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_第1页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_第2页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_第3页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_第4页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1[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关键词]五味;中医学;运用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本文就此探讨如下:1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2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ft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ft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此当为养生者戒。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五行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2】关键词:五行理论;中医;治未病�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是中医学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10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对导师理论经验的一些总结。1五行决定人体健康的理论依据�《内经》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合一”观点,其所谓天地之气即阴阳五行之气。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以极精简的.言辞陈述了其对五行学说的认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贵在五行流通和动态平衡。如五行能保持流通运行和动态平衡则身体健康,若五行中某一行过强就会使其他某一行受到严重的克、泄、耗,导致本身的亢旺之灾。过弱则自身的特性被压抑而不能自由显现,使对应脏腑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太过或不及都会破坏人体五脏系统的整体的平衡,导致疾病。2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易经》应用取象比类方法,把宇宙万物纳入五行八卦系统之中,并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概括和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中医最早将其取象比类方法和五行理论引入医道,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病在脾,甚于春”;“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灵枢・本神篇》说:“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素问・壬癸死”;“脾热病者,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气逆则戊己死”。导师认为,《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大法皆是以五行学说生克乘侮为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的。许多医家研究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息息相关。据杨汉辉等报告,肺病(包括大叶性肺炎、肺结核、麻疹并发肺炎、肺癌、支气管炎、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白喉等)多死于日中(午时)。804发现,多符合“下晡甚”说。1543539%。足以证明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1]。3治未病的关键在于“未病先知”�导师认为要想通过养生保健及药物治未病,必须先知道将来会得何病,才能做到未病先防,达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否则难免患虚虚实实之弊。至于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知,西医有基因学说,中医有没有像西医学一样的基因学说呢?导师认为有,那就是古人以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为依据,决定了不同时间(不同时空)出生的人其所秉受的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亦不相同的理论。只要对每个人的出生时间进行分析,得出其五行衰旺情况,再与大运、流年、月、日、时干支五行属性及五运六气学说相结合,即可以判断出该命局将来可能患何种疾病。4对古人及现代治未病观念的重新认识导师认为从古至今中医治未病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养生保健,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