的动作和情感,成功地创造出生动而逼真的画面,并流露出自然流畅的速写风格。钢琴家萧邦

德拉克洛瓦为他的好友波兰钢琴家萧邦﹝FredericChopin﹞画这幅画,但是它尚未完成。据说《钢琴家萧邦》与《作家乔治桑》﹝GeorgeSand﹞这两幅画原来是一张画的。萧邦和乔治桑同居在乡间的时候,德拉克洛瓦来访问他们,并且感觉到家的温暖,因此为他们一起画了这幅画。但是后来这件画的所有者将他们两人分别割下来当作是两幅画来卖,因为两幅画的价钱比原来的一幅价钱要高。

《马力诺·法力罗总督受刑》取材于拜伦的《威尼斯总督马力诺·法力罗》。法力罗于1354年至1355担任威尼斯执政,由于反对贵族的统治而被杀害。这位主张民主的异国英雄的悲惨故事打动了德拉克洛瓦的心,为此他描绘了这一动人心魄的悲剧场景。基督渡海

德拉克洛瓦住在迪埃普的期间,经常全神贯注地观察大海,渴望去了解大海。此外,他也总是企图描绘出人类是如何地藐视自然,表现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永恒冲突。在这里看到的这一幅,是以从左到右的对角线构图,出现在画面上的是处于汹涌波涛中的孤船,船上的弟子们惊慌失措,而耶稣却正在船头酣睡。这幅画虽然表面上看是浪涛骇浪,但并未破坏画面结构的秩序。事实上,对角线两侧的人物形态是相互对称的。在船尾的地方,我们看到两名坐着的桨手,正朝船舷侧身;接着是两名抬起手臂的门徒,身上的衣服随风而鼓;最后还有两个人物位于基督前后,使基督则成为画面的焦点。在这幅画上,几乎只是一片绿蓝色的怒涛,而海天相接的天际,仅是一条纤细的饰带,远方耸立的金字塔形海岸,象征基督的形象。木船和人体的褐色及赭色、披风的红色、基督身旁两名弟子的焦土色,在绿蓝色的大海底色上,显得十分鲜明。基督身穿天蓝色披风,成为整个画面中唯一的明亮点。这幅伟大的作品又像是一首颂歌,它歌颂著因战胜人类的激情和死亡恐惧,所获得的胜利,而基督沉睡中的安详神情正是死亡的象徵。作家乔治桑

罗斯小姐弗朗索瓦·吕德(FrancoisRude,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吕德是一个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