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_第1页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_第2页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_第3页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_第4页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第一节区域差异理论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而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其主要思想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工业区位论的构建第一阶段: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根据运费指向来确定运费最低点,形成工业布局的初优区位。第二阶段:以前一程序为前提,加入劳动力费用因子的影响,即考察运费和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可以使运费指向的初优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形成工业布局的较优区位。第三阶段:再将集聚因子加入,考察对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较优区位影响,区位模式发生第二次偏移,形成工业布局的最优区位。运费指向论韦伯认为,运输成本最小点为工业布局最佳区位,运输成本由原料指数和距离两大因素决定。(原料分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当Mi>1时(使用损重原料),工业区指向原料地;(如1吨水泥要石灰石1.33吨,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原料指数为2.11,大型水泥厂都在石灰石产地布局)当Mi<1时(使用遍在原料),工业区指向消费地;(如生产1吨啤酒需要10吨水,大麦和啤酒花0.03吨,水为遍在原料,啤酒制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啤酒厂一般都在城市或其周边的消费地)当Mi=1时(使用纯原料),为自由区位,工业区位于原料地、消费地或之间都可。(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在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当原料地为多个,不同市场在一起,区位图形为多边形。r3W3r2W2r1W1市场C(x1,Y1)原料产地2M2(X3,Y3)原料产地1M1(X2,Y2)工厂P(X,Y)yxOriWiP(x,y)A1(x1,y1)A4(x4,y4)A3(x3,y3)A5(x5,y5)A2(x2,y2)A6(x6,y6)A7(x7,y7)聚集指向论集聚因子指促进工业集聚到某一地点,从而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因子。当集聚获得的利益大于企业因集聚而增加的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之和时,集聚因子即将企业从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最低点,迁至集聚最佳区位。(工业区位发生第二次偏移)。劳动费用指向论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使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当总运费(原料+燃料+成品)<节省的劳动力费用时,可使工厂放弃最小运费位置,移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韦伯区位论的贡献1.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对今天的工业布局仍有积极合理的意义。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韦伯区位论的局限性1.过高估计三大因子的作用。忽视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历史等的作用。(如决策者的行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假定的条件是非现实的。现实中的运费制度是区段增加(不是成比例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因原料、产品不同而不同(不是统一的运价体系),交通网、地形条件都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运价体系也不同。3.只追求最小成本,没考虑产品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对区位的影响,实际上企业关注最大利润胜过关注最小成本。4.地域政策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如西部开发,旅游区的环境保护。5.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及替代材料的使用使运费对于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6.主要考虑局部和单项因素的影响,得出得区位对某一特定企业可能使最佳的,但从地区整体看不一定是最佳的。

二、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空间形式与功能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古典区位论由于把市场因素排除在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因素以外,而显的不合时宜。这样,利润决定论就取代了成本决定论,在一个时期成为占主流的区位理论。在这方面做出理论贡献的有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与廖什等人。这种理论主要研究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指出成本最低只是作为企业总利润的一个因素而发挥作用,成本最低点并不意味着利润最高点。企业家应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总之,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三、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收入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区位决定因素又有了新的变化。现代区位论特别强调以人的行为因素为依据,对成本市场因素做综合分析,进而发展成为综合的整体性的区位理论,即空间结构理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明确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的工资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区位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立足于单一工业或工业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的古典区位论;立足于一定区域或城市,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的近代区位论;立足于国民经济整体,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的现代区位论。虽然区位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合理的成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节地域分工理论一、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地域分工的前提是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地域分工的动力是经济利益。1.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2.社会分工的表现:(1)部门分工:指不同部门形成和分离的过程地域分工:(2)地域分工: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3.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4.地域分工必要前提:(1)必要前提: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一方面,随着社会再生产结构的演进,地域分工的性质和内容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其分异方向和格局随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空间差异的格局不同而不同。(2)发展的内在根据: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产业结构变动对地域分工过程变动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产业部门的区位指向机制来实现的。二、地域分工理论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史上来看,又先后出现了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斯密着重论证分工的提高和完善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的基础上,论证了地域分工理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1.财富观: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2.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货币的流入3.货币流入依靠贸易顺差

4.国家应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兴盛时期:15世纪~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思想在21世纪仍然活跃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在此基础上,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①什么叫绝对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生产效率绝对高于他国,则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他国而言,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一国应当出口本国具有绝度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绝对优势产品加拿大尼加拉瓜小麦(成本)26香蕉(成本)53②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1)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3)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5)规模报酬不变。(6)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③绝对优势理论的图例分析以劳动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美国中国小麦布36124国际贸易的成因在于两国绝对成本的差异各国专业化地生产绝对成本低的产品,用以交换别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美国生产小麦,进口布;中国生产布,进口小麦。美国绝对优势:小麦;中国绝对优势:布。利益得失分析产品美国中国小麦的劳动投入量312布的劳动投入量64表1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表2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美国中国世界生产净变化小麦+2-1+1布-1+3+2若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为:表1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产品美国中国小麦的劳动投入量312布的劳动投入量64表2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产品美国中国小麦的劳动投入量312布的劳动投入量68如果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是不是都要靠进口,自己不生产了?(如下表2)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渊源于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李嘉图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大卫·李嘉图生平简介大卫·李嘉图

DavidRicardo(1772.04.18—1823.09.11)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模型基本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什么叫比较优势中国: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美国:则均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美国:小麦中国:布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产品美国中国小麦的劳动投入量312布的劳动投入量68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产品美国A中国B小麦X的劳动投入量312布Y的劳动投入量68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美国A中国B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1∕31∕12布Y的劳动生产率1∕61∕8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

aX∕aY<bX∕

bYax:代表A国X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量aY:代表A国Y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量;bx:代表B国X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量bY:代表B国Y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量;结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分工前后利益分析产品美国中国小麦的劳动投入量312布的劳动投入量68表1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表2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美国中国世界生产净变化小麦+2-1+1布-1+1.5+0.5若放弃1个单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为:假定英国和葡萄牙进行贸易。贸易物品是毛呢和葡萄酒。英国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一年劳动,酿造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生产同等数量的毛呢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酿造同等数量的葡萄酒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这个假定表明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比较起来,生产毛呢的劣势小一些,(100/90〈120/80)。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但生产葡萄酒优势更大(80/120〈90/100),这种情况下,葡萄牙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有优势,也不应闭关锁国,而是参加国际贸易获得更大的利益。葡萄牙集中资本与劳动生产葡萄酒,则原来生产商品的170人可以生产2.125单位的葡萄酒,其中一个单位供本国消费,剩下的葡萄酒可以从英国换回1.125*1.2单位的毛呢,获得的利益增加了。而英国则可以集中经历生产毛呢,220人一年生产2.2单位的毛呢,其中一单位供本国消费,剩下的1.2个单位毛呢可从葡萄牙换回1.2*9/8单位的葡萄酒,获得的利益也增加了。我们把比较优势理论概括一下,那就是: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3.两种理论的关系(1)统一: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城的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2)分歧: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①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②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4.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分工(贸易)能够增进利益”始终是一个在理论上被经济学家们一致首肯的命题,被视为更基本和更有说服力的贸易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1)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可用非农产业比重描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非农产业比重区位商值越大,非农产业比重发展水平越高。(2)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越高,专业化部门越多,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相对地位越重要。用来测度技术水平的指标是专业化系数。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1)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定量描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产业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