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水稻稻瘟病2.水稻白叶枯病3.水稻纹枯病4.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5.烂秧病
6.稻曲病
7.矮缩病
1.大螟10.负泥虫
2.二化螟11.中华稻蝗3.三化螟12.福寿螺4.稻纵卷叶螟13.粘虫5.稻瘿蚊6.褐飞虱7.黑尾叶蝉8.稻简管蓟马
9.白粉虱水稻主要病害水稻主要虫害一、要及时排水:采用挖排水沟或用机械排水。
二、清除淤积物:应及时撤除覆盖物和杂草,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防止根系窒息死亡。
三、对被洪水冲倒的稻苗要及时扶正,避免裸根在日光下暴晒,造成死亡。
四、对冲毁的水利工程,要及时修复。
五、排除积水后的稻苗应多次叶面喷肥,待恢复生机后,再进行土壤施肥,
以增加稻株营养。六、及时防治病虫害:水灾后的稻田管理
通常水灾后水稻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较往年发生偏重。因此,要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保苗保穗。
七、及时抢收补种。水稻稻瘟病
Riceblast
症状(symptoms)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
1.苗瘟:发生在秧苗3叶期前。2.叶瘟: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异。
①慢性型
②急性型
③白点型④褐点型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颍上病原菌(pathogen)
无性世代:PyrculariagriseaSacc.,半知菌亚门梨孢属。
有性世代:MagnaporthegriseaBarrYaegash,子囊菌亚门。
病害循环(diseasecycle)防治(control)1.推广应用抗病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3.种子消毒处理药剂防治1.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2%爱诺春雷水剂:3-4桶/瓶。
3.40%稻瘟净乳油;
4.40%克瘟散乳油;5.50%稻瘟酞可湿性粉剂;6.40%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7.21.2%春雷·四氯可湿性粉剂;
农业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Ricebacterialleaf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目前除新疆外,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病原物(Pathogen)
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oryzaepv.oryzal(Ishiyama)Dye),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µmx0.8-1µ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
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症状(symptoms)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或直线状。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
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2.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台风、积水发病严重
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1.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
①80%“402”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
②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浸种。
3.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施用过迟、过量。
4.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
①20%叶青双(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②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③72%链宝可湿性粉剂桶/包。
④50%代森铵水剂或40%胶硫铜水剂。防治措施(control)
水稻纹枯病
RiceSheathBlight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尤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此病只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30%。症状(symptoms)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病原菌(pathogen)
病原真菌的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m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1.形态:菌丝幼嫩时物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Ø8-12µ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Ø1-5mm。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
3.生理分化: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
2.气候条件: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
3.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防治(control)
1.清除菌源: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
2.管好水肥:合理排灌,以水控病;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16%多·克悬浮种衣剂
(拌种)
①5%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③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④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⑤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或5%己唑醇微乳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
Ricebacterialleafstreak
症状(symptom)
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生出很多很小的珠状深密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严格实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药剂防治采用种子消毒,秧田、本田施药防治参照白叶枯病。防治(control)
水稻烂秧病
烂种、烂芽、死苗
病原
生理性烂秧在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分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或长期低浊,根系吸收能力差,久之造成黄枯。
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
防治方法
1.秧田应选在背风向阳、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提倡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2.精选种子,选成熟度好、纯度高且干净的种子,浸种前晒种。3.抓好浸种催芽关。
4.加强水肥管理。5.保温防冻。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采用薄膜育苗的于上午8-9时要揭膜放风。6.药剂防治►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甲基立枯灵液剂600倍液。►95%恶霉灵水剂4000倍液►喷洒植物动力2003稻曲病
症状
也称为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呈黑绿色。
病原: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
防治方法:参照稻瘟病。矮缩病
症状
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扭曲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
病原:简称RDV,称水稻矮缩病毒。
发病条件:该病毒可由叶蝉传播,气温20—28℃
防治方法:治虫防病,防治叶蝉。
大螟(又叫蛀茎夜蛾、紫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中南部稻区均有发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以幼虫为害水稻、玉米、小麦、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稗草等,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茎内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但一般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蛀孔外。大螟[形态]
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基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丝状。
卵:扁圆球形,顶端稍凹,初产时白色,后变淡紫色。卵块多呈带状,卵粒平铺排列成2~3行。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体粗壮,头红褐色,胸腹部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
蛹:由乳白色变成黄褐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个小突起。[习性]
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第二代为害水稻和玉米,第三、四代主要为害玉米。以幼虫在稻桩、杂草根际或玉米、茭白等残株内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虫至次年春暖时,可转移食害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越冬幼虫抗逆性强,遇淹水有逃逸习性,发生期不整齐。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虫发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白天潜伏于杂草丛中或稻丛基部,夜晚飞出活动,趋光性弱。产卵前期2~3天,有趋向秆高茎粗、叶片宽大、叶色浓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故田边稻株上、杂交稻品种落卵量大,受害较重。卵产于叶鞘内侧,有卵的叶鞘外侧稍隆起,呈枯黄褪绿斑,隐约可见卵块。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蛀入邻近稻株的茎杆。多从稻株基部3~4节处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虫为害多不过节,一节食尽即转株为害,一头可为害3~4株。幼虫老熟后,多在稻茎或枯叶鞘内化蛹。
春季3、4月份气温上升早,第一代发生期相应提早,发生量增大。大面积种植玉米、甘蔗等作物的稻区,水稻与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区,芦苇、茭白较多的滨湖地区,以及杂交稻种植区,大螟的发生会加重。(1)农业防治技术:水稻收割后,及时深耕翻埋稻桩;冬季、早春尽早处理茭白残株,玉米、高粱、甘蔗残杆,彻底铲除田边杂草。(2)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黄僵菌等;还可使用生物农药Bt乳剂等。
[防治]
(3)化学防治
①防治“枯心”: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枯心团。防治1次,应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药;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开始,5~7天再施药1次。
②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③常用药剂:可用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1千克撒施,稻田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或用25%杀虫双水剂,每亩25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50%巴丹可溶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75千克喷雾。
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
属鳞翅目,螟蛾科。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谷子、甘蔗、茭白、芦苇及禾本科杂草。为害水稻,造成枯心、枯鞘、半枯穗、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等症状。二化螟虫孔幼虫枯心[形态]
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前翅近长方形。雌蛾前翅灰黄至淡褐色,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翅面有一些褐色不规则斑点,后翅均为白色。
卵: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褐色,近孵化时为紫黑色。卵块多为长带状,卵粒呈鱼鳞状排列,上盖透明胶质物。
幼虫:一般6龄,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部及前胸硬皮板黄褐色,胸腹部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蛹:初为黄褐色,腹部背面有5条棕色纵线,以后蛹变为红褐色,纵线渐消失。枯鞘[习性]
第一代为害秧苗和早栽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第二代为害本水稻,造成枯鞘、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以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玉米等根茬、茎杆中越冬。春季,老熟幼虫可爬出为害麦类、油菜、蚕豆等茎杆,化蛹羽化时间不一致,常形成多次蛾峰。
成虫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喜在高大、茎粗、叶色浓绿的稻田产卵,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稻田产卵较多,水稻生长前期,卵多产在叶片正面离叶尖3~7厘米处,圆杆拔节后,卵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的叶鞘上。蚁螟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这是早期为害的重要标志。二龄后,幼螟开始分散蛀茎,造成枯心或白穗。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之间化蛹。它侵蛀水稻的能力比三化螟强,侵入率和存活率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高,其他生育期也能蛀茎为害。二化螟抗寒力很强,且耐旱耐淹。
天敌以寄生蜂为主(其中稻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其中卵寄生蜂最重要,一般寄生率达40%以上,还有寄生蝇、寄生菌(白僵菌和黄僵菌)、线虫和捕食性天敌,都对其有抑制作用。[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冬季或早春齐泥割去茭白残株,清除田边杂草;在成虫羽化之前处理完稻草;水源方便的地方,在幼虫化蛹时将田水放干或浅灌水,减低螟虫栖息位置,在化蛹高峰期,灌水至13~17厘米深,经5~7天可杀死大部分幼虫和蛹,灌水时注意不要淹没分蘖叉,倒伏田不要灌水;水稻稻收割后,及时深耕翻埋稻桩。
(2)生物防治:利用二化螟的众多天敌,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蜘蛛、青蛙、隐翅虫等,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等。除对天敌实施保护利用外,还可使用生物农药Bt乳剂、白僵菌等。
(3)化学防治:2~3代区,应采取“治一防二挑三,压前控后、治秧田保本田”的策略。防治指标:第一代在水稻初见枯心时(即枯鞘株率达5%时或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天);或200丛水稻的幼虫数达到常规中稻56~73头,杂交中稻34头以上时,须施药防治。
防治“枯心”: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枯心团。防治1次,应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药;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开始,5~7天再施药1次。
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
常用药剂:可用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1千克撒施,田内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或用25%杀虫双水剂,每亩25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用50%巴丹可溶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75千克喷雾。
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降低害虫的抗药性。三化螟[形态]
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3~28毫米。雌蛾前翅为近三角形,淡黄白色,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一丛黄褐色茸毛;雄蛾前翅淡灰褐色,翅中央有一较小的黑点,由翅顶角斜向中央有一条暗褐色斜纹。
卵:长椭圆形,密集成块,每块几十至一百多粒,卵块上覆盖着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大豆。
幼虫:初孵时灰黑色,胸腹部交接处有一白色环。老熟幼虫体长14~21毫米,头淡黄褐色,身体淡黄绿色或黄白色,从3龄起,背中线清晰可见。
蛹:黄绿色,羽化前金黄色(雌)或银灰色(雄),雄蛹后足伸达第七腹节或稍超过,雌蛹后足伸达第六腹节。三化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日,螟蛾科,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区受害严重。它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
[习性]
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滞育越冬,春季气温达16摄氏度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春季,在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如经常阴雨,稻桩内幼虫因窒息或因微生物寄生而大量死亡。温度24~29摄氏度、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蚁螟的孵化和侵入为害,温度超过40摄氏度,蚁螟大量死亡,相对湿度在60%以下,蚁螟不能孵化。螟蛾有趋光性和产卵趋嫩绿的习性,在闷热无月光的夜晚会大量扑灯,水稻处于分蘖期或孕穗期,或施氮肥多,长相嫩绿的稻田,卵块密度高。刚孵出的幼虫蛀入稻茎的难易及存活率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水稻分蘖期,稻株柔嫩,且孕穗期稻穗外只有1层叶鞘,蚁螟很易从近水面的茎基部蛀入;孕穗末期,当剑叶叶鞘裂开,露出稻穗时,蚁螟极易侵入,其他生育期蚁螟蛀入率很低。因此,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这两个生育期,是水稻受螟害的“危险生育期”。被害的稻株,多为1株1头幼虫,每头幼虫多转株1~3次,以3、4龄幼虫为盛。幼虫一般4或5龄,老熟后在稻茎内下移至基部化蛹。
栽培制度上,纯双季稻区比多种稻混栽区螟害发生重;栽培技术上,基肥足,水稻健壮,抽穗迅速、整齐的稻田螟害轻;追肥过迟和偏施氮肥,水稻徒长的稻田,螟害重。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请点击上面链接)三化螟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技术
①齐泥割稻、锄劈或拾毁冬作田的外露稻桩;
②春耕灌水,淹没稻桩10天;
③选择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绿肥留种田;
④减少水稻混栽,选用良种,调整播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避开蚁螟孵化盛期;
⑤提高种子纯度,合理施肥和水浆管理。(2)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枯心”: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枯心团。防治1次,应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药;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开始,5~7天再施药1次。
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常用药剂:(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田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1千克撒施。►50%巴丹可溶性粉剂,每亩100克。►20%阿维·杀单微乳剂。►20%阿维·唑磷乳油。►5%氟虫腈水分散粒剂。►25%喹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40%三唑磷乳油。►20%乙酰甲胺磷乳油。►60%二嗪磷乳油。►60%氟铃·杀单可湿性粉剂。药剂轮换使用(3)生物防治: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有各类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蜻蜓、步行虫、隐翅虫、鸟类等;使用生物农药Bt乳油、白僵菌等;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结合诱杀的办法。稻纵卷叶螟(卷叶虫、白叶虫)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为水稻,偶见为害小麦、甘蔗和粟等。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匿居在内取食叶肉,剩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秕粒增加,导致减产,甚至无收。
[形态]
成虫:体长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身体及翅的背面黄褐色,前翅有2条黑色细横纹,两纹之间有1条黑色细短纹,翅前缘和外缘有黑褐色宽带。雄蛾前翅的短纹上还有1个略凹下的黑色眼状纹,其上有暗黑色毛簇。后翅有黑色横线2条,外缘也有黑色横带。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初产卵乳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至黄色。
幼虫:一般5龄。头部褐色,胸、腹部绿色,老熟时身体黄绿至橘红色,4龄起,中、后胸背面各有8个明显的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
蛹:圆筒形,初为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腹部第5节至7节近前缘处,有一黑色细横隆起线,尾尖,上生8根钩刺。[习性]
稻纵卷叶螟抗寒力较弱,在我国北纬30°以北不能越冬。每年春天,成虫随季风自南方远距离迁飞而来,随气流下沉降落,成为初始虫源,秋季又可随季风回迁至南方繁殖、越冬。在安徽此虫每年发生4~5代。5~7月,成虫自南方大量迁入,各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大致为: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第四代在9月上中旬,第五代在10月中旬。一般以第二、三代发生为害较重。
成虫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潜藏,也可在草丛及其他旱作田栖息,一遇惊动即飞起。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对白炽灯光趋性较强。产卵有趋嫩绿习性,喜在生长嫩绿、叶宽软披的叶片正反面产卵,以花蜜或蚜虫蜜露作为补充营养。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出现半透明的小白点;二龄时则爬至叶尖附近,吐丝将叶尖卷成小苞,藏在苞内食叶肉,受害处出现白斑。以后虫苞加大,单叶被吃去1/4以上时,幼虫即转移,另结新苞为害。老熟幼虫少数留在原苞内化蛹,多数爬到稻丛下部稻叶上、稻茎之间或叶鞘内化蛹。
稻纵卷叶螟喜温暖、高湿,温度22~28℃,相对湿度80%以上,最适于其发生。矮杆、阔叶、叶色嫩绿的品种,或灌水过深、施氮肥过迟,易引起水稻徒长与披叶,适于取食为害,通常发生严重。天敌对其数量的抑制,常有重要的作用。卵期以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为主,寄生率可高达80%以上,幼虫期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等多种寄生蜂。捕食性天敌中多种蜘蛛、步甲、隐翅虫等,都能控制其种群数量。[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使水稻生长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结合稻田管理,在幼虫孵化期间晒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均可减轻受害程度。
(2)化学药剂防治:为了保护寄生蜂,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在3龄盛期施药,百丛有虫100头的田块为防治对象田。25%毒·杀单可湿性粉剂、30%毒·唑磷乳油、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氟虫腈水分散粒剂、40%毒死蜱乳油、15%氟铃·唑磷乳油、15%阿维·毒乳油、20.2%阿维·唑磷乳油、40%丙溴磷乳油、25%喹硫磷乳油
(3)生物防治技术:在产卵始盛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次每亩3~4万头,每3天一次,连续3次。也可施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或苏云金杆菌HD—1菌剂(100亿以上孢子/克),每亩200克,加水75千克喷雾。
稻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成虫(图1)外形似小蚊子,淡红色,体长3~4.5毫米,翅展6~9毫米。触角黄色15节,但第3~14节的形状雌雄不同: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稍凹;雄虫葫芦形,中央明显收缩,似呈两节。头小,复眼黑色,占头部的一大半。中胸发达,小盾片隆起如驼峰。前翅透明,有4条翅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卵长圆形,长约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转橙红色至紫红色。幼虫(图2)体长4~5毫米,纺锤形,蛆状,前胸腹面有一红褐色叉状骨,前端分叉,腹末分叉。蛹体长约4毫米,长椭圆形,橙红色,头顶有1对分叉的额刺,前胸背面前缘有1对背刺。稻瘿蚊水稻从秧苗至幼穗形成期都可被害,以幼虫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侵入生长点,使生长点停止发育,被害叶鞘愈合形成葱管状,俗称“标葱”。受害秧苗初期症状不明显,中期基部膨大,称“大肚秧”,后期愈合的叶鞘成管状伸出淡绿色而中空的苞管,称为“标葱”。所以,水稻“标葱”是稻瘿蚊为害水稻后出现的典型症状。受害稻株不能抽穗,对产量影响极大。发病特点及习性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李氏禾,以及野生稻,再生稻和落谷苗上越冬;成虫夜间羽化,当晚交配,次晚产卵,有趋光性。雌虫平均寿命为36小时,雄虫为12小时。每雌平均产卵130~230粒。卵多散产在叶片上,少数产在叶鞘、心叶、穗部。幼虫多在天亮前孵化,初孵幼虫借助露水爬行,由叶舌的缝隙或心叶侵入叶鞘内侧,进入生长点及附近的腋芽取食为害;老熟后在苞管内化蛹,近羽化时,蛹升至葱管顶端,用额刺刺穿一羽化孔,然后钻出羽化,在羽化孔口留下白色的蛹衣。一般以中、晚稻受害较重,水秧比旱秧发生多,夏秋多雨高湿年份发生重。黄柄黑蜂、东方长距旋小蜂等是其主要天敌。水稻的栽培制度对稻瘿蚊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单季中、晚稻区,稻—稻—麦区以及稻—稻—稻区,因存在中间稻作桥梁田,使水稻在连续较长的时期内,均存在幼嫩的稻株(包括无效分蘖),满足稻瘿蚊的食料要求,繁殖率大大提高。在稻瘿蚊发生期间,秧苗至分蘖期是幼虫最适宜的侵害阶段,其他生育期受害较轻,抽穗期不再受害。若稻瘿蚊盛发期如与分蘖期相吻合,则受害严重。稻瘿蚊的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措施防治稻瘿蚊首先要压低虫源基数,抓好秧田灭虫工作,在中、晚稻本田分蘖期该虫发生初期及时防治,并注意发挥天敌的作用。1.农业防治(1)处理虫源基地:在冬春期成虫羽化前,结合沤肥,铲除田边、沟边、圳边的游草和野生稻等,减少虫源;(2)种植抗虫品种。(3)改革栽培制度:一些单双季混栽和栽种单季中、晚稻的地方,应改为双季连作稻,减少中间桥梁田,减轻受害。在稻瘿蚊的重灾区,应取消种植中稻。(4)适期播种,适时插植。稻瘿蚊为害水稻的生育阶段是秧苗期至分蘖末期。调节水稻播植期,使水稻在易受危害的幼穗分化三期以前避过稻瘿蚊危害高峰期,减轻为害。(5)加强水肥管理。稻瘿蚊幼虫在水稻幼穗形成后不能再为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及时排水晒田,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瘿蚊的入侵。
(1)特别注意抓好晚稻秧田防治: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4公斤,或用50%嘧啶氧磷乳剂500毫升作根区施药,可防止整造秧田期免受稻瘿蚊为害。也可以掌握在成虫盛发期用25%喹硫磷乳油的1500倍液喷雾。(2)药液浸秧:晚稻插秧前,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浸秧10分钟,堆放2小时后插植,对防止秧苗带虫到本田有良好效果。2.药剂防治
(3)本田期移植后6~8天或初现“大肚”秧苗时,10.33%氟腈·灭线颗粒剂、5%毒死蜱颗粒剂、50克/升氟虫腈悬浮种衣剂、0.3%氟虫腈颗粒剂、3%氯唑磷颗粒剂或10%益舒宝颗粒剂3公斤加细土30~40公斤撒施,施毒土时田内要有1寸左右的水层。
根据标签用量;注意防止污染地下水。褐飞虱塌圈
卵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褐飞虱俗称“火蠓子”、“化秆虫”,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内水稻成团、成片死秆倒伏,呈“通火”现象,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其吸汁或产卵造成的伤口,有利水稻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并助长其扩展。[形态]
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连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状光泽。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后足胫节端距有小齿30~36个。雌虫色较淡,体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雄虫腹部细瘦,末端呈喇叭筒状。短翅型雌虫体长3.5~4毫米,雄虫2~2.5毫米,翅长不超过腹部,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与产卵痕相平,微露。
幼虫:共5龄,3~5龄若虫褐色,近椭圆形,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1个“山”字形蜡粉状白斑,以后各节都有3~5个近三角形的浅色纹。褐飞虱[习性]
褐飞虱抗寒力弱,具远距离迁飞习性,冬季低温和食料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素。水稻乳熟期后,该虫又随西南、东南气流向东北或西北方向迁出。安徽稻区每年可发生4~5代。常年长翅型成虫(初次虫源)在6月下旬迁入,7月上、中旬为成虫高峰,称为第一代成虫。第2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8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上句,4代若虫盛期为害最严重。田间还可发生5代若虫,大多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有趋嫩绿习性,处于分蘖盛期——乳熟期,且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量大。卵多产在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的中部,产卵痕呈长条形,初期像开水烫过的暗绿色,后变褐色。短翅型成虫在温暖高湿、食料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出现就多。由于短翅型雌性比例大、寿命长、产卵量多,因此,稻田内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为褐飞虱虫量将迅速增加的预兆,必须引起警惕。
褐飞虱发育适温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是它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近年来,提高了水稻复种指数,田间可取食的水稻的生育期延长;扩大种植耐肥、丰产的矮杆品种,特别是杂交稻,因生长繁茂、叶绿质嫩,容易招致其产卵与为害。褐飞虱重要天敌有稻虱缨小蜂、褐腰赤眼蜂等卵期寄生天敌;若虫和成虫期寄生天敌有螯蜂、线虫、白僵菌等。捕食性天敌有多种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蝇蝽等,对其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褐飞虱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技术2.化学药剂防治3.生物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
①加强田间管理:如适时晒田,浅水勤灌;施肥要做到促控结合,防止水稻前期猛发、封行过早,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等。
②合理布局:相同和同一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可防止褐飞虱扩散转移,且便于集中统一进行防治。
③培育与推广抗虫品种:东南亚国家选育、推广IR26号等品种有效控制了褐飞虱的为害。我国以IR26为恢复系培育成的杂交稻汕优6号、威优6号等抗虫品种,具有防虫和高产性状。2.化学药剂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掌握在百丛虫量1000头,2、3龄若虫盛期用药。①喷雾,②泼浇、③撒颗粒剂或毒土法施药。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速灭威可湿►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性粉剂►40%毒死蜱乳油►20%异丙威乳油稻田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20%仲丁威乳油►1.45%阿维菌素·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药剂轮换使用叶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
电光叶蝉
小绿叶蝉
黑尾叶蝉(浮尘子)属同翅目,叶蝉科。分布遍及国内各稻区,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水稻重要害虫。寄主除水稻外,还有小麦、大麦、看麦娘、稗、游草等。它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水稻茎杆下部刺吸汁液为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严重时叶片干枯、稻株坐苗枯死,后期稻茎基部变黑、倒伏。还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等多种病毒病,传播病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取食为害大得多。
卵:长1~1.2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产时白色,半透明,后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红色眼点。卵成块,单层、整齐地产于水稻叶鞘边缘内侧的组织内。产卵处稍隆起,淡褐色,可透见其内的卵粒。
若虫:共5龄。头大、尾尖。体黄白色至黄绿色。1~3龄体两侧褐色,4~5龄时体侧褐色褪淡至消失。从第3龄起,各胸节和腹部2~8节背面生有l对小褐点。
成虫:体长4.5~6毫米,黄绿色,头冠2复眼间有1黑色横带。雄虫体腹面及腹部背面皆为黑色,前翅端部1/3亦为黑色,其余鲜绿色。雌虫体腹面蒿黄色,腹背灰褐色,前翅端部淡黄褐色。[形态][习性]
黑尾叶蝉一年发生6代。以成、若虫在小麦田、绿肥田等田边、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第一代若虫盛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后大约每月1代,世代重迭明显,田间为害高峰期在7~8月份。
成虫白天多在稻株中下部,早晚可到稻株上部叶片上取食。性活泼,能飞善跳,晴天时甚为活跃,低温、阴雨及大风时,则栖息于稻茎基部。受到惊动时,横行斜走或飞走。趋光性强,天气闷热的黑夜可大量扑灯,有趋嫩绿习性,生长嫩绿的2~3叶期稻苗和本田返青期为成虫大量迁入期,也是病毒传播的关键时期。在稻田内,发生初期以田边虫口密度较大,随后由田边向田中扩散蔓延。
黑尾叶蝉发生的最适气温为28℃左右,适宜的田间相对湿度为75%~90%。在冬春温暖,夏秋高温、干旱的年份往往猖獗为害。单、双季稻混栽区,食料充足,黑尾叶蝉发生量最大,连作稻区发生也重,单季稻区因发生的前、后期食料不足,受害最轻。生长嫩绿、分蘖至圆杆期水稻上虫量多。糯稻上发生量大于粳稻,粳稻上发生量又大于籼稻。黑尾叶蝉卵期寄生蜂以褐色腰赤眼蜂为主;若虫和成虫期的寄生性天敌有螯蜂、趋稻头蝇和二点栉蝉等。捕食性天敌有多种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小花蝽、隐翅虫等。[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①选育和推广抗、耐虫水稻品种。
②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
③肥水做到“促控结合”,使水稻前期生长不过旺,后期不贪青晚熟。
(2)其他措施:
①放鸭啄食。
②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
③撒施白僵菌粉。
④化学防治防治指标:平均每丛稻有成虫1头。应抓紧对秧田、本田初期和稻田边行的防治;病毒病流行地区要做到灭虫在传毒之前。施药适期应掌握2、3龄若虫期进行。
①喷雾:可选用10%吡虫啉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50%混灭威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75千克。
②撒毒土或颗粒剂:每亩用3%速灭威粉剂或2%叶蝉散粉剂2.5千克,拌细土25千克撒施。
③滴油扫杀:结合防治飞虱进行。稻简管蓟马花蓟马
稻蓟马直鬃蓟马
禾蓟马
寄主小麦、水稻、四季豆、豌豆、蚕豆、丝瓜、胡萝卜、白菜、油菜;花生、苜蓿、红花草、紫云英、苔子、猪屎豆、等。稻蓟马防治方法
(1)春季彻底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减轻为害。(2)使用药剂►25%喹硫磷乳油。►45%马拉硫磷乳油►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阿维·唑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2%阿维·吡乳油►18%高氯·仲乳油中华稻蝗为害特点成、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防治方法(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2)保护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3)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爱卡士25%乳油、2.5%氯氰灵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4)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飞机防治。负泥虫为害特点成、幼虫食害叶肉,残留叶脉或一层透明表皮,受害叶上出现白色条斑或全叶发白枯焦,严重时整株枯死。1、药剂防治:目前防治稻负泥虫仍以药剂为主。根据田间调查以成虫大量交尾而尚未离开秧田时,施药效果最好;本田期施药则掌握在幼虫盛孵期。主要的药剂有:(1)粉剂:25%敌百虫粉,每亩用3-4斤;或烟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干时撒施。(2)液剂:50%杀螟松8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爱卡士25%乳油、50克/升氟虫腈悬浮剂(3)药用植物:如狼毒、雷公藤等,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法是先将这些植物晒干研粉,拌和石灰或草木灰撒施,施药量可在用前试验。
2、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企业运营专员聘用合同样本
- 住宅区鸡舍建设合同
- 建筑工程拆迁施工合同范本
- 水上运输水车租赁合同
- 箱包加工合同书
- 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办法
- 智能交通系统招投标申请表
- 租赁设备合同修改
- 保健用品行业售后服务管理规范
- 商业建筑电气安装合同
- 降低会阴侧切率的PDCA
- 第二篇创业机会的识别课件
- 《尿道狭窄切开术》
- 2022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题和答案
- 2023年江苏省无锡锡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危机概述》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 Activity课件1第三章 Activity(3.1Activity基础)
- 新建停车场安全施工方案
- 区块链应用操作员三级(高级)试题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 (超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