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一单元追求人生的五彩梦_第1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一单元追求人生的五彩梦_第2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一单元追求人生的五彩梦_第3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一单元追求人生的五彩梦_第4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一单元追求人生的五彩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题(说明:本试卷共23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黔首(qián)青荇(xìnɡ)笙箫(shēnɡ) 罅隙(xià)B.氤氲(yūn) 舐犊(shì)羯鼓(xiē) 庐冢(zhǒnɡ)C.杵臼(chǔ) 漫溯(shù)仓颉(jié) 纤细(xiān)D.瑰怪(ɡuī) 桂棹(nào)愀然(qiǎo) 榆阴(yú)解析:选A。B项,“羯”读jié;C项,“溯”读sù;D项,“棹”读zhà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锁屑窥见酾酒杯盘狼藉B.安慰青蔼窈窕如怨如慕C.绵延斑斓柔宛幽暗昏惑D.万籁蓊郁惊蛰秋意弥漫解析:选D。A项,“锁”应为“琐”;B项,“蔼”应为“霭”;C项,“宛”应为“婉”。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冬天返乡后不久,他就________了今年春种的种子,准备在家乡的土地上“淘金”。②学校里的教育方法及领导方法有许多________,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有待于积极地改善。③祖国啊,我们怀着血肉相连________的心情,倾听着你那每一次脉搏的跳动。④联欢晚会开始了,首先是大合唱和女生独唱,________演出了歌舞剧《丝路花雨》。A.预定缺憾休戚相关既而B.预定遗憾休戚与共既而C.预订缺憾休戚与共继而D.预订遗憾休戚相关继而解析:选C。“预定”之“定”有“规定、约定”的意思;“预订”之“订”有“订购”的意思。“缺憾”指因缺点和不足产生的遗憾;“遗憾”指不称心,不能令人满意。“休戚与共”强调共同承受苦与乐;“休戚相关”强调互相之间祸福相联,利害相关。“继而”有“紧接着”的意思;“既而”有“不久之后”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沉寂了13年后,摩罗的新作《中国站起来》上个月问世,但这却将他推上了有口皆碑的风口浪尖,粉丝讨伐,朋友发绝交信,一个精神战士陡然间印上了耻辱的标记。B.泰拳挑战少林拳,有人认为双方半斤八两,少林必胜;也有人认为,从本世纪开始,泰拳80余年横扫中国功夫,少林必败。究竟如何,比过才能见分晓。C.如果索福瑞愿意童叟无欺地公布收视率,周立波肯定是央视最想“做掉”的那个人。D.时隔两千多年,我们这些“90后”怎样才能把握《论语》的微言大义呢?怎样才不至于误读孔子呢?解析:选D。D.“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A.“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是褒义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B.“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C.“童叟无欺”,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解析:选B。A.“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有交叉。C.“失眠是……感觉”不搭配,应将“感觉”改为“症状”。D.“着力于”与后文“抓紧抓好”杂糅。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余秋雨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的确,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天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23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侯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停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我记得,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节选自《环球时报》)6.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解析:选B。A.“政治偏见造成的”分析错误。C.原因错误,且史上也有促进文化交流的人物。D.强调国外因素不妥,主要是本国内因。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解析:选B。是通过对非经典著作的阅读实现的。8.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2023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解析:选C。“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绝对化。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解析:选B。渝:改变。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C。A.第一个是介词,到;第二个是介词,与,跟。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C.均为连词,那么。D.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⑥ D.②④⑤解析:选A。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解析:选C。管仲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3)“若”,表假设;“霸王”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首联出句写自然环境险恶,对句用胡马飞驰表现军情紧急。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在内容上,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氛围;在结构上,为下文描写边将出场作了铺垫。(2)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1)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4)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五、(12分)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信是一曲昂扬而不聒噪的旋律;自信是一首华丽而不浮华的诗歌;自信是一抹夺目而不媚俗的色彩。1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4分)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②它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③它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文化部承办,④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18.某学校以“大学自主招生政策是否适宜”为主题开展辩论会。请你针对正方的陈述进行反驳。(4分)正方观点——大学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反方观点——大学不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下面是正方观点陈述:大学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因为它不再单一看高考成绩,而是综合平时成绩和特长等来考核,这对于探索人才的多元化评价是一个重要突破。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规则,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能够给有专长的学子留更大的发展空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反方观点:大学招生不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因为高考有力地维护了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权势、财富、关系的影响,是社会公平最强的守护神,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之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可能破坏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余光中: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是很早读过的。然而当音乐人罗大佑坐在体育场的舞台,面对上万民众弹着吉他唱出《乡愁四韵》的时候,我还是意识到心里温热的感动。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朵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我以为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人,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椎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余光中说: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这让我感到这个老人与众不同的心肠。把岛上的文章传回中原,这是余光中假托苏轼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志。苏轼有很长时间被流放到海南岛,后来回到中原。跟苏轼比,余光中在岛上的时间更长。岛上的时光孕育了余光中乡愁的情结,他说:“出生在南京,9岁以前南京一直是我的家,9岁那年我逃过了一劫,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离母亲和我不过100公里。9年以后,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皇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我第一次去美国30岁,那时候美国跟亚洲,跟台湾跟大陆都不一样,现在中国跟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就像上海,跟美国越来越接近,但那个时候差别非常大,那种差别提醒我,我是中国人,我从东方来,我的文化跟美国的文化始终不同。当你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就成为全部的中国,当你走到异国之地,所有的国耻都会贴到你的脸上,中国的痛楚就是你的痛楚。”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是余光中对台湾岛的描述。久居台湾,余光中把自己的写作形容为“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他在诗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晚年的时光中,余光中大多是定居在高雄中山路的一幢居所里。作为年过七旬的老人,余光中看到台湾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也看到台湾的文化现实。“台湾现在施行的政策是把人进行粗糙的分类,政治人物要赢得选票,就制造粗糙的族群矛盾,制造两岸的冲突,以此操弄政治选举。包括‘去中国化’运动,执政当局想像切香肠一样把中国文化的印迹从台湾切去。”“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了,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19.余光中先生“假托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岛上的文字”是寄托了余光中乡愁情结的文字,包括渗透在他的精神里的典故、神话和在他身体里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作者假托诗句,一方面是抒发乡愁,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来缝合两岸的文化裂缝。20.余光中为什么用“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来描述台湾岛?(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浅的海峡”是指台湾海峡实际距离短。“最深的乡愁”是指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却不能相聚,尤指台湾地区当局不断制造族群矛盾(两岸冲突),使乡愁更深更浓。余光中用这句话来描述台湾岛,表现了他对台湾地区政治现实的不满。21.结合全文谈谈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含义:它揭示了余光中先生写作的方式,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表现了余光中先生的写作主题是乡愁,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以及挚爱之情。(2)作用:①总领全文,揭示主旨;②概括传主精神内涵;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2.在行文中,作者写了人物的大量语言,这符合人物传记的写作要求吗?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符合。人物语言凝聚着人物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张和所持的态度,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本文大量选用余光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经历、情感以及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态度,揭示了传主的精神内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北大校长蔡元培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②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③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④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⑤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次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所误解。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的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⑦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两者孰重孰轻呢?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