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1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2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3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4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第一阶段(40年代末-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第二阶段(60-8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条主线三个阶段单元结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世界格局”: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基本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战时盟友:建立在反法西斯基础之上“我可以说和斯大林元帅相处甚好,他是一个兼具决心,爱好幽默的人,我相信他是俄国心灵纯真的代表,我也相信我们将和他以及俄国人民相处甚欢。”——罗斯福1943年两极出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雅尔塔体系的概念: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盟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通过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形成了支配战后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2.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内容:①惩罚德、日法西斯,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③建立联合国组织,协调国际争端,维护战后和平④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3.实质: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是美苏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4.影响: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美苏实际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强大的力量要承担重大的责任……我们作为美国人并不打算拒绝接受我们的责任。”——罗斯福1945年从盟友到对手: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形成“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杜鲁门美国:工业总产值黄金储备军事实力核武器科学技术全球扩张的大战略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允许潜在对手控制欧亚大陆资源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全球扩张的大战略扩大海外市场保持美国的稳定与繁荣确保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推广计划经济维护苏联经济安全从盟友到对手:国家战略的碰撞美苏苏联美国对东欧苏联视为既定的“安全带”地区,不容他人染指,直接控制东欧各国企图在东欧建立议会制政府,但苏联的政策使之不能实现对德国使苏占区成为苏联安全带上的重要一环,防止西方渗透从肢解、惩罚德国到扶植和恢复德国;进而英美法占领区合并对日本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容苏联染指,引起苏联的愤怒和反对对伊朗争夺核心是石油资源。苏联拒绝从伊朗撤军,致使苏伊关系紧张,美英对苏联施加压力对土耳其争夺核心是控制黑海海峡问题。苏联希望在海峡驻军,此要求使苏土关系紧张,并招致美英强烈反对和干预从盟友到对手:国家战略的碰撞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国家一有机会就会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以达到消灭社会主义、消灭苏联的目的。这场战争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斯大林的认识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最初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认为是一种国际阴谋,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上最远的各个角落。”——美国当局的认识从盟友到对手: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前奏:丘吉尔演说的推波助澜“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我认为这位演说者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丘吉尔先生的方针就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斯大林1946年3月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内容符合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对冷战爆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此揭开冷战序幕“无论是谁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也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国会演说1947年3月①杜鲁门主义不仅仅是一项援助希、土的政策声明②杜鲁门主义表明美国对外政策已转变为全球扩张主义③杜鲁门主义披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④杜鲁门主义表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的宣言书背景:1947年2月,英国向美国提交关于希腊和土耳其的照会,希望美国援助希土,以防落入苏联之手。马歇尔计划的影响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并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方式实践杜鲁门主义对美国一箭三雕: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树立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领导地位对西欧①恢复了欧洲经济,稳定了欧洲社会②欧洲增加了对美国的依赖,被美国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成为美苏争霸的棋子③推动了西欧联合,对美国离心力将日益明显,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加强对苏联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过程:1947年12月,美国向英国表示,美国赞成“西欧某种形式的联合”,并将给予可能的支持;1948年3月,在英国倡导下,英、法、荷、比、卢缔约,宣布“在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以及抵抗任何侵略时,彼此提供援助”。美国声称表示支持;西欧国家希望美国也加入;美国表示必须由美国当领导核心;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正式建立北约组织。公约申明“各缔约国决心保障基于民主、个人自由及法治原则的各该国人民之自由、共同传统及文明”。“北约”的性质: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的影响: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建立北约:杜鲁门主义在军事上的贯彻1949:北约●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6日,美国拨款10亿援助北约国家。●1950-1953年朝鲜战争,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中国。同时,加紧扶植日本;吸收希腊和土耳其加入北约●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1955华约1949-1955:冷战的不断强化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1956)发起:1947年波兰接受苏联要求,在波兰召集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开会①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②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991)①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东欧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②经互会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经济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宗旨:力图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以之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抗目的: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及东欧七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军事上:华约成立(1955-1991)1955年华约的出现与北约形成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应对挑战:苏联与西方针锋相对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3)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1952)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49)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1947.9)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1955)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美国及其盟国方面苏联及其盟国方面③美苏对峙的根源: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特别是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④美苏对峙的推动因素:战后美苏两国都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美国首先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其中还包括英国的推波助澜。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①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独占鳌头;苏联空前壮大)小结: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战起源)●1948-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①在苏联看来,英法美占领区的合并意味着西方结成联合战线对抗苏联。苏联封锁通往柏林的一切水陆交通。②美国对西柏林空运,苏联不干涉。③柏林封锁加剧德国分裂。苏联解除封锁,危机结束。●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导致柏林墙修筑:①1948-1960年大批民主德国人通过西柏林迁往联邦德国,苏联要求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美国毫不退让。②柏林墙修筑,西方虽抗议但默认,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战争边缘:美苏围绕德国问题的对抗联邦德国民主德国●从两次柏林危机中得出的结论: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对抗虽然十分紧张、激烈,但是最终都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显得十分默契,都努力避免危机升级,寻求妥协的途径。战争边缘:美苏围绕德国问题的对抗●1962.8-10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10.22肯尼迪电视讲话,呼吁苏联撤走导弹;宣布海上“隔离”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设备。美国三军战备,进行核讹诈。苏联拒绝美国呼吁,继续运导弹。战争边缘:美苏围绕古巴导弹危机的对抗●1962.8-10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10.22肯尼迪电视讲话,呼吁苏联撤走导弹;宣布海上“隔离”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设备。美国三军战备,进行核讹诈。苏联拒绝美国呼吁,继续运导弹。●10.22-12.14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来往信件25封,希望和平解决危机。●10.25肯尼迪:“我希望贵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以期恢复事情的常态。”●10.26赫鲁晓夫:“从您的信中,我感到你对我当前的形势已有所了解并意识到其严重性,我很珍视这一点。”●危机的最后处理:苏联要求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撤走在土耳其的导弹部署,肯尼迪表示同意。●11.20美国停止“隔离”,11.22苏联解除武装动员。●赫鲁晓夫事后回忆:“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战争边缘:美苏围绕古巴导弹危机的对抗战争边缘:美苏围绕古巴导弹危机的对抗朝鲜半岛分裂(二战结束)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55-1975)美国侵入(1961年开始)亚洲“热战”:美苏冷战思维的产物美国遏制战略在远东实施的开始美国打越战的逻辑:“多米诺骨牌”理论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里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争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在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的陷落,都可能造成这个地区其他国家相当迅速地陷入共产党人之手或共产党人结盟”。骨牌会继续倒下,因为“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印度,从长远来看还有中东……十之八九会与共产党人结盟,这样分布极为广泛的结盟会危及欧洲的稳定与安全”。——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越南问题的分析亚洲“热战”:美苏冷战思维的产物●对朝鲜战争的几点结论:①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在该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在亚洲的力量对比状况②美苏在处理朝鲜半岛军事冲突时,都以避免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为基本原则,即美苏都卷入其中,但并未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最后也正是美苏寻求和平解决,是导致朝鲜停战的重要因素。●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的相似点:①无论是侵略朝鲜还是侵略越南,都是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霸权政策的表现。这是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发生的深刻的国际背景②美苏卷入其中,但都未直接冲突。亚洲“热战”:美苏冷战思维的产物大国利益冲突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双方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直接的兵戎相见两极格局(冷战)的特点及冷战的定义

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徐蓝(首师大教授、国际关系史学者)冷战时期美苏直接对抗:冷战时期美苏间接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战略边缘地区亚洲战略重点地区欧洲热战冷战为何“冷”中有“热”:冷战涵盖的范围●为什么二战后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在欧洲:①在政治上,谁控制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②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欧洲,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苏联则在东欧有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③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地带。冷战之所以是冷的,就因为冷战的两个最主要的参加者之间没有热战。广义上讲,冷战既是战争也是和平。那么何时选择战争何时选择和平呢?从战后的美苏对抗看,凡在战略重点或与自己国家安全攸关的地区,两国间的对抗最为激烈,但对抗形式的最终选择却是和平(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而发生在远离两国国土或属于战略边缘地区的地方,那里的冲突可能以热战的形式出现(如朝鲜、越南、阿富汗等)。由于这些地区发生的冲突不会直接危及美苏两国的安全,所以,美国不惜一战,苏联间接军事对抗。因此,狭义的冷战并不能涵盖战后整个东西方关系,而只能用于美苏之间,即西方与东方集团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冲突形式;而战后东西方之间的对抗中,既有冷战又有热战,同一场战争既是冷战又是热战。广义上理解冷战,它就应该包括诸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热战。

因此,结论是: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间的冷战,是广义上的冷战。为何“冷”中有“热”:冷战涵盖的范围(1)消极: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本课史实:①在欧洲:导致德国以及柏林的分裂;②在亚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③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一度面临核战争威胁(2)积极: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冷战)的影响小结: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和作用在两极格局中,以美苏为首的相互对立竞争的两极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称的。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以1950年为例,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不过,尽管苏联只在军事能力上与美国基本相当,却有能力摧毁美国的西欧盟国。因此,尽管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在整体军事能力上优于苏联,这种优势却从没有大到使美国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其结果是导致了双方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持续攀升。由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两国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冷战对苏联的伤害远远超过对美国的伤害。延伸阅读:两极格局的不对称性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加入两个竞争的集团,或被开除出其中的某一集团。另外还有主要处于亚非地区的尚未获得独立的广大旧殖民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对立的两个集团之外,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牵制与限制。随着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进行,亚非地区的独立运动和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最初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1955年4月,在北约正式吸收西德和华约成立之前,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召开,其持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第三世界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延伸阅读:两极格局的不完全性2.(2014年北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2015年全国)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2.(2015年山东)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1.(2012年上海)“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D.《马歇尔计划》2.(2012年全国大纲)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A.第一次柏林危机B.两个德国分立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3.(2010年衢州)“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4.(2011年福建)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5.(2011年广东)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6.(2011年上海)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7.(2010海南)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8.(2011年海南)右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9.(2010年江苏单科)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10.斯大林对1946年某件事这样回答记者:“我认为这位演说者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其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使它们难于合作。”其中的演说者应是A.罗斯福B.丘吉尔C.希特勒D.杜鲁门11.(2011届淄博重点中学)“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互会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约

D.实施马歇尔计划12.(2011届江西)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13.(2010年广东)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14.(2010年全国)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15.(2009年海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16.(2009年江苏)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和作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几十年前还统治地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课标要求:简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962年,英国考文垂教堂的重新开放,被视为西欧复兴的象征二战中被炸为废墟的英国考文垂教堂走向联合的欧洲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法德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③1957年西欧六国《罗马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58年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④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西欧共同市场。⑤199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9年欧元启用。深谋远虑雏形初备更上层楼三位一体从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走向联合的欧洲(1)面临的问题:——经济上的凋敝;各种生活必需品极端匮乏——共产党势力迅速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威胁——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欧洲失去了它的世界中心地位,沦为美苏争霸棋盘上的棋子

所有这些,使复兴与发展问题成为战后西欧各国面临的最大问题。(2)解决的措施:第一.国内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国有化措施第二.争取美援:马歇尔计划使欧洲经济迅速复兴第三.加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二战后欧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走向联合的欧洲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阿登纳回忆录》材料二:欧洲联盟一开始是作为两极化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的,但在今天,它应当被看成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呼应。——安东尼(英国社会学家)材料三:17世纪法国大臣苏利公爵最早提出了欧洲“联邦”的宏伟计划。此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和拿破仑都产生过形式不同的欧洲联合设想。一战带来的深重灾难使欧洲联合从设想开始走向现实。1930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向欧洲各国政府倡议建立欧洲主权国家联盟。但此时欧洲主要强国都忙于争夺欧洲霸权,欧洲联合的计划随着二战爆发随之破灭。——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走向联合的欧洲(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3)政治因素:抗衡美苏的需要

在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国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自强,抗衡美苏。(4)思想因素:欧洲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同源文明形成了欧洲人心理上的自我认同感(5)法德和解和大国政治精英的推动: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走向联合的欧洲戴高乐认为:既然法国无法肢解德国,无法占领萨尔、鲁尔工业区,就只能想办法与德国全力合作阿登纳认为,欧洲联合对于联邦德国具有三方面意义:①有助于联邦德国重返国际社会和恢复国家主权②有助于顺利实现国家安全目标③是实现德国统一的最佳途径法国总统戴高乐西德总理阿登纳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走向联合的欧洲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材料一:1973年,欧共体9国人口2.56亿,出口贸易额为21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10650亿美元,远远超过苏联,为美国的77.7%。材料二: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1964年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开创了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道路,并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一大潮流。(2)政治上: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对国际格局: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走向联合的欧洲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和进步。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或缺。对西欧各大国来说,以它们单独一个国家的力量和影响重新夺回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也许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但欧洲联合起来的力量却让任何人绝对不能小视。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到1999年1月欧元启动,欧洲联盟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预示着欧洲联盟在未来全球经济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联合力量不能小视”走向联合的欧洲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世界是两极的,另一极是欧洲”。从50年前《罗马条约》的签订起,随着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经济领域日益举足轻重。但长期以来,政治领域的滞后一直制约了欧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影响力。曾几何时,欧盟也因此被讥讽为“经济的巨人,政治的矮子,军事的侏儒”。但近年来,欧盟国家不断达成共识:欧盟不仅应在经济上,同时也应在政治上成为未来世界重要一极,从而更好地捍卫欧盟利益。不仅是要用“一个统一而响亮的声音说话”,还准备要用“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出击。

——中国媒体报道《欧盟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走向联合的欧洲材料四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5)法国总统戴高乐“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的含义是什么?“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是什么意思?含义: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必须维护自身的利益意思: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既有利于法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欧洲的崛起与进步。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走向联合的欧洲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欧洲一体化的特点①从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的合作②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外交、军事领域一体化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欧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走向联合的欧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2010年全国)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A.政府之间的合作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走向联合的欧洲1964年日本举办第18届东京奥运会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标志日本大阪世博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迅速崛起的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战败使日本丧失了几十年靠对外扩张和对内榨取积累的财富,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除了京都、奈良等几个文化古城幸免于轰炸,其余一百多座城市,包括被原子弹夷平的广岛、长崎在内,几乎全部成为废墟。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全国7300万人口,失业人数多达1300万。信贷失控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加上粮食奇缺,人民生存困难。1946年5月19日,在皇宫前广场召开“要米饭人民大会”,参加者号称25万。与苦难的日子伴随着的还有普遍的心灵创伤、道德伦理的沦丧、思想文化的荒芜。这是近代以来日本从未经历过的困难时期。——《世界文明史》迅速崛起的日本①民主化改革:

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民主化改革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颁布1946年新宪法,结束天皇的神权绝对统治①推行农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②解散财阀,目的是改组日本垄断资本,“重新安排”日本经济变革日本的教育体制、肃清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影响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迅速崛起的日本②美国的扶持:

1948年后,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制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①民主化改革:

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对日方针在1945-1955十年间有过重大变化:从占领最初的彻底摧毁日本逐步转变为扶植日本垄断资本复活。从1950年起,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政策转变为将日本作为西方世界的亚洲工厂和反共屏障。正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促进了日本垄断资本的复活和在复活基础上的高速增长。——董其正《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迅速崛起的日本②美国的扶持:

1948年后,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制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③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①民主化改革:

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朝鲜战争对日本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影响:第一,导致日本重整军备。第二,排除中国,实行西方对日片面媾和。第三,对日经济的影响被称为“特需繁荣”。——董其正《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迅速崛起的日本②美国的扶持:

1948年后,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制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③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④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b.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c.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连续和稳定)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①民主化改革:

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迅速崛起的日本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努力:①强烈的危机意识。②出色的适应世界秩序的能力。③对超级大国的依赖,谁强大就与谁结盟。④对意识形态的淡漠。⑤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强烈的职业精神。——《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日本经济是在冷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出的一种畸形经济,是在“冷战式经济格局”中成长起来的“优等生”,是这一格局的经济典范。……欧美出于冷战时期“以日制华”的战略考虑给了日本最大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扶持和援助,使岛国日本经济迅速地崛起,并摇身一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陈晓律《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迅速崛起的日本②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①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多极化趋势,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战略的提出:1983年中曾根首相正式提出并确立近期目标:立足亚太,成为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远期目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最终成为多级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2004年明确提出该目标)原因:经济实力膨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政治右倾化趋势的影响迅速崛起的日本日本谋求政治大国迅速崛起的日本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倡议发起,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9月,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诞生。含义: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运动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①二战后许多国家获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政治基础1.原因: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第一阶段: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地点:亚洲事件:新中国成立、印巴分治、朝鲜战争结束、印支抗法胜利、东南亚各国独立地点:北非事件: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获得独立、1952年埃及革命、1954年起阿尔及利亚抗法斗争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地点:西非、中非(1960年为“非洲年”)第三阶段:70-80年代地点:南部非洲

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①二战后许多国家获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政治基础②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相互团结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2.特点:①包括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②从反对殖民主义到反对美苏霸权主义。③斗争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仍存在分歧和消极因素。至今继续曲折发展。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加速了殖民体系崩溃。3.影响: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1)性质不同:西欧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帝反殖反霸,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经济上:①1949-1956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②1956-1976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③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科技上:“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实现等外交上: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会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8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积极维护周边国家睦邻友好。1.表现:2.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振兴:不容忽视的力量(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日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联合自强的欧洲从经济崛起到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1.(2015年江苏)“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2.(2015年重庆)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3.(2014年山东)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4.(2013年四川)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4.(2012年海南)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5.(2012年江苏)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1.(台州市2010年高三)德法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历史上拿破仑、希特勒两人曾以武力谋求欧洲统一,但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共同原因有①战争消耗,引起国内人民不满②被侵略地区人民不断反抗③给欧洲带来动荡,阻碍历史进程④战线太长,树敌众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2.(2011年天津)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3.(上海历史B组)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4.(2011年上海)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5.(2011年山东)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6.(2007上海历史)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7.(福建泰宁一中2011届高三)随着《里斯本条约》在2009年12月1日生效,世界贸易组织当天开始正式使用“欧洲联盟(欧盟)”这个名称来取代先前一直使用的“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欧共体和欧盟这两个组织建立的共同点是①不是武力征服的结果,而是欧洲霸权丧失的产物

②是两极格局形成和美苏争霸激化的产物

③属经济政治组织,是世贸组织的成员

④反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黑龙江庆安三中2011届高三)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请根据所提供内容判断,以下对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和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A.增强了欧洲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政治意愿和自信心

B.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展

C.其经济目标是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体的经济政策

D.其政治目标是扩大欧洲的影响,实现共同的防务,取代联合国9.(吉林省汪清六中2011届高三)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10.(山东聊城2011届高三)1960年,法国总绩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11日本前首相小泉谈到安理会改革问题时指出,“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小泉言论的推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B.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日本试图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D.日本确立了新的争霸世界政策1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提出了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这体现出

A.两极格局被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

B.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13.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14.(2010年福建)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5.(2009山东)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16.(2009安徽)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17.(2009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19.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C.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D.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20.(2010年山东潍坊高三)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21.“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22.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3.

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于1961年8月13日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右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7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7分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70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2)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4分史实: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材料一“在欧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欧洲确实存在着统一的根本因素。这种因素有着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犹太基督教的背景。他们在同异族文化接触后,既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又表现出了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意)玛•格•梅吉奥妮著《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材料二当17~18世纪的康德、卢梭等提议成立“欧洲联盟”或“欧洲合众国”时,欧洲各大国几乎都是由王朝统治的。当时的欧洲似乎离统一并不遥远,因为各王朝之间联姻众多,关系密切,各国君主可随意支配领土和人口。可是,由于还不具备统一的坚实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即使有统一的形式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内容。——德尼兹、阿尔德伯特等著《欧洲史》(1)材料一中的作者认为“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欧洲17-18世纪“还不具备统一的坚实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原因是什么?共同的欧洲文化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经济基础:欧洲当时有的国家是资本主义经济,有的国家是封建经济。政治基础:欧洲有的国家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国家还是封建专制国家。材料一“在欧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欧洲确实存在着统一的根本因素。这种因素有着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犹太基督教的背景。他们在同异族文化接触后,既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又表现出了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意)玛•格•梅吉奥妮著《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材料二当17~18世纪的康德、卢梭等提议成立“欧洲联盟”或“欧洲合众国”时,欧洲各大国几乎都是由王朝统治的。当时的欧洲似乎离统一并不遥远,因为各王朝之间联姻众多,关系密切,各国君主可随意支配领土和人口。可是,由于还不具备统一的坚实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即使有统一的形式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内容。——德尼兹、阿尔德伯特等著《欧洲史》材料三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使欧洲人重新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观念。事实证明,势力均衡并不是治愈战争的良药。它只能保证大国的存在,并不能防止利益冲突的激化和战争。势力均衡和利益协调都不能够保证和平,必须寻求新的更有效的途径,这就是联合,即一体化。——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走向统一的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素。(4)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欧洲统一进程中的大事。历史原因: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曾经提出过欧洲统一的方案和设想政治原因:二战的教训以及英国“势力均衡”政策的破产。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共同的社会制度。美苏争霸对西欧安全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原因: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联系的增强,西欧国家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摆脱美国的控制思想文化原因:西欧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大致相同。1951195819671993材料四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5)法国总统戴高乐“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的含义是什么?“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统一产生的历史影响。含义: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必须维护自身的利益意思: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既有利于法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欧洲的崛起与进步。影响:政治上:加速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经济上: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崛起。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利。(1)从引进先进技术,引进科技革命成果,到自主研究,开发新技术,创造新成果(2)国家重视科技发展,提出“技术立国”口号,资金投入大;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在较长时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3)做法:日本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①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益于吸收消化欧美先进的文化科技。②日本经济崛起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③日本经济崛起还得益于自身重视教育、人才、科技创新。(4)随着经济发展,日本不满足于仅仅是“经济大国”的地位,还要成为政治大国,它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集中经济改革1986年开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提出“加速战略”,但仓促上马,阻力较大。1988年始,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转向政治。提出“新思维”,鼓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实质是要依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等模式来改造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990年,苏联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首任总统。随后,政治改革带来政局动荡。反对党纷纷成立,犯罪率猛增;罢工浪潮不断,苏共党内思想混乱,走向分裂两极失衡:苏联改革误入歧途图1:1990年波兰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图2:1989年,柏林墙推倒,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图3:罗马尼亚流血冲突,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被枪决东欧剧变:1989-1990年,东欧政局大动荡,东欧各国政权纷纷易手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政权纷纷易手东欧剧变的实质: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东欧剧变的原因:(1)内因:①体制上:照搬苏联经验②经济上: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出现危机③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2)外因: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②西方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政权纷纷易手八一九事件:1991年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企图挽救苏联。不料,苏联政局愈加动荡。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不久控制了局势,政变以失败告终,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叶利钦影响力大增,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面临解体。苏联解体:加速苏联衰败的八一九事件1990.3立陶宛独立1991.4格鲁吉亚独立1991.8爱沙尼亚独立1991.8拉脱维亚独立1991.8乌克兰独立1991.8白俄罗斯独立1991.8摩尔多瓦独立1991.8阿塞拜疆独立1991.8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独立1991.9塔吉克斯坦独立1991.9亚美尼亚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