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单元练习题——刑法总论第一部分刑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某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甲在乘坐中国民航北京至美国旧金山的航班上与我国留日学生乙接头,收买我国国家秘密,对甲应()。A.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刑事责任C.由日本方面处理 D.不予追究刑事责任TOC\o"1-5"\h\z2、下列诸原则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是(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C.罪刑相适应原则 D,限制加重原则3、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过失杀人罪更重的法定刑,体现了(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刑法平等原则 D.ABC都不正确4、下列哪个行为实施后,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 )A.中国公民甲在日本故意杀人 B.某省教育厅长在美国收受他人财物C.某军人在国外泄露国家军事秘密 D.某中国公民在美国盗窃300美金5、甲在新刑法生效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刑法认为是犯罪,而旧的刑法认为不是犯罪,法院宣告甲无罪,这体现了()原则。A.罪刑法定 B.罪刑相适应C.刑法平等 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6、一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停泊在美国某港口时,在船上的一英国乘客甲遭到在岸上的美国公民乙的枪击死亡。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此案我国刑法无管辖权
7、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各级人民检察院D..各级人民检察院D.最局人民法院和最局人民检察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8、《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9、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 )A.行为地在我国,而结果地不在我国B.行为地在我国领域之外,结果地也在我国领域之外,但被害人是中国公民C.行为地不在我国,而结果地在我国D.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10、按《刑法》有关溯及力的规定,下列哪种情况《刑法》有溯及力。(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刑法处刑比当时的法律重11、甲系A国公民,某年夏天甲在我国旅游后,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回A国,在B国上空飞行途中甲因为琐事与领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A.A国刑法处理 B.我国刑法处理C.飞机最初降落国刑法处理 D.B国刑法处理2、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保护和普遍原则3、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的高低,都适用刑法予以追究的是( )。A.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 C.军人 D.因公出国人员14、广义的刑法是指( )。A.《刑法》 B.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刑法》和单行刑事法律、决定、规定《刑法》和单行刑事法律、决定、规定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法规范。5、按解释的效力来分,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B.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C.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D.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有()。A.排斥习惯法 B.禁止类推 C.反对不定期刑 D.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A.港澳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作出的变通规定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作出的补充规定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作出的特别规定()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A.对累犯从重处罚 B.对自首从轻处罚C.对中止犯处罚宽大于未遂犯 D.对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A.犯罪预备地在我国,但犯罪行为实施地及结果地均不在我国B.犯罪行为地及结果地均在我国C.行为地不在我国,但结果地犯罪在我国D.行为地及结果地均不在我国5、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适用我国刑法的是( )。A.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B.法定最高刑为2年以下有期
徒刑的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或军人的 D.法定最高刑为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6、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有以下情况的,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A.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B.犯罪的外国人年龄在18岁以下的C.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 D.国际条约未对此行为作规定的7、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领域”包括()A.领陆、领水、领空 B.我国的船舶、航空器C.我国驻外使馆 D.外国驻我国使馆8、按照刑法的规定,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我国刑法的中国公民是()。A.工人 B.军人C.因私出国的国家工作人员D.因公出国的国家工作人员9、《刑法》第 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A.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A.扩张解释 B.限制解释10、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管辖权。)C.立法解释 D.司法解释)行为后进入我国,我国司法机关有A.劫持航空器 B.海盗C.恐怖行为 D.反人类三、判断(每小题1分))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血还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2.任何犯罪行为都破坏、危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狭义刑法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都属于有权解释。)6.学理解释没有法律约束力,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没有任何意义。)7.立法解释就是在刑法条文中对刑法进行解释。)8.刑法的效力范围就是指刑法何时生效,何时失效。)9.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问题上采取的是保护原则。)10.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我国刑法。)11.我国某公派出国留学生刘某在出国留学期间大肆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达 10万美元,对刘某应按所在国刑法处理。)12.西欧某国的一艘远洋运输船在我国某港口停泊时,一位A国船员甲杀死了另一位 B国船员乙,对甲可以适用我国刑法。)13.属人原则与属地原则有抵触。四、案例分析:(5分)被告人奥格雷,男,33岁,前苏联人,飞机副驾驶员。某年12月19日,被告人奥格雷与机长阿布拉米扬等机组人员,驾驶 47845号安一24型民航客机,执行航班飞行任务。飞行中,被告人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后舱出现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幼驾驶仪,持刀威胁驾驶飞机的机长说:“老实点,不然我杀死你。”机长被迫改变飞机航向,飞越中国领空,当日北京时间14时30分许,该机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吉岗乡农田里。问: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处理?其法律依据是什么?(本题5分)第二部分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而欲杀夫另嫁,一日,甲听信巫婆教唆,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代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A.属于故意犯罪 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意外事件2、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 B.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3、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4、青年乙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5、甲某男,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违章逆行且车速太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乙某,造成乙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甲某的行为( )。A.因为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C.没有因果关系 D构成交通肇事罪6、甲某(男)平日喜欢邻居2岁的男孩乙,一日,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乙掉在水泥地上摔死。从刑法理论上看,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7、甲某承包一鱼塘,晚上经常有人偷鱼,甲某为防贼,晚上就在鱼塘周围扯上电线,白天收起来。农民乙早起下地干活,路过甲的鱼塘,触电死亡。甲的行为:()A.属于直接故意 B.属于间接故意C.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8、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的学校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杀死学校领导,后来在情急之中吴某误把张三当做学校领导杀死,该犯的犯罪主观方面应属:( )A.行为性质错误 B.工具的错误C.行为对象错误 D.特定时空条件的错误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 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饿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10、犯罪的直接客体是:()A.某一中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B.某一中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C.某一中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D.某一中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的某一部分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C.玩忽职守罪 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12、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没有扳道岔就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迎头相撞的重大事故,则甲某的行为:(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 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13、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TOC\o"1-5"\h\z14、只能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A.渎职罪B.遗弃罪C.放火罪 D.滥用职权罪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 )A.可能是过失 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 D.不可能是故意16、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的义务来源于( )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所有达到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人.由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17、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所以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控制自己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意识和意志能力9、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D.不满14周岁20、甲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岁是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有盗窃价值 4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时又盗窃 1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其计算盗窃数额应为()A.15500元B.13500元C.10500元 D.5000元21、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哪个罪负刑事责任?()A.盗窃 B.制造毒品 C.投放危险物质D.破坏交通工具TOC\o"1-5"\h\z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3、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24、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A.主观要件 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的情况下的选择要件 D.主观内容25、我国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 B.明确的故意与不明确的故意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2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一般情况下必须负刑事责任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27、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内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造成乙和丙死亡,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A.均为直接故意 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8、甲深夜听见家犬狂吠,怀疑有小偷,即起身拿起猎枪外出寻找小偷,朦胧夜色中见有个人走过来,便向这个人开枪,击中路人乙警察,致其死亡。甲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过失 D.过于自信过失29、犯罪的目的是指对行为的这样一种心理态度,即( )A.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结果B.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C.实现其内心起因D.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30、路某(15岁)先后曾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和绑架罪31、甲某明知乙女只有13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A.假想犯罪,不构成强奸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32、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33、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 )罪负刑事责任。A.盗窃B.制造毒品 C.强奸D.破坏交通工具34、甲在13周岁时抢动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动价值 4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抢动罪数额应为()A.14500元B.12500元C.9500元D.4000元TOC\o"1-5"\h\z35、醉酒的人犯罪(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应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处罚36、下列各罪中,属于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是( )。A.诈骗罪B.伪证罪C.行贿罪D,绑架罪37、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16周岁以下的人 B,不满16周岁的人C.14周岁以下的人 D.不满14周岁的人38、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C.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39、甲( 15周岁)因爱好计算机,于某日晚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 3万元的计算机原器件,对甲的行为应当()。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其家长加以管教40、决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及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是:A.年龄状况 B.精神状况 C.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 D.人所处的社会环境41、下列诸特征中,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C.主观恶性 D.应受惩罚性42、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原因在于()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犯罪的手段不同TOC\o"1-5"\h\z43、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44、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C.抢夺罪D.抢劫罪45、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 D.过于自信过失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因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A.均为直接故意 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司机甲夜晚行车中,因疏忽大意将乙撞成重伤,甲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很快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不止并处于昏迷状态中的乙拖入路边小树林中,甲预见到这样乙可能会因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乙也可能醒来呼救,或者恰恰有人从林中小路行走发现乙而将之救护。实际上,乙未获救护,因伤口失血过多而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属于:(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疏忽大决过失 D.过于自信过失48、对发表言论,是否可以定罪: ( )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B.发表言论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能定罪;反之,发表犯罪言论,意在实现其思想时,则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定罪。TOC\o"1-5"\h\z49、区分同类客体相同的犯罪,主要是根据犯罪的: ( )A.客体B.客观要件C.主体D.主观要件50、甲与乙恋爱,乙的父亲丙坚决反对,对乙多次辱骂殴打,并对其进行看管不许乙与甲见面,致乙自杀。在这里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 )A.丙的暴力干涉蜡姻自由行为 B.乙的自杀行为C.丙的暴力干涉蜡姻自由行为和乙的自杀行为。甲带邻居家 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A.法律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52、刑法上的不作为:A.只能是故意 B.不可能是过失C.可能是过失 D.不可能是故意53、下列行为中,属于不作为的犯罪的是: ( )A.女儿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B.仓库保管员不按规定保管好物品,造成严重后果C.成年人代小孩游泳,孩子溺水时不及时抢救,造成孩子被淹死D.过路人看见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躺在血泊中但不抢救TOC\o"1-5"\h\z54、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人在睡梦中的行为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C.人在身体完全受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强制下的行为.只能以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是:( )A.盗窃罪 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 D.故意杀人罪.属于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错误的行为是:( )将自己梦幻行为认为是犯罪将自己犯罪而免除刑事责任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对法律上应当被判处管制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对自己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行为误认为是故意伤害罪TOC\o"1-5"\h\z57、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C.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58、犯罪行为归纳起来有两种形式,即(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 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59、犯罪动机的主要作用在于( )。A.影响定罪 B.决定犯罪的目标与侵害程度C.影响量刑 D.影响定罪与量刑61、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为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行为差错62、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63、甲蓄意杀害乙,某夜将乙骗至某处,用准备好的木棒猛击乙的头部,甲认为乙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被人所救,甲的认识错误是()。A.假想的犯罪 B.客体错误C.因果关系错误 D.对象错误64、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是( )。A.只能是故意 B.只能是过失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只能是间接故意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1、甲女与其嫂乙有仇,意图杀害乙,某日乘乙生病之机,煮好一碗面条给乙吃,乙闻面条有异味,怀疑面条有毒,而将面条给前来玩耍的邻居小孩丙食用,致丙
TOC\o"1-5"\h\z死亡。本案中:( )A.甲有杀乙的直接故意 B.甲有杀丙的间接故意C.对乙而言,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D.乙有杀丙的间接故意2、甲邀乙外出看电影,乙见甲的口袋内有一自制手枪,即索要玩耍,甲交与乙,乙不慎扣动扳机,枪响自毙。甲对乙的死:( )A.不存在犯罪故意 B.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C.属意外事件 D.应负过失致人死亡的罪责,因其未尽注意义务3、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包括( ).道德义务..道德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自己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4、乙在黑暗中误入甲的院内, 某甲的猛犬向乙进行攻击。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后乙被咬成重伤。甲的行为是()。A.故意犯罪 B.过失犯罪.纯正的不作为犯罪..纯正的不作为犯罪5、甲( 1985年5月6日出生)于 1999年5月6日在路边将一少女强奸,路人丙(36岁)看见也不予制止。对此案下列那种说法正确:( )A.甲不构成犯罪,因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B.丙不构成犯罪,因为没有作为的义务C.甲和丙构成共同犯罪D.甲不构成犯罪,内不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6、甲患有精神病,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随后用一铁条将乙打死。经鉴定,甲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A.甲构成故意犯罪 B甲构成过失犯罪C.对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甲不负刑事责任7、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罪过有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B.罪过只能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而不能以行为前或行为后的为准C.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不认为是犯罪D.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主观罪过形式8、某幼儿园老师甲(女)带领全班学生去出游,一名儿童不慎掉入粪池,甲大声呼救,在附近玩耍的中学生乙闻声跑过来,用树枝量粪池的深度有一米,但未下池救人,只是与甲一起呼救,待一农民赶来将儿童救起时已经死亡。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甲不构成犯罪 B.甲构成故意犯罪,属于不作为犯罪C.甲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是她的职务要求 D.丙构成故意犯罪9、下列()属于间接故意。A.甲投毒杀害丈夫乙,对也会毒死女儿听之任之,结果也毒死了女儿B.王打猎时猎物附近有儿童,王对儿童的死持放任态度,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结果而放任一个犯罪性的结果C.行为人酒后驾车行使,乘客提醒他注意安全,他不听,仍高速行使,结果造成交通事故D.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斗,甲突然掏出携带的匕首猛刺乙胸部一刀,致乙当场死亡。10、法律规定贷款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这种目的()。A.具有区别罪与非罪的意义 B.具有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意义C.具有影响量刑的意义 D.是指在骗取贷款后所进一步追求的非法利益或结果甲种了一亩西瓜,为防止老鼠偷吃,晚上看西瓜时拉上电线。一日,甲不在,乙溜进甲的西瓜地偷瓜,触电死亡。甲的行为()。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BJS于间接故意C.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D.构成过失犯罪12、甲曾受乙的侮辱而怀恨在心。某日二人郊游,在山顶悬崖处,甲拿出准备好的猎枪向乙射击,不想没有打中乙,但乙因受到枪声的惊吓失足滑落悬崖摔死。()A.属于因果关系的错误 B.甲不构成犯罪,属于意外事件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13、下列行为中, ()构成犯罪。A.父亲对未成年的孩子不尽抚养义务,致使孩子饿死B.机械工不按规定修理机器,致使发生重大责任事故C.甲带邻居小孩外出游玩,孩子溺水,甲发现后能救而不救,致使小孩被淹死D.过路人看见孩子溺水不救,致使孩子被淹死14、下列关于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正确表述是( )。A.犯罪主观方面支配客观方面 B.犯罪客观方面是主观方面的外在表现C.犯罪客观方面决定主观方面 D.考察犯罪客观方面可为判定主观方面提供客观基础15、危害结果是(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6、下列( )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C.人在身体完全受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17、下列( )情况可认定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甲为替被杀害的儿子报仇, 在罪犯被押往刑场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杀死C.甲遭遇乙的抢劫,在乙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下悬崖摔死D.甲用到扎伤乙,当时的处深山,甲背乙走了一天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但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18、甲( 1985年5月6日出生)于 1999年5月6日在路边用绳子缠绕其弟弟乙的脖子并使劲勒,过路人丙(36岁)看见不予制止,眼看着乙被勒死。对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不构成犯罪,因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B.丙不构成犯罪,因没有作为的义务C.甲和丙构成共同犯罪D.甲不构成犯罪,因被勒死的是自己的弟弟19、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C.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D.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20、甲晚上将树误认为被害人乙,开枪射击,甲的行为()。A.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B.是否构成犯罪与此认识错误没有关系C.属于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D.甲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一致才能处理故意杀人罪21、甲( 15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 30000元的计算机原器件。对于甲应当()。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三、判断(每题1分))1.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违法行为就是犯罪。)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应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4.刑事违法性就是指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 )5.应受惩罚性是指所有犯罪都必须受到刑罚处罚。( )6.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2分)( )7.犯罪构成包含着一系列要件内容。这些要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行为人主观方面特征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反映行为人客观方面特征的客观要件。( )8.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9.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1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1.聋人、哑人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2.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上前立法上一律采取既对犯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又对单位的责任人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的做法。( )13.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等其精神恢复正常的时候,再追究刑事责任。)14.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15.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受到损害。)16.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所不可缺少的。)17。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18.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19.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20.猎人在丛林中开枪打中了一只野猪,野猪受伤急奔下山,撞死了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亡在主观上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21.小偷在黑暗中实施盗窃时,为了物色盗窃物品而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因为划火柴的行为是故意的,因此,小偷对所造成的火灾其心理态度是故意。)22.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23.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24.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25.行为人负有一定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26.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实际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27.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三、案例分析:1、被告人海某,女,1980年3月20日出生,中学生。 被告人于1995年4月6日中午12点30分,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骑到市郊东坝绡时,因下坡车速较快,把同方向行走的池某(男,58岁)右脚的右外踝关节撞伤。被告人海某从自行车上摔下时,又将池肘倒在身下。当时被告人立即抱扶池某,因抱不动,便迅速跑到卫生院呼救。但因池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脑颅损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 3点15分死亡。问:对被告人应如何处理?(4分)2、被告人甲在其承包的石坑里爆破采石,因飞石落到刘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刘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被告人甲说:“你敢坐,我就敢点。”于是被告人甲将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刘某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甲拿起一根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有剪刀剪去 20厘米,当着刘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异火索后,被告人甲朝刘某喊了一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刘某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刘某被当场炸死。问:被告人甲对刘某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4分).驾驶员吴某酒后驾车,因神志恍惚,将人行道上的行人杨某撞成重伤。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吴将流血不止的杨某抱入路边小树林中,杨因伤口出血过多而于1小时后死亡。吴赶紧往东逃逸,路遇红灯,又发现一辆三轮车正由南向北行驶,为尽快远离肇事现场,想赶在三轮车之前,穿过马路,由于紧张,将三轮驾驶员陈某撞成重伤,被交警发现,吴慌不择路,拐进一马路,因车速过快,又因眼睛不时盯着反光镜注意后面的警车,将一摊位撞翻,并将摊位旁的一小女孩丁某撞死。吴某惊恐万状,继续加速行驶,突然前方又出现一辆三轮车挡住去路,吴放慢车速,猛按喇叭,见三轮车夫无动静,又听见警车越来越近,突然加速,将三轮车夫撞死。试分析吴某各个阶段的主观心理。(8分)4、山民甲(擅长捕蛇)捕得毒蛇一条,置于家中木桶内,乙至甲家,酒醉后洗手,被桶中蛇咬中毒,经抢救截取一臂。试分析甲的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5分)试分析甲的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5、甲乙因事争执互殴,甲用铁条打乙,乙遂抽刀相向,乙妻恐事情闹大,奋力夺下乙手中的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拾起一木板递与丈夫,乙持木板与甲相抗,不想木板上的铁钉打中甲的太阳穴,致甲死亡。分析乙及乙妻行为的性质。 (5分)6、被告人高建生,男,24岁,某市建筑工人。某年7月16日上午,高将所骑的摩托车停放在本市城区中山南街民用电器贸易中心门前的便道上。三轮车工人康桂泉(男,66岁)为该贸易中心拉货,蹬车到该贸易中心门前时,认为碍事,将摩托车挪开。被告人高建生不让动,在争执中,摩托车被碰倒,高建生即用右手打康的左胸一拳,康仰面摔倒在马路边,当即“伸胳膊,蹬腿,张嘴。”经抢救无效死亡。尸体检验报告:(1)死者患有高度血管粥样硬化,形成夹层动脉瘤,因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心血填塞死亡。(2)死者胸部左侧有皮内出血,符合被拳击伤的情况。这拳击可使夹层动脉瘤破裂。问(1)高建生的行为与康桂泉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2)高建生应否承担刑事责任? (本题4分)第三部分 排除犯罪事由1分)()A.正当防卫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B.正当防卫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C.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D.正当防卫行为主观上出于防卫的意图TOC\o"1-5"\h\z.对正在进行中的下列哪一种行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 )A.殴打行为 B.诽谤行为C.诬告陷害行为 D.贪污行为.甲开着一辆偷来的油车向正驶过来的一列客车冲去, 乙见状用步枪将甲击毙。油车因无人驾驶而翻下路边小沟爆炸烧毁。乙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 D.避险过当.李某在林区行走,遇到猛虎的侵袭,危及生命,李某用随身携带的猎枪将猛虎打死。李某的行为属于:( )A.非法狩猎罪 B.正当防卫 C.紧急避险 D.避险过当.甲想杀乙,就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时,甲掏出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 B.故意犯罪 C.防卫过当 D.假想防卫.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是:( )A.过失B.故意C.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D.既可以是直接故意、问接故意,也可以是过失7.某日,黄某牵着狗在路上闲逛遇见与自己不合的刘某,黄唆使其狗扑咬刘某,刘警告黄某,黄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拿石块将黄头部砸伤,黄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刘某的行为属于:(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8、甲为一公安人员,一日他便装巡逻乘坐公共汽车,车上遇劫匪,甲见劫匪有五人,且均持有凶器,便担心自己的安全未站出来制止劫匪的行为,致使多人财物被抢。甲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不构成犯罪D.构成犯罪9、甲的邻居乙患有精神病, 某日乙持刀追砍甲,甲情急之中顺手拿起一根铁棍,将乙打倒在地,致使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 D.避险过当10、甲牵狗在路上闲逛,恰遇平日与自己有仇的乙,甲唆使狗扑咬乙,甲便抵挡便冲到甲的面前,拿石块将甲头部砸伤,甲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乙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对象错误11、甲看见乙在跑,便开枪将其击毙,而乙此时正在持刀追杀丙,但甲并不知道这一情况。甲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 B.意外事件 C.故意杀人 D.防卫过当12、甲与邻居乙因琐事大打出手,乙声称要把甲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菜刀,甲怕乙杀死自己,就在乙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将乙打死。甲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假想防卫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13、甲乙二人发生争执,互相殴打,甲因身强力壮,乙抵挡不住,转身逃跑,甲紧追不放并将乙打倒在地,乙迫不得已掏出匕首将甲刺伤,乙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14、甲持刀抢劫乙的财物,乙夺下甲的刀并将甲推倒在水泥地上,甲头部着地,当即昏迷。乙随后持刀将甲杀死。关于乙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A.乙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B.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乙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D.乙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犯罪15、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属于()。A.故意犯罪 B.正当防卫C.防卫不适时 D.民事侵权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1、对正在进行的()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A.故意杀人 B强奸C.盗窃 C.绑架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是(A.防卫挑拨B.互相斗殴 C.假想防卫 D.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3、在下列情况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C.不法侵害人自动停止侵害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之处是( )。A.主观目的基本相同 B.行为对象相同C.危害的来源相同 D.都是正当行为三、判断(每题1分))1.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外表上似乎具备某种犯罪的构成条件,然而实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2.正当防卫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一项法律义务。)3.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就是指犯罪行为。)4.对动物的侵袭只能进行紧急避险,而不能进行正当防卫。)5.对事后防卫,应按故意犯罪处理。)6.防卫行为的强度超过不法侵害强度的,就是防卫过当。)7.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8.对于来自于他人的不法侵害行为,只能进行正当防卫,而不能进行紧急避险。)9.只要是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的威胁,就可以进行紧急避险。)10.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在定罪时,确定的罪名,应是防卫过当罪,避险过当罪。四、案例分析:被告人王强,男,19岁,某县在校中学生。某年6月6日课间休息时,王强与同班同学陈锋、赵忠强、张海兵等人在球场打闹玩耍。事后,陈锋发现上衣被撕破,怀疑是王强所为,因此,在上课时便对坐在自己前一排的王强身上吐痰,并多次用脚踢其臀部。当天放学后,陈锋、张海兵又为为此事追赶殴打王。6月15日,王外出时又遭陈锋、张海兵、赵忠强殴打,脸被打肿,嘴被打破。王强因连遭殴打,三天不敢上学,在家中自制刀刃6厘米长的尖刀一把。6月19日下午,王携带刀子到学校上课,行至教室门前被赵忠强、张海兵、陈锋、周小武等人拉到校外进行殴打。正别在裤腰带上的刀子被打落在地,他拾起刀子逃跑。赵忠强一伙见王身带刀子,便拾起砖头追打,将王的腰部、腿部和右臂打伤。陈锋等三人手持砖头一拥上前,王见状不妙,左手捂住受伤的头部,右手扰出刀子乱捅,致张海兵胸部、腹部 6处受伤倒地,在送往医院中死亡。医院结论为:出血性休克死亡。问:被告人王强的行为是属于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为什么?(4分)第四部分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邀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 李某TOC\o"1-5"\h\z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张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务 B.犯罪未遂 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胡某于某日晚潜入本厂财务科办公室行窃, 当他将事先配制好的保险柜钥匙接触保险柜时,慑于法律的威力,他离开了现场。其实,他所要找开的保险柜内没有任何物品。胡某的行为属于:( )A.不认为是犯罪 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的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射击。甲的行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甲带匕首准备去杀乙,但在去往乙家的路上,突然肚子疼痛,便回到家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甲某晚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竞是自己的小学同学,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便跑,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甲某晚持刀抢劫某妇女的钱包,第二日,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邻居,遂将钱包归还被害人,并声称自己是开玩笑。甲的行为是:.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不构成犯罪.甲在乙的房间正举刀准备杀乙,忽然听到有人敲门,甲急忙弃刀逃走。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只存在与故意犯罪中B.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未遂的问题D.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甲于月底发工资的前夜潜入工厂财务科意图窃取工资款,由于银行年底检查,工资款没到位,当甲撬开保险柜时被值班的门卫发现,甲仓皇逃走。甲的行为是()A.手段不能犯的未遂 B.能犯的未遂C.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D.工具不能犯的未遂10、甲盗窃好友乙的信用卡后,良心发现,在乙发觉前有放回原处,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未遂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不负刑事责任11、甲与乙有仇,遂寻机报复,某日凌晨携带匕首到乙家杀乙,却发现乙与邻居四人正在打麻将,只得返回家中。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犯意表示12、甲准备抢劫银行,约乙与他同去,并购买了猎枪一支。乙假装同意,随后到派出所告发了甲,甲的行为是()。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犯意表示13、甲向仇人乙开枪射击,连开两枪均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甲的行为是()。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数罪14、甲携带工具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15、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通说标准是( )A.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 B.犯罪分子完成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导致客观危害结果 D.犯罪行为完全符合法定的犯罪构成条件.甲意图毒死乙,误把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所要吃的食物内,乙吃了该食物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是()。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预备 C.意外事件D。不构成犯罪.甲蓄意杀人,某晚趁乙外出途中潜在路边树林中开枪击中乙,乙当时倒地昏迷过去,甲看到乙不再动弹,以为已将乙杀死而潜逃。过了一段时间,乙苏醒过来,慢慢往家里方向爬,爬到公路一拐弯处,一辆卡车高速驶来,司机因疏忽大意,发现爬行的乙时已来不及刹车躲避,汽车从乙身上轧过,致乙死亡。甲的行为属()。A.故意杀人既遂 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并罚 D。ABC均不对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B.明确的犯意表示C.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D.积极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2、下列哪种情况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 )甲正在入户盗窃,忽闻警车鸣笛而来,以为有人发现打电话报了警,甲连东西也没来得及拿就慌忙逃走,其实,警车只是路过而已。甲正在入户抢劫,忽闻警车鸣笛而过,警车过后甲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感到害怕,在向被害人道歉后离去。C.甲向乙头部砍数刀后,以为乙必死无疑而离去,恰逢过路的人将乙送到医院。D.甲正在撬保险柜,忽然同伙打来电话说保险柜中并无财物,甲便放弃离去。其实,保险柜中有 5万元的现金。3、甲乙共谋一起去杀丙,见丙后同时开枪,甲击中丙的头部而乙击中丙的肚子,丙当场死亡,经鉴定,丙的致命伤是头部。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B.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未遂 D.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4、关于犯罪中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B.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C.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D.犯罪已经归于未遂后,不可能再出现犯罪中止5、甲为杀死仇人乙而将其猛砍 20余刀后,认为其必死无疑,随即离开。2小时后,甲为毁灭现场而返回,见乙仍未死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医院治疗脱险。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 B.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C.犯罪未遂后的悔罪行为 D.未实行终了的未遂6、我国刑法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既遂形态包括()。A.结果犯B.危险犯 C.行为犯 D.举动犯7、对于犯罪未遂而言,()是意志以外的原因。A.主观认识的错误 B.自然力的阻却C.物质障碍D.司法机关的行动三、判断(每题1分))1.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只能存在直接或间接故意犯罪中,而不能存在于过失的犯罪中。)2.行为人为了犯罪而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转为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3.犯罪未遂就是指没有发生危害结果。)4.以诅咒方法杀人,应以手段不能犯未遂处理。)5.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到犯罪既遂以前的时间过程。)6.甲欲害死乙,将剧毒农药投入乙的食物内,当甲看到乙刚吃下少量有毒食物时,猛然醒悟,立即将乙送往医院,但经医生全力抢救,乙仍然中毒死亡。甲因没有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对甲应以犯罪既遂处理。)7.对于中止犯,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8.判断犯罪既遂,应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或预期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标准。)9.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10.甲蓄意盗窃,但打开保险柜后发现空无分文,甲的行为是工具不能犯的未遂。四、案例分析、被告,王某,男,29岁,某化工厂工人。被告,周某,女,27岁,某副食店售货员。被告人王某,平日作风不正,曾因和本厂女工乱搞两性关系,受过处分。被告人不引以为戒,从某年 4月以来,又同本厂工人赵的妻子周某勾搭成奸,两人长期鬼混在一起。10月,王为达到与周结婚的目的,与周共同策划谋杀赵。王提出具体办法是:由王提供毒药由周寻机投毒,并商定在11月18日趁赵吃晚饭时,将鼠药和农药“乐果”放入饭内,将赵毒死。周虽然当时已同意这个办法,并已将王提供的毒药准备好,但因她有一个不满3岁的男孩,经常同其父一起吃饭,她顾虑有可能把孩子毒死,又怕此后果严重,国法难容,便没有按照商定的办法实施投毒行为,后因被告人王想继续与周通奸被拒绝,周才揭发了王的上述罪行。问:王、周两人合谋杀人是犯罪预备、未遂还是犯罪中止?(5分).店营业员甲与乙有仇。某日乙之妻到药店买药为乙治病,甲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乙妻。后甲后悔,第二天到乙家欲取回砒霜,而乙谎称药已服完。甲见乙也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乙,几天后,乙因服了甲提供的砒霜而死亡。问:甲的行为属于什么犯罪形态?(6分).甲某与乙某长期通奸,为达到结合为夫妻之目的,预谋要杀害甲某的丈夫丙某,他们共同商定由乙设法搞来农药,由甲伺机下毒。乙找到在医院工作的丁某要砒霜。丁问乙干什么,乙讲出真情,丁拒绝。乙便以揭发丁的隐私相要挟,丁无奈,给乙一包硫酸铜(一种回引起呕吐而不会致命的药物),乙将药交给甲。某日,甲在丙的饮食中下了药,丙吃后反喂呕吐,十分痛苦,甲观察了一段,见丙仍在痛苦之中,便后悔,遂急送丙到医院抢救,丙很快恢复了健康。问:(1)被告人甲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2)丁某在案中处于怎样的地位?4.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务。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至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某撞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问:(1)李某的盗窃未遂属于犯罪未遂中的哪种类型?(2)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3)李某的行为最终成立几罪?第五部分 共同犯罪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医生甲疏忽大意开错药方,司药乙没注意检查,误照错药方发药,致婴儿服药后死亡。对甲、乙的行为()。A.应按共同犯罪处理 B.分别处理C.属于意外事件 Do不构成犯罪.甲蓄意盗窃厂房附近堆放的木料,即骗乙说自己买了木料,向乙借汽车去帮助拉回,乙深信不疑,答应帮助。于是,甲、乙共同装车,将木料拉回。乙的行为属于( )。A.不构成犯罪B.帮助犯C.窝赃犯罪 D。胁从犯.从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上划分,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A.事前通谋和事前无通谋共同犯罪B.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C.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D.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团伙犯罪属于( )。A.一般共同犯罪B.犯罪集团C.介于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之间的一种新的共同犯罪形式。D.应具体分析,凡符合犯罪集团基本特征的,应按犯罪集团处理,凡不符合犯罪集团基本特征的,就按一般共同犯罪处理。.关于共同犯罪,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参加的犯罪B.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织在一起的,是犯罪集团C.犯罪集团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D.刑法理论上,对共同犯罪成员的分类一般是主犯、从犯、教唆犯、胁从犯.退休工人甲教唆国家工作人员乙收受贿赂,甲行为是( )。A.教唆罪B.不构成犯罪C.受贿的共同犯罪 D.ABC均不对.甲要抢劫部队的枪支弹药库,用刀威逼掌握库房钥匙的乙, 迫使其交出钥匙。甲用钥匙打开枪支弹药房,抢走了一些枪支弹药。乙属于()。A.从犯B.胁从犯C.不构成犯罪 D.ABC均不对.甲教唆乙盗窃,两人为此制定了计划,并准备了作案工具。乙盗窃时被人发现即逃跑。此案是()。A.教唆未遂 B.未遂教唆
C.不属于共同犯罪 D.被教唆的人犯了被教唆的罪.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A.都是主犯 B.都是从犯 C.有的可能是胁从犯D.不可能是从犯.孙某纠集李某等 5人成立“地头会”,自封“大地头”,要李等人为该会搞钱。李等人在 3个月内抢劫 6次,杀死1人,杀伤3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行为有的孙某知道,有的孙某不知道,其中,他只参与抢劫1次。对孙某的处理原则是()。A.对其知道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B.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C.对其指挥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D.对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1.李某教唆精神病人王某犯罪,则( )。A.与王某成立共同犯罪 B.应单独承担刑事责任C.是教唆犯 D.是间接实行犯12、甲乙共同盗窃,得手后甲离去,乙发现里屋有一熟睡的少女,顿起歹意,将少女强奸。对于强奸罪()A.由乙独立承担刑事责任C.A.由乙独立承担刑事责任C.甲构成中止,乙构成既遂13、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A.都是主犯C.一般是主犯,有的是从犯D.甲乙构成共同犯罪)。B.都是从犯D.一般是从犯,有的是主犯14、甲乙丙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负责入室拿财物,丙负责提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A.复杂共同犯罪 B.简单共同犯罪 C.必要共同犯罪 D犯罪集团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1、下列()属于共同犯罪。甲乙一起共谋盗窃某银行,到约定的时候乙未去,由甲一人单独窃得 200万。甲女与乙女有怨,为败坏乙的名声,指使其夫强奸乙,甲的丈夫将乙强奸。C.甲唆使一15岁的学生乙从学校盗窃自行车,然后再低价从乙手中收买。D.甲将乙杀害后,为销毁罪迹指使丙将乙的尸体浇上汽油焚毁。2、下列( )属于共同犯罪。甲(23岁)指使乙(15岁)多次抢夺过路行人的财物,二人平分赃款。甲指使乙违章驾驶,造成特大交通事故。C.甲交通肇事后,发现被害人未死,问同一乘车的乙怎么办,乙说,藏起来,赶快走吧,甲乙二人将受害人抬起,藏到路边树林中后开车离开。D.甲想偷车,但苦于无处销脏,遂找到在汽修厂的乙商量,乙说,你弄来我可以卖出去,甲便窃取 3辆汽车,乙后销往外地。3、甲抢劫丙(女)并使用暴力指使乙重伤,碰巧乙路过中途加入,二人共同强奸了丙。对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共同构成强奸罪 B.甲属于抢劫的结果加重犯C.乙对丙的重伤不负结果加重的责任 D.甲是行为犯,乙是帮助犯4、关于教唆犯,下列说法( )是正确的。甲唆使乙(15岁)盗窃行人财物,甲不是教唆犯。甲唆使乙找人杀害丙,后乙认为太危险放弃了犯罪,乙属于教唆未遂。C.甲教唆乙盗窃,但遭乙的拒绝,甲构成盗窃罪。D.甲唆使乙盗窃银行,并向其传授打开保险柜的方法,甲构成盗窃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罪,应当进行数罪并罚。5、下列( )属于教唆未遂。甲唆使乙杀害丙,乙表示接受,但始终没有实施任何行为。甲唆使乙杀害丙,乙表示接受且准备了工具,但乙未来得及着手就被抓获。C.甲唆使乙杀害丙,乙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拒绝了甲。D.甲唆使乙杀害丙,乙由于误将白糖当作砒霜,而没有将丙杀死。6、甲乙共谋伤害丙并共同对丙实施了伤害行为,致使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伤是由谁的行为引起的。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罪(轻伤)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C.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D.甲乙成立故意伤害罪(重伤)的共犯,三、判断:(每个1分)()1.任何共同犯罪都有主犯,从犯之分。()2.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只能是共同的作为。()3.甲唆使一名精神病患者去放火,甲是教唆犯。()4.犯罪集团是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5.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对该集团经过预谋、有共同故意的全部罪行负责。()6.凡实行犯都是主犯。()7.教唆行为的形式必须是积极的作为,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成为教唆行为。()8.甲既然是从犯,那么他就不可能是教唆犯。()9.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都是在事前或事中应允帮助。凡在事前没有通谋,而在事后进行帮助,都不能称其为共同犯罪的帮助犯。()10.某一盗窃集团的犯罪计划是盗窃财物,该集团中某个成员甲在盗窃财物的过程中又实施了强奸行为,则集团的首要分子和甲要对强奸行为负刑事现任,集团中的其他成员对强奸行为不负刑事责任。()11.教唆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所以对教唆犯都应按主犯处罚。()12.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所有从犯同主犯实际受到的处罚相比较都要轻。()13.在一个共同犯罪案件中只能有一个主犯,但可能有多个从犯。四、案例分析.张某之妻李某与刘某曾有过通奸关系,在李某拒绝与刘某往来之后,刘仍常去李家纠缠,曾被张某抓着殴打过,并多次警告刘某均无济于事。于是,张、李两人商议,如刘某再来,将其腿打断。某日夜,刘又去李家,李听见门有响动,将张叫醒,张随即到外屋拿把铁锹冲出门外看见刘躲在东房墙角处,顿时仇恨满腔,产生将刘某打死的念头。当即举起铁锹朝刘头部猛打数下。当刘欲逃脱时李某拿着扁担赶到,与张某一起朝刘腿部、臀部猛打,将刘打倒在地,直至刘不能动弹才住手。张遂去派出所投案。后刘被抬回家,于次日6日时死亡。经鉴定,死亡原因是严重脑挫裂伤所致。随问:李某与张某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某年2月,某油脂厂厂长王某得知其妻与本厂会计彭某通奸, 十分气愤,找到赌徒陶某说:彭某专捎我的皮!我先给你现金 1000元,你去把彭打成残废,打残了我再给 3000元。陶答应,并邀约解除劳教回该厂工作的魏某一起去伤害彭,遭到魏的拒绝。陶又找赌友李某说:彭某搞我的王厂长的老婆,厂长叫我把彭打成残废给 4000元的报酬,彭扣发过我们的工资,可恶,干脆一起去把彭干掉,分给你1500元。李同意,当即向张某以杀狗为名借样猪刀一把交与陶。张得知李借刀不是杀狗而是为伤害人,即向李要回杀猪刀。陶怕张告发,威胁张说:我们一起去收拾彭某,事成会分给你200元钱,你若不干或告发我们,老子先放了你的血。张素知陶心狠手毒,不敢违拗,更未敢告发。2月20日夜,陶、李两人约张某去看电影途中,李对张说:“我们不去看电影去杀彭某,张非常害怕,但未敢违抗,一同到达彭某住处,陶叫张在屋外望哨,陶、李两人潜入彭的寝室内。不料当晚外出未归,其三弟睡在床上,夜色中,陶用杀猪刀猛向其颈头部乱砍,彭惨叫翻滚,李用弹簧刀向彭脚、腿部连刺两刀。彭三北当即死于床上,陶、李杀人后窜出房外同张一道逃离现场。王某知陶未将彭某打伤,却误杀了彭三第,怕自己罪行暴露,仍按约定给陶 3000元,求其为自己保密。陶分给李某 1500元,给张200元。尸检结果:被害人头、颈部有伤八处,为致命伤;左脚、右脚部各有刀伤一处,属非致命伤。问;对王某、陶某、李某、魏某和张某应如何处理?(10分)3.甲与乙积怨,一日甲对丙、丁说:“乙这小子,我们煞煞他的威风”。丙、丁表示同意。在去乙家路上,碰到丙的朋友戊,丙叫戊同去,戊说干什么,丙说去朋友家玩。四人到乙家后,甲让乙向其跪地三拜,乙不肯,甲对戊说:“拔掉他的门牙,”并交给戊一把老虎钳,戊不肯干,甲说,胆小鬼,到外面去把门,逃跑当心宰了你。“戊跑到门外,蹲到大树底下。戊走后,甲抓住乙的头发打了乙两个耳光,乙反抗,丙西上去抓住乙的手,乙用脚猛踢甲的下身,甲疼痛大怒,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子向乙胸部刺去,致乙昏死过去,丙见乙倒地不动,对甲说:“你怎么能把他刺死呢?”丁说:“我们快跑吧!”甲、丙、丁跑到外面发现戊蹲在大树底下,丙对戊说:“死人了,快跑。”戊结结巴巴说:“不关我的事,不关我的事。”甲在离开乙家时随意将烟蒂丢在地上,后引起大火,将房屋烧毁,乙被烧死。问:甲、丙、丁、戊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若构成须说明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责任,如果不构成,要求分析各自的主观心理及应承担的责任。(8分).赵某之妻提出离婚,赵坚决不同意,并与其好友高某商量对策。高某说:“想办法把她的脸弄伤,让她以后不能再嫁人。”于是,两人合谋买了一瓶强酸装入喷雾器内,并约定某晚一起去赵妻的娘家,毁其妻的容貌。当晚,高的小孩患急性腹泻,高失约未去,赵一人独自实施了毁妻容貌的行为。问:赵某与高某的行为能否成立共同犯罪?为什么?(6分).甲(15岁,男)和乙(20岁,男)合谋到某集市伺机盗窃。当见到被害人丙在摊位上没菜是,乙便示意甲掩护,甲站在丙的身边装着买菜,乙用镊子从丙的裤兜内窃得人民币241元,随即躲在一旁。当丙发现钱被盗时,便将站在身边的甲抓住,甲否认偷盗,但丙抓住不放。乙见状高喊“打他!”甲见逃脱不掉,就拔出尖刀朝丙的腹、腿连刺数刀,将丙刺倒,此时乙返回现场,对已经倒在地上的丙说:“活该!”随后和甲一起逃离现场,后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问:甲、乙的行为能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6分).被告人王某、李某和张某在公园闲逛,他们走到一小山后的偏静处,窥视到一对男女搂抱在一起听收音机。王向李递了一个眼色,并低声说“试试你的胆量,敢不敢?”李说:“有什么不敢的!”李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向他们扔过去,没等他们做出反应,王某便上前对男青年说:“对不起,借录音机用几天。”青年不答应,王飞起一脚将其踢翻,并拽到10米外的大石头下,男青年死抓住录音机不放,女青年大声呼喊:“救命!”张某上去捂住女青年的嘴。不一会,王从男青年手中抢得录音机而归,他见张正在强奸女青年,于是站在一旁观望,当看见远处有人过来时,王便喊:“快跑,上后有人来了!”张起身和王一起跑到湖边时,见李坐在 那里,王问李:“你怎么跑啦?”李答:“公园人太多。”张在一旁骂李:“胆小鬼!”问:三人的行为能否构成共同犯罪?本案如何处理?(8分)7、被告人王某、李某和张某在公园闲逛。他们走到一小山后面的僻静处,窥视到一对男女搂抱在一起听录音机。王向李递了一眼色,并低声说:“试试你的胆量,敢不敢?”李说:“有什么不敢的!”李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向他们仍过去。没等其作出反映,王某便上前对男青年说:“对不起,借录音机用三天。”男青年不允,王飞起一脚把男青年踢倒,并拽倒10米以外的大石头下,男青年死抓录音机不放。女青年大声呼喊:“救命!”张某上去捂住女青年的嘴。不一会,王某从男青年手中强得录音机而归。他见张某正在强奸女青年,于是站在一旁观望。当张某奸淫完毕提裤子时,王便喊:“快跑!山后有人来了!”当二人跑到湖边时,见李某坐在那里。王问李:“你怎么跑了?”李答:“公园人太多。”张在一旁说:“胆小鬼!”问:对三被告应如何处理?说明理由。第六部分 定罪1分).甲为了迫使债务人乙还债,将乙关在地下室达一星期,甲的行为属于)。A.连续犯B.继续犯C.徐行犯D.结合犯.甲为杀害乙,将炸药包放在乙睡的床下并在夜晚引爆,致使乙被炸死,人被炸伤,乙及邻居家房屋被炸毁。对甲应()。
A.以故意杀人罪与爆炸罪并罚。B.从一重处罚,系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C.从一重处罚,系想象竞合犯.盗窃犯盗窃了某个军人的手提包,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支手枪,盗窃犯)。A.想象竞合犯B.连续犯C.牵连犯.甲为了袒护犯了盗窃罪的亲属乙,在公安机关侦察时,把乙藏起来。在法院审判时又为乙作伪证。甲的行为属于( )。A.牵连犯,其目的都是为了袒护乙。B.数罪并罚 C.吸收犯.张某长期离职流窜于各地,伪造公章、证件,以招工、帮助找工作或迁移户口义,骗取了20多人的人民币10000元和其他大量财物。张某的行为是)。A.)。A.牵连犯B.结合犯6.定罪的现实依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犯罪构成C.想象竞合犯)。B.社会舆论D.司法人员的内心确信甲为杀死乙,向乙家投炸弹,结果炸死乙及乙的妻子,房屋被炸毁,A.想象竞合犯 B.实质的数罪C.牵连犯D.吸收犯甲盗窃得一钱包,内有一活期存折,甲冒充存折上的储户去银行取款,)。A.想象竞合犯 B.数罪 C.牵连犯D.吸收犯甲向乙讨债不成,遂将乙劫持并关押月余。甲的行为属于()。A.牵连犯B.连续犯C.继续犯 D.结合犯下列情况中,属于处断上的一罪的是()。A.连续犯B.牵连犯C.吸收犯D.结合犯.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一警察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A.结果加重犯 B.结合犯C.吸收犯 D.想象竞合犯.甲为杀死乙,放火把乙家的房子点着,造成乙的一家三口死亡,房子烧毁。甲的行为属于()。A.想象竞合犯 B.实质数罪 C.牵连犯D.吸收犯.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是()。A.想象竞合犯 B.数罪C.牵连犯D.吸收犯.甲向乙讨债不成,遂将乙劫持并关押月余。甲的行为属于()。A.牵连犯 B.结合犯 C.连续犯 D.继续犯.甲为了结婚,一周内三次窃取通信电缆变卖。甲的行为属于()A.牵连犯 B结合犯 C.连续犯 D.继续犯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1、关于牵连犯,下列()说法是正确的。A.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对牵连犯不实行数罪并罚,而是择一重罪处罚B.对于牵连犯都是择一重罪处罚C.刑法分则也有规定对牵连犯不实行数罪并罚而择一重罪处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复旦大学《牧场评估与饲养效率提升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州工商学院《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经贸学院《Python应用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DVD视盘机和驱动器光头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山西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和答案解析
- 湖北2025年湖北武汉纺织大学人才引进1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LED树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中间包水口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运动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轮轮胎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学校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社区工作者培训课件 新浪版》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趋势
- 人教版小学数学(2024)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综合素养测评 B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度体育赛事赞助合同:运动员代言与赞助权益2篇
- 2025届西藏林芝一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英语试卷含解析
- 开封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项目技术文件(国赛)
- 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安装合同范本
- 医院培训课件:《伤口评估与测量》
-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真题试卷及解析(全国已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