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经济政治文化模块串讲南开中学朱爱武
经济生活重难点分析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考点与知识体系考点:区分货币的职能作用关键词价值尺度:表现商品价值;“标价、价格”。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购买、买卖、现金交易”。贮藏手段:储藏财富;“保存”。支付手段:偿还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资等;“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理解“商品--货币”的惊险一跳。(1)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即重要又困难,“是商品惊险的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2)要实现跳跃的原因: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相反就白白付出劳动,他的生产也不能继续。(3)怎样实现“跳跃”:要是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注重使用价值,生产质量上乘的产品。把握纸币的职能及流通规律(1)在“金本位”时代纸币只有一个职能,就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在现行货币制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同样执行货币的五个职能。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金属货币的所有职能。但是不能说任何纸币都完全具有金属货币所有基本职能,有些国家的纸币不能直接与别国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它就不具备世界货币的职能。人民币正在走向国际市场,但目前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世界货币。把握纸币的职能及流通规律(2)纸币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规定纸币面额、每种面额的纸币各印多少,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任意发行纸币,也无权规定纸币实际购买力。纸币发行量必需以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把握纸币的职能及流通规律(3)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发行量必需以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为限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纸币币值(购买力)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与纸币发行量成反比,与物价成正比。正确认识外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币和外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并不是所有外币都能成为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意味着大量该有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正确认识外汇(2)外汇是一种一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外币资产。外汇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它对于保障进口,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都有重大作用。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支出、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全面理解汇率(1)汇率表示方法:本币汇率是以外国汇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外汇汇率就是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如:1美元=6.626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就是1元人民币=兑换1/6.626美元,美元汇率就是1美元兑换6.626元人民币。(2)汇率与币值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全面理解汇率(3)影响外汇变动的因素: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和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4)外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①外汇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货币对外贬值),该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价格降低,外国商品在该国市场上价格上涨,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反之,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则通常会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全面理解汇率②汇率变化影响资金流向。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吸引外资流入,一国货币汇率上涨,资金外流。③汇率变化影响留学、旅游人员的流向。一国货币汇率下跌,有利于外国人到该国留学、旅游;一国货币汇率上升,有利于该国人到外国留学、旅游。全面理解汇率(5)人民币币值变化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兑换外币增多,有利于对外投资、出国旅游、商品进口、偿还外债。人民币贬值,兑换外币减少,不利于出国旅游、商品进口、偿还外债。人民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不利于引进外资、商品出口。人民币贬值,出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引进外资、商品出口。考试情况回顾多年来,本课考查的主要知识:商品基本属性、货币本质及职能、货币种类及形式、纸币的职能及发行规律、通胀与紧缩、汇率的变化及意义。今后的高考,商品基本属性、纸币的职能及发行规律、通胀与紧缩、汇率等仍然是主要高考考查的对象。考试类型主要以选择题类型呈现。其中常计算题形式考查货币的流通、通胀与紧缩、汇率的变化及其意义。考试情况回顾规律方法:高考政治一些命题不是一味机械考查教材知识,往往是以时政材料为依托,从某个切点设问来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也是以后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例:2014年4月10日起,人民币与澳大利亚元可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之间兑换交易,无需再通过美元这一中介实现兑换,至此,澳大利亚元成为继美元、日元以后,第三个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的西方国家主权货币。中澳汇币直接兑换能够①降低金融交易费用,促进双边贸易②客观反映人民币供求,稳定人民币币值③增进人民币自由流通,加快其国际化④提高人民币汇率,吸引中国人赴澳旅游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民币和外币直接兑换的意义。中澳货币直接兑换,无需再通过美元这一中介实现,这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中间费用,促进中澳双边贸易和人民币自由流通,加快其国际化。因此①③符合题意。此题只涉及人民币与澳元可以直接兑换结算,没有涉及两种货币间的币值、汇率变化问题,因此②④不合题意。故选B项。思维阻点:不清楚本题设问的真实意图。误认为是人民币升值或人民币汇率升高问题。(阅读)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总结:该题以“人民币与澳大利亚元可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之间兑换交易”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澳货币直接兑换意义作用认识,而没有直接考查汇率、外汇的知识。作答此题关键在审清题意,而审题的重点就是在于明确设问要求,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材料人民币和外币问题就是要考查人民币升值或人民币汇率变动问题,否则,会导致答案的错选。正确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1)供求影响商品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相反,价格下跌。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间接因素都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图示(P为价格,Q为数量、D代表需求曲线,S代表供给曲线)正确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2)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当某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价值量就会降低,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亦然。(3)纸币发行量影响商品价格。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时,会引起物价上涨;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就会引起物价下跌。正确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4)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国家宏调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市场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及财政支出的数量调控物价,从而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与价值量相关的六对关系(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率成反比。(3)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除非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终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价值量相关的六对关系(4)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5)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6)使用价值的数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1)商品的价值量是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2)同一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意味着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商品生产者可获得额外效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于地位;反之,在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全面理解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3)主要作用:(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1)一般来说,在人们的收入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跌,购买增加。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下降,商品价格下降,会使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用图像表示:需求曲线图:纵轴价格是自变量,横轴需求是因变量。图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d2弹性需求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d1弹性需求大)。用图表示: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3)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减少(正相关);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负相关)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传导路径和函数图像(纵轴价格P是自变量,横轴Q供给是因变量):价格下降-获利减少-规模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获利增加-规模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一些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为了降低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增加哪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反之依然。考试情况回顾近年来,考查知识有:供求影响(均衡)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供求(生产)的影响。试题主要以选择题类型呈现,偶尔也有主观试题的考查形式,最常见的是供求曲线图像和价值量计算题。规律方法:解答供求曲线图像题的关键是弄清供求与价格谁是自变量,尤其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自变量是在纵轴上而不是数学上的习惯把横轴当成自变量。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图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A.P0,QOB.P1,Q2C.P1,Q4D.P2,Q1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此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设问是支持价格与供给数量分别是什么,P0是均衡价格,而支持价格一定会比均衡价格要高,故排除A,D项;B项中Q2是需求数量,不是供给数量,排斥B项;故选C项。思维阻点:需要避免两点:一是认为支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进而误选P2;二是受数学思维习惯的影响,分析图像时把横轴当成自变量。三是判断价格涨落时,主要依据供求与价格关系,图中所反映的变化不能于此相悖。经济生活重难点分析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关系的环节。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終目的和动力。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其中生产决定消费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动力。(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生产的增长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当消费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时,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不能认为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具体内容的对应理解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出了新能源汽车,才能购买新能源汽车。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改变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质量水平-网络技术发展,使我们不出户就能购物、就医。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新能源汽车发展刺激人们对能源型汽车的需求(生产率提高,价格下降,刺激消费;生产改进产品性能,刺激消费欲望;生产发展,收入增加,扩大消费水平)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推动新供给,推动产业扩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看,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对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推动汽车技术创新,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新能源汽车消费带动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消费质量的提高也提了劳动者的素质。影响消费的因素(1)影响消费的基础性因素:①消费水平是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状况制约的。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水平是由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会越大;人们的消费水平还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收入差距也影响社会消费总体水平。影响消费的因素(2)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①物价水平。商品价格的高低,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以及通胀和紧缩引起的币值的变动,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水平。②消费心里和消费观念。这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③其他因素。商品因素: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购物环境: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正确消费观及错误表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支出无计划;为撑面子而举债消费;过于紧缩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盲目跟风消费;情绪化消费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环境对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铺张浪费,骄奢淫,消极等待,害怕困难。考试情况回顾近年来,曾考查知识有:影响消费因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行为等考点。试题即有选择题也有主观试题的考查形式。我们可结合新能源汽车、信息消费、服务业等热点考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结合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考查对消费观念和行为理解运用。规律方法:解答主观题,首先要审清楚设问,搞清题型和思维方向。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材料一: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包括:指标年份、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GDP(万亿元)、人均收入(元)、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具体数字逐年增长略)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根据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考试情况回顾(例题)参考答案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解答的思维方向是“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一般要从汽车消费增长的原因、引发的后果及其启示、要求(怎样做)等角度回答。材料一主要表明了汽车消费增长的经济原因及其对经济的积极的信息;材料二则表明导致汽车消费增长的心里因素信息----“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表明了汽车消费增长带来的环境交通等不良后果信息----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趋向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信息----“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意愿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解答时将材料信息与考点知识结合分析。思维阻点:一是对设问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二是题目材料信息的提取不完整。规律方法:本题是认识类的主观题。解答时,一般要从“是什么”(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包括原因、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影响后果)
“怎么做”(启示、要求)三个方面来分析回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而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非主体部分”,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3)平等性是市场社会的一般特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平等竞争主体,不因市场主体归属于不同性质的所有制而不平等,他们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经济,同等收到法律的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整体质量和竞争力,也才能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5)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非公有制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励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坚持权力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混合所有制经济地位及重要性的新认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行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考试情况回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考考查中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近年来,随着产权结构深化改革,本课的考试比重有所上升,值得注意。试题一般不对概念理论直接考查,通常以社会现实问题为背景设置相关试题,结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考核。在知识方面常结合财政、税收、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等知识综合考核。规律方法:该专题中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易混知识,复习中要着力区分清楚。否考试情况回顾(第四课)则在应用中就会出错。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尽管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非主体部分”,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例: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新非公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一步扫除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等领域的障碍这表明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贯彻②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③市场规律进一步得到了尊重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扫清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材料表明我国政府遵循市场规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故①③正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因此,②错误;④不符合实际。思维阻点:错选的原因在于混淆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公司经营与发展的措施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管理结构。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理顺企业分配关系,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价值规律: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与生产:生产应该立足市场消费需求,通过生产创新,为消费创造动力。公司经营与发展的措施企业与劳动者:在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强强联合、兼并);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利用国家宏调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公司经营与发展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企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培育自主品牌;坚持市场多元化发展道路,提高国家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利用世贸组织原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劳动者的就业与维权(1)促进就业的意义:生产: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分配:保证劳动者收入来源,提高“两个比重”,维护社会公平。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劳动者的就业与维权小康社会: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场经济: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调的重要目标;就业更加充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国家:①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劳动者的就业与维权②正确处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第一,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在培育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③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④健全完善社保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证。劳动者的就业与维权劳动者: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②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产。正确认识“就业难”和“用工荒”根本原因:市场调节弊端和政府调控不到位。具体原因:①产业层次和结构不合理②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③劳动者就业观念问题④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⑤企业用人及效益观念问题。影响:一方面就业难影响到劳动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用工荒影响到企业经营。正确认识“就业难”和“用工荒”解决措施:①市场调节:通过市场竞争引导劳动力流向;促进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素质;促进企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②政府宏调: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组织劳动技术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考试情况回顾近年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包括:公司经营与发展、企业兼并与破产、劳动与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国家是生产的宏观参加者,企业和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参加者。一般情况下,试题要立足“生产”这一主题,重点考查企业经营措施,劳动者如何就业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从试题类型看,公司经营发展问题多以措施类为主,并以经济发展方式、对外开放相结合。试题多以措施类和原因类为主。考试情况回顾(例题)H剧团是一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引下,该剧团结合自身发展与07年改制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经6年努力,该公司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制前后的对比如下:资金来源:财政拨款;自负盈亏组织结构:团长负责;股份制分配制度:按职称工龄;按贡献大小职能部门:演出后勤部;创作、演出、营销等部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演出机制:政府采购,服务于政府;市场化营销面向社会提供菜单式服务,年均100多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剧团发展缓慢,演职员收入低;以传统节目为主,节目数量少获奖少;公司发展快,收入大幅增加,优秀节目保留,喜闻乐见的新节目不断推出,多个节目获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考试情况回顾(例题)参考答案:改制后,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公司高效运转;科学的管理、高质量的演出节目和市场化的营销形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积极性;演出场次增加、多个节目获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回答本题有两个思维点。一是明确设问显示的应该运用的知识范围--公司制的优点、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二是提取和归纳文字材料、表格的有效信息。从文字材料、表格信息看取得成功的的经济原因有: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企业;②公司制独特优点。即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职能部门;③实施科学管理、合理的分配制度--职能部门、分配制度、演出机制④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维阻点:对文字材料信息的学科转化不准确、不完整;对学科知识整合掌握不全面。规律方法:准确阅读文字表格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提取和解读文字表格信息,一定要抓住项目一栏的有效信息,对应所学的公司考点知识体系分析改制前后变化的信息。参考有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知识体系。利息的运用及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利息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和物价指数,进行逆向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体现。各商业银行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比率的浮动。(2)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利息的运用及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①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使生活消费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型股票和债券。②贷款利息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贷成本,抑制借款者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利息下调会减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长。利息的计算(1)基本公式:利息=本金ⅹ利息率ⅹ存款期限(2)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3)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提前支取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结付,留存部分按原存日期、原定利率到期支取时结付。储蓄存款(1)储蓄存款并非越多越好。从国家角度看,大量的储蓄存款可以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但不利于扩大内需,难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从个人角度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利于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2)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不一定同比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与物价涨幅的对比。如果存款利率提高的幅度低于同期物价上涨的幅度,那么储户实际收益不仅未随存款利率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可能收益为负值。选择投资方式的原则(1)兼顾收益与风险。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兼顾多元与重点。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又要有所重点。(3)兼顾意向与实力。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兼顾个人与国家。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考试情况回顾(例题)近年来均有多道高考题涉及本课知识。主要命题方向包括,利息的计算、物价上涨背景下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及影响、利息变动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投资方式选择及原因、不同投资方式收益计算比较。试题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计算收益、选取何种理财方式成了常见的问题。利息的计算,各种理财方式的收益和风险、投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是命题的重点。此外要关注货币基金风险与特点、利率市场化等特点。考试情况回顾(例题)王某手中有现金30万元,本来想用这比钱进行扩大再生产,预期年收益率为10%。王某妻子认为现在房价每年也会上涨10%,可以再从银行贷款70万元买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进行投资(假定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且利息一年后一次性支付)。经考虑,王某采纳了妻子的建议进行房产投资。王某之所以做出这样选择,是因为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情况下,买房比扩大在生产投资A.年预期收益增加4万元B.年预期收益率高23%C.年预期收益增加2.8万元D.年预期收益率高10%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房产投资为背景,涉及两种投资方案比较与选择,依据选项,只需将每种投资选择的收益分别计算清楚即可。方法一:如将手中30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其收益为30×(1﹢10%)=33万元;如用于房产投资,其预期年收益为100×(1﹢10%)-70×(1﹢6%)=35.8万元;相比之下,不考虑税费等因素,买房比扩大再生产投资增加35.8-33=2.8万元。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方法二:王某手中的30万元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收益率都是10%,两种方案的差别在于从银行贷款的70万元取得的收益,因此,买房比扩大再生产投资收益增加70×(10%-6%)=2.8万元。思维阻点:学生看到本题中一大堆数字,易产生畏难紧张情绪。经济学涉及到数字、图表问题是经常出现的,高中阶段计算题只需要初中水平就够。只要仔细分析材料中涉及的两种投资方案,再分别将每种投资选择收益计算清楚即可。经济生活重难点分析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3)等价再分配注重社会公平。要加大在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为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税收、财政在收入调节中的作用。健全社保制度,完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5)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目标奠定基础。(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相联系的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制度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原因(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2)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原因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保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证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完全由市场资源配置,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资源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和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4)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形式变化与经济政策调整通胀:(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持;减少国债发行规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紧缩:(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从宽的货币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共同目标:通过不同经济手段。来实现总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从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税收基本特征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要返回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收对象和征收税额之间的数量的比例,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基本特征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无偿性要求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无偿性和强制性要求必然具有固定性。可见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个三个特征的财政形式才叫税收。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税收的共性。如何全面理解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1)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如通过征收消费税,调节人们对奢饰品的消费;提高购房相关税收,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2)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如何全面理解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3)维护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如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4)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发展过热,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发展过冷,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实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如何全面理解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5)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如可以通过调节出口退税率来调节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变,培育对外竞争的新优势;可以提高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的关税,抑制其出口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1)公民要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原因①从税收性质看,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从税收的作用看,国家各项职能的实施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看,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2)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产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从近三年高考统计结果看,该专题属于高频率考点。题型大都是选择题数量近25个题。结合实际问题财政和税收的作用会继续成为高考的重点,将财政税收和消费行为引导,收入分配公平、发展方式转变、宏观调控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是命题趋势。考试情况回顾(例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用于调控宏观经济手段,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但是两者在执行部门、调控手段、调控对象等方面是不同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或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如我国的财政部和发改委)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如建设公共实施)等影响宏观供求或供给的政策。考试情况回顾(例题)2012年,我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实现了预期调控目标。下列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具体措施三者对应最恰当的是A.控物价-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B.稳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税收负担C.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D.惠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力度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抓住“对应最恰当”这个要求先排含有错误对应的选项。A项控污染行业贷款对应的是调结构而不是控物价;C项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应是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政策;D项对战略性产业财政支持对应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对应的目标应该是调结构或稳增长而不是惠民生。B减轻服务业税费负担属于财政政策,有利于稳增长目标实现。思维阻点:一是不能正确区分财政和货币政策。二是思维不全面,只抓具体措施与调控政策对应而忽视具体措施与调控目标的对应。经济生活重难点分析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区别:(1)水平:对水平小康。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更高水平小康。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富裕。(2)内容:不全面小康。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偏重于生存性消费、社保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全面的小康。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增强,除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还注重精神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比较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3)不平衡小康。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比较平衡小康。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差距缩小,惠及十几亿人口。联系: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说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是2020年,但不意味着全国所有地区都在这个时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过程是不平衡发展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保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领域)形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说明:以上内容是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并不是经济要求的全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方面,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转到”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二依靠”即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一道路”即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战略”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动西部大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中国特色社会特色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说明:以上四点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新要求。考试情况回顾(例题)纵观几年高考命题,本考点共考了23个题,既有选择又有文字题,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高频率考点。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常考考点;小康社会是高考冷点;新要求一般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点中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任务,今后还会把该考点作为命题重点,务必高度重视。考试情况回顾(例题)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措施,①符合题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符合题意;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③与题意不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④与之相悖,可排除。因此,答案A项。思维阻点:不理解转方式、调结构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维护(1)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①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能够合理引导资源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防止资源浪费。②市场发展: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消费者和劳动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④企业生产:有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合理引导企业生产与发展。⑤收入分配:有利于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良好的市场分配秩序,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维护(2)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制度建设:①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完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行为约束: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反市场规则行为的打击力度。企业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社会法律法规,树立诚信观念。个人要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能够运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区别:(1)含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2)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运行。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3)实现方式: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配置;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资源优化配置。(4)优点:价格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5)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单一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干预而破坏市场调节的正常运行。联系: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②市场存在的弊端,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要尊重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③二者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手段,目的都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手段的运用: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计划;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立法和司法;命令指示和规定)弥补市场不足。特别提醒:区分宏调三个手段要注意表述的关键词。①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税收,税率,国债)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息存款准备金率)等②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依法打击等③行政手段:命令指示规定等。宏观调控(2)宏调在国民经济中作用。①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②分配:再分配中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级分化;并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证人民生活的作用。③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国家通过调节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宏观调控④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消费税和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奢饰品的消费税、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⑤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宏观调控。⑥对外开放水平:国家通过调节进出口关税,合理调节和引导对外贸易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几乎每年必考,高考覆盖率、重复考查率、考试密度在经济生活是最高的。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考点能够有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二是该考点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实际。高频考点主要有: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缺陷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空白点是市场与计划。考试情况回顾(例题)考试基本题型涵盖高考所有题型,试题情景素材选取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以文本材料呈现为主,也有漫画、图表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看,既有体现国家意志方面试题,也有关注百姓方面的素材,也有体现地方特色的具体做法。以后高考还会在市场的决定作用及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有所体现。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下图反映了近几年我国生猪出栏价频繁波动的现象,“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对此正确说法是(图2006-2013年生猪出栏价走势图(元/千克)①生猪出栏价频繁波动违背价值规律②价格处于低谷时,生猪处于卖方市场③加强市场信息预警有助于减小生猪出栏价波动幅度④缓解“价高伤民、价贱伤农”问题需要加强宏观调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①表述错误,是价值规律表现形式。②错误,应属买方市场。③④正确,应选D项。思维阻点:一是没有正确理解价值规律,是典型的知识错误。二是没能区别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关系。规律方法:此题是图表选择题,也是经济必考题型,通过此题考查,可引导考生学会把数据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提高考生读图、思图、析图能力。考试情况回顾(例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抓好三要素:一是标题。标题是图表题的主旨思想,本题的标题是《图2006-2013年生猪出栏价走势图》,目的是考查考生对于价格变化问题的认识。二是读图表内容。本题的内容有两个方面,时间和价格,直观感受价格变化很大。由此可结合教材,明确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第三,小注。本题没有这一环节。如有,一定应明确这也是解答问题不可缺失的得分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1)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利于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倒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2)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但不是跨国公司经营的目的。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水平(1)国家:①坚持对外开发的基本国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②建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水平④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放宽投资准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全球价值链整合与国际化经营能力;统筹多双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⑤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这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水平
(2)企业:①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②企业要树立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贸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遵守、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绿色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坚持以质取胜。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水平④应积极参加并加强区域经济组织的合作。⑤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与反倾销“数字鸿沟”的含义与应对措施:含义: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在信息技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措施:①采取多种措施在国内普及互联网,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②大力发展科技、占领信息技术制高点。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与反倾销绿色壁垒的含义与应对措施:含义: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施障碍,以保护本国产业。措施:①在产品环境、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②面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我国应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积极培育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与反倾销③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签署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④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多元化。⑤加快绿色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制定。⑥加快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与反倾销倾销与反倾销的含义与应对措施:含义: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反倾销,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进口产品、处理的过程。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与反倾销措施:①中国企业要敢于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争端机制,积极应对别国的“反倾销”措施。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品牌。③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制造科技含量高、质量好、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考试情况回顾(例题)从13年-14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试题考点分布看,本专题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有:经济全球化表现及影响、对外开发与走出去战略。从考题的形式上看,只考查选择题,并以材料题和图表题呈现。背景材料多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有关。2015年在复习备考中,运用全球化知识,认识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如何防范;运用世贸组织知识和对外开放知识,结合贸易摩擦及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事例,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说明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好的走出去。考试情况回顾(例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个完整的工业品全生命周期的全球流通路线(①→②→③)如下图所示。该图所揭示的经济现象。A.表明发达国家非法转移环境成本B.表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水平持续提高C.是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引起的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题眼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流通路线”。从工业品全生命周期的全球流通路线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得到的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得到的是废旧产品、消费垃圾,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这是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引起的,C项符合题意;A项只说了问题一个方面,不能概括图示反映的问题;B项材料中没体现;D项错误。答案为C项。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维阻点:缺乏读图能力;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方法:读图基本要求是上下左右全面审视。准确解读出图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上下左右的对应分析,把握内在联系,得出正确结论。政治生活重难点分析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参与)选民与公民、人民的区别与联系(1)选民与公民的主要区别在于选民是政治概念而公民是法律概念。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公民资格受到该国法律大认可,权利受到该国法律的保护,公民权益在别国受到侵害,可以向公民国籍所在国在当地的外交机构或其他政府代理机构寻求帮助。选民与公民、人民的区别与联系选民是具有选民资格的一国公民,是指具有选举权利的公民,由于选举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因此,选民是政治概念。一般来说,选民的范围比公民要窄。选民往往针对政治活动,特指具有合格选民资格和选举权利参加选举活动的公民。如果没有政治的内涵,选民就会变得毫无意义。选民与公民、人民的区别与联系(2)选民与人民。选民与人民虽然同属政治概念但选民是个体概念,人民是集体概念。选民是参加选举活动的公民个体。人民则是群体集合的概念,通常所说的一国人民,是指一类人,一个群体的人。实际上人们不能将特定的公民称之为人民,而只能说他属于人民中的一员。同时,人民虽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但这一概念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价值性,而选民则只是选举权利和制度规定意义上的政治概念。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在我国权利和义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公民要树立公民意识。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承担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公民享有的权利有很多,但会因公民的社会角色不同,权利的多少不同。如:法律规定的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不是任何公民都享有的。(3)有些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但义务不能放弃。如行使选举权,公民依照个人意愿可以放弃。某些权利的享有并不一定需要先履行义务。如:婴儿的生命健康权。选举方式及其优点与局限性从选民的角度:直接和间接选举含义:(直接)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间接)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直接和间接选举优点:(直接)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间接)适应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选举方式及其优点与局限性直接和间接选举局限性:(直接)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组织工作有难度,且成本较高;加剧了被选举人之间的竞争;易产生分散主义倾向。(间接)公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影响选民一致的表达。从候选人的角度:等额和差额选举含义:(等额)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选举。(差额)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选举。选举方式及其优点与局限性等额和差额选举优点:(等额)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差额)为选民行驶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竞争有助于提高选举的民主化程度;竞争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等额和差额选举局限性:(等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差额)会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竞选方式如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的情况。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内容、特点、形式、意义和作用内容: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特点:决策前;主体是公民;自下而上。方式:电话、信函、传真、新闻媒体。意义作用:信息决策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2)专家咨询制度的内容、特点、形式、意义和作用内容: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特点:决策前;主体是专家。方式:论证会、座谈会意义作用: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内容、特点、形式、意义和作用内容: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特点:决策后;自上而下。方式:公示(板报、网络等)意义作用: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4)社会听证制度的内容、特点、形式、意义和作用内容:决策部门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特点:正式决策前方式:听证会意义作用: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式公民政治生活中要内容。有序无序政治参与区别:是否遵守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的义务。是否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考试情况回顾(例题)实施新课标高考以来,试题突出考查了民主的真实性、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三个原则、基层民主制度(自治)民主选举、决策等考点,重点考查了网络、科技与公民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关系。考查采用的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今后网络、公民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关系仍然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式下,加强基层民主、推进民主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还会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考试情况回顾(例题)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见图)我国城镇化、人口文盲率和每位全国人大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情况。结合图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考试情况回顾(例题)参考答案:我国城镇化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不断地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肯定,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路分析:依据解答图表题的思维方法,结合图的主题、图例,解读出图的显性信息:53-12年城镇化率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不断地调整;2012年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请用学科知识,揭示显性信息的本质:我国选举制度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最后,概括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的结论。考试情况回顾(例题)思维阻点:阅读能力稍差考生会有比较大问题。关键是不能将图例项目的信息及其变化的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项目决算报告范文
- 股权投资顾问服务协议
- 污水管道施工合同完整版
- 《防爆区与防爆控制》课件
- 财务办工作报告范文
- 病人书面报告范文大全
- 2024年度工程审计居间服务协议2篇
- 2024年度无人机研发和销售合同3篇
- 《销售服务重点》课件
- 遗产继承协议书
- GA/T 2133.2-2024便携式微型计算机移动警务终端第2部分:安全监控组件技术规范
- 《陆上风力发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
- 委托家里人办房产证的委托书范本
- 2024年冶金工业技能鉴定考试-氧化铝制取工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
- 初中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篇模板)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带答案(基础题)
- 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新版PEP六上unit6howdoyoufeelALet27stalk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
- (附答案)2024公需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试题广东公需科
- 自动洗碗机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