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翻译第一讲_第1页
文化与翻译第一讲_第2页
文化与翻译第一讲_第3页
文化与翻译第一讲_第4页
文化与翻译第一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与翻译主讲人:段茂超第一讲一、文化的定义二、语言、文化与翻译1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2翻译对文化的促进作用3文化对翻译的影响4文化转换与翻译等值三、东西文化差异概述第一讲:文化与翻译综述一、文化的定义

定义:文化(culture)是“一个复合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的能力和习惯”。”。(anintegralwholewhichembracesknowledge,beliefs,moralities,laws,customsandotherabilitiesandhabitsamanhasacquiredasamemberinasociety.)--EdwardTylorTheNewWorldEncyclopedia:Cultureisthetotalityofthespiritual,intellectual,andartisticattitudessharedbyagroup,includingitstradition,habits,socialcustoms,morals,laws,andsocialrelations.Sociologically,everysociety,oneverylevel,hasitsculture;thetermhasnoimplicationsofhighdevelopment.

Atotalwayoflifeofapeople1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翻译是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方法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之间由于地域、气候、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也各异。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直接反映在语言上,作为跨语言的翻译活动,避免不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在这种意义上说,翻译也是跨文化活动,翻译语言就是翻译文化。翻译是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当代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姗·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经将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Bassnett

1994)。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89:34)。翻译理论学者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则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SnellHornby

1988)。由此可见,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的交流。Culture1Language1Culture2Language2translator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相互依存翻译从形式上是翻译语言,从实质上是交流文化语言、文化与翻译关系图2翻译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语言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上,这种语言的融合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其中以词汇层的融合最为突出。通过译入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些新词术语又经过长期而广泛的流行和使用,逐渐融人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我国的翻译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一次的翻译高潮都为汉语输入了很多新的词汇和用法。(1)早在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宗教术语,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通过异化移植的方法被大量引进汉语中。如:“佛陀”

(Buddha,指修行达到三觉具备者)“菩萨”(Bodhisattva,指修行到达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陀的人)

“阿弥陀佛’(Amitabha,指大乘佛教三世佛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通常在前面加的“南无”则译自Namo一词,表示信仰、皈依)

“弥勒佛”(Maitreya,指未来佛)“菩提”(Bodhi,指彻悟的智慧和达到彻悟的途径)这些外来的佛教术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佛教文化也渐渐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2)“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这其中有:译自西方文学作品的表达法,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橄榄枝(olive

branch)、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等;

译自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的术语,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

这些在当时算是洋味十足的词语,如今已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内容,提高了汉语的表达力,还直接影响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更是大量地涌入汉语和中华文化中,如:

绿色食品(green

food)、转基因食品(gene

modified

food,简称GMF)、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简称CEO)、脱口秀(talk

show)、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等等。上面所提及的汉语中吸收的新词术语,反映了文化交流中语言融合的现象。这类新词语可以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核成分,提高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度,进而又促进文化的融合与趋同。3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影响着翻译的全过程。(1)从微观上讲,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习惯的表达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经过祖祖辈辈的继承和发扬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某一民族的表达方式也必然带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例如:中国是一个崇尚“龙”的民族,故而其用语中喜欢冠以“龙”字,“虎踞龙盘”、“龙的传人”、“龙飞凤舞”等。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雪的世界中,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有关“雪”的内容,这必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因此,爱斯基摩人有许多关于“雪”的说法,如,雪屋(一种用坚硬厚雪块砌成的小屋)等。(2)从宏观上讲,某一民族的语言代表和体现着该民族的整体文化风貌,各语言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差异。从中西文化差异来看,中国文化和语言几千年来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的是“仁、义、礼、智、信”的精神,非常注重伦理道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孟子认为:“独乐不如众乐。”谦虚好学,助人为乐,宽宏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色。其语言也必然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翻译。西方文化则注重法治,因此,有这样的说法:中国文化是艺术的和道德的;西方文化是宗教的、法律的和科学的,西方文化为“科学思想与宗教思想二者之激荡所成”。因此,英语主要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英语成语中,仅以“allroadsleadstoRome”为例,就可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罗马”在英语文化中往往用来指天主教会,古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建立了遍布欧洲的道路系统,据说旅行时无论走哪条路,只要不断走下去,最终都能到达罗马。那么,这个成语可以有几种译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九九归一”,“殊途同归”,“处处有路朝长安”等。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最合适的翻译法,也是被中国文化所吸收的最好的英语成语之一。然而,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而增加语际翻译的不可译度。这正如王佐良所说过的:“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尽管语言、文化及翻译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的差异性仍然会给语际翻译带来种种棘手的难题。4文化转换与翻译等值在翻译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要尽量做到“意义等值”,尽量把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王佐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吕叔湘先生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掌握文化知识对翻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语言的翻译也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才能达到真正交流文化的目的,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注意文化的转换,做到两种语言的意义对等,以利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三、东西文化差异一:许渊冲暴与和性与情刚与柔以暴易暴vs.以和易暴西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英雄主义(伊利亚特恰如黑旋风李逵)“冲锋陷阵我带头,论功行赏不落后”→暴力或者霸权主义(WWI,WWII,Iraqwar…);好莱坞电影东方: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vs.“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性与情西方:premaritalsex,youngsinglemother;好莱坞电影东方:张爱玲最爱《诗经》里的四句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Meetorpart,liveordie;We’vemadeoath,youandI;GivemeyourhandI’llhold;Andlivewithmetillold.)刚与柔孔子问道于老子,“什么是道呀?”老子比孔子年纪大,他张开口不说话。孔子看了半天,回家又想了半天,终于恍然大悟。为什么呢?老子年纪大了,牙齿没了,舌头还在。后来辛弃疾就有诗为证:“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树枝因积雪过多而折断:西方人会认为Thelimbwastooweak.(缺乏刚性和强度)中国人则往往认为Thelimbwastoostrong.(缺乏可塑性或柔性)结论21世纪的全球化,要想解救世界,必须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以情补性,以柔济刚,以和易暴!!!东西文化差异二:罗素科举imperialcivilserviceexamination象形文字pictographic儒家思想Confucianism世袭hereditary字母文字alphabe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