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结构转变第三篇结构转变第六章二元经济发展第七章工业化与信息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九章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一、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米尔达尔以社会过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该理论把社会经济过程看成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并把社会或经济环境内的各种因素看成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且具有累积性质。1957年,米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把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应用于分析一国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lydualeconomy)。根据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他把一个国家分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回波效应当一个地区开始发展时,由于利润和工资较高,高素质劳动力、资本开始向该地区流动,资源不断累积,导致该地区持续繁荣。而另一个地区则经济发展缓慢,工资和利润较低,高素质劳动力、资本要素不断外流,致使该地区更加落后。扩散效应当发达地区发展到较高程度时,资本利润率开始下降,工资和地租上涨,导致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而欠发达地区则因工资较低,资本收益率高,而逐渐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流入,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米尔达尔用劳动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来解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开始增大,然后缩小过程。扩大过程被称为回波效应,缩小过程被称为扩散过程。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米尔达尔运用因果循环累积原理,运用回波效应刻画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过程,又运用扩散效应描述了地区间平衡发展过程,从而构建了一个国家区域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的整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完全是一个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过程,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政府为了鼓励某个地区发展,给予该地区倾斜式优惠政策,促使该地区加快发展,而其他地区发展依然缓慢,回波效应越来越大,导致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在发展后期,政府对不发达地区实施支持政策,如转移支付加税收优惠,使扩散效应发挥作用,导致人口和资本等要素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加速不发达地区发展。米尔达尔理论是对新古典主义均衡原理的否定。经济发展是个不平衡过程,而且具有循环累积性质,而不是新古典理论所说的像钟摆一样的均衡过程。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总结与评论二、增长极理论1955年,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一文中正式提出“增长极”(growthpole)概念,他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佩鲁在阐述推进型企业时,引入了“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complex)的概念。产业综合体中的重心是推进型企业,该企业在规模扩大时,由于各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投入—产出关系,能带动其他企业的销售和经济增长。产业综合体在地域上集中起来,就产生了具有巨大增长能力的增长极。一是创新和示范效应二是规模效应三是外在经济四是集聚经济增长极从四个方面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产生了强有力的吸引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优点增长极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现成地、完全地将它作为制定地区发展战略的依据,必须结合其他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来运用。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要评论增长极理论和地理上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都属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强调的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增长战略,而地理上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更多地强调地区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趋势。实际上,这两种理论都是对发展初级阶段平衡发展主张的否定。按两者的主张,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必须首先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那些有优势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建立若干个增长极或增长中心,在增长极中创建一个或多个推进型企业,以促进这些地区的飞速发展。等到这些增长极和增长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逐渐向外围地区和其他不发达地区扩散,最后达到所有地区较为平衡的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三、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一个地区的梯级是由产业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决定的。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是由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那么该地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部门是由那些处在产业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部门所组成,则该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局面,它就属于低梯度地区。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蛙跳式地向其他广大地区扩展。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衰退阶段工业生产中出现的重要新兴部门与新产品一般都发源于地区发展梯度图上一些高峰的尖端,这往往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别是这些城市密集带中少数科技力量强、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城市随着一个工业部门或一种工业产品的生产由创新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只要产品符合国内外生产发展或生活的需要,销路就可以迅速扩大。这时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较完备的城市就会把这些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生产接收过来经过长期生产,产品已经由成熟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它们的生产由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成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完全不可能享受垄断价格。这时,技术和产业由发达地区向第三、第四梯级地区转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梯度转移是有序的,即产业和技术按照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和衰退阶段顺次转移的,这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各种内在因素决定的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那些创新能力弱的地区发展水平低,前者主要负责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一旦产品研制出来了,其大批生产可以转移到次级梯度地区。这也比较符合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发展实践中也得到证明。该理论像增长极理论一样只是强调扩散效应,忽视了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其实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在发挥作用,产品和技术不仅很难转移到梯度低的地区,反而是低梯度地区的资金、劳动等被高梯度地区所虹吸,导致区域不平衡进一步恶化。评价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四、空间经济理论(一)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空间经济学(spatial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空间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及其合作者。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来自古典和新古典的区位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市场接近效应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市场拥挤效应在企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下降,它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分散,称之为扩散力,也叫离心力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构建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在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合写的《空间经济: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经典著作中主要讨论了三种模型:区域模型、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模型。(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地区的经济稳定性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四)简要评论空间经济学的“新”就新在它把空间因素融合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或者说运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各种含有空间因素的理论模型,使得各种与区位和空间有关的理论融合到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模型的假定过于严格,而且不容易实证。要把其理论观点运用到现实的经济分析,用于政策的制定,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空间经济学吸收了循环累积因果循环关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对发展经济学中区域发展理论的一种丰富和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这种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各省份的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这种平衡发展战略违背了经济规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区域发展战略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实施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以沿海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来带动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施的,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比较严重。以地区GDP、人均GDP和人口密度三个指标来说明。发现东部沿海地区GDP增长率、GDP所占份额和人口密度在上升,而西部地区相应下降。但是,这种不平衡状况在2005年之后有所扭转,中西部地区增长加速,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地区GDP人均GDP人口密度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用三个指标来说明
人均GDP(元)
人均GDP增长率(%)年份地区1978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1978—19901991—20052006—20151978—2015与全国之差东北
地区5648991223172625653807646484796.677.867.827.6-0.94北部
沿海4361612220336265783841589911012414.469.341.878.870.33东部
沿海6061053138426123953677710032139217.1211.177.468.840.3南部
沿海337716121322523340527476011054911.2710.297.189.761.22黄河
中游278514684100315462848529170697.809.979.529.140.6长江
中游28552370498714992390454866847.838.4910.838.90.36西南
地区23940659689712842001377657236.108.4111.088.960.42西北
地区346552755100015202380403655396.707.968.817.78-0.76全国381669904152021943384549279047.469.208.858.540表10-2中国八大地区人均GDP及其增长率情况(1978—2015年)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地区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增加数东北地区109.52117.96125.02129.89133.47135.25137.10137.7228.20北部沿海370.29403.32445.12463.45481.11497.99537.46560.63190.34东部沿海506.95543.78583.10605.31632.47651.64737.98754.26247.31南部沿海237.01266.45296.22334.30378.81399.71440.82459.01222.00黄河中游82.2990.7399.42104.96109.50112.29111.03113.1830.89长江中游250.46273.63298.53315.64325.89335.01320.68330.4079.94西南地区74.0280.1786.4891.0294.2093.6792.3295.2421.22西北地区13.3614.8016.4117.7919.1420.0720.6921.658.29资料来源: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计算所得表10-3中国八大地区人口密度及其变化(1978—2015年)(单位:人/平方公里)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我国区域发展的趋势第一,从总体增长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南部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增长最快。分四大区域看,东部发展比中部快,中部比西部快,西部比东北快,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下降趋势。第二,从分地区增长率变化趋势看,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呈前高后低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刚好相反,呈现先低后高态势。第三,从人口密度来看,总体人口密度增加,但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增加最快,西部人口密度提升较慢。(二)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初期米尔达尔的回波效应发挥作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米尔达尔的扩散效应发挥作用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客观原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分工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戈壁沙漠,高山峻岭,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不便,不太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少;而东部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这些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造成了东部地区更容易发展。按照空间经济学理论,产业向条件更为优越的东部地区聚集。中西部地区资源矿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而东部地区以制造品生产为主,向中、西部输送制成品。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加剧了东中西部区域不平等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矿产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升,这有利于原材料生产地区,这个因素已不是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因素。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政策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速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过程1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倾斜政策。国家最早在东部沿海建立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给予这些地区特别优惠政策,而西部不能享受同样的政策,导致资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聚集。同时外资也大量在东部地区聚集。2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东部国有经济相对比重偏低,而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较高。而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有活力,效率更高,这也使得东部地区发展相对更快。二、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一)以效率优先导向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摒弃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转而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开始把重点转向沿海地区,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沿海地区综合性的优惠政策。这些沿海先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得巨大成功,沿海省份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领头羊。在八九十年代,国家在东部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设立天津滨海新区。这些政策举措使中国建成了三大增长极:珠三角增长极,长三角增长极,环渤海增长极。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二)以缩小差距为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为标志,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实现了第三次转移。以西部大开发为导向的区域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一是政策优惠西部地区的税务安排、企业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都获得了政策上的优惠二是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增大了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财政转移的规模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00年起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投入了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通过“南水北调”等项目重新分配水资源五是给予人才与智力支持出台多份文件促进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并没有出现类似当年在上海和广东快速集聚的效应。在相当程度上,西部大开发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特别是依靠中央政府的投入。西部自身发展的潜力尚有待开发,其市场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等也有待完善。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三)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统筹发展阶段2003年为时间节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始转到统筹兼顾第二节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开发,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地区协调互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200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文件,提出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将东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品牌宣传广告投放协议
- 电器安装合同(2篇)
- 搭乘货车免责协议书(2篇)
- 合伙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劳动合同服务期限规定
- 厨具设备供应商招标要求
- 铝合金轻量化购销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体育场馆设施改造合同
- 有机肥料购销合同
- 啤酒节赞助协议书
- 16G362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详细书签)图集
- 安装充电桩施工方案
- 2025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高考考前提分物理仿真卷含解析
- TDACS 001.1-2024 现代奶业评价 奶牛场定级与评价
- 石油钻采设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应急柴油发电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上海2024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偏差行为、卓越一生3.0版
- 小班建构指南领域目标
- 大学会计生涯发展展示
- (正式版)YBT 6163-2024 预应力混凝土用耐蚀螺纹钢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