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8.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_第1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8.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_第2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8.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_第3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8.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_第4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8.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结构转变第三篇结构转变第六章二元经济发展第七章工业化与信息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九章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一、工农业相互关系理论(一)马克思主义有关工农业关系的理论结合分离融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是一个“结合-分离-融合”的过程。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对工农、城乡关系有精辟的论述,都认为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业与农业要平衡发展。(二)发展经济学中工农业关系的理论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农业部门的作用是为不断扩张的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农业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还提供农业剩余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现代化提供条件,其本身也是现代化的动力农业与工业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刘易斯拉尼斯与费景汉舒尔茨张培刚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二、工农业相互关系的演进(一)发展初期阶段农业对工业化的支持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发展初期,农业为工业作出贡献是一般规律。农业的贡献体现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农业的各种贡献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协调各种贡献之间的矛盾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二)发展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对农业的反哺反哺主体反哺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工商企业等反哺路径没有反哺路径,价值剩余无法回流农业。反哺路径包括: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反哺剩余反哺剩余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人力以及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等。工业化中期后的反哺农业一般可划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这两个时期的反哺目标和手段有较大差异工业化进入中期以后,工农业关系开始逆转,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变到工业反哺农业。但工业化后期,反哺力度更大。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三、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演变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一阶段1953—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支持工业阶段政府对待农业的主要政策是“多取少予”。“多取”主要表现为计划体制下的价格剪刀差制度的实施,“少予”表现为对农业投资较少,农村基本建设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基本上由农民集体内部解决。第二阶段1979—2001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农业养育工业阶段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框架没有改变,但与改革前相比有显著变化,表现为“予”的成分更多些。“予”表现为土地制度改革(如家庭承包制实施)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放开农产品定价,让市场决定)。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主要表现为“多予少取”。“多予”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少取”表现为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和集体各项收费。中国的工农业关系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即在发展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在发展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从“取”和“予”的角度,工农业关系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一、资源禀赋与农业的发展道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速水佑次郎和拉坦在《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1971年第一版,1985年扩展版)中提出了技术与制度诱导创新理论。速—拉诱导性创新理论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该理论认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是对一国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的动态的反应,即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是由于一国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的诱导而出现和发生的诱导创新理论假定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农业投入品供应商之间存在有效的相互影响机制。农民在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化的诱导下,寻求能够节约相对稀缺要素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技术需求促使公共研究机构开发相应的新技术,农业投入品供应商生产和供给那些替代稀缺要素的现代技术投入品。诱导型创新是一个不均衡的动态过程。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平衡或不均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速—拉诱导性创新理论根据诱导创新理论,在地多人少的国家,农业发展走机械技术进步道路;在地少人多国家,农业发展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道路;在人地平衡国家,走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步混合的发展道路。“人少地多”主要凭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优先侧重发展农业机械工业,以机器代替人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其农业发展道路的本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多地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侧重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改良品种,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和设施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其农业发展道路的本质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人地平衡”既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其农业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促使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提高两者并重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的生产单位是传统的小农农业生产技术长期保持不变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把传统农业定义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技术进步快,生产率水平较高,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突破了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的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把封闭的、自给性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和可持续增长的农业。现代农业特征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他强调,引进新生产要素实质上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建立一套适用于传统农业转变的制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提供条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化规律来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分为三个阶段(韦茨,1971年):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阶段,技术停滞,产品单一、没有剩余,主要使用土地和劳动力。第二个阶段是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是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剩余出现,资本投入增加,商品化开始出现。第三个阶段是专业化、现代化和商品化农业阶段,农民向市场出售所生产的所有产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业专业化协作越来越强,资本投资、技术变革处于中游重要地位。物质投入的现代化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业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三、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将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独特的资源禀赋结构和制度性质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中国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是按照代替土地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道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引入新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2017年达到57.5%。农业技术进步具体表现为四大方面。由于中国农业生化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农业体制改革,中国粮食单产和总产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良种的推广二是农用化工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三是建造了高质量的水利灌溉系统四是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制度理论土地所有权理论土地产权属于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土地所有权是土地产权的核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产权商品化和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这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从根本上将土地所有权资本化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又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地租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结果。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土地改革理论土地制度不是永久不变的,它只是历史的范畴,土地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生产力和土地制度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求改革,主张土地和其他一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二、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及其变革土地制度改革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既有土地公有制也有土地私有制,而土地的经营制度是多样化的,既有大地产经营制度也有小农经营制度。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租佃制:使用权与所有权完全分离。大地主把土地分成若干块,分租给佃农耕种,佃农按契约向地主支付租金。这种土地制度在亚洲比较普遍庄园制:庄园既是个大地产,又是个大企业。庄园主委托代理人管理。这在南欧和拉美比较普遍种植园制:土地由外国人所有,管理者和劳动者与土地所有者都是雇佣关系,以种植大宗商品为主,带有明晰的殖民地性质。土地生产效率在拉美和亚洲一些地方比较普遍。发展中国家大土地所有制类型包括三种,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存在制度垄断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其他类型土地所有制家庭农场独立经营制:经营者往往是独立的农户,经营自己所有的小块土地,这种形式在亚洲和非洲比较流行。单个家庭租佃制:该制度通常是指单个家庭耕种小地主土地,也属于租佃制。分成制:也是一种租佃制形式,只是按照契约产出在土地所有者和农户之间按比例分成。不在地主制:不在地主生活和工作在遥远的城市和其他地方,除了收租,这些人与土地没关系。公社制:是指村落拥有土地,个人和家庭在公社土地上耕作,这在非洲地区比较普遍。集体化农业:土地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且由集体统一经营,按劳分配。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存在,如前苏联、东欧,以及目前的古巴、朝鲜等。中国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但是家庭承包经营。小农所有制其他土地所有制当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时,土地改革对于刺激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发展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土地改革有四种形式: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一是土地契约的改革这种改革只涉及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而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再分配二是土地有偿转让这种改革涉及土地所有权再分配,但失去土地的地主可以获得补偿三是土地使用权转让这种改革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但改变土地的使用权四是土地无偿转移即把地主土地无偿转移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是最激进的土地改革,通常没有政权的更迭是很难实施的哪种土地改革对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最有利?根据历史经验,比较温和的土地改革比较有利于农业发展,而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不利于农业发展,因为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土地制度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就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产权的根本制度。如果所有权明晰,就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土地使用权制度总是力图通过恰当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使土地所有权得到实现、巩固和发展土地经营权制度的创新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制度效率。实践证明,集体经营制度缺乏激励,而家庭经营制度则与激励相容,因此比较有效率土地管理制度可以起到监督、管制和科学配置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作用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四、土地制度与农场规模家庭农场是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当代发达国家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家庭农场的发展依赖两个前提条件:土地规模经营与机械化作业。各国家庭农场制度存在着较大差别。美国实施的自有产权、自我经营的家庭农场制度,日本实施的是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家庭农场制度。中国实施的是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家庭农场制度。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五、中国的土地制度变革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一次土地制度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这次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第二次土地制度变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农业集体化。集体化时期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粮食短缺严重,证明集体经营缺乏效率。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是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改革,不涉及土地所有权。这次土地制度变革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短缺问题已成历史。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一、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农村金融通过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还可通过贴息贷款和农业补贴政策等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为解决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供给制度例如,孟加拉国格莱明乡村银行通过努力挖掘小型社区中的隐藏信息,向小组而非个人发放贷款,这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尝试。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和政策一般聚焦在政策性金融上80年代以后,多数商业性金融机构改变了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政策,开始入驻农村,纷纷在农村组建营业网点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二、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工业化起始阶段一般采取抑制性低价政策,赖以从中提取更多农业剩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推进农产品价格政策调整为农产品保护性价格政策工业化由中后期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推进农产品价格政策则逐步向农产品支持性价格政策转变在一国经济进入发达阶段之后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就变成了常态。这是由农产品性质决定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关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是指政府为扶植农业发展制定高于市场供求均衡价格的农产品价格政策支持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农业是一个比较效益低的产业,但又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的关键在于非农业部门的反哺能力。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所限,支持政策力度较小,一般是采取稳定价格政策。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价格支持就变成了常态,因为,农业规模较小,国家财力较雄厚,一般对农业采取保护性支出政策中国当前进入工业化后期,对主要粮食作物实施保护性支持政策三、农村公共投资政策农村公共投资是指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其涉及面广泛。它既包括“硬”的公共产品,如水利设施、道路、桥梁、仓储、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农村文化、卫生、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等“软”的社会服务。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由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农民一般不愿意也无能力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但也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如PPP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格局农村公共投资的作用农村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具有较高的直接乘数效应,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调节再分配农村公共投资可以拉动农村私人投资,从而具备间接的乘数效应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农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下降,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养老、低保和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稳定预期,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村公共投资还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四、农业科技和教育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收益难以被内部化,因此,一般的私人企业不愿意供给农业科学技术,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发展中国家要大力支持建立公共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另一方面,对有排他性的技术实施严格专利保护制度。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舒尔茨非常重视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他提出农民获取技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