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教育敕语_第1页
日本 教育敕语_第2页
日本 教育敕语_第3页
日本 教育敕语_第4页
日本 教育敕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敕语《教育敕语》纪念镜教育敕语明治前期教育思想的斗争《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的完成《教育敕语》的本质及影响教育敕语教育敕语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于1890年10月30日由明治天皇颁布,1948年废除。

近代日本教育行政上的“敕令主义”,是指日本近代有关教育的主要事项不是由议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是由天皇下达的敕令来规定。——《日本研究论集》教育敕语与《军人敕谕》相比,《教育敕语》具有更浓的儒学色彩。在《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颁发之前,天皇侍讲元田永孚起草的《教学大旨》(1879年)是在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具有全民性质的重要文献。它指出"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则进一步将儒学精神融入"国体精华"之中。

教育敕语原文朕惟フニ。我カ皇祖皇宗、国ヲ肇ムルコト宏远ニ徳ヲ树ツルコト深厚ナリ。我力臣民、克ク忠ニ。克ク孝ニ、亿兆心ヲ一ニシテ、世々厥ノ美ヲ済セルハ、此レ我力国体ノ精华ニシテ、教育ノ渊源亦実ニ此ニ存ス。尔臣民、父母ニ孝ニ、兄弟ニ友ニ、夫妇相和シ、朋友相信ジ、恭倹己レヲ持シ、博爱众ニ及ホシ、学ヲ修メ、业ヲ习ヒ、以テ智能ヲ启発シ、徳器ヲ成就シ、进テ公益ヲ広メ、世务ヲ开キ、常ニ国宪ヲ重シ、国法ニ遵ヒ、一旦缓急アレハ义勇公ニ奉シ、以テ天壌无穷ノ皇运ヲ扶翼スヘシ、是ノ如キハ、独り朕力忠良ノ臣民タルノミナラズ、又以テ尔祖先ノ遗风ヲ顕彰スルニ足ラン。斯ノ道ハ実ニ我力皇祖皇宗ノ遗训ニシテ、子孙臣民ノ倶ニ遵守スヘキ所、之ヲ古今ニ通シテ谬ラス、之ヲ中外ニ施シテ悖ラス、尔臣民ト倶ニ、挙々服膺シテ、咸其徳ヲ一ニセンコトヲ庶几フ。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御名御尔教育敕语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明治前期教育思想的斗争《五条誓文》学制教育令明治前期教育思想的斗争五条誓文1867年日本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第二年江户开城,明治天皇颁布了一个《五条誓文》,《五条誓文》中的第五项誓条是:"求世界之智识,大振皇基"。因此,教育是维新政治的一项基本方针,构成了近代日本立国基础之一。明治前期教育思想的斗争学制1872年日本政府以最高行政长官太政官的名义颁布了一份《学制令》,主旨在于培养"治产昌业"之才,其序文强调建立新型学校和新设学科,普及教育,"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应当指出,《学制令》在执行时遇到了经费、师资、传统等方面的障碍,但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反映了旧的教育理念,以奴性教育为根本目的。《学制令》实行到1879年为新的《教育令》取代,其贡献是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学校体制,而且形成了重教国策,成为与重军并行的日本近代化两大支柱之一。明治前期教育思想的斗争教育令1879年,日本中央政府颁布了《教育令》,规定儿童最低必须接受16个月的义务教育,不久之后,义务教育时间发展到3年,4年。

《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完成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公布,宣示了明治维新任务的完成,也标志着日本国家发展道路专制主义倾向的确定。随着宪法的公布,自由民权运动所要求的民主主义宪政体制已经失去意义,其教育思想自然受到抛弃。日本政府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把日本全民教育成专制主义的驯服工具。《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完成《教育敕语》的颁布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它是日本天皇制国家实施君主立宪的要求。(二)它是结束德育混乱,统一日本国内多元价值观的需要。(三)它是军国主义国家主义要求培养国防意识、乃至扩张意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完成这个《教育敕语》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国家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

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其实暗含着做盲目听从的工具之意,体现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

第四部分就是第二段,说明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天皇遵守意味着政府不改变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过,天皇与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这份文件具有教育约法的性质,与我国绝对专制君主制下皇帝自外于自己命令的情况有别。《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完成目的由于当时的日本教育偏重于欧美器物的介绍,而忽略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为日本所固有,不可轻言废弃;故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也必须培养、锻链自身的道德与修养。《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完成地位《教育敕语》实际上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叙述了日本"国体之精华":包含着"忠孝"的立国之本,描述了天皇的国民道德人格,提出了国民献身国家的说教。教育敕语》的重要性从其炮制者之间的相互吹捧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文部卿芳川显正在致起草者井上毅的一封信中把《教育敕语》的发布描述为"俄然自天而降,令人无限满足",因为它给了校长们以"安心立命之地"。润色者元田永孚在致首相山县有朋的书简中说,颁布《敕语》是山县"一生之大功也",因为正是在他的推动和领导下才产生了这份日本"不磨之宪法"的。《教育敕语》实施的原则以及本质特征《教育敕语》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坚持了以下五个原则以及本质特征:第一,《教育敕语》透彻地阐明了国家性质,以及相适应的近代日本的教育方针,并且确立了二战前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体系。第二,《教育敕语》不但强调以修身科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并贯彻了道德教育通过全部学校教育活动来进行的方针。第三,《教育敕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不只是停留在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而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实践多方面的教育。第四,《教育敕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德育与智育脱节。第五,《教育敕语》坚持的是德育优先的原则,为此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特别的评价和评定。教育敕语的本质及影响《教育敕语》的颁布不仅对其后的道德教育,而且对整个国民教化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敕语》颁布之后,文部省为了通过学校教育将敕语的精神渗透到国民之中,以培植敕语精神为核心,试图使学校教育课程整体结构化。在这一整体结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的。一是国家庆祝日、祭祀日的学校仪式;二是以国定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教育敕语》正是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来发挥其教化国民的作用。《教育敕语》的本质及影响《教育敕语》的颁布,战前日本人民就丧失了教育、宗教、思想和表达等方面的自由,国家反而获得了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手段,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维坦"。历史证明,如果国家和国家权力获得了没有制约的地位,其结果无外乎两个:一是国家可以恣意侵犯与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二是国家与社会的畸形发展,而这两方面发展所指向的目标一定与掌权者本人的意料相反——国家本身的崩溃(当然不一定是灭亡)。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后的历史恰是这样一个过程。《教育敕语》的评价《教育敕语》如果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的话,应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尽管修身科确实像唐泽富太郎所说的那样,“仅仅具有形式上的、表面上的严肃性,而实际上充满了虚构和一种戏剧性的气氛”,但这正好符合了当时明治政府修身科的教育目的。明治政府正是利用《教育敕语》这一媒介物向日本国民灌输国体观念为天皇制提供了保障。那种所谓的“领会好”的大部分“优等生”只不过是既利用天皇机构的统治权对日本国民进行压迫和剥削,又以最好的臣民、最高尚的道德家面目出现的双重人格者。而大多数朴素的日本民众一味地遵从《教育敕语》所规定的一切,从而为国家拼命工作,为国家而奔波于战场之上拼命厮杀。《教育敕语》的评价但是,二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最高准则的日本道德教育体系随着二战的失败而一举崩溃,日本国民一时陷入道德混乱之中,辉煌一时的《教育敕语》也立刻被《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