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nganghu@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初始条件
Anganghu@
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中国经济改革是在什么起点和基础上开始的?它的初始条件是什么?与其他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相比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为什么中国经济改革起于1978年?为什么我们称1978—1992年这一时期是“经济改革”阶段,还不是“经济转轨”阶段?中国是如何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它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Anganghu@
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都碰到哪些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又面临哪些现实的重大挑战?他们是如何认识和回答毛泽东等人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新问题的?邓小平与毛泽东的路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邓小平选择了渐进改革主义?他是如何深刻认识毛泽东晚年错误,又是如何吸取前人的教训且从制度上改善决策机制?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功?这一时期经济改革的正面效果是什么?出现了哪些负面效果?Anganghu@一、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Anganghu@
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相对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落伍了,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几乎没有察觉,更没有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转向加速经济发展,因此坐失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发展大变局和国内外各类发展挑战的主动响应。Anganghu@
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与国民党领导的台湾和英国总督领导的香港之间的内部竞争,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之间的邻国竞争,中国与美国、西欧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外部竞争,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极其重要的国际环境。促进中国领导人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放弃传统的封闭式的认识和学习模式,转向开放式的认识和学习模式,重新认识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Anganghu@
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能否加快发展取决于中国的开放;中国能否开放取决于领导人的开放;中国领导人的开放又取决于他们观念的开放“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的时候了……中国应当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选集》第二卷,1984)Anganghu@
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邓小平与毛泽东最大的不同之处和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在西方生活和学习过,了解西方,使他比毛泽东更晓得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发展差距,更需要向西方世界开放。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长期以来执行的闭关自守政策,是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而对外开放则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既吸取了毛泽东成功之处,也吸取了毛泽东失败之处。毛泽东成为邓小平开放思想和政策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来源,邓小平却成为中国开放之父。Anganghu@
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向西方开放最大的障碍是中美关系之间长期对峙、隔绝。消除了这一障碍,也就为中国对外开放铺平了道路。客观地说,70年代初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举措为70年代末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毛泽东使中国向着西方世界开放的方向迈了第一步,而邓小平则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Anganghu@
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中国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于打破长期以来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格局,实行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被西方国家封锁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自我封闭的时代也已成为历史中国是大规模经济转轨浪潮中的先行者,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体制的创新者。在80年代前后,中国几乎是在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和现成理论可以借鉴和参照下,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大胆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来的发展事实表明,中国在近30个经济转轨国家中是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Anganghu@二、中国改革的经济背景Anganghu@
中国改革的经济背景首先,中国人均收入极其低下,仍然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次,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不大,贫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第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效率低下,这也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这也是农村改革“先行一步”的直接原因;第五,中国的经济危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年份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当年价格1952年价格当年价格1952年价格当年价格1952年价格1952119119575719571681652352147367196420817722718619652402031078919773393032602091179419783793343162521331061985853586685407398236增长率(%)1952-19576.83.31957-1964/652.6-2.03.61964/65-19773.40.90.51957-19773.1-0.10.71978-19858.47.1(7.0)12.1(15.1)Anganghu@
1952-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
GDP和人均收入增长(元)注:1952年价格是按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括号内为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3、20、22页。年份农业增加值(百万元)劳动生产率 (元/人)
耕地生产率(元/公顷)193313849727713531952127891225118519571536492411374195815454823714341961110181167NA1978225079235226519955283394395563年平均增长率(%)1933-1952-0.4-1.1-0.71952-19573.71.43.01957-19781.8-0.22.41978-19955.13.75.4Anganghu@
1933—199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 与土地生产率比较注:按1987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文版,1999年,第111页。Anganghu@三、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Anganghu@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所谓初始条件就是当时的国情条件,这包括: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城市化程度、市场经济成分、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等。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不同的初始条件对不同国家的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影响极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改革之路以及改革成果。Anganghu@
不利条件从人口发展来看,巨大规模的人口对中国形成巨大的发展压力;从就业结构看,较发达转轨国家有相当高的非农就业比例,在73-96%之间,中等发达转轨国家也在71-79%之间,而中国只有29.5%,甚至还低于越南;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当时中国城市化率相当低下。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只有18%;指标中东欧俄罗斯其他独联体国 家和蒙古
中国(1978年)印度1、人口与收入人口(百万人)(1989)122149139963850人均GNP(1990年美元)(1990)《世界银行图表集》汇率数据226841102141404(1990)380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4647644046601000(1990)1090转轨前增长率(%)(1980-89)1.51.92.34.92、经济结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1)61745818a27投资占GDP比重(%)(1989)34343135(30b)24工业占GDP比重(%)(1989)51504048(44a)0.21能源使用(每1美元GDP消耗的千克石油当量)0.810.910.710.38Anganghu@转轨开始时发展条件的国际比较指标中东欧俄罗斯其他独联体国家和蒙古
中国(1978年)印度3、人力资源基尼系数(1989)26242426(1979)c34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岁)(1989)71697068(1982)a60成人文盲率(%)(1991)3223052人类发展指数(1990)0.823d0.553(1980) d0.433(1980) d4、货币与汇率指数M2占GDP比重(%) (1989)53100752546黑市汇率溢价(1989)3311828182212Anganghu@
转轨开始时发展条件的国际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文版,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年,第2页;a: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35页;b: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占GDP比重;c:世界银行估计数,见世界银行1984年经济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42页。d: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Anganghu@
不利条件中国城乡差距显著,无论是劳动生产率、人均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支出、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发展鸿沟;从城乡人均收入相对差距比较看,很显然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主要是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广大农村人口参与和分享工业化和现代化,特别是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限制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从人力资源方面看,197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指示》中介绍,建国20多年来,中国少年、青年、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30-40%,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占50%以上。年份城镇居民人均 生活费收入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入城乡之比 (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之比 (倍)195248129552.31957140433.3132492.71962109143542.61964122482.5196545108432.51970102432.4197777352.2115383.0197876322.497332.9Anganghu@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消费水平 相当于人均GDP水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3页,第22~23页。Anganghu@中国80年代的经济改革以及90年的经济转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了中国领导人所选择的改革战略是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自由化或非国有化的改革战略,包括小私有化、局部私有化,但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向,而不是像苏联、东欧国家所实行的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私有化或全面私有化和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战略Anganghu@
与前苏联相比的有利条件第一,与苏联等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中国更属于“有控制无计划”、“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其次,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时间相对短;再次,中国的计划经济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了强大的政治冲击;最后,中国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低于苏联的国有经济比重。时期计划指标数完成率(%)一五1894二五140三五1182四五1259五五922Anganghu@
各个五年计划目标 实际完成程度比较资料来源:鄢一龙《“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5年12月,指导教师:胡鞍钢。Anganghu@
与前苏联相比的有利条件从严格意义上看,1978年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标准”或百分之百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一个“标准”或百分之百的国有经济,更不是一个“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存在着两种不同经济体制:计划内经济与计划外经济;两种不同经济所有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这种特征也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步入了“双轨制”,形成了渐进改革的路径,不断地从计划内经济为主转变为计划外经济为主,从国有经济为主转变为非国有经济为主,从城乡经济分隔转变为城乡经济融合。国家年份国有经济占产出比重国有经济占非农部门就业 比重保加利亚197099.7(公共部门)--捷克斯洛伐克198697.0--东德198296.594.2苏联198596.0(就业部门)95.9古巴198895.9(公共部门)--罗马尼亚198095.5--波兰198093.473.4中国197877.6(工业产值)78.4中国a197857.8(GDP)匈牙利197573.376.9越南198771.4--印度198235.0(工业GDP)23.0英国a197811.18.2西德a198210.77.8中国台湾a1978-8013.5--韩国a1981-839.07.0美国a19831.31.8Anganghu@
经济转轨国家国有经济比重(%)注:Brank,Milanvic,1989,LiberalizationandEnterpreneurship:DynamicsofReforminSocialismandCapitalism,Armouk,NewYork:M.E.Sharpe,pp.15-20.资料来源:MinxinPei,1999,pp.14-15.中国a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594页。Anganghu@
有利的经济与社会条件第一,是进入人口红利期,为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其次,中国拥有比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如印度等人口大国)有相对高的人力资本;再次,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城乡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相当低下;此外,中国居民储蓄率迅速上升,国内投资率随之迅速上升并且达到较高水平。人口红期
首先是进入人口红利期中国15-64岁人口增长率及占总人口比例74%72%70%68%66%64%62%60%58%56%54%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0.0150.010.0050-0.005-0.01
15-64岁人口比例15-64岁人口比例年均增长率
Anganghu@Anganghu@
中国拥有比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如印 度等人口大国)有相对高的人力资本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化国家年份基尼系数年份城乡收入 比率农村城市全国中国19780.220.1619782.5印度1975-19760.340.421973-19741.4孟加拉国1985-19860.360.370.371966-19671.5泰国1975-19760.390.471975-19762.2菲律宾19850.370.370.432.1Anganghu@
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国家中 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不平等度资料来源:赵人伟、格里芬主编,《中国居民户的收入及其分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6页;世界银行考察报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981年,第49页;引自李仲生著,《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Anganghu@
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关系改善,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对峙格局,使中国在吸引国际上先进技术、资金成为可能;其次,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成为中国与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再次,海外华人资金和管理技术大量涌入,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GDP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东亚地区7.74.49.410.6a8.9中国9.15.411.111.1a11.0中国香港6.7印度尼西亚5.73.16.112.06.8日本4.10.7a5.1a5.8a3.7a韩国9.41.911.611.99.3马来西亚5.93.68.010.05.1新加坡6.7-6.6a6.0a7.17.3菲律宾1.21.0-0.20.72.8泰国8.24.110.110.18.1Anganghu@
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 (1980-1992年)注:a增长率要超过1980-1992年期间资料来源:WorldBank,1994,WorldDevelopmentReport1994:InfrastructureforDevelopmen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Anganghu@
良好的国际环境到了80年代初期,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提出争取一段较长时期的国际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并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邓小平不仅充分利用已有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经济,而且还主动地创造和保持一个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这样中国争取长达20多年的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局面,也争取了国际和平的环境,为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起飞赢得最宝贵的历史机遇Anganghu@四、为中国改革作政治准备Anganghu@
为中国改革作政治准备毛泽东的去世,华国锋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再次“政治出山”,成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与其说是华国锋被迫让邓小平政治出山,不如说是全党再次选择 了邓小平,中国历史选择了邓小平。反过来邓小平改变了历史, 改变了中国。甚至可以说,邓小平也改变了世界。陈云“政治出山”,清除华国锋的政治实力;在思想上恢复“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陈云“力排众议”,要求全党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成果,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平反大量的冤、假、错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Anganghu@五、基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改革Anganghu@
基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改革思想解放与观念变革作法类似于基于Ideals(观念、主意、知识、经验、创新等等)增长模型;由于Ideals是一个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性的投入,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无形要素投入”或“软投入”以区分资本、劳动、资源等“有形要素投入”或“硬投入”,与增长成正比例。即使是在没有增加“硬投入”的情况下,“软投入”仍然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正如我们在比较改革前后的经济增长率差异性及其来源时发现,改革时期(如1978—1995年期间)比计划经济时期(如1952—1978年期间)经济增长高出了3—4个百分点,但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率并没有多大变化,重要的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由负变正,达到3—4%的水平,其中一个原因是Ideals所起的重要作用。这里,我把它归为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Anganghu@
基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改革经济改革之初,中国是通过思想解放“换思想”,而不是“大换血”的作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务实的渐进改革路线。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创新的改革,而不是放弃、甚至于抛弃社会主义;从人力资产的角度看,就是从适应计划经济的人力资本模式不断地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本模式,从封闭的人力资本学习积累模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人力资本学习积累模式,从非竞争、非流动的、正规的就业模式转变为竞争的、流动性的、非正规的就业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源于最初的由邓小平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并成为指导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思想解放的“红利”。Anganghu@
基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改革中国领导人理性地选择了渐进改革的社会变革方式。社会变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会激发和调动个人和社会的活力(energy)、能力(capacities)与创造力(creativity)。但是社会变革也会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全面崩溃,导致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受阻;改革会打破原有的政治和社会平衡格局,既可以形成激励人们积极性的局面,也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局面;平衡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变革、经济转轨时代最难予以处理的重大关系,也是必须首先处理、成功处理的重大关系;中国领导人更加了解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新的发展战略;时间党代会报告人政治报告题目1982年9月十二大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7年10月十三大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92年10月十四大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10月十五大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2年11月十六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新局面Anganghu@历次党代会报告主题Anganghu@六、本章小结Anganghu@
本章小结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发展大变局和国内外各类发展挑战的主动响应,具有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国际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与国民党领导的台湾和英国总督领导的香港之间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商业街区传单派发与管理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面粉产品专业销售代理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度美丽乡村绿化景观苗木种植与景观设计合同
- 2025年度物流配送中心承包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食品销售简易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汽车美容店售后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有机果园购买合同及绿色食品认证服务
- 二零二五年度签约主播与品牌代言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综合体商铺租赁管理合同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交易贷款担保合同书2篇
- 足浴技师与店内禁止黄赌毒协议书范文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 2024-2030年中国光电干扰一体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农村自建房安全合同协议书
- 杜仲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4S店售后服务6S管理新规制度
- 高性能建筑钢材的研发与应用
- 无线广播行业现状分析
- 汉语言沟通发展量表(长表)-词汇及手势(8-16月龄)
- 高速公路相关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