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建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约BC2070年—BC476年BC221年—AD1912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形成发展完善强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夏朝政治的形成

1.夏朝的建立(禹传子启)

2.基本特点:禅让——世袭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建立奴隶制国家机器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商朝的政治形式1.商朝的兴和亡:商汤灭夏(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结束)(殷墟——甲骨文——人牲)2.商朝政治的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②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最早分封的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巩固奴隶制贵族的统治享有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军赋、力役、朝贡、朝觐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消极: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后来出现强 国兼并弱国的割据混战局面。春秋时诸侯争霸名存实亡战国时在兼并战争中走向崩溃秦朝:用郡县制所代替。鲁、齐、燕、卫、宋、晋等子弟(姬姓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目的:权利:义务:作用:解体:诸侯国:分封的对象: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解体表现:提示: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很多王朝在初建过程中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的王侯。(1)概念: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3.西周的宗法制(2)特点:血缘与政治结合;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大宗、小宗体系;等级森严。(3)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维护等级秩序和贵族的特权,以保证统治的稳定。保证分封制和王权巩固。(4)实质:

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5)影响:对当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对封建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级观念,重视人情)。对后世: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祭黄帝陵,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等),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代民主、法制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等。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贫民奴隶西周宗法制示意图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核心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4.西周的礼乐制

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祀、宴请等,制定一些规则和礼仪,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西周的选官制:世官制。即实行贵族世袭的“史卿世禄”制(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规则;周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1)世袭制度。 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的世袭权利等。(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C习题练习巩固: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3.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AD习题4.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王位世袭

B.等级森严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中央高度集权5、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A、功臣B、殷降族C、同姓亲族D、殷商旧族D习题C6、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稳定社会,巩固统治。(3分)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或是独特的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高考真题:1.(08广东)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2.(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BA习题

3.(2013全国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习题4、(2013山东)《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5、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B习题C6、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C习题7、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8、(2013广东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C习题B9、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0、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C习题B第二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2)基本内容: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分散的自然经济)(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3)基本特征:(4)原因: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从决策到立法、司法、行政、官员任免等独断随意、借助神权、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5)基本矛盾: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发展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消极: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控制思想,阻碍进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8)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基本线索:萌芽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强化并衰落:明清。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1)萌芽——战国: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秦统一的条件:大国兼并局部统一民族融合趋势人民厌战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嬴政的个人才能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000万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人民共同愿望。(2)确立:秦朝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③郡县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关系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配合、牵制郡→县→乡→里④制定法律秦律目的: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央官制三公诸卿军务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百官之首全国政务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郡县制中央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道郡县制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分掌行政、兵事和监察职责有何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集中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步练习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疆域的拓展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统治阶级的权欲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5、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A、以什伍为基层单位B、职位由朝廷任免而非世袭C、以编户为基层单位D、直接接受朝廷命令和监督6、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加强监察地方)(3)发展演变:1、汉中央:地方思想: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郡国并行制目的:加强对地方控制影响:“王国问题”解决:酎金夺爵

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两汉的内外朝相权一分为二7、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制度D、独尊儒术8、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9、东汉末年,规定刺史可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兵权。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引发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B、缓和了宦官外戚之祸C、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10、“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C、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3)发展演变:2、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门下尚书关系及作用分工合作,牵制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决策)(审议)(执行)地方州县两级道、州、县三级藩镇制度(隋)(唐)(3)发展演变:3、宋地方中央设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杯酒释兵权收精兵

选编禁军(强干弱枝)削实权文臣任知州,通判监督制钱谷

转运使(消除割据物质基础)路、州、县三级制(最高行政机构)(最高军政机构)(财权)(行政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史料宋代的各级地方机构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3)发展演变:4、元中书省中央地方:行省制

(下设路府或州县)枢密院宣政院(最高行政机构,行使相权)(最高军事机构)(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3)发展演变5、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的创立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胡惟庸案1380)(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

(确立内阁制度)明仁宗始

(权力渐重)要区分“票拟”与“批红”(3)发展演变6、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的设置军机处设置(清初最高权力机构,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时期)设置特点影响(雍正用兵西北)(简、速、密)(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地方行政中央机构皇帝封建社会:层层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地方分权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推恩令酎金夺爵宋中央集权皇权与相权君权加强,相权削弱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废除宰相制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称号皇位世袭皇权至上11、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12、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13、汉朝、宋朝、明朝官职的相似之处包括①以考试办法选举官吏②推行监察制度③加强皇权④分散地方官职权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③1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建立起“中朝”B、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的差异主要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B15、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17、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D、清初设立军机处18、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下列更全面地反映了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特点的是①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内阁的设立③军机处的设置④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9、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世袭皇帝任免和调用皇帝任免和调用拥有封地和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演变(负责监察的官吏和机构)(1)秦朝:中央:地方:(2)汉朝: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目的是什么?)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3)唐朝御史台;宋的提点刑狱司是专管刑狱的官员(4)元朝:人命重案交御史台(5)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统治(6)清朝:都察院: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财务审计于一体密折制: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的监察和控制2.评价(必修一P14)——效能有限(原因?)(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官吏任免制度】

汉朝之前:世官制→军功授爵。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胃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B、军功授爵: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依据:才能、品德。依据:门第。依据:考试成绩。积极作用:

A、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B、保证了官员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选官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阻碍社会进步。1、(2011年山东省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C体验高考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C3、(2011年广东省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D4、(2012高考山东)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5、D6、(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D7、(2009年上海高考)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D8、(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特点:汉至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但尚未走向极端。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日益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归纳总结】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方面: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③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注重选拔官吏: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5、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1、(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体验高考C2、(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B3、(2008年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A4、(08广东文科基础)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C5、(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A6、(08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AC7、(09山东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8.(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A9.(2013重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B10.(2013年山东)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A11、(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C12、(2011年四川省文综)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13、(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C14、(2008年江苏高考)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A15、(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B16、(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B17、(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18、(2010高考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