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_第1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_第2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_第3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_第4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第十七章中国地域结构

第十七章中国地域结构第十七章中国地域结构

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1“沿海与内地”的区域格局2“三线”格局3“东、中、西三大地带”格局4“四大板块”格局一、中国东西部经济地带的划分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1“沿海与内地”的区域格局实际上是承袭全国解放之前的旧格局,按照经济同质性,全国被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个经济地带。

沿海地区: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内陆地区:除沿海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外的其他地区。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2“三线”格局

1965—1978年,按照战略位置的差别,将全国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

一线: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3“东、中、西三大地带”格局老三分法(资料来源:百度图片)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3“东、中、西三大地带”格局新三分法(资料来源:百度图片)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4.“四大板块”格局东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

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二、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演变(一)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二)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三)改革开放初至21世纪初(四)“十一五”计划时期至今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1949—1964年,国家的区域政策是平衡生产力分布,加强内地建设。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北以鞍山钢铁厂为中心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初步形成,西部出现了以西安、兰州和成都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中部出现武汉钢铁厂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包头、太原、洛阳等重工业城市开始涌现。(一)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1965—1978年,出于对20世纪50年代末起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备战的考虑,国家加大对“三线”地区的投资。“三线”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在地域上的一次空前规模的西移,是极端向内地倾斜的态势。

(二)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表1.1建国初期与1978年相比沿海与内地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区域沿海地区内地地区占工农业产值比重(%)1952年61.7%31.0%1978年60.1%39.9%1952-1978年增减变动(个百分点)+8.9-1.6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三)改革开放初至21世纪初区域经济政策: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表1.21980-2000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地域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东部52.1252.5754.1059.3360.40中部31.3431.1829.9026.5425.93西部16.5416.2416.0014.1213.67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四)“十一五”计划时期至今表1.321世纪以来各地区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地域200320042005200620082010东部53.954.155.555.654.353.1东北9.69.28.78.68.68.6中部19.519.618.818.719.319.7西部16.916.917.017.117.818.6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自然地理因素区位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三、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中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且多属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地形地貌复杂,非耕地资源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6%,且西南缺土,西北缺水。(一)自然地理因素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东部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大小港口星罗棋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河运、海运发达;城市密布,基础产业发达,信息畅通。

西部地处高原内陆,没有直接的海洋运输条件,远离国际市场,与西部相邻的一些国家经济水平与我国大致相当或更低,经济辐射影响有限。(二)区位因素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东部地区在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处于前列。我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一直主导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重点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并没能缩小发展差距。改革开放后向东部倾斜战略进一步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

(三)历史因素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1.市场体制的影响2.产业结构的影响3.单向溢出效应的影响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四)经济因素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是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型文化;西部对各种正式制度具有弱化和软化的负面影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东部地区快速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经济增长比较迅速。西部地区受市场经济冲击表现不明显,商品经济的意识还很差。(五)文化因素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一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一)加大国家政策协调力度(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进行市场体制创新(四)加强东西部合作力度(五)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四、缩小东西部差异的对策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中国南北方的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这是一个自然地理界线,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东北、西北、华北的共15个省市区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华东、中南、西南共16个省市区划(不包括港、澳地区及台湾省)。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一)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弱北强演变为南强北弱(二)发展速度南快北慢(三)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特征一、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末南北区域发展的差异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一)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接近(二)GDP增长速度趋同(三)城市化水平(四)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比较二、2000年至今的南北差异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一)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影响(二)区位和开放政策差异(三)经济结构的影响(四)投入要素分析(五)进出口要素的影响三、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异的原因分析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一)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影响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有较大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锰矿石(万吨)(亿立方米)(亿吨)(亿吨)(亿吨)北方268414.0726370.252395.97164.372949.82南方5008.748729.95397.9557.9516565.82北方/南方53.593.02076.02082.83640.1781表2.1主要能源矿产的南北分布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有较大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一)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影响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川、滇、藏三省区水能资源蕴藏量位列全国前三名。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储藏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0%,因此不得不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进行长距离的跨区域调水。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二)区位和开放政策差异南方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较北方具有优越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多种类型的开放区。短时期内仍会对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沿边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保税区合计北方538420南方592861131

表2.2南北各区主要开放区类型分布(个)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三)经济结构的影响首先,三次产业的比重存在南北差异。其次,我国轻重工业结构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再次,南北地区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呈现明显的差异。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造成南北方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主要得益于非国有投资因素。(四)投入要素分析南北各区利用外资的梯度差异促使经济增长梯度差异的形成,也扩大了工业结构的差异。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北方地区进出口经济总量与南方相比差距太远。(五)进出口要素的影响表2.3进口总额的南北对比单位:万美元地区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北方29222852405849593457537949205629南方9500670710987215995238683125317842北方/南方0.30760.36940.3630.3926单位:万美元表2.4出口总额的南北对比单位:万美元地区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北方26770869331971482492249732457589南方161378881182543416161255624215736614北方/南方0.16590.18190.15460.1505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南北经济差距虽在2003年之后有缩小的趋势,但仍不容忽视,北方应继续加快改革步伐,利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把握机遇,争取国家的更多支持,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1.城市化的稳步提升阶段(1949-1957)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3.城市化的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1.城市化的稳步提升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比较平稳、城乡发展也比较协调。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影响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决策层的一些认识和政策。

图3.11949~1957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变迁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从一开始的超速城市化到反向城市化,再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带来的城市化增长到因“三线”建设等因素带来的反向城市化。图3.21958~1965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变迁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3.城市化的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图3,31966~1977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变迁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图3.41978~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变迁恢复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二、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元社会结构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学家J·H·波克于1953年首先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并存,传统的乡村和农业人口与现代化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并存等现象,这种并存与差异性主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指标、福利指标、社会政策差异表现出来。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一)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表现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3、城乡公共品供给差距城乡差距是二元结构的具体反映。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巨大差距,这些差距不但影响了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建设,也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演变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态势。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图3.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经过了缩小、扩大,短暂的缩小后进一步扩大的过程。

图3.51978—2009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率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3、城乡公共品供给差距

3.1城乡教育差距

3.2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3.3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历史原因政策原因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1、自然原因农业经济具有弱质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直接经济效益较差,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村资源必然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农民自身的分散性使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日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2、历史原因我国传统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小农经济的长期性,是中国分立型城乡关系形成的基础性根源。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列强的入侵给自给自足的封建农耕经济巨大的冲击。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后,城市开始形成自身的经济体系,城乡经济逐步分离,我国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经济和传统农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形态。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3、政策原因政府长期非均衡的发展政策与体制限制,形成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固化,主要是由于政府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的结果。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三、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的载体和着力点,其价值取向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的阶段性发展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考虑之一,就是要发挥重庆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直辖以来,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主要是进行体制调整和先期探索,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从2007年开始进入了全面、整体推进发展阶段。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第三节中国的城乡结构

(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平台,推动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与“两翼”发展战略,探索“圈翼”互动新格局。以建立民生政府为切入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本章思考题1.论述中国东西部经济地带的划分。2.概述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演变。3.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概述缩小东西部差异的对策。5.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异的原因。6.概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演进阶段。7.论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8.概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表现。9.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10.如何理解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主要参考文献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2.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基本态势.地理学报,1999,54(6):496~508.3.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地理科学,2000,20(6):487~493.4.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地理科学,1997,17(1):1~6.5.吴殿廷.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10~15.6.徐建华,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24(1):57~68·7.胡兆量,韩茂莉.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汪同三,郑玉歆.2010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10.杨开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11.张秀生、张平,赵伟、刘成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13.陈钊,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异[J],地理研究,19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