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知识建构+精讲精练】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知识建构+精讲精练】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知识建构+精讲精练】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知识建构+精讲精练】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知识建构+精讲精练】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史分期上古史(奴隶制时代):远古有人类开始--公元5世纪。中古史(封建时代):5世纪--15世纪近代史(资本主义时代):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20世纪初现代史(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对抗时代):20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形成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散居的部落通过迁徙、战争,逐渐相对聚集靠拢,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王国和帝国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强国纷纷崛起,他们通过海洋进行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市场,争夺势力范围,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发展遭遇一系列重大挫折,并相应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至今仍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诞生,并与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历一系列严重灾难后日益显现。思考:左图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图中所示什么场景?与人类文明的产生有何联系?该壁画绘制于5000-6000年前,反映了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时的情景;联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一、人类文明产生(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一)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1.农业产生时间:2.三大起源中心:距今约1万年前西亚、东亚和中美洲选必二P3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3.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4.农耕畜牧产生的影响(整合后)(纲要下2、选二3、选二6)地位、人类地位、生活方式、社会分工、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生活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选二6)一、人类文明产生(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一)前提:农耕畜牧的出现(二)标志:阶级、国家、文字的出现(1)(私有制)阶级和奴隶的出现:①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②部落战争中,被征服者成为奴隶,奴隶制形成。(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3)文字产生:记事、管理需要。奴隶制本质是剥削制度。最早的阶级社会就是奴隶制社会。古希腊文明约BC2000年中国文明约BC2070年古印度文明约BC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BC3500年古埃及文明约BC3500年注: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地理位置:基本上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原因:北纬三十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地理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原因: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总体特点:独立发展,多元并存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总体趋势:文明区范围不断扩大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交流的增多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一)西亚/古巴比伦文明1.西亚:两河流域。(1)地理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2)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产生最初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国家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灭亡陆续兴起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国家出现早期文明出现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首次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并延伸势力到地中海东岸约公元前2400年初步统一,此后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强盛分裂混乱初步统一文明特色:战争频繁、政权更迭、民族众多(一)西亚/古巴比伦文明1.西亚:两河流域。(3)文明成果:

【古巴比伦王国】政治制度:①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远交近攻,基本统一;②建立“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③加强中央集权,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④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经济:农耕经济①两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注重修建水利工程;③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④借贷: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选二38页)民居特色(选必二57页)法律制度:《汉谟拉比法典》①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选三16)②内容: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选必三,16)③特点(结合材料归纳)保护私有财产,并规定政府的职能;保留了某些原始习惯法的印记,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原则;量刑不一,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神权主义色彩浓厚,宣传君权神授。文化成就:1.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2.文学: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3.计数:苏美尔人发明60进制,来测量土地计算产量等;4.历法: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盈亏变化制定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阳历间的天数差距;5.建筑、艺术:(1)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2)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3)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4)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6.交通:轮子;(二)古埃及文明——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1.地理环境:非洲东北角,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洪水退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利于农业生产。尼罗河还提供连通上下埃及交通条件。2.发展历程:3.文明成果:政治制度:公元前3500年流域内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初步统一公元前525年波斯吞并古埃及

此后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①官僚系统:BC3100年埃及初步统一建立较完善的官僚系统。②法老: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法老下设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说明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埃及人视为神和真理的代表。经济:农耕经济①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注重修建水利工程;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选必2,20页)③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④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⑤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⑥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选必2,38)民居特色(选必二57页)文化成就:1.文字:古老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2.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3.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4.建筑和数学:建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5.医学和解剖学:木乃伊。(三)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1)地理环境:①范围:古印度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②自然环境:印度河流域有大平原。因铁器时代生产工具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开发。(2)发展历程:公元前3000年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进入列国时代,先后被波斯、马其顿人侵略公元前1500年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陆续定居进入吠陀时代公元前4-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哈拉帕文明前24C达罗毗荼人(土著)前2C大夏、安息入侵;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早期文明遗址代表:哈拉巴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3)文明成果:政治制度:雅利安人在印度逐渐建立严格社会等级,形成种姓(等级)制度。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等级名称职业阶级第一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统治阶级(雅利安人)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第三等级吠舍平民,从事农牧、手工业、商业等,多数人无政治权利。被统治阶级(达罗毗荼人)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除此之外,还有最底层“不可接触者”——贱民(达利特),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各种姓都有与自己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随着社会发展,职业世袭的规定有所松动,但低级种姓的人却不能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在社会分化加剧和杂婚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开始允许“顺婚”,禁止“逆婚”,这就是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但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高种姓的女子,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此外,在饮食等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许多印度人宁肯饿死,也不愿食用较低种姓准备的食物。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基础:特点:实质: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婆罗门教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①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②职业分工明确,各职业世代相袭

③法律地位不平等;

④种姓内婚制,禁止通婚。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文化成就:1.文字:①印章文字:发现于印度河流城4000多年前的哈拉帕文化遗址是古代印度早期土著居民文化的代表(选三26);②梵文: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的,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梵文的文字(选三26)③巴利文:用以书写南传佛教的经典,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选三27)2.宗教:(1)佛教:(选三26)背景: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产生: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建佛教;主张: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影响: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选三27)(2)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3.史诗:(1)诗歌总集“四吠陀”(选三26)①组成:《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②用途:古代印度祭司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2)《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史诗。(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4.数学:印度人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5.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印度文化影响: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选三27)(四)古希腊文明1.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1)地理环境: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诞生。(2)发展历程:公元前20世纪--前12世纪左右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荷马时代(黑暗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城邦时期(古风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典时代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希腊化时代(3)文明成果政治制度:城邦制度1.典型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含义: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特点:三位一体,既是公民又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士兵(选一,8)权利与义务: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纲下6)承担保卫城邦的职责,掌握社会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选一,8);地位:是城邦制度的基础(选一,8)2.代表: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斯巴达: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权力分布产生方式主要职责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

陪审法庭实质:建立在

的民主特征:全体成年男性公民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从公民中抽签产生,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为公民大会准备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主要司法机关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奴隶制度之上公民意识、人民主权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法律至上(选一49)(1)雅典的主要机构和运作(伯里克利时期)材料一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进步意义:①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权力制约利于决策的公平公正;②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③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局限性:①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权利,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②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2)寡头制的代表——斯巴达

(斯巴达的)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亚里士多德仍具民主色彩!权力分布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国王长老会监察官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垄断军事统帅权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基层治理:村社自治: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经济制度:1.农业:(1)食物生产:(2)土地制度:2.商业: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选二5)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选二5)(1)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选二26)(2)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选二28)3.城市及民居(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选二56)(2)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选二59)文化成就:1.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选三21)(1)背景: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2)代表及其思想: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2.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1)神话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神人同形同性)实质: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2.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2)戏剧地位:(3)史诗:3.雕塑4.史学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选三21)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选三21)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选三21)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空观念】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发生(涉及)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