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寻根问祖传承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源。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对传承和弘扬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传承,血脉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承。目录姓氏与姓名中华家谱孟氏家谱一、姓氏与姓名
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我国姓氏丰富,表明历史悠久。姓氏中反映了历史。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或底为姓,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虞舜姓姚、黄帝姓姬、神农姓姜、还有赢)。1、姓氏的起源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特定的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是一种族号,用来区别婚姻(《左传》“男女同性,其生不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又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姓的分支为氏,也就是说在姓里面又分出很多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主要是用来明贵贱的。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受封国名为氏,以居地为氏,以官职为氏,以职业为氏,以祖先字号为氏。氏的出现使人类历史的脚步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汉魏时,则通谓之姓。《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2、姓氏来源①、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②、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③、以乡、亭之名为姓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④、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⑤、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⑥、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⑦、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⑧、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⑨、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⑩以祖先的祖号或庙号为姓氏。如尧的族号是唐,他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周朝文王、武王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⑪、以数字为姓氏。如伍、陆、万等。⑫、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⑬、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3、姓氏的创建⑴创始人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⑵、现代统计
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孟姓人口有330.2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4%: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23813个姓氏。全部姓氏均来自于历代姓氏专著、古今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近代人口普查资料。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个,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约各占一半。“一”姓笔画最少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在不断变化,如复姓的截音,把公孙截成姓公姓孙,孟孙截成姓孙姓孟。现在,孩子也有选取姓氏的自由,子女随父姓不是法定的。我国一些主要姓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左右。⑶、《百家姓》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丰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戌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逢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菱隆
师巩厍聂
晃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司徒司空
百家姓终
4、名、字、号①、名: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②、字: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选来宾取字。
③、名和字的关系:
–同义近义:屈原,名平;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颜回,字子渊……
–反义:曾点;字皙。
–来源于典故:赵云,字子龙;于谦,字廷益。
④、古代尊对卑称名,卑自称名,卑对尊或平辈称字。
⑤、名、字连称,可按(姓)字名顺序:百里孟明视
⑥、别号(亦称别字)是名、字以外的别称,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靖节先生
⑦、后来有人认为称人名字号均不尊,故称官爵,称籍贯。⑧、谥号: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据他们生平行为给的一个称号。
–表扬的:文、武、景、惠、昭、康、成、穆……
–批评的:灵、厉、炀……
–同情的:哀、闵、怀……
二、中华家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统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人群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人群”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象征。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人群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集。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把“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1、家谱意义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2、历史起源
①、起源。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②、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
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③、体例分类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
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
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3、家谱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①、世系表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
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②、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
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③、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④、艺文著述“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⑤、家谱图像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
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4、家谱作用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三、孟氏家谱1.出自姬姓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其善守祖业。①、孟姓起源(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庆父以后世系如下: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孟文子庆父之孙,他处事谨慎小心,《国语·鲁语》载,鲁文公曾想迁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绝了,时人称孟文子时,庆父之后离开公开始受封得氏,别立一族,成为鲁国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献子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现,襄公初年还曾一度执掌鲁政;孟献子以俭朴闻名于当时,而且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开后世养士之先例。由于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时孟氏家族势力大振,鲁公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到孟武伯时,孟氏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称,但却为人傲慢无礼,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关记载便逐渐从文献中消失。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了成地。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鲁国的根据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邹国的孟轲即其后代。孟轲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2.亦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3.出自少数民族。金时女真族抹捻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②、历代孟氏家谱
1.关于家谱。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宗族或家族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现在传世的孟氏家谱主要有:孟继告(娘)在道光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道光谱)、孟广均在同治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同治谱)及《三迁志》。孟氏家谱由来已久。六朝时期,随着谱学的繁盛,孟氏家谱得到编修,但由于战频繁,族谱屡遭破坏。传至孟子四十四代孟公济时,正当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举入侵,山东地区动荡不安,孟公济就带妻子躲避到东山一带,走时将家谱藏到了房屋的墙壁中。后来,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推荐给朝廷,得到官职,专主祭祀孟子。元丰六年(1083年)孟宁重修故宅,在墙壁里得到公济所藏的家谱,但由于时间太久,加上虫咬鼠啃,家谱已经破败不堪。孟宁就博览群书,参照自己的见闻,把家谱重新加以编排,撰成一部完整的家谱。作为圣人的后代,其传承过程一直严格地遵守着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奉祀远祖,其余为小宗,内部管理也相对严格。孟子后裔修宗谱、制族训、立家法,以对族人进行约束和统理,使家族管理表现得谨严而且有序。
2.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2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孟氏宗谱,见于文字记载的有:1.四十四代孟公济以前的族谱。“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至四十四代公济,值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携妻子避匿东山,藏族谱于屋壁而去,时莫有知者。
逮元丰六年,(1083年)家人拆毁古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蚀蠢之余,详细辨认,历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遗,事迹有详有略,姑缀辑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以上是四十五代中兴祖的记载,这是存诸后世的一般说法。2.宋元丰七年(1084年),由四十五代孟宁纂修族谱。3.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子四十八代孙,邹县令孟润依元丰谱所续族谱。4.元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的族谱。5.明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6.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倡修的族谱。7.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续修较完整的族谱。并于(1722年)重校《三迁志》8.清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翰博孟继娘续修的族谱。9.清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翰博孟广均续修的族谱。(1835年)孟广均重篡《三迁志》
前述有文献记载的九种孟氏族谱,仍然不可能是完全的目录,从年代上看,明初的二百多年没有续修的记载,但事实上不能二百年内没有续修。另外天启谱至康熙谱,康熙谱至道光谱,都间隔百年时间,按“三十年小修,五十年大修”的惯例,也嫌间隔时间太长。但就以上所记九种族谱,也多数亡佚,目前可见的唯最后的道光谱与同治谱两种,分别介绍于下:道光谱称《孟子世家谱》六册十四卷。卷首有孟继娘所作的《序》,并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修谱:时的旧序。此外还有职名、凡例、目录(附字数)、修谱事宜、姓源、捐资数目、支销、嫡裔考、嫡裔相承图等。以下始祖至四十四代为第一卷,四十五代中兴祖至分派分户为第二卷。以下的十二卷分叙十一派、二十户世系及人丁。
同治谱是道光谱的续修本,所以也叫《孟子世家谱》六册、十五卷,由七十代翰博孟广均作序,并收录五篇旧序,编排次序与道光谱大致相同。从道光、同治两次续谱看,孟氏修谱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密的组织,道光年间修谱,由六十九代翰博孟继娘出告示通告孟氏族众,人谱现丁每人捐银一钱五分,折钱一百五十文,作为修谱的开支。分派修谱职务,职名如鉴定、监修、司编、誊录、校阅、稽查等均载人谱册、如道光谱鉴定为六十九代翰博孟继熄,司编有孟兴灿等七人,稽察有应袭翰博孟广均。同治谱由七十代翰博孟广均鉴定,监修为族长孟兴凰和举事孟继元,司编有孟传琦等人。督察为应袭翰博孟昭铨。修谱的《凡例》及《修谱事宜》,主要的为杜绝假冒而规定义子、赘婿、甥承舅嗣、侄奉姑嗣、既娶再醮妇带来之子,一概不许入谱;出家僧道不许入谱;不孝不悌及曾经犯法或流人下贱厮役之人不许入谱。为实现这些规定,要求户头将所管户内户丁如实造册汇报,有劣迹的也要如实陈报,徙居外地的要注明何代何人徙居何地。以上如有违犯,要追究有关办事人员的责任。谱册编成后,印数有定额,如道光谱印63部,其中告庙、宗府存查、族长交代、举事交待各一部。二十户的户头、户举交待谱20部、谱馆执事人员领谱39部。同治谱共印45部,发放方法如前。领谱人记入谱中并盖章以示负责。谱册领新交旧,并在监督人员监督下将旧谱及谱版销毁。这是过去的旧谱失传的主要原因。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3.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
金大安三年(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1267年)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虫血儿)元年(1314年)所立。《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顺二年(1331年)立。《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立。洪武六年(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宗派之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JAVA程序调试技巧试题及答案
- 小学一年级体育下册教案
- 贸易自由化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高效C语言学习资源分享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的逻辑审视与反思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算法分析试题及答案
- 逻辑思维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经济法考试备考中的心理调适与准备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的前景与机遇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一级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六项机制”右江模式经验分享
- 《在竞争中双赢》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大学
-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宣贯
- MOOC 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东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小学体育篮球规则课件
- 如何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中医养生五脏
- 2024山东省新高考志愿规划
- 篮球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