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第一章1_第1页
世界当代史第一章1_第2页
世界当代史第一章1_第3页
世界当代史第一章1_第4页
世界当代史第一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两大阵营对立的战后世界一、二战对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及内容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内容包括如何最后打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绘制战后的政治地图;建立维持战后和平的联合国组织;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和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想一想(2)雅尔塔体制的评价进步性:首先,他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他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改造,承认被压迫民族的权利并逐渐给予他们独立与自治的地位。它既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消极的一面: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期间充满了牺牲别国利益以换取彼此之间的妥协的罪恶勾当,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制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为两大阵营的出现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附:学术界有关雅尔塔体系问题的几种观点:

1、形成时间:1941-1945;1941-1951;1941-1955;1943-1945。2、内容:四大内容,即包括盟国对战争进程的安排、对势力范围的划分、对战败国的处置和创建联合国;两大内容,即对战争进程的安排和战后世界的安排;其三认为广义的体系是包括盟国对战时和战后两种安排,但通常所讲的体系是专指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看一看3、与冷战的关系:其一认为该体系确定了美苏主宰世界的精神并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仍是大国强权政治,是冷战兴起的原因之一;其二认为维护和平民主为主,大国强权政治为次,非冷战根源;其三认为体系在前,冷战在后,是巧合,无必然联系。体系的宗旨是合作,正是体系的存在避免了冷战发展为热战,双方并行。2、联合国的建立(1)成立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在《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2)宗旨与原则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尊重人权及基本自由;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3)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联合国历任秘书长赖伊哈马舍尔德吴丹瓦尔德海姆德奎利亚尔加利安南潘基文课外探究:如何认识联合国的历史地位?联合国自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缺陷?了解联合国改革与发展问题。(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1、布雷顿森林体系(1)确立: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核心内容: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12月27日),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建立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元一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3)、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建立:1947年10月30日,美国在内的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在这个总协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国际组织,即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组织,(2)、原则:互惠;平等竞争;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等。(3)、实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图为2001年11月1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上举杯庆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组(一)、西欧、日本实力下降

(二)、美国登上霸主地位

1945年的德国三、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一)、苏联国力的增强

(二)、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其一,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其二,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配合斗争,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其三,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四、美苏冷战的兴起(一)、冷战及其起源问题1、冷战释义(ColdWar)冷战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盟国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以外的全面对抗。观点:冷战是二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对苏联采取的政策,目的在于断送二战胜利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成果。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美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葛罗米柯主编《外交辞典》,莫斯科1986,536-538)。。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缘政治利益的对抗,它们之间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在西方集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歧视苏联及其盟国并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268)冷战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王中凡:《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外交学院院刊》2/2000)“冷战是美国和苏联争夺全球利益和世界影响的斗争,也是它们遏制反遏制斗争所形成的两国关系和整个战后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是1947年至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冷战既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政策,又是这种政策的实施所造成的国际关系状态。冷战是除了美苏直接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宣传等各个领域,其一般特点是以军备竞赛、外交斗争、经济压力、意识形态对立、宣传攻击、间谍战等途径造成国际的紧张局势和国家之间的互相敌视和仇恨。”(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9-10页)2、冷战的起源(1)、学界几种观点: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国内学者关于冷战起源观点:美国霸权论——吴于廑、齐世荣等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霸权计划,从而导致了美国对苏“冷战”遏制的产生。(《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8-50页。即美国是冷战发起者,而苏联是被动应战者,美国是冷战主要责任人。

美苏共振论——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问题上共振互动,“又经双方最高领导人升华”所致。(《冷战起源论》,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英国主动论——部分学者认为:就西方国家而言,冷战的主力是美国,但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配合、推动和促进,美国也是孤掌难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英国请来打冷战的。《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一期。

雅尔塔体系论——王绳祖认为,“触发”冷战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企图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苏联则不同意按照美国的条件来安排东欧和德国。雅尔塔体制既是美苏合作基础,又孕育着美苏冲突的种子。美苏冷战是雅尔塔体制的必然结果。《国际关系史》第七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1页。

综合作用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建才:《论冷战的起源》,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四期;苏格:《美国与冷战的缘起》,载《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四期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2)、冷战兴起的原因分析

二战后出现的美苏之间的冷战不单纯是某国某人的作用,而是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美苏争霸则是直接原因。第一,二战引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强。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体系,世界格局由多极化向两极化过渡,为双方产生冲突与对抗,走向冷战创造条件。第二,殖民帝国的瓦解,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开展,为美国和苏联向第三世界的扩张和渗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第三、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冲突和对抗不可避免。第四、两国领导人的相互猜疑与互不信任扩大和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冲突。第五、英国的作用不可忽视,参与了导致冷战的全部行动,充当了冷战的吹鼓手和美国在冷战中的小伙计

。“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是国家利益。”它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本质及其全部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汉斯.摩根索美国“把苏联领导人并没有的目标和意图硬加给他们,贸然做出结论说他们就像希特勒及其同伙那样在军事征服的贪欲指使下行事,也有同样的对外军事侵略的时间表,因而只能使用对付希特勒的那种办法来对付他们才能奏效”。——乔治·凯南

冷战: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产物

“冷战不久便成为一种错综复杂,交互引起连锁反应的过程,既牵涉到真正的原则分歧,真实的和臆想的利害冲突,又包含着范围广泛的误会和误解。每个超级大国都偏执地认为,其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取决于他们关于世界秩序的具体看法能够实现。每个超级大国都竭力推行其明确表达和极其珍重的原则,结果使另一个超级大国更加担心对方企图发动侵略。苏联在东欧、伊朗和柏林的所作所为及其他地方共产党的活动,似乎证实了西方认为苏联是扩张主义者的看法。美国的战后政策,特别是它表现出对东欧的关切,在俄国人看来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两个超级大国都固执的证实了对方的恐惧,于是双方的许多行动都进而使冷战日趋严重。”

——《美国的历程》(三)、冷战的爆发1、苏土纠纷和伊朗危机(1)、苏土纠纷原因:其一,二战中,土亲德反苏倾向埋下苏土纠纷的种子。其二,苏联为保国家安全,试图扩展自己的势力,导致双方冲突。双方纠纷的核心是领土与海峡之争。结果:美趁机将势力渗入,加深了与苏联的矛盾。

1945年苏联的要求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建议缔结新的苏土条约。要求:(1)土耳其归还卡尔斯和阿尔达汉(2)苏联要参加监管海峡地区和在海峡地区建立陆海军基地;(3)修改蒙特勒海峡公约;主张由黑海沿岸国家共管代替土独管体制,特别是加强苏土共管力量。(4)土政府应调整与保加利亚的边境。

(2)、伊朗危机原因:美英苏在伊朗矛盾的主要根源是石油开采权问题、民族自治问题和撤军问题。过程:结果:苏联一无所获,美国则乘机通过“贷款”、“技术咨询”、经济和军事“援助”等形式大举渗入伊朗,把伊朗变成美国的附庸国。讨论:苏联对伊朗、土耳其采取行动的目的何在?如何评价苏联的作为?

2、

凯南的遏制理论美国内部两种对苏政策主张美国政府和舆论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意见主张对苏强硬,在东欧采取针锋相对的姿态;另一派则主张延续罗斯福时期的对苏合作方针,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地位。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集会上的讲话

(1946年2月9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这个制度的“总危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讲话被西方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客观上产生了激化矛盾的效果。八千字电报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乔治.凯南于2月22日发出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的对策,提出全面的分析和建议。认为苏联会利用一切机会扩张势力,美国必须遏制它。(1904-2005)凯南遏制理论1、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是俄国人传统的本能和不安全感。谋求安全的唯一做法,是为了彻底毁灭同自己竞争的国家而进行耐心和殊死的斗争,决不会同那个国家达成妥协。2.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独裁制度”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3.苏联的政策目标。苏联的近期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势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以及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4.美国的政策。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然而坚定、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苏联对于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而对武力的威胁表现敏感,只要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将使用实力的时候,就可遏制住苏联,不用诉诸武力。5.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扩大势力范围的努力,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其本土和东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晚年的乔治·凯南2005年3月17日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中去世,享年101岁。一生出版了20余部著作,其中两部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同时在头版报道。标题为死者的一生作了简单的总结:"冷战时代的顶级战略家"、"构筑美国外交政策的圈外人"。3、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和传教的倾向是无止境的。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后面的中东欧国家人民正受到苏联的“高压控制”,由极权主义统治。警告共产主义可能给西方带来危险。呼吁英美联合,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反对来自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威胁。演说吹响了冷战的号角,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4、杜鲁门主义(1)、希腊、土耳其危机1947年2月21日,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提供援助。鉴于两国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以及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英国要求美国立即接过援助希、土的担子,免其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这为冷战政策的出台创造条件。(2)、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下午.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咨文。他极力渲染危机,建议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同时强调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与“极权政体”两大阵营,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援助各国人民抵御共产主义的侵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一个界标性事件。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把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定为国策。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国家安全战略,意味着美国突破了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的束缚,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这一战略带有强烈的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色彩。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我相信,我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安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来说,是必要的。”“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

五、两大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1、马歇尔计划Ⅰ、战后初期欧洲的困境,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经济困难——战争、严寒、铁幕等因素使欧洲经济陷入困境。

社会动乱——工人运动频繁;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1)、马歇尔计划实施原因

Ⅱ、美国援助欧洲的出发点:政治考虑是保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扩张,在欧洲掌权;经济考虑是保住海外市场,维护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人道主义

1947年5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演说中提到美国援助西欧,“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国自己生存的问题”。“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系欧洲的复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马歇尔援欧计划中的“每一块美元到头来都只能在美国化掉”,“这笔钱是要在我国国内化掉的,它将用来购买我国农民在农场上和我国工人在我国工厂里生产的东西。”——杜鲁门当局(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提出: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关于欧洲复兴计划的演讲。阐述了欧洲复兴的紧迫性、美国政府的任务及应采取的方针和原则,提出援助欧洲的计划。"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针对饥馑、贫穷、绝望和混乱。其宗旨应该是在全世界重新确立行之有效的经济体制,从而使自由机制赖以生存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得以形成。"——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的讲话援助方式是一揽子式的不是零星支付;欧洲国家采取主动行动;欧洲国家联合起来而不是自行其事;援助的对象是整个欧洲。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同与不同?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一样都建立在反共基础之上,目标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是“一个核桃的两半”。但与杜鲁门主义相比,故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反共的音调较低,强调对付贫困饥饿的经济行为,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而不是公开号召同共产主义进行斗争;甚至没有排除苏联和东欧国家。更具有隐蔽性,包含双重目标:稳定西欧和侵蚀东欧。分化社会主义阵营,让苏联去背负分裂欧洲的责任。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前后变化及其原因?一开始采取了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原因在于苏联领导人依然相信东西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同时苏联经济的复兴需要美援。后来抵制马歇尔计划。其因在于英法与苏联在立场和观点上根本对立。英法要求在各国提供经济资源报告的基础上,制定欧洲统一经济计划;苏联则主张自定计划。英法秉承美国旨意,邀请德国参加复兴欧洲计划;苏联反对。实施:

1947年7月12日,巴黎欧洲经济会议开幕,决定成立常设联合机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要求美国在4年内共向西欧提供224.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次日经杜鲁门签署,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执行机构是美国经济合作署。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

图为冷战时期接受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红色圆柱代表了各国各自接受的援助相对数量。

马歇尔计划1948年5月10日,美国驻法国大使杰斐逊·卡弗里在运载首批马歇尔计划援助物资的货轮旁讲话。

(3)马歇尔计划的作用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反对共产主义总体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推行同盟战略和进行冷战的内容和工具。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第二,削弱西欧共产党的力量,遏制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扩展。第三,推动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协作,促进了西欧的联合。第四,开辟了西欧广阔的市场,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第五,加速和加深了欧洲的分裂。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欧内斯特∙贝文(ErnestBevin)称这项计划是一条"抛给溺水人的救生索",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慷慨之举"。1951年3月25日,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名女孩拿着一大束气球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春季庆祝活动。2、第四点计划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当选总统后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一项“维护和平和自由的计划”,强调了4点主要行动方针,其中的第四点声称要推行“一项大胆的新计划,以使科学发展和工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能用之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发展。”——第四点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将其内容包括在内,开始实施。至1953年,美国向亚、非、拉3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400多名技术人员,拨款3亿多美元。实质上是亚非拉版本的马歇尔计划,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服务。对受援国也有一定好处。其规模与影响与马计划不可相提并论。但却意味着冷战被大大扩展了。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其它军事联盟体系的建立。(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敦刻尔克条约:1947年年3月4日,英国和法国签订,针对德国。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年3月17日,英法荷比卢签约,8月25日组成布约组织。不仅对德,也对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3月11日,美、加、英、法、荷、比、卢、挪在华盛顿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一组“华盛顿文件”,4月4日,正式举行签字仪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葡、意、冰、丹也加入进来。8月24日正式生效。北约是美国美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范登堡决议案1948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绝对优势通过共和党领袖范登堡提出的决议案(“关于美国参加区域性协定和其他集体协定”的决议):规定在持续有效的自助和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

。意味着美国在和平时期可与美洲以外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开了绿灯,为大西洋联盟的建立铺平道路。北约签字仪式北约的范围北约成员国(2)其它军事联盟体系的建立在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中,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是构筑对社会主义阵营包围圈和稳定自己后院的两个重要地区,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与这两个地区的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协定,组成了“美洲国家组织”、“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等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并通过“共同防御条约”,把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纳入到全球军事联盟体系中,完成了对冷战的全球部署。(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击措施1、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战略以确保本国安全为首要目标,外交政策围绕几方面展开:其一,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不许他国势力渗入,也不许这一地区出现离心倾向。其二、按照雅尔塔体系的精神处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继续推行大国合作政策,谋取国家安全和赢得国家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所需要的有利国际环境;维护已经取得的地缘地缘政治利益并试图加以扩大。在美国不予合作并危及苏联利益的情况下予以反击。其三、在有利于苏联安全利益的前提下,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扩大社会主义影响,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强化安全系数,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进一步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2、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1947年9月22-27日,在波兰南部疗养胜地波伦巴小温泉举行了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任务是交流经验,协调党的行动。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使苏联从政治上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增强了对抗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力量。在情报局的活动中,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得十分明显,它对南斯拉夫和其它东欧国家内政的粗暴干涉产生了恶劣影响。3、经互会的建立(1)、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提出了苏东经济一体化的莫洛托夫计划,缔结了一系列苏联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协定,形成各国间的经济网络,减少对西方市场的依赖。这为苏东集团的形成奠定基础。(2)、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苏、波、匈、罗、保、捷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其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不仅在政治上分裂,而且在经济上被划分为两部分,出现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对苏东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负面影响大,形成狭窄封闭的地区性经济集团,脱离世界市场,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而且逐渐成为苏联剥削控制其他国家的工具,内部矛盾丛生。1991年6月28日解散。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5月,苏、波、捷、匈、保、罗、阿、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约的建立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两大阵营的对峙也具有了更强烈的军事对抗色彩。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一边倒”的外交决策。问题一:毛泽东在何时提出“一边倒”的外交决策?问题二:如何认识毛泽东“一边倒”的外交决策?

当时而言具有正确性:一是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支持中国。一边倒的确立有利于打破封锁,摆脱孤立局面。争取苏联援助发展国民经济。二是中苏边界线长,从地缘政治角度讲,须背靠苏联。三是中苏两国意识形态相同,而中美意识形态对立,前者比后者合作基础好。当然,从长远看,负面效应大,使新中国卷入冷战,外交逐渐僵化。(2)、条约的签署及其作用。

1950年2月14日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双方的同盟关系。

条约内容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将矛头指向美国。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作用中苏之间签署同盟条约,增强了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了苏联在东西方冷战和同美国对抗中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一个半开放的国际环境。加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于进行经济建设。

使新中国卷入冷战,外交逐渐僵化。六、冷战初期的重大冲突(一)、第一次柏林危机1、危机的产生1945年雅协定,德国领土被分成4个占领区,由盟国分别占领,为分裂埋下根基。西方国家首先走上分裂德国的道路。其手段就是将西占区合并:1946年12月2日,美英签订将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协定,并于次年1月1日实施,此为分裂开端。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荷比卢代表在伦敦开会,6月7日发表《伦敦协议》,决定将双占区与法占区合并;进行币制改革;在西占区召开制宪会议,成立德国政府;西占区参加马歇尔计划等。——美国完成对西占区的合并,德走上政治经济全面分裂的道路。德国分裂1948年3月20日,苏联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3月30日,通知美方,将从4月1日起在柏林实行交通管制。1948年6月,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在西区流通,是为分裂德国的重要一步。1948年6月22日,苏联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币D记马克;同时实行交通封锁,6月24日宣布全面切断西占区与西柏林的水陆交通。2、高潮: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美国的强烈反应:6月23日,西方宣布把西占区的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地区。利用柏林封锁打宣传和心理战,赢得舆论。从25日开始实行空中运输,保障西柏林粮食、燃料和日用品的供应。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加强美国军事力量在英国和德国的存在。德国的分裂和第一次柏林危机1946年6、7月,关于德国问题的巴黎会议1947年1月,英美双占区成立;1947年年6月,美英法三占区合并,并18日实行币制改革,单独发行B记西德马克。1947年6月19日,苏联决定对柏林实行水陆“交通管制”1948年9月1日,西占区议会委员会(制宪会议)在波恩召开。1948年6月23日,开始在大柏林发行D记马克;当年8月和12月举行了第三、四次苏占区德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草了宪法;1949年5月5日,美、英、法、苏共同发表公报宣布解除封锁。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颁布生效。1949年8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阿登纳(ConradAdenauer)出任总理。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3、危机平息7月6日,美、英、法三国分别照会苏联,7月14日,苏联复照,表示愿意进行谈判。1949年5月5日宣布将于5月12日起取消一切封锁。1949午5月12日零点,柏林封锁取消。影响:加剧了美苏之间的敌对;扩大了美国同西欧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加速了美欧军事同盟的形成;造成了德国的分裂。4、两个德国的出现危机期间,柏林分裂:1948年11月,苏占区建立柏林市政机构,12月5日,西柏林也成立市议会和政府。双方互不承认,柏林正式分裂为各有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危机结束后,美苏双方因在德国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继续各按既定方针办事,加快了分裂德国的进程: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定都波恩,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10月7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威廉.皮克任总统。两个德国最终形成。德国分裂德国分裂(二)、朝鲜战争1、关于朝鲜战争爆发起因问题的不同观点(1)中外学界争议:一是前苏联、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主流观点,认为是美国支持韩李承晚傀儡政权率先向北朝鲜发动全面进攻,挑起战争。二是美国、韩国和多数西方国家所持观点,咬定北朝鲜是侵略者,是在苏联和中国支持下发动对韩的军事进攻。甚至一度认为是斯大林直接策划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我国学术界,进入80年代以后,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始将朝战放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中加以考察,认识到美苏对抗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2)、结论朝战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爆发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从外部看,战争根源于二战后期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及战后初期出现的冷战格局,使朝被人为地一分为二。从内部看,是朝南北双方内部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结果。没有朝的分裂不会有朝战,而无冷战对峙,也就无分裂。2、朝鲜的分裂与战争的爆发(1)、美苏分治朝鲜半岛1945年8月15日,杜鲁门在盟军受降第一号命令中确定以“三八线”为界美苏实行南北占领。为美苏在朝鲜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基础,成了两大阵营在朝半岛对垒的楚河汉界。同时造成了朝鲜南北分裂,埋下朝战祸根。(2)、两个政权对立局面的出现Ⅰ、美苏合作赋予朝鲜独立与统一计划的破产: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决定设立美苏占领军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对朝鲜进行改造和治理,主要任务是同朝鲜各民主组织商讨建立统一临时政府,由于在由谁来组成朝鲜临时政府的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委员会最终无果而终。Ⅱ、南北方各自开始着手筹建政府的活动:1946年2月8日,北方成立了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2月29日成立了北朝鲜临时人民政府。1947年3月南朝也成立了临时政府。至此,南北朝在政治上实际上处于分治状态。1948年5月,在美操纵下,南朝单独举行选举,选出李承晚为主席的国民议会。1948年8月15日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成立。8月25日朝鲜北方举行了最高人民会议的选举。9月2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举行,通过了宪法。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美国支持大韩民国,苏联支持朝鲜,朝鲜半岛南北方成立了分属两个体系的对立政权。“三八线”最终由临时的军事分界线变成了政治分界线。朝鲜半岛成了东西方冲突在亚洲的前沿阵地。(3)朝鲜战争的爆发败兵和难民3、美国卷入朝鲜战争(1)1950年初杜鲁门政府公开宣布美国划线杜鲁门总统于1950年1月5日公开声明,美国无意在台湾取得特权和建立军事基地,无意“于此时”动用其军队介入当前的台湾局势和卷入中国的内争,并且不准备向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和顾问。1月12日,艾奇逊在美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说,公布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划定的防御线,将朝、台划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半径,明确表示美国对防御线以外地区的安全不提供保护。这是一种在东亚收缩力量和采取守势的政策。1950年初美国确定的西太平洋战略防御线美反应极端强烈:6月25日朝战爆发当天,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谴责北朝鲜为“侵略者”的决议,要求北朝鲜“立即停止冲突”,并“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