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播过程研究_第1页
第三章传播过程研究_第2页
第三章传播过程研究_第3页
第三章传播过程研究_第4页
第三章传播过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传播过程研究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施拉姆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一、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1、历时性考察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2、共时性考察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1、传播者的行为:编码、译码、释码;“守门/把关”;搜集、过滤、制作、传播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传播制度“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2)个体传播者所受到的影响因素①政治法律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信息自身的因素;⑤组织自身的因素;⑥受众因素;⑦技术因素;⑧传播者个人的因素3、传播者的角色权利和义务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一般权利传播者的权利角色权利角色权利包括:(1)采访权(知察权):传播者通过访问、观察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采集新闻材料的权利。(2)传播权:传播者在法律范围内有权将从各方面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3)监督评论权:传播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发表评论、展开批评的权利。(4)信息来源保护权(秘匿权):传播者有保护信息来源,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5)著作权: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6)人身安全权:新闻传播者享有特殊的人身安全保护权。(二)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是信息接收者,是一次性单向传播的终端,也是传播活动的主体。报酬的承诺选择概率=所需付出的努力(三)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信息的衡量:熵对于任意一个随机变量X(比如得冠军的球队),它的熵定义如下:

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对信息的理解:1、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人类信息信息可分为非人类信息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四)媒介(Medium):又称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介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之间的“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2)媒介:人体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是对扩展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3)“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划分的依据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热媒介”的特点是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其信息含量多而且清楚,接受者不必动用很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照片等;

“冷媒介”则正好相反,信息具有“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活动来填补其信息量的不足,如漫画、电视、有声电影等。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1)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2)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

①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③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五)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它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施拉姆

第二节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1、模式的构成:(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2、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三、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社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对该模式的评价意义:(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信源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对该模式的评价(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缺点: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3、直线模式的缺点:(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编码解释者解码解码解释者编码讯息讯息(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对该模式的评价:(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可能的反馈

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媒介组织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许多相同的讯息大量的受众对该模式的评价: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但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态的传播要素。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揭示的是微观环节及要素。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研究的提出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更大的社会结构C初级群体初级群体R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更大的社会结构分析和评价: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他们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基本群体(Primarygroup)和参照群体(referencegroup)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3、马莱茨克模式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因此,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评价和分析: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但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4、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1)大众传播是系统的集合它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等(四)传播过程的模式总结一、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拉斯韦尔五W模式申农韦弗数学模式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的模式两级传播模式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影响的模式议程设置模式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