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5.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第1页
第三章-5.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第2页
第三章-5.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第3页
第三章-5.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第4页
第三章-5.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目的:

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弄清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政策及历史经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本章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一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间界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加以发展和完善的。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和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私合作)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

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拥有重工业的80%左右,轻工业的40%左右;经营全国铁路,控制航运业的60%;掌握银行和绝大部分外贸●国营经济

(1952年)●国营工业

(1952年)1952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很大的比重,占有明显的优势。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但不占主体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但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很大比重。

1949--1952: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1953--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两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银元之战”:1949年5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务院替代国民政府控制上海时,上海市军管会依照发布《关于使用人民币及限期禁用金圆券的规定》,这份文件中规定人民币1元收兑金圆券10万元。6月5日起,并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但是最早的人民币发行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贵金属保证,因而人民币在上海发行流通时遭到了抵制。部分投机商人利用这个时机抬高白银价位,银元的价格从1银元兑换100人民币,变成了1银元兑换1100元人民币的比价。这样在上海,在实际上的流通本位币已经是银元,而不再是人民币了。为了尝试将银元风波压制,上海市委决定在6月5日抛售了10万枚银元,6月6日又抛出31万银元。希望借此能够弥平银元上涨的压力,但这批银元却很快被上海市场所吸收,仅仅起到了延缓升值速度的效果。6月7日,银元涨到1800元。6月8日,中央华东局会议上决定采取政治手段干预市场,人民币很快便取得了在上海的主导货币地位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及其匮乏的机会,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中财委主任陈云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从全国各地紧急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准备以经济实力压垮投机商,并采取政治手段收税和收公债等。在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征收税款。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米棉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原因恩格尔消费规律贸易条件恶化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联系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而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恶化,因此要发展工业,替代进口就必须将其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要大于农业部门30

其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主体两翼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工业化与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总路线的内容与关系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6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7如何使小农走上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要在没有小农、只有大土地所有者和大农的英国进行活动,没有触及这个问题。恩格斯写了《法德农民问题》,从原则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农民组织合作社。

“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恩格斯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政策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如以工抵工、不足部分给予现金或实物补偿;入社土地给予报酬;入社退社自由。基本经验(4)创造了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的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限制到逐步消灭。(1)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步骤方法和步骤: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改造方法和步骤(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生产资料经营劳动分配性质私有,对某些牲畜、农具共同使用,有少量公共财产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有较多公共财产土地及其它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个体经营集体劳动经营所得社会主义萌芽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结合集体劳动半社会主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劳分配社会主义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入社农户占96.3%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意义(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是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意义(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经过合作化的道路,将分散的、独立的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把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为什么对手工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因为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手工业生产是分散的、落后的、保守的、盲目的,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生产关系,就不能把它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就不能把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为近代的生产方式,并提高其生产力,也就不能把手工业者由穷困的状况引到富裕的境地。

——《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若干问题》(1954)(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事关国计民生、世界市场、外汇来源等。发展轻工业生产的需要。个体手工业在发展中受到诸多限制和私商的盘剥,如技术落后、规模狭小、销售不畅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小商品经济两极分化,可能走向资本主义。1、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原则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步骤?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萌芽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简单协作生产流通供销合作小组生产合作社流通领域(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入社手工业产值93%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2.2%,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治情况,确定了利用、限制、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及和平赎买的方法,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对官僚资本—剥夺、没收的政策。

对民族资本—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茶馆>>第一幕: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秦二爷邀请崔先生助他办银号,开工厂。由此可知,此时的秦二爷已由地主转变为一位民族资本家,然而崔先生一句话却道破了天机:外国人只要伸出一根小指头,就要把他推倒在地,爬不起来。说中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的尴尬处境,不论是技术还是资本,都差别人太多,再加上政治环境的纷乱,让他们想追都无从追起。这便是当时民族资本家的历史局限性。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风光了大半辈子,搞了四十多年的实业救国,最终却被国家划为逆产,此何等荒谬!也反映出当时官僚资本主义政府的荒谬。,《茶馆》源于真实的生活,它记录的是历史,然而却不是帝王的历史,而是真正属于人民的历史。在《茶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帝国主义、官僚主义与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始终压迫着人民。用茶馆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第一段讲述的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茶馆内发生的事情;第二段的故事时间是在民国时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第三段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前夕老茶馆内发生的故事。整个故事以时间为序,以老裕泰茶馆为线索,串起了茶馆内各阶级人物之间的矛盾,却共同反映出了国人与那个大时代的矛盾,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他用茶馆中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葬送了三个时代。在老茶馆的各色人物中,给我感触最多的莫过于秦二爷。影片第一段中秦二爷出场时穿的是一身宝蓝色的洋布长衫,显示出他的出身不凡,且正处在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年龄,甫一出场便是一幅精英派头,艳惊四座。从他与王掌柜的对话中我们不难推出他地主的身份,而他的上场目的则鲜明地勾勒出了他的形象:他为打算收回茶馆办实业而来,这正表现出他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地主知识分子,简而言之,便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在第一段中,胸怀大志的秦二爷便扬言要开工厂,救国救穷人,并嘲笑如常四爷般乐善好施的人。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地主知识分子形象民国热”现象

2014年国庆节档期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宣传海报,把民国美化成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把“民国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对中华民国的畸形缅怀,对那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美化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各种事物。打着“怀念民国”的旗号来抒发自身对当今政府的不满,成为其对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

民国,国家内忧外患、天灾连年不断,人均寿命不足40岁,婴儿死亡率接近20%,全国文盲人口比例超过90%,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尚不足现今的百分之一。各届政府腐败无能,整个社会控制系统处于紊乱失调的非常规状态之中,烟毒泛滥成灾、妓院随处可见、赌博之风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态,为何被美化为“黄金时代”呢?66思考:“民国真有那么美好吗?”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中华大地上“星火燎原”般地发展壮大,才能在短短四年的时间以绝对劣势击败拥有数百万军队的蒋家政权,才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战胜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我们怀念民国,所怀念的是孙中山冲破黑暗的勇气,怀念的是张自忠将军以身许国的壮烈,怀念的是梅兰芳先生的蓄须明志的节操。而对那个苦难的年代,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堪回首。对于文过饰非,矫揉造作的“民国热”,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对待,让“缅怀民国”回归理性、客观、真实的常态。67

对于真实的中国,要历史地看、对比地看、辩证地看。

第一,历史地看。例:如何看待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当下呢?嫦娥奔月,蛟龙下海,高铁急驰。二、认清中国国情69新中国,从1953年到1978年,近30年时间,我国工农业年平均增长是8.4%,工业增长年平均是11.2%,农业增长年平均是2.7%。不能说头30年我们就是破坏经济、一无成就呢?群众生活的确提高不快,但钱到哪里去了?钱都搞了建设。

第二,对比地看。中日对比,2001年,中国GDP大约是日本的1/4,2010年超过日本,2014年是日本的2倍。中印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80年,中印两国的GDP大体相当,到了2014年,中国的GDP是印度的5倍。

二、认清中国国情

第三,辩证地看。有些西化思想的人认为改革开放“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质疑中国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或干脆说成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对改革进行反思是可以的,但如果得出改革已经走入歧途、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或认为改革开放不照西方模式和标准改,就是“不真改”“不到位”“不彻底”,那实际上就是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否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些人对西方民主制度顶礼膜拜,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借鉴甚至套用。西式民主真的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自由行动”为名进攻伊拉克,打着“为伊拉克带去自由和民主主义”的旗号,在8年时间里推进“伊拉克国家改革”,可至今,民主繁荣未兑现,却给伊拉克留下烂摊子。辩证认识西方民主

墨西哥套用美国民主制度,却是贫富分化、矛盾交织。西非北非国家发生了“颜色革命”,推行西方民主,却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典范,可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花费60亿美元,选举已经成为“富人游戏”。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我们当前的体制是依据一美元一票,而不是一人一票来进行的”。无论是谁上台,当权者都是优先为本家族本阶级利益,而不顾多数民众的利益。三、辩证认识西方民主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政治,选择什么样的民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决定的。民主不能照抄,盲目照搬他国政治制度,很容易水土不服。三、辩证认识西方民主基本社会主义性质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企业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因素1950.6—1953.121954.1—1955下半年1955冬—1956.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和步骤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工业商业(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毛泽东(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7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79

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四马分肥(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利润分配原则)国家税收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资本家红利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3、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对企业制度的改造方面: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为由工人当家作主,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在对人的改造方面:即把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4红色资本家:荣毅仁1956年1月记者直率地问:“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手工业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对资本主工商业的改造,我党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改造。同时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突破

这些突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路子,解决了社会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三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经济上,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占支配地位和绝对优势。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

到1956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1952年与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社会主义经济由21.3%上升到92.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1952年与1956年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表社会主义工业占据了支配地位和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1952年与1956年商品零售额情况变化表社会主义商业占据了支配地位和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经济上,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占支配地位和绝对优势。法律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政治上,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上,转变为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从而决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这些矛盾。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认为,它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最根本的制度条件。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解放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