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七章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在世界历史的新变化中诞生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著作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列宁哲学思想。列宁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占有重要地位。目录第一节时代变化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列宁对时代特点的科学分析二、俄国革命形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三、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捍卫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一、认识论中两条对立路线和哲学党性原则二、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真理论三、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总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四、把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第三节《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二、一般与个的辩证法三、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四、辩证法体系的构想第四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与拓展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与“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总结和深化第五节列宁哲学思想在十月革命后的丰富和发展一、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的科学阐释二、工会问题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三、新经济政策阐述中的哲学思想四、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五、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革命道路特殊性的辩证法第一节时代变化与列宁主义的形成19世纪20世纪初,伴随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20世纪初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列宁对时代特点的科学分析列宁认为,正确把握时代特征,要从整个世界的范围去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把握个国家的个特点。第一,帝国主义及其基本特征。第二,无产阶级革命。第三,辩证地理解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二、俄国革命形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俄国是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但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以后,俄国资本主义也迅速发展起来。由于俄国沙皇政府、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多重剥削压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和革命意识不断高涨。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俄国的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农民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并成为工人运动的同盟军,知识分子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要求自由民主的斗争中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迅速传播开来,各种革命组织纷纷建立。1883年,普列汉诺领导建立了劳动解放社;1895年,列宁领导建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团体联合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日益结合,使得在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的俄国,革命形势迅速高涨起来。1905年,俄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2月,俄国人民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沙皇政府,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在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和士兵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俄国二月革命列宁在十月革命三、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捍卫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批判民粹派的空想社会主义,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俄国的民粹派是19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产生的一个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派。民粹派宣扬主观社会学和英雄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歪曲和攻击唯物史观,成为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主要障碍。列宁在1894年发表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著作,对民粹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批判“人类性论”,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二,批判“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列宁关于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能动作用辩证关系的论述,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想,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形而上学宿命论的界限,有力地驳斥了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歪曲。列宁还进一步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驳斥了民粹派所谓的只有英雄才能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解决俄国社会革命主体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二)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阐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他指出,“客观主义者”在谈论历史过程的必然性时,一方面,只承认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承认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超越的;另一方面,他们总是站在为现实作辩护的立场上,只肯定现有的必然性,而不愿揭露现有的阶级矛盾,揭露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历史唯物主义则不仅指明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因而它“贯彻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三)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经济派是19世纪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机会主义派。经济派崇拜自发论,醉心经济斗争,否定自觉的政治斗争,是当时俄国提高无产阶级觉悟、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大障碍。列宁在20世纪初期写了《怎么办?》等著述,批判了经济派的自发论和修正主义的错误观点,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在坚持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第二,阐明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的巨大能动作用。第二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哲学著作。列宁在批判以波格丹诺夫(1873—1928)为代表的俄国马赫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以来哲学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认识论中两条对立路线和哲学党性原则在科学的哲学物质观基础上,列宁进一步阐明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列宁特强调了这一对立的相对性,指出“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在承认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世界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它们的对立是绝对的。否认这种对立的绝对性,就是抹杀物质和意识的区,就是取消两种世界观和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列宁在对马赫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经验概念的批评中,进一步指明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定义关系到两条哲学基本路线。马赫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感觉”、“要素”。“感觉”和“要素”就是经验或“纯粹经验”。他们把自己的哲学叫做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为了否定经验中包的客观内容,主张唯一存在的只是感觉、经验,从而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列宁指出,经验“这个概念的各种不同的‘定义’,只是表现着被恩格斯十分鲜明地揭示出的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恩斯特·马赫俄国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1873—1952)歪曲和攻击恩格斯对不可知论的批评,把恩格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认识的批评歪曲为对“自在之物”的存在的批评。列宁在关于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比较中,驳斥了这一观点,指出休谟和康德这两个哲学家的共同点是把现象和显现者、感觉和被感觉者、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根本分开。不同点则是休谟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在之物”,认为关于“自在之物”的思想本身在哲学上是不可允许的,是“形而上学”;康德则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不过宣称它是“不可认识的”,属于另一个根本不同的领域,即属于知识不能达到而信仰却能发现的“彼岸”领域。恩格斯所批评的不是承认“自在之物”存在的观点,而是关于“自在之物”不可认识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差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认识的东西之间。……(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二、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真理论波格丹诺宣称,他只承认“仅仅在某一时代范围内的客观真理”,认为马克思主义否定任何真理的绝对客观性,否定任何永恒真理。列宁批评波格丹诺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1)有没有客观真理?(2)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波格丹诺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在于他把真理看做是“思想形式”,看做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列宁指出,如果真理只是思想形式,那就是说,不会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真理了,因为除了人类的思想以外,我们和波格丹诺都不知道的什么思想。如果真理是人类经验的形式,那就是说,不会有不依赖于人类的真理,不会有客观真理了。真理观上的主观主义表现为相对主义,表现为对绝对真理的否定。波格丹诺在论证他的相对主义真理观时,硬把恩格斯与他拉在一起,曲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的观点。他还以恩格斯在书中说明永恒真理的客观性时使用的一个例子,以证明恩格斯的错误,这就是“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列宁针对波格丹诺对恩格斯的反驳指出,如果你不能断定“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或是不确切的,那么你就得承认它是真理。如果你不能断定它在将来会被推翻,那么你就得承认这个真理是永恒的。把真理是“经验的生动的组织形式”这类词句叫做反驳,这就是用一堆无聊的话来冒充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马赫把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同认识论上区真理和谬误的问题混为一谈,用前一个问题否定后一个问题,把实践标准从科学认识中排除出去。列宁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主张“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关于认识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观点,也是这个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列宁也反对把认识的实践标准作绝对化的理解,承认实践标准也具有不确定性,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三、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总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针对马赫主义对物质概念的歪曲和攻击,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概括起来有三层意义:一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定。二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区开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概括,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是对特定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认识。三是既概括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概括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物质观上完成了自然和历史的统一,为系统地、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四、把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波格丹诺认为,人们在生存斗争中,只有借助于意识才能结合起来,没有意识就没有交往。因此,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都是意识—心理的生活,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不可分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按这两个词的确切的义来说,是同一的。列宁批判了这一观点,指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不是同一的,正如一般存在和一般意识不是同一的一样。人们可以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但是这种反映只能是对社会存在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列宁从哲学史的角度说明以波格丹诺为代表的“现代俄国的马赫主义”的历史特点,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割裂。列宁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关系说起。他指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毕希纳、福格特(1830—1883)、摩莱肖特(1822—1893)和杜林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不过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就是所有这些哲学家和费尔巴哈比起来,都是一些侏儒和可怜的庸才。列宁强调,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主义者是在与此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这时候资产阶级哲学已经专门从事认识论的研究了,对历史哲学注意得比较少,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保护或恢复下半截的唯心主义,而不是集中在保护或恢复上半截的唯心主义。他说,马赫主义者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是从另一个方面接近马克思主义的,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但并没有弄清楚它们的基础,即哲学唯物主义。因此,应当把波格丹诺等叫做颠倒过来的俄国的毕希纳分子和杜林分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发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关于“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思想、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论述、“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哲学党性原则的思想、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结论、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整块钢的思想等,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三节《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哲学笔记》是列宁在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语。为了科学判定时代性质、特点和任务,应对各种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思潮的挑战,列宁在瑞士伯尔尼大量阅读欧洲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辩证法著作,写下了八个笔记本的摘录性笔记。这八个笔记本在列宁去世后被发掘、整理和出版,并被命名为《哲学笔记》。这本笔记体著作在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方面,在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在关于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方面,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关于辩证法的性质的观点是他提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他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列宁把辩证法的对象、内容理解为对立统一(同一),接近于他后来明确提出的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列宁是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把“辩证法的实质”与对立统一规律联系起来的。他说,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裂,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想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陋化、僵化。不仅思想是这样,感觉也是这样;不仅对运动是这样,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由此,他得出结论:“这就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面的统一、同一这个公式正是表现这个实质。”列宁的这一思想,直接地说,是在对运动的理解中提出的。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的其他范畴的钥匙。列宁谈到了对立统一规律对于理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决定意义,认为它对于理解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即只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点,“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列宁还谈到在相对与绝对、一般与个的关系中包的对立统一关系。二、一般与个的辩证法首先,一般与个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不是个,个不是一般。个是指现实存在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又指事物的个性;一般指具体的单一的事物所属的一类事物,它是在许多个事物中重复出现的东西,是把许多个事物联系起来的相似点、共同点,因而它又是事物的共性。但是,一般与个又是同一的,个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中存在,只能通过个而存在。任何个(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或本质)。一般与个的辩证法具有普遍性。从个到一般,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的一般概念,是一个过程,一个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过程。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一般、概念以及关于任何事物的本质的和规律的认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认识的发展中,人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具体事物时所具有的或遇到的关于该类事物的既定概念,“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纯粹的、不完全的”,“一般的义是矛盾的”。这些概念一定会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三、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列宁首先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阐述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思想。这充分体现在他关于逻辑的理解中。他认为:“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在这里,列宁从逻辑的内容的角度把逻辑与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了起来。四、辩证法体系的构想马克思在1858年1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但马克思没有实现他的这一夙愿。恩格斯在辩证法的研究上作过很大的努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也没有完成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系统阐释。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中摘录了马克思的这段话,并作了批注,表明他很注意马克思的这一愿望。他认为,黑格尔虽然有以《逻辑学》为标志的辩证法体系,但它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列宁在研读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把《资本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作对比研究时,以短文、纲要、札记和批注等形式提出了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思想。列宁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思想,是构建辩证法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不能企图把辩证法构造成一个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逻辑学完全割裂开来的独立体系,而应改造成一个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于一体的哲学体系。只是在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的意义上,它是辩证法;在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的意义上,它是认识论;在关于思维发展的规律的学说的意义上,它是逻辑学。辩证法的“十六要素”辩证法的“十六要素”是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整体设想。其基本内容可以简述为:考察的客观性,事物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事物的自己运动,事物的内在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分析和综合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对立面的转化,认识的增多,认识的深化,哲学认识的发展,否定的否定,内容和形式,质和量。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辩证法的客观性、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关于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规律。因此,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以客观存在为起点,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按照存在—联系—运动—认识的过程展开的有机体系。第四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与拓展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战争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战争的态度、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趋势、时代特点、国家与革命等一系列迫切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完成了《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一批重要著作。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列宁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指出“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垄断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而资本主义的垄断实际是金融资本的统治,因此他把20世纪看做是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列宁还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经济根源,即它是同瓜分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联系着的。他概括出帝国主义的五个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阶级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这些特征具体地表现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列宁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地位。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停滞和腐朽。这种趋势的结果,是在一切政治制度下都发生全面的反动。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得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结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在1920年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中,列宁进一步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一论断。《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阐发和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经济是基础,但决定事物的性质及其表现的还有该事物的政治方面。三是社会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关系的“交织”。四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对一定对象的认识放到该对象存在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因为客观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历史的现象与结果。五是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一种客观事实。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与“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提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也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工业部门和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帝国主义的垄断,特别是金融资本的统治,加剧了世界经济内部的不平衡和矛盾。因此,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其实不是只在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才是现实的,它只是由于在帝国主义阶段表现得更为突出、激烈和普遍,才为人们所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它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和它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提出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其次表现为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如阶级力量对比情况、阶级矛盾激化程度、阶级斗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状况等。而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不平衡,然而是更根本的和意义更深刻的不平衡。由此,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即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发生。列宁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引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在后来写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总结和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在少数国家,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的时机接近成熟,客观形势把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提上日程。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列宁在1916年秋冬就给自己提出研究国家问题的任务。1917年1—2月,列宁在苏黎世图书馆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做了大量的笔记。在此基础上,列宁于1917年8—9月完成了《国家与革命》一书。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理论,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关于国家和关于革命的两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问题,一个统一的关于革命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一个实质说来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的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二是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三是国家消亡问题。第一方面列宁通过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的阐释作了回答,特别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关系的说明而作了回答。列宁的明确结论是:从资产阶级统治向无产阶级统治过渡的时期必须有国家和国家政权,必须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第二方面列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1848—1851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经验的考察,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国家问题还提得非常抽象,而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问题提得具体了,并且作出了非常准确、明确、实际而具体的结论,即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善,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第三方面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历来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国家,既看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又看到国家会随着阶级的消灭而废除;既要承认在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又要看到无产阶级国家同资产阶级国家的区,这个区在于无产阶级国家是正在走向消亡的国家。国家消亡有其政治基础,也有其经济基础。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这个发展的表现包括作为“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表现为在剥夺资本家以后,在现代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列宁把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看做国家消亡的条件或表现,把在一些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做到的人人都识字,其次是千百万工人已经在邮局、铁路、大工厂、大商业企业、银行业等巨大的、复杂的、社会化的机构里“受了训练并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看做所有人都参加国家管理的“经济前提”,实际是国家消亡的经济前提。国家问题就是民主问题。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列宁通过民主形态的改变说明了无产阶级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即人民这个大多数享有民主,对人民的剥削者、压迫者实行强力镇压,即把他们排斥于民主之外,“这就是民主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改变了的形态”。列宁还从恩格斯关于巴黎公社教训的总结中得出彻底的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一致。这种一致同社会主义改造相联系,并表现为种种形式的具体的民主制度,诸如国家机关的职能变为非常简单的监督和计算的手续以及民族自决权的制度等。这些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共同存在和彻底发展,形成彻底的民主。第五节列宁哲学思想在十月革命后的丰富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十月革命也提出了历史的新课题,即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俄国是一个介于发达的欧洲和落后的东方之间的国家,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然有其特殊性。列宁在探索适合俄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一、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的科学阐释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整个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革命的方向发展,而此时的共产主义队伍内部却出现了把革命工作简单化的“左派”幼稚病,严重阻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为了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导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列宁于1920年写作和发表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从理论高度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的错误,阐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尤其是针对“左派”所表现出来的无政府主义征候,论述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是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便不配拥有这种称号。而无产阶级政党若不能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那么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德国“左派”把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其实质是否认政党,否定党的纪律和党的领导,这就等于完全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而有利于资产阶级。他既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也肯定了领袖、政党对于阶级和群众的作用,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对俄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二、工会问题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从1920年11月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到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先是在俄共(布)中央内部,后在全党发生了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争论由托洛茨基(1879—1940)挑起。布哈林(1888—1938)以折中主义的立场出现,实际上站在托洛茨基一边。列宁先后发表《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错误》的讲话和《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的小册子,对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在工会问题上的错误理论进行了批评。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而只能由吸收了阶级的革命力量的先锋队来实现。列宁批评托洛茨基“正是在工会的作用……这个基本问题上,忽略了一点,即这里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而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体系”。“没有一些把先锋队和先进阶级群众、把它和劳动群众连结起来的‘传动装置’,就不能实现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体系,是由党、苏维埃机关、工会和其他联系群众的机构有机联系和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党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领导力量,工会是它的“传动装置”。列宁从来反对抽象地、只从一般原则出发谈论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具体到工会问题,就不能照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原理,而是要作具体分析。托洛茨基不懂得这一点,他搬出列宁在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讲过的“我们要少搞一点政治,多搞一点经济”,以证明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是自相矛盾的。列宁指出,自然,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希望我们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但是不难理解,要实现这种愿望,就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而托洛茨基“正好是用自己的错误使党的注意力和力量脱离切实的‘生产’工作而去进行空洞的、毫无内容的争论”。列宁在揭露和批评了布哈林的观点的折中主义性质后,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这就是:第一,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第二,从事物发展、“自己运动”、变化中来考察事物。第三,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第四,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说:“自然,我还没有把辩证逻辑的概念全部说完。但是暂时这些已经够了。”三、新经济政策阐述中的哲学思想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贯彻和发挥。把发展生产力看做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俄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生产力,这是以俄国的特殊情况和革命的特殊经验为根据的。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生产力和文化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造成了俄国社会的极度困,激化了社会矛盾,并由于战争造成了革命的形势。列宁根据俄国实际,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通过诸如改造小农的物质技术前提的办法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二是发展大工业。如果说,发展大工业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来说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那么,强调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要求的根据就在于俄国的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特殊的经验。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彻底贯彻唯物辩证法的结果。这特表现在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上。列宁坚持用总体性方法认识国家资本主义,把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内在地联系起来,提出了苏维埃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的思想,提出了“苏维埃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地理教学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土力学与工程地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文书模板-《银行零售宣传活动方案》
- 探索专业技术培训的蓝海考核试卷
- 制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考核试卷
- 关于石头的高考作文素材5篇
- 天然气开采与利用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合作伙伴模式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的优点与缺点分析考核试卷
- 基于循环的持续改进管理方法考核试卷
- 供应链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5年
- 期中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 6.2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4年秋新沪教牛津版英语三年级上册课件 Unit 5 第2课时
-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2.1规划影片任务 教学设计
-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题库(官方版)-上单选题汇
- 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 化工公司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共1000题)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统编版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