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张辉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电话mail:nk94zhang@资料来源:相关资料整理234511800年代后期–
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1950年代和60年代–
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成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
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的发达国家与其相邻的韩国及台湾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1980年代后期–
低成本制造基地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等国家转移1990年代–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基地2345历史上制造基地的转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各行各业制造基地逐渐东移,中国正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基地1全球化的世界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
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1
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结构转型2
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方向3主讲内容:1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增长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37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71%以上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保持9%以上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人口过亿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曾经出过二十多年(包括三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景气,即1954年12月至1957年6月的“神武景气”、自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的“岩户景气”和1965年11月至1970年7月的“伊弉诺景气”;两次短期景气,即1962年10月至1964年10月的“奥林匹克景气”、1971年12月至1973年11月的“列岛改造热”)。(一)增长年份GDP指数上年=100年份GDP指数上年=100年份GDP指数上年=1001979107.61992114.22005111.41980107.81993113.92006112.71981105.119941132007114.2198210919951112008109.71983110.81996109.92009109.41984115.21997109.22010110.61985113.41998107.82011109.51986108.91999107.72012107.91987111.72000108.52013107.81988111.22001108.32014107.31989104.22002109.12015106.91990103.92003110.01991109.32004110.12015年为1978年的倍数30.27年均经济增长率(%)9.71表1:1978-2015年中国GDP指数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1966年至1970年,年均增长11.1%;新加坡:1966年至1973年,年均增长12.5%;香港:1961年至1965年,年均增长13.0%;
中国:第一次:1992年至1996年,年均增长12.4%;
第二次: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0.8%。表3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对比情况[1]国家GDP(亿美元)各国GDP占世界GDP比重(%)中国GDP为各国GDP比率(%)199020002010199020002010199020002010中国356911985603971.63.79.22///美国575729764814964326.430.522.856.212.340.36日本30183466745495413.814.68.3911.825.7109.90德国1714519002341227.95.95.2120.863.1177.00法国1244513280264705.74.14.0428.790.2228.17英国995914509240794.64.53.6835.882.6250.83意大利1133410973212675.23.43.2531.5109.2283.99巴西46206447220942.12.03.3777.3185.9273.36俄罗斯51682597152492.40.82.3369.1461.5396.07印度31754602170851.51.42.61112.4260.4353.51世界218133320019654892/////
[1]
资料来源:1990年、2000年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2010》,2010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表4
1990年、2000年和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对比情况[1][1]
资料来源:1990年、2000年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2010》,2015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国家GDP(亿美元)各国GDP中国GDP各国GDP增长率(%)各国通货膨胀(%)占世界GDP比重(%)为各国GDP比率(%)19902000201519902000201519902000201520152015中国356911985108664.41.63.714.8///6.91.44美国575729764817947026.430.524.446.212.360.552.430.12日本301834667441232.5813.814.65.6111.825.7263.540.470.79德国171451900233557.727.95.94.5720.863.1323.811.690.23法国124451328024216.825.74.13.328.790.2448.711.160.04英国99591450928487.554.64.53.8835.882.6381.452.330.05意大利113341097318147.635.23.42.4731.5109.2598.780.760.04巴西4620644717747.252.122.4277.3185.9612.29-3.859.03俄罗斯5168259713260.152.40.81.8169.1461.5819.48-3.7315.53印度3175460220735.431.51.42.82112.4260.4524.057.575.87世界218133320019734336.4//////2.471.44“出乎预期”的中国经济增长
“错误”的预期:
1983年世界银行发表的第一份《社会主义中国》报告曾预测: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4%-5%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5%-6%198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第二份《中国:长期的发展问题与选择》报告预测:
1981年至2000年,5.4%-6.6%。
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7%。1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1978~1987年,9年间,翻一番;1987~1996年,9年间,翻一番;提前4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翻一番时间比较:英国:1780~1838年,58年;美国:1839~1886年,47年;日本:1885~1919年,34年;韩国:1966~1977年,11年。中国经济:百年视野1949—2009—2049
60年40年1949年到2049年,是中国重新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强国富民(进入发达国家行列)。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战乱的百年。1749年(清乾隆14年)到1840年(道光20年)。是中国由盛到衰的百年。表5
1978年以来我国增长占世界比重变动情况(单位:%)[1]年份GDP人均GDP年份GDP人均GDP年份GDP人均GDP19781.747.8019921.677.8420065.3426.8919791.798.0419931.728.0620076.1230.9919801.707.6919942.039.5720087.2236.8419811.707.7119952.3911.3120098.4643.4519821.798.1719962.7513.0720109.2047.6219831.979.0219973.0714.64201110.2953.6219842.149.8319983.2915.79201211.3759.6719852.4311.1819993.3716.26201312.4265.6519861.999.2020003.6217.52201413.2570.5319871.597.3620014.0219.59201514.8079.2819881.637.5320024.2520.8219891.728.0120034.2721.0519901.597.4020044.4622.1319911.607.4520054.8124.04表中数据为我国GDP、人均GDP占世界GDP比重表6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比较[1]排名国家人均GDP(美元)排名国家人均GDP(美元)9
美国4638167
哈萨克斯坦701911
澳大利亚4557868
马来西亚689715
法国4274775
南非582416
德国4087595
泰国394017
日本39731100
中国367821
意大利35435116
埃及245022
英国35334119
印度尼西亚232923
西班牙35435124
菲律宾174638
韩国17074135
尼日利亚114250
波兰11288139
越南106058
土耳其8723141
印度103160
俄罗斯8694142
巴基斯坦101761
巴西8220158
孟加拉国57464
罗马尼亚7542
[1]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名含地区表7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比较[1]排名国家人均GDP(美元)排名国家人均GDP(美元)5
美国5580569
罗马尼亚89069
澳大利亚5096270
巴西867013
英国4377172
中国799018
德国4099788
泰国574220
法国3767590
南非569524
日本32486113
埃及374025
意大利29867115
印度尼西亚336228
韩国27195123
菲律宾285829
西班牙25865126
尼日利亚274354
波兰12495131
越南208860
哈萨克斯坦9796140
印度161761
马来西亚9557142
巴基斯坦145062
土耳其9437150
孟加拉国128765
俄罗斯9055[1]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名含地区
图1:经济增长率(1978~2013):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奥肯法则奥肯法则指的是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奥肯根据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数据得出结论,美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降低0.3个百分点,这就是奥肯法则增长的需求动力年份消费投资出口年份消费投资出口200149.064.0-13.0200844.253.22.6200255.639.84.6200956.186.5-42.6200335.470.0-5.4201044.966.3-11.2200442.661.6-4.2201161.946.2-8.1200554.433.112.5201254.943.41.7200642.042.915.1201347.055.3-2.3200745.344.110.6201448.846.94.3表8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1]
国内消费不足,只能依靠外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呈强势增长态势,但这是以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进一步降低了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同样导致投资与需求的失衡。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6%以上,2009年高达近10年最高点:86.5%。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2%的合理水平。自2010年以后,有所下降,但是仍很高。[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增长的福利分享年份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199813.70.617.568.1199913.80.618.667.1200014.30.519.965.5200114.80.321.163.8200213.31.020.565.2200313.32.221.862.7200420.90.920.457.8200519.40.720.559.4200617.60.922.858.7200717.41.124.157.5200818.81.123.756.4200918.91.123.956.1201017.93.318.460.4201116.83.219.260.8表91998-2011年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1][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二)就业表10
1990年-2014年部分省份城镇登记失业率比较[1]
[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1990200520082011201220132014北京0.42.11.81.41.31.21.3天津2.73.73.63.63.63.63.5河北1.13.943.83.73.73.6辽宁2.25.63.93.73.63.43.4上海1.5/4.23.53.14.04.1江苏2.43.63.33.23.13.03.0浙江2.23.73.53.133.03.0福建2.643.93.73.63.63.5山东3.23.33.73.43.33.23.3广东2.22.62.62.52.52.42.4(三)物价图21979-2012年中国GDP指数与GDP平减指数比较[1]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较大通货膨胀的高点分别发生在1985年、1988年和1994年,所对应的CPI分别为109.3、118.8和124.1,前两次通货膨胀主要和价格改制改革有关,第三次则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有关。2008年发生的通货膨胀,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四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当年2月CPI达到108.7后,逐渐回落趋于稳定。[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到。(三)物价从图3中可以发现,CPI的峰值水平仅为105.4(2011年3月),相比于上世纪的三次较大通货膨胀,属于相对稳定时期;然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遥遥领先于CPI水平,这也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的重要原因。当前这一轮通货膨胀,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后以信贷投放为主的市场流动性的过快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图32009年1月以来中国CPI月度走势[1]
[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到。表11
2010年1-6月主要国家和地区CPI同比涨幅(%)[1]月份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2010/12.61.0-1.31.516.28.04.42010/22.10.9-1.12.714.97.24.82010/32.31.4-1.12.414.96.55.32010/42.21.5-1.22.813.36.05.52010/52.01.6-0.93.113.96.05.32010/61.11.4-0.72.913.75.84.8
从全球来看,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各国协力反危机后普遍面临的问题。表9列示了2010年1-6月主要国家和地区CPI同比涨幅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在这一轮全球通胀中,中国CPI上涨幅度略高于发达国家,但与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显然要温和的多。
[1]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2》。(三)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通货膨胀率失业率0(四)国际收支表121982年、2000年和2012年世界主要国家商品和劳务贸易总额对比情况[1]
国家贸易总额(亿美元)各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中国贸易总额为各国贸易总额比率(%)198220002012198220002012198220002012中国442.75302.5386691.03.410.5///美国5738.525210.33882712.916.010.57.721.099.6日本3138.19884.1168447.06.34.614.153.6229.6德国3994.412496.6257459.07.97.011.142.4150.2英国2465.78387.5114885.55.33.118.063.2336.6法国2661.07394.7124286.04.73.416.671.7311.1意大利1870.55835.598614.23.72.723.790.9392.1印度296.81330.078260.70.82.1149.2398.7494.1巴西467.71370.347591.00.91.394.7387.0812.5俄罗斯/1756.986470.01.12.3/301.8447.2世界44597.3157691.4368900////3.410.5
[1]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3》。表131982-2012年部分年度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1]年份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印度巴西俄罗斯世界198215.117.959.528.950.146.245.315.223.4/40.4199026.719.858.220.549.545.538.616.712.5/39.4200044.225.765.621.256.755.553.028.821.367.749.4200772.528.987.334.955.154.958.6/26.152.460.8200949.824.577.226.157.047.748.653.622.648.754.1201054.225.276.725.057.848.548.443.321.449.149.7201246.324.828.325.747.647.249.021.142.942.551.4
1982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15.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贸易依存度日趋提高,2002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进一步达到72.5%的高位水平。近年来,一方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扭转,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为49.8%,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4.1%),与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新兴经济体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1]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3》。表141982-2013年部分年度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差额(亿美元)[1]年份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误差与遗漏198257-174231990120-2861-31200020519105-1192007371873546171642011201722103878-35020121931-168-966-798201318283262-4314-776
[1]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3》。(四)国际收支产业结构:根据统计公报,我国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44.6%提升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43.9%),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上升为48.2%,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42.6%)进一步拉开差距。区域结构:从GDP总量上看,改革开放之初东、中、西和东北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43.56%、21.57%、20.88%和13.98%,2006年东部所占比重达到峰值55.50%,同期中、西和东北则下降到18.67%、17.33%和8.5%;之后东部则逐渐降低,2014年东、中、西和东北所占比重则分别为51.16%、20.27%、20.18%和8.40%。城乡结构:197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57,1985年为最低1.86,之后一路攀高,2009年达到新高3.33,之后则逐步降低,2014年已降低到2.75。2我国中长期发展的结构转型经济发展阶段论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钱纳里六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949-2014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单位:万吨
①亿千瓦小时。②亿米。③万台工业产品1978年2014年产量位次产量位次钢31785822311煤6180033874001原油104058211434发电量①25667564962水泥652442492071化肥869368771布②11018941电视机③0.48141291根据世界银行对国家收入的分类,1987年,全球共有49个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截止2015年只有中国、赤道几内亚、圭亚那、马尔代夫四个经济体进入了上中等收入行列;19个国家或地区(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加纳、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老挝、莱索托、毛里塔尼亚、缅甸、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共和国、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苏丹、越南、赞比亚)在2015年上升到下中等收入行列;其余26个在2015年仍是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发展水平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012年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1.17481.17692.351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1.01431.46262.4769化学工业121.23441.31742.55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1.13751.09812.2356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1.23001.31602.5460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11.21271.09262.305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31.08801.67382.76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41.04581.24432.2901研究与试验发展业351.00061.07172.0722综合技术服务业361.03031.00262.0329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例。(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一)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015年9月世界互联网公司市值前10强
(单位:十亿美元)谷歌390.5Facebook193.9阿里巴巴165亚马逊149.6腾讯147.6百度73.9eBay63.3普利斯林公司60.5雅虎42.3京东39.5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但是,一般说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为了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不仅可用于判断工业化的进程,还可用于国际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化公式为:(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1]在这里,我们将钱纳里(Chenery,1986)的标准结构模型中的人均收入706美元作为工业化的起点,而将人均收入10584美元作为工业化的终点(原文以1970年美元计算,工业化起点是140美元,而终点是2100美元,本文将它折算成2005年美元;通过美国的CPI数据可知,1970年美元换算成2005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04,本节中所有其它美元数据都以2005年美元计算),在这一时点之后,经济将跨入发达经济阶段(世界银行2005年划分的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的标准是10725美元,与本节10584美元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1]基本指标前工业化阶段(1)工业化实现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中期(3)工业化后期(4)后工业化社会(5)现代化社会(6)农业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服务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1)1964年美元100-200200-400400-800800-15001500-24002400以上(2)1970年美元140-280280-560560-11201120-21002100-33603360以上(3)2005年美元706-14111411-28222822-56455645-1058410584-1693416934以上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A>IA>20%,A<IA<20%,I>SA<10%,I>SA<10%,I<S——3.农业就业人数占比(就业结构)60%以上45%-60%30%-45%10%-30%10%以下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首先,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发现,产业结构高度的演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发达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著地低于1(表15)。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越接近1,表明其离完成工业化的终点越近。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至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二分之一。但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次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快于第一、二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三次产业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表16)。(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表152010年世界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1]
第一次产业的LP1tN第二次产业的LP2tN第三次产业的LP3tN产业结构高度H中国0.1470.4621.0150.666德国6.1494.14516.55613.184法国8.2473.84017.17414.480英国6.5653.82612.34010.503美国11.2265.18316.67114.147新加坡-0.0573.4208.5137.071日本4.1644.12614.82511.669韩国2.0112.8125.9714.718泰国0.1960.5900.8030.633巴西0.3290.3641.1610.904印度尼西亚0.2950.7090.5760.596表161978-2014年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年份第一产业LP第二产业LP第三产业LP产业结构高度年份第一产业LP第二产业LP第三产业LP产业结构高度1978年-0.0150.015-0.095-0.0201997年0.0350.0990.0750.0791979年-0.0070.018-0.112-0.0181998年0.0370.1070.1220.1001980年-0.0080.018-0.118-0.0191999年0.0360.1220.170.1261981年-0.0040.014-0.119-0.0212000年0.0360.1450.220.1581982年-0.0010.014-0.111-0.0182001年0.0390.1620.2840.1941983年0.0030.018-0.102-0.0142002年0.0430.1950.340.2341984年0.0110.022-0.076-0.0062003年0.0480.230.3910.2731985年0.010.025-0.0250.0062004年0.0710.2580.4330.3041986年0.0110.025-0.0160.0092005年0.0840.2880.4980.3481987年0.0140.028-0.0070.0142006年0.0950.3210.6200.4181988年0.0120.029-0.0050.0142007年0.1070.3520.7620.4981989年0.0070.025-0.0040.0112008年0.1190.3860.8430.5521990年0.0070.014-0.037-0.0042009年0.1330.4200.9180.6031991年0.0070.0250.0070.0152010年0.1470.4621.0150.6661992年0.0090.0420.0450.0362011年0.1660.4991.0910.7191993年0.0120.0620.0510.0482012年0.1760.5341.2460.8121994年0.020.0710.0480.0532013年0.2000.5851.2640.8501995年0.0280.0820.0370.0562014年0.2260.6361.2950.8931996年0.0350.090.0410.063美国中国年份/产业1948年1962年2010年2014年第一产业67.2255.74122.897.88第二产业37.3656.13158.6336.22第三产业40.7555.39104.5230.01表17以2009年国际元衡量的单位劳动力产出(千美元)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中国国家统计局从1980到1998年短短19年,按制造业在总出口中的份额来衡量,新加坡从43%上升到了86%,泰国从25%上升到了74%,马来西亚从19%上升到了79%,印度尼西亚更是创造了从2%到45%的神话,中国也从48%上升到了87%;同时,即使东亚那些最早工业化的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十九年期间该比例也基本没有跌破它们在80年代初就达到的90%的高比例水平,始终维持在90-95%之间(Dicken,2003:48)。(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其次,对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高度的水平值(2010),各省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处于第一阶梯;河北、山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1之间,处于第二阶梯;河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处于第三阶梯。从平均的视角(2010)来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除了上海较接近以外,其它地域距离完成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动很大,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表182010年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1]地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总体产业结构高度
上海0.4851.2923.9052.783
北京0.2750.7302.1941.826
天津0.2770.8301.7691.253
江苏0.4400.5892.0051.166
广东0.2120.6721.7861.151
山东0.2550.6811.5110.946
浙江0.3160.4121.6150.931
福建0.3150.5281.5350.908
辽宁0.3470.701.3420.907
河北0.2470.4791.2310.713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1958-2001年日本地价指数1990年为100,1958年为2.91;1964年为11.1;1991年最高为110.4,2001年回落到70.0,其中商业用地地价指数从巅峰的111.5回落到2001年的51.6,居住用地地价指数则从109.7回落到83.5,工业用地地价指数从109.8回落到85.4。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第二个原因就是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这时效率提高如果赶不上成本提高,就会陷入低效益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
第三个原因就是创新力弱,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弱使内需不足,难以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难以有创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使有效投资的机会不足。制度创新不足使市场化竞争严重迟缓,形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不是市场控制的局面。稀缺性资源不按照效益指标分配,一定会导致低效率。大量低效率高增长的泡沫必定酿成社会不公、经济泡沫。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7年9%以上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这一持续高速增长趋势以及这一趋势还能持续多久就值得我们深刻探讨了。克鲁格曼(1994)在他的著名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TheMythofAsia’sMiracle》)就指出,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因此,他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克鲁格曼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国内外众多学者用他的观点来引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并认为东亚经济需要调整增长路径,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他们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经济增长以粗放式地消耗要素和资源为代价,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20世纪80年代,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一直大于50%,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技术进步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基本持平;1998年以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不显著,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代表的市场化的力量已经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相比较而言,我国1998年之前经济增长模式与克鲁格曼(1994)所指出的不可持续的东亚增长模式是比较类似的。不过1998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则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在全要素生产率内部,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净技术进步效应也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关系。由此可见,1998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体现出了其自身的可持续性。从1998年开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中国而言也就已经越来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实现中国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当然,我们研究也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收益将会归零。若干发展和制度的因素还会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既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也表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会持续下去。(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3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内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提高直接税比重。涉及: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二)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二)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绿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治行动。(二)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开放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二)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重点内容4当前宏观发展的一些思考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区域一体化潮流势不可挡宏观经济的产业发展基础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2016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二季度美国经济表现有所回暖,二季度美国经济有所回暖,主要受制造业扩张以及消费改善的影响。但长期来看,美元过度升值、企业投资疲软以及全球经济风险等因素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美国经济增长。欧盟经济继续低迷欧元区2016年一季度GDP季调环比折年增长2.2%,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增长,去年四季度GDP季调环比折年增速上修至1.7%。欧洲主要国家一季度均保持稳健增长。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下滑,QE政策效应减弱,负利率效果难测,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放缓迹象。此次英国“脱欧”事件,将会为欧央行提供继续扩大宽松力度的最好理由,预计欧央行可能会在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方面有所动作。日本经济深陷泥沼一季度经济恢复增长,私人消费大幅提升是其直接原因。但日本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俄罗斯经济有所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13日发表的最新经济报告显示,只要油价不再大幅下跌,俄罗斯经济有望于明年走出衰退阴影,重回增长轨道。(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夜间世界卫星影像—是经济集聚区域,不是国家(二)中国十二五及未来区域一体化势不可挡2010年初国家五大中心城市长江沿线主要港口城市(23个)区域一体化是当前大趋势区域一体化包括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结构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以及人才市场一体化等。通过区域一体化有效促进发展地区的辐射效应。通过辐射效应使得经济、技术、市场利益在空间上向周围扩张,带来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主要体现:(1)产业结构在空间上连续。(2)生产网络在空间上体现产业链的关系。(3)贸易市场的连续(4)人才市场的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与世界城市依据城市国际化职能的“强度”,一般可以将国际城市分为世界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地区国际城市三个层级。世界城市战略模式通过强化区域间合作,建筑多中心网络型战略发展体系,形成功能互补、市场互联、密切互动的城市发展区域网络。(弗里德曼,2005)世界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建设方向是一致的,通过地区经济协作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促进地区间贸易,提高地区间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建设是世界城市的基础。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以纽约、伦敦、东京等为中心的国际大都市或都市绵延区。都市连绵区图4:美国东北海岸大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1942年,法国巴黎大学政治科学学院教授、地理学家戈特曼博士(Jean.Gottman)进行了一次美国之旅,这次旅行在东北海岸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希尔斯补鲁(Hillsbrough)到弗吉尼亚洲的菲尔法克斯(Fairfax)之间。这一城市密集地区的简单旅行,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沿东北海岸大城市的密度,这激发了他关于大都市连绵区理论的思考。那么,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全世界到底存在哪些大都市连绵区呢?1976年戈特曼教授发表论文《世界上的大都市连绵区系统》(Gottmann,1976),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世界上存在的六个大都市连绵区。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连绵区: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2、北美五大湖大都市连绵区:该大都市连绵区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3、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连绵区:该城市群从千叶向西,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4、欧洲西北部大都市连绵区: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因——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所构成。5、以伦敦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区:由伦敦——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包括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构成。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另还包括江苏泰州(苏南部分地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570万。图5:全球六大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数据来源:/wiki/File:MapofEmergingUSMegaregions-zh.png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愿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战略思路形成于2013年,完善于2014年,实施于2015年。首先,该战略是亚洲在全球经济所占份额快速上升的内在诉求,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亚洲1970年占全球GDP为17.03%,2012年则占31.10%,超过欧洲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洲;其次,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关键期,需要平衡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转移之间关系;第三,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初见成效,需要为巨额外汇储备寻找更好的投资渠道;最后,中国正处于区域大国向世界大国转型期,需要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对欧盟(28国家或地区)贸易规模在2000年小于日本,不过中国对欧盟经常项目贸易的顺差额度为448.836亿美元,超过日本的429.030亿美元;2002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为1185.473亿美元,第一次超过日本对欧盟进出口总额(1107.711亿美元)。之后,中国与日本与欧盟的贸易差距进一步拉大,截止2013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额已是日本的51.6倍;中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日本的3.9倍。中国对北美贸易规模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小于日本,但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2000年中国对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经常项目贸易的顺差额度达到了964.598亿美元,第一次超过日本对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经常项目贸易的顺差额度(904.934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北美(美国和加拿大)进出口总额为2083.917亿美元,第一次超过日本对北美(美国和加拿大)进出口总额(1890.308亿美元)。之后,中国与日本与北美的贸易差距进一步拉大,截止2014年中国对北美贸易净出口额已是日本的5.4倍;中国对北美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日本的3.0倍。中国对东南亚七国贸易规模在2000年明显小于日本,不过到2005年中国对东南亚七国经常项目贸易的顺差额度为79.725亿美元,超过日本的71.785亿美元;2007年中国对东南亚七国进出口总额为1721.821亿美元,第一次超过日本对东南亚七国进出口总额(1721.179亿美元)。之后,中国与日本与东南亚七国的贸易差距进一步拉大,截止2013年中国对东南亚七国净出口额已是日本的6.3倍;中国对东南亚七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日本的1.4倍。备注:东南亚七国指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地区国家20102014地区国家20102014中国0.3510.657西亚北非科威特5.2936.484东南亚新加坡3.0783.972卡塔尔5.2036.454马来西亚0.2880.374阿联酋2.9062.907泰国0.253n/a巴林2.042.637菲律宾0.0610.117沙特阿拉伯1.1491.381老挝-0.0080.02阿曼0.9150.898柬埔寨-0.034-0.019土耳其0.6550.542马尔代夫0.290.381黎巴嫩0.5250.497南亚斯里兰卡0.1010.185伊朗0.4910.373巴基斯坦-0.027-0.005约旦0.1970.248孟加拉-0.039-0.02埃及0.1170.189阿富汗-0.043-0.04中东欧捷克1.621.648尼泊尔-0.122-0.107斯洛伐克1.1121.36波兰1.8312.115中亚哈萨克斯坦0.7981.036爱沙尼亚0.8881.27土库曼斯坦0.1990.459匈牙利0.8370.941乌兹别克斯坦00.056克罗地亚0.7850.76吉尔吉斯斯坦-0.036-0.006保加利亚0.3550.424塔吉克斯坦-0.074n/a立陶宛0.6060.851亚美尼亚0.2680.352罗马尼亚0.5760.668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0.0850.178波兰0.3510.657俄罗斯1.311.742拉脱维亚0.3790.595独联体白俄罗斯0.450.666黑山0.4710.502摩尔多瓦0.0090.041塞尔维亚0.340.389波黑0.2020.223阿尔巴尼亚0.1860.193全球价值分工体系中,2003年我国全面超越日本成为东亚对接北美和欧盟或西欧经济体的首位国家,之后十多年来这种分工对接的首位度则越来越强,已经是日本的4、5倍规模;而在于东南亚等欠发达经济体的全球价值分工体系中,中国要到2007年才全面超越日本成为首位国家,之后差距虽然逐步也在扩大,不过规模没有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那么大。北美经济体、西欧经济体以及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国承接新技术、新产业产业和产能深入合作消费市场和中间品消费市场和初级品图6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经济合作模式中国制造业处于四级梯队的第三梯队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非洲、拉美等国。(三)宏观经济下的产业支撑表19:1987-2007年我国主导产业群演化趋势行业/指标行业编号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环向系数1987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1.73741.26092.9983其他工业241.63871.30452.9432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131.56161.30922.8708化学工业141.52531.20932.7347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221.60831.11912.7275纺织业071.02201.37252.3945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01.15581.21872.3745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91.00801.25982.26781990年其他工业241.61961.35592.9755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1.63801.31282.9508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131.52621.21612.7423化学工业141.45871.14672.6054纺织业071.12821.26532.393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1.01761.34172.3594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01.03471.16862.2033我国主导产业群的变迁1992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1.83001.15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合同法律效力认定及证据保全操作规程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咨询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钢筋制作与安装劳动合同规范3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品牌形象策划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伤事故赔偿协议及后续心理咨询服务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产品研发与创新基金投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蜜蜂养殖环境监测与改善合同2篇
- 小麦种子繁育生产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SET协议安全技术实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智能工厂生产过程监控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业绩换取股权的协议书模板
- 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 2024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英译汉默写表
- 《向心力》参考课件4
- 2024至2030年中国膨润土行业投资战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4年深圳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 土方转运合同协议书
- Module 3 Unit 1 Point to the doo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智能交通信号灯安装合同样本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清单(2024年5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