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课件 第08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1.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课件 第08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2.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课件 第08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3.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课件 第08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4.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课件 第08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45381b0501bbf4d5c32bfec353f5172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章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研究和阐发。此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录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思想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曲折二、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列宁逝世后,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哲学界的论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哲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苏联建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学和研究队伍,其中著名的有布哈林、阿多拉茨基(1878—1945)、梁赞诺夫(1870—1938)、德波林(1881—1963)、阿斯穆斯(1894—1975)、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等。他们在整理、出版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编写新的教科书,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出了贡献。斯大林在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十月革命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对此,列宁在逝世前曾经作出许多重要探索。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领导层内就如何理解和阐释列宁主义、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争论和政治斗争。这些争论和斗争,也影响到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与宗教唯心主义的斗争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非常复杂。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仍然占据着大学讲台,而且继续控制着主要的出版机构、刊物和学术团体。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它们大多宣扬宗教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持公开的批评态度,有人甚至还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作为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宣告成立。1922年夏,苏维埃政府解散了一批从事反苏维埃活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学术团体和协会,逮捕了一批从事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政权活动的资产阶级教授和作家。不久,经列宁亲自圈定名单,将其中的161人驱逐出境。同时,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章程,削弱了教授委员会的权限,并对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成分提出要求。到1927年前后,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控制的各种刊物和学术团体逐渐停止了活动,其错误观点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被逐步削弱。(二)布哈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有关争论布哈林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总路线应是“利用这个资产阶级,到一定的时候就战胜它”,“主要是用经济排挤的方法去战胜它”;对于敢于反抗无产阶级专政的应予以镇压。阶级之间“将不是矛盾的扩大和加深,而是矛盾的缓和”,他也不排除在一定时间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尚完全建立的时候,可以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允许私人交易,可以通过立法来控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布哈林的这些观点在提出之初就产生了一些争论,但并形成大范围的论战。后来由于布哈林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他的观点也受到了理论界的严厉批判。布哈林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以及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平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在对立统一运动中的统一性,适合了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实际。但斯大林等以社会阶级关系中的对立性为依据来批判布哈林的观点,其后果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重大关系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合作关系,采取了简单消灭非国有经济等做法。(三)机械论派与德波林学派的争论苏联成立初期,在哲学领域不仅存在着公开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派,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对哲学的认识也存在着严重分歧。当时流行着一种否定哲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有两个来源:一是马赫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拒斥。马赫主义虽然受到过列宁的批判,但是其排斥传统哲学的观念在一些苏联哲学家和科学家中仍有影响。二是布尔什维克内部出现的贬低和排斥哲学的“左”的倾向。一些人认为,哲学和宗教一样只是剥削阶级的奢侈品,无产阶级并不需要哲学。实际上,列宁在1922年发表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针对的不仅是宗教唯心主义,也包括了这种简化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倾向。列宁1924年,伊万·伊万诺维奇·斯克沃尔佐-斯捷潘诺(1870—1928)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文章,认为唯物史观完全可以和机械论的自然观结合在一起。这篇文章受到了扬·埃内斯托维奇·斯腾(1899—1937)等人的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延续数年的论战。在论战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即机械论派和德波林学派(又称辩证论派)。机械论派机械论派的观点主要包括:一是有“还原论”倾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还原为机械运动。二是否定哲学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既然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简单的力学(不一定是机械力学)来说明,那么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哲学世界观是不必要的。三是不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往往把辩证法等同于黑格尔主义,甚至提出“辩证法就是经院哲学”的口号。四是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持否定质变的庸俗进化论观点,甚至否认质的客观性;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只承认客观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不理解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源泉等。德波林派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反对“还原论”,认为机械运动只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不能用它取代更复杂的运动形式。二是不仅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且强调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夸大了这一作用。三是不仅认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而且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作为关于思维的学说和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法。四是强调质变和量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反对机械论者的相关错误认识。机械论派与德波林学派的争论最后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结束的。1929年4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研究机构第二次全苏代表会议对两派的论战作出总结,通过了两个批评机械论派的决议,宣告了德波林学派的胜利。对苏联成立初期流行的机械论观点和哲学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场争论后,许多苏联学者开始认真研究辩证法,但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学术争论的做法,对之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四)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发表了《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批评了在农业领域中理论工作滞后于实际工作,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哲学界在讨论斯大林讲话的过程中,就如何评价哲学界的工作产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以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委员会负责人马尔克·波里索维奇·米丁(1901—1987)和巴维尔·费多罗维奇·尤金(1899—1968)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批评德波林等哲学界的领导埋头于哲学的经院式研究,对具体的、现实的问题不闻不问,使哲学界游离于党的中心工作。德波林学派的卡烈、斯腾等人不同意米丁等人的指责,认为哲学界刚刚取得了反对机械论的胜利,不存在理论落后于生活的情况。一场新的争论由此展开。1930年3月之前是争论开始阶段,争论的范围局限在红色教授学院内部。从1930年3月到12月初是争论的第二阶段。争论超出了红色教授学院的范围,米丁、尤金等人得到了苏共中央的支持,争论变成了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当时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主要包括:一是认为他们低估了列宁的哲学遗产。二是认为他们有理论脱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的“形式主义倾向”。三是认为他们在哲学研究工作中没有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四是认为他们没有划清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界限等。批判德波林学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黑格尔式理解的理论倾向、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及低估列宁哲学的倾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对其批判的消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对德波林学派的定性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常争论和偏差看成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其次,对“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又产生了另一种片面性,即忽视哲学的理论性和相对独立性,一味强调哲学要为政治服务,要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使对学术问题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升级。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1938年,为了对苏共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斯大林主持编写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是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简称]。斯大林亲自撰写了该书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既是为了介绍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精粹,也是为了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后来单独出版,题目改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斯大林的哲学思想。(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斯大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这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也体现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基本框架。(二)关于辩证方法的四个基本特征关于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斯大林在《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概括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基本特征,实际就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斯大林对这两个特征作了经典阐述。第三个基本特征实际是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的规律,但斯大林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只阐述了量变转化为质变,没有阐述质变向量变的转化;二是只承认质变的飞跃式方式,不承认质变的渐进性方式。第四个基本特征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斯大林在这方面的阐述也存在着不足:只论述了矛盾双方斗争性的方面,没有论述矛盾双方统一性的方面,而且没有提到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三)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斯大林论述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包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以及客观规律的辩证性质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于哲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结合在一起来阐述: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阐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意识的本质是物质的反映以及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出发阐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这一部分涉及了物质的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反映论以及思维是人脑的产物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斯大林论述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观点和客观真理观。在这里,他把不可知论看成唯心主义的一个特征。他还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出发,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意识的作用和意义的观点。后来,他又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斯大林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斯大林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生产的变化和发展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最后,斯大林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一是明确论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规律。二是从生产工具这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和人的劳动能力这两个方面出发,简述了从古到今生产力的发展史,基本上准确地把握了生产力发展史的主要线索。三是简述了从古到今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并提出“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列宁的哲学道路和总结过渡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基础上,清晰、通俗和基本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并在一些具体观点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随着该书的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得以在苏联确立。斯大林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的爆发中断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正常进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这一历史时期,苏联哲学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包括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以及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950)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中对哲学问题的探讨。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不是纯粹的哲学史问题,而是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关系问题。(一)对《哲学史》第三卷的批判在战争期间,苏联学者加强了对俄罗斯哲学史,尤其是其唯物主义传统的研究。1944年,苏共中央作出的批判《哲学史》第三卷的决议就与上述形势有关。《哲学史》是由格奥尔基·费多洛维奇·亚历山大罗夫(1908—1961)等人主编的一部多卷本著作,1940—1943年出版了第一至第三卷,其中第三卷以阐述18世纪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主要内容。苏共中央认为,《哲学史》第三卷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抹杀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唯心主义独断论的哲学体系之间的矛盾。二是没有揭露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没有强调它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夸大了黑格尔哲学的意义。三是没有揭示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之间的对立所反映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与无产阶级世界观之间的对立。四是没有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中反动的社会政治思想,如黑格尔、费希特等人颂扬普鲁士国家,称颂日耳曼人为优秀民族,贬低斯拉夫人,从而为战争和殖民政策辩护,等等。因此,苏共中央要求该书必须重写。(二)关于《西欧哲学史》的讨论会亚历山大罗是当时苏联哲学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西欧哲学史》原是他的一部讲稿,1945年出版后得到了苏联哲学界的高度评价。但斯大林并不同意哲学界对《西欧哲学史》一书的评价。在1947年6月召开的、有90多位苏联哲学界的代表人物参加的讨论会上,日丹诺夫按照斯大林的要求作了长篇发言,批判了《西欧哲学史》一书。日丹诺夫这篇发言的主要观点包括:一是认为《西欧哲学史》关于哲学史的定义不正确,把哲学史看成了“人类对于周围宇宙的知识之前进、上升、发展的历史”。二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中真正的革命;这一革命使哲学史区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和后马克思主义时期。三是认为《西欧哲学史》一书在阐述哲学史的过程中丧失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在批评某个资产阶级哲学家以前,总是“颂扬它们的功绩”,向他们“焚香顶礼”,从而成了资产阶级哲学史家的俘虏。最后,评价一种哲学思想时有两个原则都是适用的,一个是具体的历史的原则;另一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可能有不同的性质,在某一种条件下是进步的,在另一种条件下是反动的。同时,日丹诺夫认为,《西欧哲学史》的其他缺陷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叙述不够全面,没有包括俄国哲学史,客观上降低了俄国哲学的作用;对某一哲学体系的阐述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以及社会阶级根源相脱节;对哲学史的叙述与自然科学史脱节等。此外,他还对苏联哲学界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哲学界工作的意见。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20世纪20年代,苏联生物遗传学领域形成了两个主要派———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摩尔根学派是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1945)的思想传入俄国后逐渐形成的,其基本观点是,生物的遗传性取决于其细胞染色体上一种被称为基因的特殊物质,外界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的遗传特性。米丘林学派是由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1855—1935)创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强调遗传过程中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张生物在外界条件作用下获得新的特性并且这些特性是可以遗传的。在7月31日至8月7日召开的全苏农业科学院大会上,李森科作了题为《论生物学现状》的报告,对摩尔根学派展开了批判。李森科认为,摩尔根学派的理论不仅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而且是反动的。所谓唯心主义,是指摩尔根学派否认环境对生物遗传特性的决定作用并否认获得性可以遗传,而是主张一种神秘的并且不受物质环境约束的特殊物质决定着生物的遗传,这是变相的“活力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摩尔根学派认为生物特性的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偶然的,这就否认了变异规律的可知性。在李森科看来,摩尔根学派理论的反动性体现在:一是它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联系。因为它在生物进化问题上赞同达尔文的种内竞争观点,这种观点是反科学、反人民的。二是它的不可知论倾向否认了人们掌握生物遗传的客观规律并把这一规律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三是它的基因不变论是为种族歧视作辩护的,为反动的优生学提供了基础。李森科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得到了苏共中央和斯大林的支持。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思想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本小册子中对自己以前的一些哲学观点做了修正,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一)《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首先澄清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指出,“语言既不能列入基础一类,也不能列入上层建筑一类”,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为各个阶级服务,因而它不具有阶级性。同时,针对马尔割裂语言与思维的做法,他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认为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存在是一种唯心主义。其次,斯大林肯定了质变的非爆发形式。最后,斯大林对于作为语言学问题理论前提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了阐述。为了阐明语言与上层建筑的区,他还论述了上层建筑的历史性以及上层建筑和生产的关系,指出:“上层建筑是某个经济基础存在和活动的那一个时代的产物。因此上层建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它是随着这个基础的消灭而消灭,随着这个基础的消失而消失的。”“上层建筑同生产、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40年前后,受苏共中央的委托,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开始集体编写包括社会主义部分在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1年4月,《政治经济学》“定稿”完成,开始广泛征求意见,并于1951年底召开大型讨论会。斯大林参与了讨论,他写作的一些指导意见和回信后来汇编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首先,斯大林在书中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观。其次,斯大林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了新的阐述。一是开始明确使用“经济基础”概念,认为每个社会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都有自己的由人们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经济基础。二是明确规定了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三是斯大林对自己以前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论断做了修正。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1953—1986),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繁荣局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就。后一时期(1986—1991),苏联哲学界作出过有益的反思和探索,但随着改革的变质和苏联解体,哲学界和理论界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倒退趋势。此外,这一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进行了可贵探索,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曲折(一)1953—1986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新变化首先,对哲学研究的管理体制有所改进: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正常关系得到了改善,不再对自然科学观点随意贴政治标签,关于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的思想得到恢复;不再过分夸大哲学的党性原则和批判职能,不再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尽量减少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做行政裁决;允许学术争论中不同派的存在等。其次,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虽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内容有所调整。最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人道化”趋势。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时,人的因素,以及主观的、能动的、主体的方面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强调。二是在哲学研究中,关于人、人道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二)1953—1986年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唯物辩证法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被认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及范畴等也得到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对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法的研究开始兴起,并出现了三个研究方向:对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分析;通过研究认识史以揭示认识以及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发展规律;从认识的起源、对象和内容出发,研究认识和思维的规律性和形式。但同时在辩证法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理论分歧,基于对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即“本体论派”与“认识论派”的争论。“本体论派”对“认识论派”的批评主要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职能,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和意义,向现代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否认哲学本体论职能的观点靠拢,忽视了唯物辩证法的阶级立场等。而“认识论派”对“本体论派”的批评是:没有说明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从肯定意义上使用过“本体论”一词,没有能够很好地说明列宁关于辩证法就是逻辑和认识论这一观点,没有很好地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试图复活旧的“自然哲学”和恩格斯批判过的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等。除了物质观、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一时期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还开辟了一些新领域。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在科普宁的推动下,科学研究的逻辑成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与此相联系,一般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的问题成为探讨的热点,特别是对系统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哲学家深入挖掘马克思一系列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社会形态思想,讨论了关于经济社会形态概念的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关于社会发展阶段(当时有“五阶段”、“六阶段”与“三阶段”之争)问题。其中弗拉基斯拉·让诺维奇·凯列(1920—2010)等合著的《马克思的遗产和经济社会形态理论问题》(1974)由于试图挑战传统的社会发展“五阶段”理论而受到苏共中央的严厉批评。阶级、国家和革命是这一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另一热点,这是与当时苏共纲领在阶级、国家和革命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新观点”相关的。人和人道主义问题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围绕人道主义和异化、人的活动本质、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人的个性、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人道主义概念,区分了狭义人道主义和广义人道主义,把狭义人道主义看做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要求满足人的尘世欲望的思潮;把广义人道主义看做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思潮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就,涉及肯定人的尊严,重视人的现世幸福,承认具体的个人的价值,要求实现个人的物质幸福和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三)1986—1991年苏联改革的失败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1989年,戈尔巴乔的理论顾问之一、时任苏共中央书记和《真理报》主编的伊万·季莫费耶维奇·弗罗洛(1929—1999)主编的《哲学导论》出版并成为新的权威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该书虽然反映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突出了人的问题、实践问题和文化问题,但该书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职能,例如删去了哲学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以及阶级、国家、革命等内容,因而存在着根本缺陷。1990年7月,在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立的以私有化为核心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其哲学基础正是在苏联哲学界泛滥已久的抽象人道主义。抽象人道主义包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抽象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二是作为抽象人道主义伦理原则的哲学前提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抽象人道主义伦理原则的基本特征是宣扬一种超阶级的、适用于全人类的人的价值和尊严,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伦理观,与作为一种伦理原则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有本质区。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抽象的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和历史的出发点;从抽象的人出发,虚构所谓人所固有的共同本性,即抽象的人性;然后以这种“本性”为尺度,把历史看做人的异化和复归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戈尔巴乔的抽象人道主义哲学后来同他的改革一起破产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二、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东欧各国纷纷出现了“非斯大林化”的倾向,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模式,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东欧的哲学界也出现了新的动向,一些哲学家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此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这一“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虽然在当时意识形态上不占主导地位,但对东欧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南斯拉的“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南斯拉理论界掀起了两次批判“斯大林主义”的高潮。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当时理论界基本上是团结一致的,但一些青年哲学家开始显露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第二次是在1958年,南共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新纲领,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和人道主义内在地结合起来。南斯拉理论界再度掀起了批判“斯大林主义”的高潮。这次批判最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派”与“实践派”的分野。。那些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人道主义的结合,反对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是安·斯托伊科维奇(1924—2007)、杜尚·涅杰利科维奇(1899—1984)等;而那些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主义,坚持用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力图创造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组成了“实践派”,其主要代表是米哈依洛·马尔科维奇(1923—2010)、加约·彼得洛维奇(1927—1993)、斯韦托扎尔·斯托扬诺维奇(1931—2010)、鲁迪·苏佩克(1913—1993)、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1922—2002)等。“实践派”哲学家把实践概念看做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钥匙,并赋予它以广泛的意义和本体论地位。他们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而且是人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的统一体。基于这种理解,“实践派”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攻击为“庸俗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既不在于上帝、理念和精神之中,也不在于物质性之中,而只在于人类的创造性和实践之中。“辩证唯物主义派”则认为,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单单强调实践论而抽掉反映论这一基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否定。在“异化”理论上的分歧“实践派”哲学家不同意异化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建立而自然消失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之点是异化问题,为消除异化而斗争,就是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他们还从人道主义立场对理想的社会主义重新加以解释,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的经济形态,而且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人将真正地成为人;对马克思来说,社会主义是一个真正人性的和人道主义的社会”。而“辩证唯物主义派”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内在地贯穿着人道主义倾向,但这种人道主义是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异化理论不应当照搬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二)波兰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争论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围绕关于人的问题,发生了两个派别的激烈争论,其中以列斯泽克·科拉科夫斯基(1927—2009)和亚当·沙夫(1913—2006)为代表的一派在理论上带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而以雅罗舍斯夫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则比较忠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以沙夫为代表的哲学家把人看做是马克思贯穿始终的中心问题,认为马克思在早期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哲学人类学问题,即个人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正是通过分析人的问题而转向理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上的共产主义,也正是通过对人的分析,特别是异化问题的分析,看到了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沙夫把个体概念置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中心地位,并把自然—社会的规定性和实践看做是个体的人的本质。沙夫还把对象化和物化范畴同异化范畴加以区分,指出人的活动的对象化和物化是人的世俗存在的基础,从而是一个基本的人类学范畴。克服异化,并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的本质,这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的本质意义,是共产主义从个人幸福出发的本质意义。因此,沙夫宣称,社会主义国家中异化长期存在是可以得到解释的。在对伦理学的探讨中,科拉科夫斯基明确反对把伦理标准归结为历史标准,并借此批评“斯大林主义”。他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选择不是由历史哲学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道德感决定的。“历史过程与道德无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负全部责任。”“斯大林主义”关于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切行动都是道德上应当的观点,抹掉了“道德权利”和“历史进步”之间的区,使道德成为历史的工具,并把历史作为道德败坏的托词。他主张用伦理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价值的总和,它的实现是个人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而道德上的行动是出于对责任的纯粹了解,出于纯粹的绝对命令,而不管现实是否会产生符合我们愿望的结果。科拉科夫斯基以雅罗舍夫斯基为代表的哲学家则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把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性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唯一可能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不是简单不变的抽象概念,它强调必须把握人所特有的生物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第一次把对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同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目标结合起来;现实社会主义对社会关系的革命改造为人性的完善、个人的幸福提供了可能,等等。(三)捷克斯洛伐克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发生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是卡雷尔·科西克(1926—2003)等。该派哲学家把“斯大林主义”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区开来,声称要用不同于斯大林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科西克于1963年出版的《具体的辩证法》,该书试图通过对人的关注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上来。科西克探讨的是人在历史中、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他既抛开物质和自然的本体论,也避免“哲学人类学”;既反对实证主义的倾向,又反对人本主义的观点。他把现实看做一个有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变成“自然的”人而实现自身,同时自然被人所展开而变成“人的”自然,而当人被包括在现实中和当现实被看做自然和历史的总体性时,解决人的哲学问题的条件就产生了。据此,科西克把实践范畴看做是说明人的存在本质的中心范畴,认为人和自然、自由和规律、人本主义和科学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风险管理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 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策略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校园内科学教育课程的深度探索
- 校园金融知识普及新生的理财观念培养
- 游戏化营销电子游戏在商业推广中的应用
- 构建多元科普模式促进科学素质提高研究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15.1 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新版)沪科版
- Unit5 Colour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一年级上册
- 2023六年级英语上册 Review Module Unit 1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001
- 《大模型原理与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高速行业网络安全与维护
- (2024年)房地产销售人员心态培训
- T-BJCC 1003-2024 首店、首发活动、首发中心界定标准
- 外科手术及护理常规
-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出口潜力分析报告
- 大美陕西欢迎你-最全面的陕西省简介课件
-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计算题 200道
- 米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蛇年元宵节灯谜大全(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