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_第1页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_第2页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_第3页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_第4页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些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出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概念解析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极”的载体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经济)对比变化直接原因:各国的外交政策世界格局

变化原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认识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国际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和认识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背景:(2)形成过程:(3)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1)欧共体:(2)日本:(3)中国:(4)不结盟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1)苏联解体:(2)西方三足鼎立(美、日、西欧):(3)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曾经的盟友,正义的象征请思考: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冷战的背景)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框架3、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根本2、美苏势均力敌----基础雅尔塔体制1、概念: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基础:美苏实力相等3、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确立了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

思考: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1943年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苏英美2、美苏两国战后实力的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美国独占鳌头控制操纵联合国经济:政治:军事:苏联空前强大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地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1784~1865)3、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根本原因)的冲突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联合的基础消失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冷战”一词是美国人的发明,它是指“二战”后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苏联、遏制社会主义的政策。它既不能被称为战争,因为它争而不战;也不能被称为和平,因为它既不和也不平。于是,有人称之为“战争与和平的私生子”。

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什么是“冷战”?表面“冷”——没有硝烟炮火,枪林弹雨的直接行动实质“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激烈的对抗和较量冷战(COLDWAR)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2、冷战的原因:A、美国为什么要“战”?(遏制苏联)B、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②国家利益的冲突:视苏为其称霸最大障碍(根本)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二、今朝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对峙形式:冷战相对于“热战”,是一种进步【高考真题】(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此题应该选择D。(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2013年福建)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DD二、今日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和平砥柱》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材料中的铁幕指什么?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二、今日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2、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指资本主义国家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开反共反苏,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全球扩张苏联及其东欧共产党武装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马歇尔提到的“援助”是什么?思考:美国想通过“彻底治疗”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实现称霸战略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苏联及其盟国方面美国及其盟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3)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49)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1947,9)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1955)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冷战表现)“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⑴

“经济健全的常态”是指什么?美国为实现“彻底治疗”开出的药方是什么?⑵美国是慈善家吗?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想达到什么目的?“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没有进步作用?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马歇尔计划。“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不是。目的:直接目的: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政局;根本目的: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实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区别:杜鲁门主义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联系: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霸权地位。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手段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实质都是冷战的主要政策,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大规模运用联系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探究:如何理解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1.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2.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典型例题】(2010·广东江门第一次高考模拟)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解析:A,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典型例题】(2010·山东临沂高一模块考试)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

B.北约成立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华约成立解析: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的华约成立。(2014年山东文综)2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2014年福建文综)22.如果要给图9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从欧共体到欧盟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AC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B.宣告“冷战”开始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C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D.尼克松宣言B【例4】两极对峙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突出特征。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①古巴导弹危机②柏林墙的修建③欧洲共同体成立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例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答案:C、BCB(2012年全国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2014年浙江卷)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B.1946年的联合国C.1949年的北约D.1967年的欧共体CC(一)消极影响:三、两极格局的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1)德国分裂:(2)朝鲜分裂:◆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西德的产生它只是一堵墙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1、全面冷战: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典型例题】(2010·聊城高考模拟一)二战后至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B.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外性C.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D.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解析:D,二战之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使得欧洲出现于分裂:东欧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西欧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1950—1953年)

朝鲜分裂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朝鲜战争).——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里利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2、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威胁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三、两极格局的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1)德国分裂:(2)朝鲜分裂:(一)消极影响:原子弹:美国1945年,苏联1949年。洲际轰炸机:美国1948年,苏联1955年。热核炸弹:美国1952年,苏联1953年。洲际弹道导弹(ICBM):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人造卫星: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照相侦察卫星:美国1959年,苏联1962年。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SLBM):美国1960年,苏联1968年。多弹头导弹(MRV):美国1966年,苏联1968年。反弹道导弹(ABM):苏联1968年,美国1972年。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美国1970年,苏联1975年。远程巡航导弹:美国1982年,苏联1984年。新型战略轰炸机:美国1985年,苏联1987年。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美苏军备竞赛2、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威胁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冷战古巴导弹危机(美洲)三、两极格局的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1)德国分裂:(2)朝鲜分裂:(一)消极影响: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答美国记者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美国人裤子里的刺猬”: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这次被命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将导弹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

(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优势在美国方面2、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威胁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冷战古巴导弹危机(美洲)热战朝鲜战争(亚洲)越南战争(亚洲)三、两极格局的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1)德国分裂:(2)朝鲜分裂:(一)消极影响:【高考真题】(2010·海南单科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解析:C,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1)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严重恶化的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导致一些国家分裂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2)积极影响:①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互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等开始形成⑤军事竞赛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总体形势:“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三、两极格局的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合作探究】:如何理解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1)所谓“雅尔塔体制”(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在实力均势基础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2)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两极格局的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对立和斗争3美苏作为双方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4这一格局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告终。2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美苏两国两分天下【合作探究】: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情况:⑴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⑵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植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⑶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⑷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雅尔塔体系确立美国冷战苏联对抗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经互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