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适应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而展开的,是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密切联系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中蕴涵的丰富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中,以领袖人物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国哲学界以及广大工作者也作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目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二、李大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三、陈独秀解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第二节中国化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提出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目录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二、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推动这一过程的主体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其中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种种努力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如果不铲除数千年来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旧思想、旧文化,封建专制还可以卷土重来。于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旧文化展开了全面、彻底和猛烈的进攻,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以及为其服务的儒学孔教。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主要在于,它通过对民主科学的大力弘扬和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批判,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统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给饱受帝国主义欺辱的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也给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知识界带来了希望。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是通过了解十月革命转向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他们从讴歌和赞扬十月革命开始,到学习和探讨指导十月革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进而逐步接受和大力宣传这一科学理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北洋政府卖国行为的五四运动。如果说十月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外部动力,那么,五四运动所展现的工人阶级的力量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出了内在要求。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学习运动和宣传运动。首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次,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总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其理论的深刻和论证的严谨是任何西方学说所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之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予以科学的说明,并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二、李大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五四运动中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中国人写的第一篇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李大钊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01唯物史观的科学意义。03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之间的关系。02唯物史观的主要著作及其要点。0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三、陈独秀解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922年5月5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上,陈独秀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讲演,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概括为实际研究和实际活动两大精神。他认为,马克思应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归纳法来研究社会科学,搜集许多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原理和学说,因此他的经济学或社会学是有根据的,可相信的。同时,马克思又是个革命的社会主义者。凡能实际活动者才可革命,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能停留在书房里学问中,还须将其学说应用到实际中去。1923年5月至6月,陈独秀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讲演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三个重要原则:一是要有科学的根据,是根据社会之历史的进化和现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种种的客观境界,不是空中楼阁主观的幻想。二是社会改造应有的步骤,各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进步各不相同,所以改造的步骤不能一致。三是每一步骤都须用革命的方法,从组织共产党一直到实现共产社会,其间须经过几多步骤,每个步骤之中,或者又须经过几多曲折的步骤,但每个步骤都必须采用革命的方法,不可采用改良的方法。陈独秀于1922年在《新青年》第9卷第6号上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一文,是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又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把唯物史观概括为两点:其一,说明人类文化之变动,即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为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个基础上面。其二,说明社会制度之变动,即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有变动,社会制度也要跟着变动,因为经济的基础(即生产力)有了变动,在这个基础上面的建筑物自然也要或徐或速的革起命来。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并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瞿秋白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他第一个在中国介绍了辩证法唯物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互辩法唯物论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总宇宙观;二是社会学的方法论或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三是社会经济的理论或经济学;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共产主义或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第二、三部分是用互辩法唯物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果;第四部分在理论上是前三部分的结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系统形成之动机和目的;而最根本的基础,贯穿始终的观点则是互辩法唯物论。瞿秋白在讲授《现代社会学》时,进一步说明了唯物论特别是辩证法在社会领域的应用。他参考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阐述了探究社会现象时原因论与目的论、有定论与无定论、动观与静观、突变论与渐变论的对立,并以科学史和哲学史上的大量实例论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正确性。瞿秋白对辩证法唯物论的介绍在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唯物史观,还有辩证法唯物论或唯物辩证法。同时,也由于唯物辩证法的引进,使人们更加历史、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极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批判和现实斗争中的战斗力。第二节中国化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经验和规律,并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加以阐述和表现,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是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提出尽管我们党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党的早期领导人也认识到了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还不能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妥善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对中国近代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因此,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犯过一些错误,致使革命遭受了挫折,甚至遭受了重大损失。尤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不顾中国革命的特点,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以城市为中心,幻想通过发动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达到所谓“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形成所谓全国革命高潮和全国胜利,导致白区革命力量几乎损失了百分之百,临时中央也被迫于1933年1月迁入中央苏区,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为了克服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倾向对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干扰,避免中国革命再次遭受挫折,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当时党内那种不顾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和具体特点,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和苏联经验的思想倾向,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时,向全党提出了一个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思想。1938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毛泽东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的特性。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问题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哲学界存在着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运动。此前,中国哲学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做工作,主要是翻译、介绍、转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和主要观点,重点是唯物史观。而到了30年代,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点转向唯物辩证法,并且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李达艾思奇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李达,湖南零陵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同年9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37年出版的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书的开头,李达首先提起全书的根本论纲,指出:“社会学的唯一的科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是把社会当作不断的发展着的、生动的有机体解释的。”他在书中认为,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意识,“这个论纲,是历史唯物论的根本论纲,历史唯物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这个根本论纲的说明”。该书不仅系统阐释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而且清楚揭示了各种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01唯物辩证法与以往哲学之间的关系03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02唯物辩证法诸法则之间的关系04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之间的关系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青年时代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逐步自觉地走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道路。1933年,他参加了党领导的社会科学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众化之先河。《大众哲学》是艾思奇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期间,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上连续发表的24篇《哲学讲话》的汇集。该书1936年1月公开出版时书名为《哲学讲话》,同年6月出第四版时易名为《大众哲学》。该书分四章二十四节,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阐述了辩证唯物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艾思奇认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哲学并不神秘,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贬迹,但自然发生的哲学思想有时是错误的,往往把人引入歧途,因此要有意识地去获得正确的哲学,才可以解决当前的困难。他用人们身边常常发生不如意的事来说明物质世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唯物论的认识论,用“天晓得”这样一句俗人常说的俗话作开头来讲述方法论,用“不是变戏法”来解释矛盾的统一律等。通过写作《大众哲学》,艾思奇认识到了推进哲学中国化和现实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他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他认为,实现哲学中国化,应以研究新哲学辩证唯物论为中心,注意吸取其他哲学的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大众哲学》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1936年10月,毛泽东致信叶剑英、刘鼎,要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信中特别提到要经过选择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书,其中就列举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1937年4月,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在上海出版,同年9月,毛泽东在延安阅读了这本书,并作了扼要的摘录。艾思奇之所以强调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是针对哲学界当时的状况。他指出,在抗战极度紧张的情势下,哲学的空气似乎被消灭了,哲学的问题似乎被忽视了。但哲学在事实上仍以两种形态存在着:一种是消融在实际问题中,作为思想方法潜伏在每一个人对于实际问题的意见和主张里;另一种是脱离实际回避现实,只在学者教授书斋里存在的空理论,它虽然以哲学的面目出现,却是苍白的、没有现实血流贯注的空理论。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后,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从许多方面丰富和深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普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通过不断地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水平,党中央号召在全国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动。大量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为满足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了负责系统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政治、哲学、军事等方面的专门性著作陆续被翻译、出版。中央还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整理出版了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大量国外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成果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翻译和介绍。杨献珍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担任领导工作,同时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针对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常犯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杨献珍指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要使干部从根本上克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就必须使干部从思想上解决这个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杨献珍对马列原著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冯定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党和军队的革命文化与宣传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48年,冯定写作、出版了《平凡的真理》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结合新的经验和形势对原作进行了修改,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干部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也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促进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认识这一历史新时期的特点,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一)关于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性质问题的讨论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前者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而得以清除,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新中国的主要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不断展开,如何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的性质又成了一个新的重要问题。我国哲学界从1956年到1957年在《大公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二者的矛盾在本质上是对抗性的。第二种意见认为,二者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第三种意见认为,二者的矛盾既有对抗性,又有非对抗性。(二)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1953年,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逐步执行,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哲学界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分”是否构成我国经济基础的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综合经济基础论”。第二种意见是“单一经济基础论”。第三种意见是“无基础论”。这次围绕我国过渡时期社会结构状况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哲学界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展开的一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讨论,其中形成的一些积极成果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倾向的影响,持“综合经济基础论”的一方被认为是只讲统一、不讲对立的“阶级调和论”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三)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起源于
20世纪50年代初马列学院师生在学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理解。艾思奇认为,恩格斯的话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对这一问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也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杨献珍则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是思维存在等同论。双方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表述上。艾思奇认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概括,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必须回答这一问题。杨献珍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本命题,恩格斯不仅不同意这个观点,而且还要对它进行批判和改造,因此它不能作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概括。这场讨论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年,论题涉及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问题、辩证法问题、哲学史问题等,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历时最长、规模较大、争论较激烈的哲学讨论,对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播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这场讨论主要发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人们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上的思想分歧,这场讨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运动的影响。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丰富和发展。哲学界的理论研究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取得重要成就。这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月嫂服务合同常见问题解答
- 专业服务授权合同
- 服务招聘合同协议书范本
- 精湛换热站运维服务合同支持
- 童装购销合同
- 废料买卖合同范例
- 2024年砂石料供应与承包经营合同样本版
- 2024-2030年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药品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盐酸苄达明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年建筑公司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计划
- 母婴安全培训课件
- 《人力资源招聘体系》课件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东工业大学
- 2024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解读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创新创业创造:职场竞争力密钥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三创赛获奖-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