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突出重点 明确要求 科学备考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突出重点 明确要求 科学备考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突出重点 明确要求 科学备考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突出重点 明确要求 科学备考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突出重点 明确要求 科学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出重点明确要求科学备考

---201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昆明市教科院

一、突出重点

●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素养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素养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

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素养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素养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关注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知识体系(由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特征构成)。全国课标卷文综历史考试因受多种版本教材和题量的限制,不再刻意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试题内容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在高考历史备考中,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同时,还要强调,在文综历史试题中,主干知识往往表现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或者带有启示意义的内容。●把握常考考点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013•课标卷Ⅰ,24)考查周代分封制;(2013•海南卷,2)考查宗法制的影响;(2014•课标卷Ⅱ,24)考查周代礼乐制度。

例如:

(2013•海南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解读:宗法制的概念。

宗法制的主要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其他诸子被分封。核心是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制,主要表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家、国一体。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2•课标全国卷,24

)汉武帝设置刺史,抑制土地兼并;

(2015•课标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

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

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015•课标卷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2•课标全国卷)梁启超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清朝政治体制僵化;

(2013•海南卷,6)朱元璋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2014•课标全国卷

Ⅱ,24)明朝内阁。

例如:

(2014•课标全国卷

Ⅱ,2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读:内阁的概念。

必修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明显特征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注意区分中外内阁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2•课标全国卷,24

)汉武帝设置刺史,抑制土地兼并;

(2013•课标全国卷Ⅱ,25

)宋代“不抑兼并”的影响;

(2013•海南卷Ⅰ,8)原始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Ⅱ,25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

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015•课标全国卷Ⅰ,2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

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

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读:自耕小农

自耕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时期,自耕农拥有耕地所有权,在封建社会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产生和衰退。与其对应的是租佃经济(失去土地后租地耕种),无地可耕者沦为流民,往往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为此,封建王朝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如汉武帝时期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是封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3)商业的发展(重点考查宋、明两朝)

(2012•课标全国卷,25、26)宋代杭州流传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文化现

象背后的经济原因);明朝工商业发展的影响;(2013•课标全国卷Ⅱ,26)明朝南北方长途贸易兴盛;

(2014•课标全国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

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5•课标全国卷Ⅰ,26)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

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

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015•课标全国卷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

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015•课标全国卷Ⅰ,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015•课标全国卷Ⅱ,26)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

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

解读:“交子”

北宋真宗年间,四川成都有16家富商共同发起,印制发行了“交子”,并开设“交子铺”。“交子”像今天银行的支票一样,人们拿着“交子”,既可以到“交子铺”去兑换现钞,也可以拿着现钞,到“交子铺”兑换“交子”。仁宗时期,官府设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便成了法定货币,在市场上与铁钱同时流通使用。

关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明清商业贸易的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5•课标全国卷Ⅱ,40)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1•课标全国卷)董仲舒借孔子“大一统”,为汉武帝中央集权服务;(2014•课标全国卷Ⅱ,25)儒家伦理的强化。例如:

(2014•课标全国卷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5•课标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

商周“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读:儒家伦理

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汉代儒学独尊,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得以强化。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注意必修三《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

关注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

(3)宋明理学

(2012•课标全国卷,27)王阳明心学;

(2013•课标全国卷Ⅰ,25

)儒学由汉唐“周孔之道”发展到宋以后的

“孔孟之道”的原因。(考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2014•课标全国卷Ⅰ,26

)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

例如:(2012•课标全国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

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

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015•课标全国卷Ⅰ,40)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意宋明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作用;宋明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等。

古代希腊、罗马(高频考点)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013•课标全国卷Ⅰ

,26)希腊政治体制对政治人物演讲才能的要求;(2013•课标全国卷Ⅱ,32)希腊司法过程贯穿民主原则;(2013•海南卷,9)希腊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Ⅱ,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

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

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

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注意: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形成该特点的原因。

(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上的直接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特点)(2011年全国课标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

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

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2015•课标全国卷Ⅱ,40)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罗马法

(2012•课标全国卷

,34)《十二铜表法》体现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2012•海南卷,9)《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2014•课标全国卷Ⅱ

,3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有效斗争的结果。(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111页“罗马法最初形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同时,知识链接《十二铜表法》的产生中“平民发动起义……自此,《十二铜表法》正式诞生。”)例如:

(2012•课标全国卷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

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

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2015•课标全国卷

Ⅰ,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

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

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

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注意:罗马法的概念;罗马法的形成贯穿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法的特点(重视法律程序;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司法精神)。

近代世界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工业革命

(2012•课标全国卷

,40)综合考查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

影响:(通过交通信号灯的演变历程切入,小切口,深分析)(2014•课标全国卷Ⅱ

,33)工业革命导致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2015•课标全国卷Ⅱ

,33),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例如:

(2014•课标全国卷Ⅱ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

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

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015•课标全国卷

Ⅰ,28)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

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

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015•课标全国卷

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

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昆明市2016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卷)33.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

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

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A.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C.为机器取代手工创造条件 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作A0.39C0.50

注意: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影响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高频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3•课标全国卷Ⅰ

,27)考查光荣革命对英国君主制传统的尊重;(2013•海南卷

,11)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完善。(2014•课标全国卷Ⅱ

,41)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2015•课标全国卷

Ⅰ,33)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例如:(2013•海南卷

,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

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

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2015•课标全国卷

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

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

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

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

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注意:“光荣革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与英王权利斗争;英

国民主政治演进历程及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2012•海南卷

,12)美国政党政治;(2013•海南卷

,10)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

(2013•课标全国卷Ⅱ

,33)考查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例如:(2013•海南卷

,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

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

叛乱和击退

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

民兵的总司令

。这些规定体现了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注意:1787年宪法的两大原则:联邦制原则与分权制衡原则。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3•课标全国卷Ⅱ

,34)德意志帝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问题。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

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注意: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013•课标全国卷Ⅱ

,29)清朝对外开设领事馆,逐步实现外交的近

代化;(2013•课标全国卷Ⅰ

,40)(2)综合考查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

(海权问题)(2014•课标全国卷Ⅱ

,40)材料二近代沙俄入侵东北,清朝调整东北移

民政策。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Ⅱ

,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

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

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说明:关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中国最早的专门性的近代外交机构是总理衙门,构造了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为中国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提供了条件(之前外交权在中央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掌)。使领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国家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01年,在列强的要求下,中国改革外交机构设立外务部,中国外交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外交制度也由此与国际接规,真正融入世界交往体系之中。

清政府在在洋务运动期间设立总理衙门,而后又在国外设立领事馆,说明清朝政府正在逐渐改变“天朝上国”的落后认识,由“天朝外交”体制,转向近代外交。

(2)辛亥革命

(2012•课标全国卷

,41)“冲击---反应”模式;(2013•课标全国卷Ⅰ

,29)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向---现代化;

(2013•海南卷

,14)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例如:

(2013•课标全国卷Ⅰ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

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注意:近代化的概念。(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12•课标全国卷

,31)毛泽东对俄式暴力革命的认识;

(2014•课标全国卷Ⅱ

,29)国民革命时期民主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例如:(2014•课标全国卷Ⅱ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

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

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

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

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说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民主共和”、“工读主义”等等,其中,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联系国共合作开展的北伐战争,应该不难理解。注意必修一与必修二的联系。(2015•课标全国卷Ⅰ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

,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

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

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4)新民主主义革命(2012•海南卷

,17)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变的理解;(2013•课标全国卷Ⅰ

,30)1928年中共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Ⅰ

,30)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

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

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

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说明: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路。但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党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

命模式。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高频考点)(2012•海南卷

,18)抗战时期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2012•海南卷

,27)抗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国共二次合作;(2013•海南卷

,17)1941年2月,美国借援华之机,力促国共全力抗日;(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2014·全国课标卷Ⅱ,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2014•课标全国卷Ⅰ

,41)1960年我国中学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目录的修改。(2015•课标全国卷Ⅰ

,30)考查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2015·全国课标卷Ⅱ,30)考查1938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目的。

例如:(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

布《湖北

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

取得

定成效,但未得

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2015•课标全国卷Ⅰ

,30)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

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

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昆明市201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30.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分析认为,从武汉失守到太

平洋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

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

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

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

亡人数的43%。材料说明正面战场

A.是抗日主战场 B.在相持阶段积极抗日

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实行全民抗战

A0.40B0.38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12•课标全国卷

,30)张謇冲破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投身实业;(2013•海南卷

,15)日本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13•海南卷

,27)综合考查1901---191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例如:(2012•课标全国卷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

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注意:1927---1937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3.思想解放的潮流(高频考点)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2013•海南卷

,12)魏源主张托古改制;

(2013•海南卷

,13)郭嵩焘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

(2013•海南卷

,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曲折历程;(2014•课标全国卷Ⅰ

,29)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2014•课标全国卷Ⅱ

,28)维新派希望通过易服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例如:(2013•海南卷

,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

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

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2015•课标全国卷Ⅱ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

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

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

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015•课标全国卷Ⅱ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

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

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2015•课标全国卷Ⅰ,40)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2)新文化运动

(2013•课标全国卷Ⅱ

,40)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爱因斯坦热”)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13•课标全国卷Ⅰ

,35)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与新经济政策的联系;(2013•海南卷

,18)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2014•课标全国卷Ⅰ

,28)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例如:(2014•课标全国卷Ⅰ

,28)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

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注意: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租让制”是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工业领域实施的主要政策。

(3)“斯大林模式”(2013•课标全国卷Ⅰ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继续维护斯大林模式;(2013•课标全国卷Ⅱ

,35)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Ⅱ

,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

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015•课标全国卷Ⅱ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

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

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13•海南卷

,19)一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2014•课标全国卷Ⅱ

,34)经济危机对美国人民心理的影响。

例如:(2014•课标全国卷Ⅱ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

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

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说明: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我们可以透过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去了解那段历史。试题以电影艺术作为媒介,巧妙考查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下的美国。注意必修二与必修三的结合。

注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罗斯福新政(2013•课标全国卷Ⅰ

,31)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2015•课标全国卷Ⅰ

,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是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注意: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012•海南卷

,23)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2013•海南卷

,21)1952年,法国学着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2013•课标全国卷Ⅰ

,32)二战后法、德、意等欧洲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

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Ⅰ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

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

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

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注意:对欧洲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欧共体---欧盟。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2012•课标全国卷

,35)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2013•课标全国卷Ⅰ

,34)一战前后至二战前后德国疆域的变化。例如:

(2012•课标全国卷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在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2015•课标全国卷Ⅱ

,35)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

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2013•海南卷

,22)考查欧共体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目标;(2014•课标全国卷Ⅰ

,35)欧元问世推动了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2014•课标全国卷Ⅱ

,35)波兰开放边境反映欧盟的扩大(欧盟东扩)。

例如:(2014•课标全国卷Ⅰ

,29)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

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

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2015•课标全国卷Ⅰ

,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

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昆明市2014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34.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

际经济组织是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解析】

全市:A

0.09B0.12C0.57D0.21

年份援助战略主题展开2002

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中国环境技术援助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向市场经济转型5.近现代科学技术(2013•课标全国卷Ⅰ

,28)恩格斯对哥白尼“日心说”的评价;(2013•课标全国卷Ⅱ

,40)综合考查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2014•课标全国卷Ⅰ

,40)宋应星与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产生背景及不

同命运的原因。

例如:(2013•课标全国卷Ⅰ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

就是“

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此处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及海南卷较少考查,但是要注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古代、近代、现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的演变趋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频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2•海南卷

,2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集中东北的原因;

(2012•海南卷

,25)1960年中共中央要求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的直接目的;

(2012•课标全国卷

,32)1958年美国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误判;

(2013•海南卷

,23)在“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目的。(推动经济均衡发展)(2014•课标全国卷Ⅰ

,31)考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目的;

例如:(2014•课标全国卷Ⅱ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

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说明:“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粮食供给紧张,国家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即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因而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注意:对“一五计划”要全面把握和理解;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2015•课标全国卷Ⅱ

,31)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

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

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015•课标全国卷Ⅰ

,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

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图5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昆明市高三历史模拟试题30.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时,确定经济建设速度工业生产平均年

增长为14.7%,农业为4.3%的发展指标,这同世界许多国

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是比较高的。一五计划完成时,

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为18%,农业为4.5%。材料说明一五

计划A.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D.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B.0.64

C.0.17(2)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2•课标全国卷

,33)对1992年全国出现“下海潮”现象的认识;(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2013•海南卷

,25)1983年国家出台鼓励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卷Ⅰ

,35)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联系。(面临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

例如:(2012•课标全国卷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

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说明:

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历史背景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年底的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相关史实,容易选对A答案,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本题属于对周年热点事件的考查,高考历史往往会隐形介入重大热点事件,注意热点事件的历史思考和历史事件的现实联系。

二、明确要求●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解读: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2.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解读: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在高考中,通常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文综历史考试因受题量的限制,不再刻意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试题内容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在历史备考中,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解读: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在高考命题中,就是努力设置各种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4.论证和探讨问题(1)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解读: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探讨,即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根据考纲中的四个层面十二项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结合高考试题分析,明确答题内容和要求。答题要求——行为动词:

指出、简述、说明、概括、分析、评析、评论、评述、阐述、比较等。

“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逐段归纳,提炼有效信息,简明扼要表述。

“评析”:分析、评论。步骤:(1)根据题目要求提炼观点;(2)表明态度或者立场;(3)围绕论点,史论结合,进行分析说明;(4)得出认识或者结论。

答题内容:原因、背景、特点、变化、作用、认识或启示、现象、观点等。(2014•课标全国卷Ⅱ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划分层次(按时间顺序),划出关键词句(据题目)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概括归纳信息,挖掘隐含信息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归纳:清初,关外各民族内迁,严禁关内人口迁居东北。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归纳:乾隆时,移民屡禁不止,来自周边省份,规模日益扩大,政府移民政策禁开不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划分层次画出关键词句概括信息挖掘含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信息),不利边疆开发守卫(含义-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外来侵略使清政府改变移民政策(原因),局部开放东北北部(结果)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移民促进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发展(作用)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清末政府全面开放东北,设三省,主导移民安置,人口剧增(信息)赋税增加,有利东北开发防卫,减轻关内人口土地紧张局面(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40.(25分)(1)特点(12分)

政策: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

原因: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概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