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记念刘和珍君》。导语一知人论世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知人论世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写作背景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大沽口事件二写作背景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二写作背景二1925年3月18日,北平各界举行示威活动。写作背景二请愿群众与执政府卫队对峙三整体感知分析文章总体思路:请同学们阅读全文,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记念刘和珍君

关于烈士事迹(第三、四、五节)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第六、七节)

关于文章缘起(第一、二节)一、写作缘由二、写作目的五、遇害经过六、经验教训七、死难意义三、交往始末四、遇害事实第一部分:第一、二节1、请分析以下句子,说说句子的含义,想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④……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课文分析四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强调为生者而写,又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悼念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知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这已经不像是一个人间了,所以说了又有何用。③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愤怒的揭露敌人的真面目④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勿忘血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第三~五节2、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分别能反映刘和珍怎样的人物形象?课文分析四刘和珍事迹(1)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2)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3)“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敢于斗争,勇于反抗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热忱刘和珍事迹(4)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宣传新思想,摧毁旧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杂志,揭露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真理的进步杂志。微笑着,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内容结构1、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2、与杀人者的凶残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3、为抒发悲愤之情奠定基础作用3、在鲁迅的回忆中刘和珍经常带着怎样的神态?为何要反复出现这一神态?刘和珍形象总结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温和善良、热忱爱国的女青年学生。4、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背部中枪,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作者对此的情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文明人”、“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几缕血痕”借代段政府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对爱国学生的血腥屠杀表达了作者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的赞颂,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讽刺。课文分析四第三部分:第六、七节5、鲁迅对刘和珍和这些青年们的精神表达了肯定,那么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拓展延伸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6、在第六、七节中找出作者总结“3·18”惨案事件意义的句子,并概括其意义。1.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2.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3.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总结全文此文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述评“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问题思考五除刘和珍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如第二节中的“真地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第六节中的“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第七节中的“中国人”“苟活者”。这些人分别指的是怎样的人?“真地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哀痛者”“幸福者”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庸人”指平庸之人,容易忘记历史教训,不思反抗,苟且偷生。“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的庸俗的市民,他们善于忘却,思想麻木,对爱国青年的斗争和牺牲冷眼旁观的人。“有恶意的闲人”指所谓的学者文人,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人,他们散播无耻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帮凶。“苟活者”指作者自己,也指那些有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不敢斗争的民众。问题思考五作者忽而“有话要说”忽而“无话可说”,为何鲁迅的内心如此矛盾丰富?(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一)极热与极冷(二)希望与绝望(三)大爱与大憎表现手法六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叙述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三者结合,构成杂文特殊形式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无花的蔷薇(鲁迅)这不是一件事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再见!

6.2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烈士均是“左联”的重要成员。写作背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为配合军事“围剿”,同时疯狂实行文化“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查禁书刊,拘禁、暗杀左翼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面临被捕的危险。在闻知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揭露反动派的罪行。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之际,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听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事件发展与表示作者强烈情感的关键语句,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20字以内)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拟定一个小标题。整体把握第五部分(抒发悲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白莽):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第二部分(追忆柔石):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介绍冯铿。第三部分(柔、白被捕):简述作者与他们的关系及白莽、柔石的被捕。第四部分(烈士遇害):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的心情。研读探究

请疏理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这些材料表现了白莽怎样的形象特点。

研习文本——阅读第一部分,探讨白莽的形象特点1、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2、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3、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①勤奋、爱憎分明②坦诚③坚强乐观的文学青年白莽的形象特点白莽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原来译名为彼得斐(PetőfiSándor)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1849年7月31日,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要引用彼得斐的诗?

写白莽遇难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彼得斐的诗?①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实践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方式。②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颂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研习文本——自由阅读第二、四部分

第二、四部分通过回忆柔石的哪些事迹,它们分别体现了柔石的哪些性格特点?柔石研读探究勇于探索、单纯、善良⑤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①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②与他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③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⑥狱中来信随和忠厚,相知之深天真、上进和“迂”方孝孺的典故——硬气”和“迂”④跟女性走路、和作者走路的表现淳朴、善照顾人柔石自信、坚强

一是“硬气”。革命文学的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

二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很单纯,“相信人们是好的”,对鲁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说法,他“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在跟鲁迅一起走路的时候,“简直是扶我”

三是保守拘谨。开始不敢与女性一同走路,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从文本来看,鲁迅先生所强调柔石的“迂”,“迂”表现在什么方面?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可就是这样好的一个青年,却被捕,被杀害了,作者能不悲愤么?

本文中三处用典,请讨论运用典故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增强说服力。②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简洁、精练。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充实内容、丰富内涵。⑤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也会给读者带来理解障碍。(主题2)

(语言)(读者感受)(主题1)

1、文中介绍柔石“迂”的特点,为什么要借用方孝孺的典故?理解用典的作用①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方孝孺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一直被后人称颂,此处将柔石与柔石类比,借方孝孺称颂柔石。②将蒋介石政府与朱棣类比,用朱棣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暴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2、作者在写柔石被捕后引用《说岳全传》的典故,有何用意?理解用典的作用①作者在写柔石被捕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没什么两样。②作者对道悦束手待毙的态度是持批判态度的,作者“逃走”是要保存实力,继续战斗。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时作者引用《思旧赋》典故的用意?理解用典的作用①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说明自己愤懑的心境与向子期当时相似。②影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政权一样,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正义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没有言论自由。

小结:三处用典的作用1.从柔石的硬而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2.从柔石被捕、自己避难而记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

这三个典故分别是我国古代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的惨案冤狱,作者用这些惨案冤狱委婉隐晦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进步青年的罪恶行径,并含蓄表明要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态度。3.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由。

请讨论:第五节中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对于全篇有什么作用?①本节采用了排比手法。②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结构)③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主题)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①此处运用了象征手法,“夜”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政治局面;“路”象征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②文章结尾与开头互相照应。③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请讨论:结尾句对于全文有何作用?

请再读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题。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本质,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行径的无比愤恨的感情。

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①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作者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扣紧了文章内容。②从这两部分文字中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从悲痛中脱离出来,忘却的是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作者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反映了文章主题。对比阅读

请讨论:分别从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③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相同点相同点:④人物塑造手法分析白莽事迹1、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2、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3、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追求真理和自由爱憎分明坚定执着,勇敢无畏白莽形象相同点:④人物塑造手法分析刘和珍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要求进步、追求真理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热忱爱国、用于牺牲白莽(殷夫):初见----因书结缘----端正、淳朴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彼得斐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白莽选择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不同点一:写作背景不同《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927年蒋介石政变,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派捣毁进步文艺团体,查禁进步书店书刊,用残忍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至秘密处死。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为了忘却的纪念》不同点二:议论、抒情方式分析方孝孺朱棣“愚忠”、连累他人威武不屈惨无人道迂硬气国民党政府柔

石举例:借用典故,影射现实不同点二:议论、抒情对比《记念刘和珍君》“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向子期写《思旧赋》,表示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说岳全传》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及赶尽杀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