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养蜂业概况xin_第1页
第二章 世界养蜂业概况xin_第2页
第二章 世界养蜂业概况xin_第3页
第二章 世界养蜂业概况xin_第4页
第二章 世界养蜂业概况xi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世界养蜂业概况

引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农业出版社,1993)

蜜蜂网原创文章,拥有版权。若转载请附1667

第一节养蜂的历史人类利用和饲养蜜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养蜂、活框蜂箱养蜂和现代养蜂3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在原始社会渔猎社会农牧社会后16世纪以后一、古代养蜂⒈野生蜂的利用时期。西班牙比柯普蜘蛛洞里猎取蜂蜜的壁画20世纪70年代津巴布韦马托波山区的古代取蜜壁画⒉蜜蜂的驯养时期A原始社会。B公元前5000年以后的大部分新石器时代。1~3.空心树段4.草编蜂窝5.柳条蜂窝6.竹篾蜂窝7.草绳蜂窝8.陶罐蜂窝9.粘土管蜂窝10、11.木捅蜂窝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在尼罗河的上下游进行转地养蜂。公元前2400年埃及的养蜂图画古希腊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在公元前594年任执政官时期制订的法典规定,新建蜂场不能建在原有蜂场的300码(274米)以内。古罗马法律规定,没有饲养在蜂窝里的蜜蜂,在法律上认为是无主的。古代中国把蜂蜜和蜂子视为珍贵的食品,2000年以前已将蜂蜜、蜂蜡、蜂毒和蜂花粉作为药物使用。⒊养蜂业的普及时期

16~18世纪末期,由于蜂窝的结构、管理蜂群的方法和观察蜂巢内部的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进,对蜜蜂生物学的基本真相有了认识。随着新大陆的开拓,人们把蜜蜂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使蜜蜂传播到全世界,养蜂技术在北美大陆首先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几个世纪以来,养蜂事业发达地区的养蜂者一直在试图找出一种办法,能够容易地把巢脾从蜂窝里拿出来和放进去,以便观察了解蜜蜂的生活活动,积极干预蜜蜂的生活。希腊的上梁式蜂窝17世纪欧洲已经有人用镶着玻璃的观察箱养蜂,研究蜜蜂的生活行为。观察箱左图:观察箱在18世纪已广泛使用;右图:法国列欧米尔所用19世纪初期英国的一个蜂场(左下角为并列式蜂箱)A早期从欧洲迁至美洲的一些移民就已携带数群蜜蜂。

B大约在9~10世纪,爱尔兰人和挪威人就把西蜂带到了北美洲。

C1621年欧洲黑蜂被带到美国弗吉尼亚州。

D1822年第一批欧洲黑蜂到达澳大利亚悉尼。

E1842年英国科顿将欧洲黑蜂从英国带到新西兰。

从此西蜂传播到全世界,养蜂事业和养蜂学术研究在北美大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二、活框蜂箱养蜂(19世纪初至1920年)17世纪后,人们制造方形、六角形或多层木板蜂窝,由蜜蜂自己在巢内筑造巢脾,养蜂工作只限于淮备蜂窝、收捕分蜂群、割取蜂蜜、蜂蜡等。19世纪,活动巢框蜂箱、巢础、分蜜机等养蜂机具发明以后,养蜂业实现了手工机器化生产。1814年,俄国著名养蜂家普罗科波维奇发明了有活动框的柜式(屉式)蜂箱,并用这种蜂箱饲养过上千群蜜蜂,但使用的框经常被蜜蜂粘住,而且框从后面抽出,取出和放人很不便利。。1838年,美国费城养蜂家朗斯特罗什开始采用有活梁的蜂箱养蜂,他发现如果在箱盖和活动上梁之间留有3/8英寸(9.525毫米)宽的空间作为蜜蜂的通道,蜜蜂就不把箱盖和上梁粘连起来。2.养蜂工具和饲养技术发展巢础离心机隔王板3.人工育王技术的发展18-19世纪初期1771年前19世纪中期三、现代养蜂(1921年以后)

⒈养蜂业向企业化发展⒉笼蜂饲养和良种繁育⒊蜜蜂遗传育种技术⒋蜂病防治⒌蜂产品的开发利用⒍大规模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第二节国际养蜂概况当今全世界有约5500~6000万群蜜蜂,年产蜂蜜约70~100万吨。蜜蜂起源于旧世界(oldworld)的亚非欧大陆,并随着新世界的发现而被带入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州)。在亚洲,养蜂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发展相对于先进国家也较慢,但一直在紧紧追赶,并有了长足的发展。欧洲有着最广泛的养蜂群众基础,很多人爱好养蜂,其蜂群密度是最高的,达到每平方公里近3群,欧洲也是蜜蜂基础研究做得最好的大洲。非洲的养蜂是最原始落后的,其大多数蜂群仍然沿用旧法养蜂的方法,因此其蜂群的蜂蜜单产很低,只有约11斤左右,而且质量也较差,往往用来制成蜜酒。非洲还是传统的蜂蜡出口大洲,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马尔加什、摩洛哥等国,都是传统的蜂蜡出口国。新世界的养蜂起步很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其现代化水平一般要高于旧世界。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养蜂水平均较高,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养蜂现代化程度较高,每人可饲养1000~3000群蜜蜂。蜂群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达到45公斤以上,其次是以色列、日本、阿根廷及瑞典,30公斤;美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国为25公斤;每年蜂蜜总产的1/4~1/5,约15~20万吨,进入世界贸易市场,其中最主要的蜂蜜出口国有中国、阿根廷、墨西哥、澳大利亚;而主要的蜂蜜进口国有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在蜂群数量及蜂蜜总产量方面,排在世界三甲的分别是中国、俄国和美国,其蜂群总数和蜂蜜总产量分别为700万群/15~20万吨、550~600万群/12~15万吨、400万群/10万吨。养蜂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现代化。现在养蜂现代化做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是一些发达国家。为能够为本国的农作物充分授粉,以提高其产量,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养蜂业。经过蜜蜂的充分授粉的各种农作物均有程度不同的增产,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蜂产品自身价值的十几倍至几十倍。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蜂产品的产值约为1亿美元左右,而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使之增产产生的相关价值却高达100多亿美元。农场主们不但会负责蜂群进出的运输费用,还会提供每群蜂一定的授粉费,很多蜂场的养蜂目的和主要经济来源并非是得到蜂产品及其销售所产生的价值,而是为农场主们的各类农作物授粉并得到相应的授粉费。第三节、各国养蜂业的发展状况(一)美国养蜂业

美国是世界上养蜂业发达、养蜂技术先进,利用蜜蜂授粉最普遍的国家之一。

1、简史

美国饲养的蜜蜂是17世纪20-60年代起由欧洲移民带入的。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运入美国的蜜蜂都是欧洲黑蜂。1859年意大利蜂被引进美国。以后又陆续引进了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

由于欧洲黑蜂培育蜂子能力弱,春季蜂群发展缓慢,且喜螫人,容易感染幼虫病,易受蜡螟侵害,逐渐被淘汰,现在美国饲养的蜂种,主要是意大利蜂,其次是卡尼鄂拉蜂,以及这两个蜂种不同品系的杂交种,也有一部分高加索蜂。1950年以后,培育成功并大力推广了科学配成的杂交种蜂。

2、生产与销售

1989年生产蜂蜜7.7万吨,进口蜂蜜3.5万吨,出口蜂蜜4491吨。北方各州以生产蜂蜜为主,蜂蜜单产以蒙大拿州和南达科他州较高,东南各州以培育蜂王、繁殖蜂群和为农作物授粉为主,蜂蜜单产较低。1974年拥有600群以上的企业养蜂家计4656人,他们生产的蜂蜜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业余养蜂者平均拥有100群蜂(25-599群),生产的蜂蜜占全国蜂蜜总产量的30%;有蜜蜂25群以下的养蜂爱好者,生产占全国蜂蜜总产量10%的蜂蜜。(二)日本养蜂业

日本是蜂蜜、蜂王浆主要进口国之一。公元720年的书《日本书纪》中有一段记载:“在643年有人试图饲养有4个巢脾的蜜蜂,但没有成功。”在平安时代(794~1192)有少量文献记载各诸侯国以蜂蜜作为贡品和贵族养蜂的事例。16世纪以后,受中国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的影响,对蜂蜜和养蜂进行了研究。

久世敦行于1791年撰写的《家蜂畜养记》,较详细地讨论了蜂王和王台、如何制作蜂窝、蜂窝的合理高度、蜂场位置、分蜂、雄蜂、蜡螟,以及如何取蜜和制蜡等。这是个手抄本,因此影响范围不大。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只有少量专业养蜂户。大藏永常著《店益国度考》1859年出版,书中记载了饲养日本蜂和取蜜的方法。田中芳男1872年撰写的《蜂蜜一览》是一部对传统养蜂技术和蜜蜂科学知识的总结性著作。(图l、图2)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只有少量专业养蜂户。大藏永常著《店益国度考》1859年出版,书中记载了饲养日本蜂和取蜜的方法。田中芳男1872年撰写的《蜂蜜一览》是一部对传统养蜂技术和蜜蜂科学知识的总结性著作。(图l、图2)图1日本《店益国度考》插图之一:养蜂图图2日本《蜂蜜一览》插图之一:分蜂收容法

日本本土的蜜蜂是日本蜂。现代养蜂业是1876年从欧洲引进活框蜂箱后发展起来的。主要蜂种是意大利蜂,其次是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仅在部分山区仍饲养着少量日本蜂,平均每平方公里有0.75群蜜蜂。

日本是个多岛国家,属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国土从亚热带的北纬26,延伸到北纬45。四季都有植物开花,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紫云英、刺槐、板栗、柑橘、松树、草木樨等,大田蜜源植物的总面积从1960年的70万公顷下降到1980年的40万公顷,仅占本国总面积的1%。

专业养蜂者占养蜂者总数的60%,专业养蜂场以转地养蜂为主。在南方越冬,南部九州岛的养蜂季节于3月底开始,随后按蜜源植物开花流蜜的顺序逐步向北方转移,进行追花夺蜜。1980年以后为水果和温室蔬菜授粉的蜂群数量逐年增加,用于授粉的蜂群超过蜂群总数的25%。

蜜蜂的主要天敌是金环胡蜂,20只金环胡蜂在两三小时内即可摧毁1群蜜蜂。日本的主要蜂病是美洲幼虫腐臭病、白垩病和蜂螨病。

蜂蜜的人均年消费量超过400g,1989年从其他国家进口蜂蜜达5万多吨,约为本国蜂蜜产量的10倍。

蜂王浆是日本人民喜爱的营养食品,经营蜂王浆的公司约有200家,1982年的总经营额是2.2亿美元。1982年进口蜂王浆140吨,以后逐年增加,1989年进口269吨。

蜂蜡的年消耗量约900吨,80%靠进口,蜂毒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疾病。蜂花粉、蜂胶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蜜蜂蛹也是部分日本人喜爱的食品,用蜂蛹制作的罐头、调味品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蜜蜂研究机构主要设在大学里,北海道大学、玉川大学、九州大学、岛根大学等8所大学均开展与蜜蜂有关的研究工作。日本农林省畜牧局养蜂研究所设在名古屋。

主要的养蜂社团有:日本养蜂协会,日本蜂蜜联合会,日本国家蜂蜜王浆贸易会,岐阜养蜂设备生产者协会等。(三)新西兰养蜂业

新西兰是世界上养蜂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养蜂业已成为其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辽阔的牧场、林地和灌木使新西兰具备了良好的养蜂条件。下面就对新西兰养蜂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具体介绍。

1、养蜂业发展历史

养蜂业在新西兰已经具有150多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到达新西兰的蜜蜂是由英国传教士于1839年带到新西兰,其后又有多批蜜蜂到达。在那时养蜂还只是早期移民者的一种消遣活动,尚未形成规模。新西兰第一本介绍养蜂知识的书籍出版于184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西兰的养蜂业迅速发展。随着大片土地的开发,陆续回到家乡的军人接受了专业培训,成为养蜂业主。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新西兰的蜂箱数量已经达到10万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养蜂业进一步发展。到1950年,新西兰已有养蜂业主7,000户,蜂箱数量达15万只。1955年成立的蜂蜜买卖管理局专门负责经营精炼蜂蜜的出口,这种经营管理是垄断性的。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新西兰的养蜂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对蜂蜜销售的垄断性经营终止了,一些私营企业或个人开始经营蜂产品的出口业务。八十年代,由于国内农作物和水果对虫媒授粉的需求,蜜蜂的饲养量以年平均增长率6%的速度不断增加,全国的蜂箱数量曾在1988年达到33.5万只的最高峰。九十年代后,由于受到政府修改养蜂业相关政策和立法的影响,蜂箱数量略有减少,保持在30万只左右。

2、养蜂业现状

养蜂业主分类:

为了控制蜂类疾病的传播,保障养蜂业的集体利益,新西兰政府规定本国养蜂业主,不论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每年必须进行登记注册。和世界上其他养蜂业发达的国家一样,只占养蜂者很小比例的商业或半商业化养蜂企业(拥有蜂箱数量在50只以上)在新西兰养蜂业中居于统治地位。600户经过注册的专业养蜂业主只占养蜂者总数的9%,但他们却拥有了新西兰蜂箱总数的90%以上。其中许多养蜂企业还雇佣了大量员工,因此在新西兰直接就业于养蜂业的人数超过2,000人。

与专业养蜂业主相区别的是把养蜂作为副业的养蜂爱好者,他们占养蜂者总数的91%,但所拥有的蜂箱数量很少。然而,大部分商业养蜂业主都来自于这个群体,同时由于污仔病(Foulbrood)等蜂类疾病的传播方式,不论规模多小的养蜂者都会对其他养蜂者乃至整个养蜂业产生潜在的经济影响,因此业余养蜂者群体亦是新西兰养蜂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1年7月底为止,新西兰全国共有专业或非专业养蜂业主4,539户,养蜂场21,304个;蜂箱314,091只。(四)波兰养蜂业

波兰养蜂业相当发达,1988年波兰约有蜜蜂200万群,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蜜蜂6~7群,为世界蜂群分布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年产蜜1.5~2万吨,基本可以满足本国的需要。每年还生产蜂王浆约1.5吨,蜂胶5吨,蜂蜡400吨和蜂花粉等产品。

1、简史

波兰在11世纪已有了养蜂的记载,在有大面积森林的地方,养蜂业逐渐发展起来。16世纪公布的立陶宛条例中规定了养蜂者之间、养蜂者和林业主之间的关系。波兰王国的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养蜂者的组织,并设有管理人员和代诉人。

19世纪中期J.齐从(1811~1906)将意大利蜂种引进波兰,并通过克拉索夫养蜂、养蚕和园艺协会推广意大利蜂种和科学养蜂技术,免费发放蜜源植物种子,培训养蜂人员,举办养蜂展览。1922年建立了波兰共和国养蜂家协会联合会,后经过多次改组和更名,1957年改为波兰养蜂家协会。

2、生产与销售

波兰本地蜜蜂是欧洲黑蜂。50年代以后,从奥地利引进了卡尼鄂拉蜂,从苏联引进了高加索蜂。为了提高产量,在生产上普遍推广这3种蜂的一代杂交种。

全国有15个蜜蜂原种场,经农林食品部家畜繁育总站组织的蜜蜂育种专家委员会审定后,每年有将近10个蜜蜂原种场负责培育人工授精的或在隔离交配站受精的纯种蜂王,分配到174个蜜蜂繁殖场,扩大繁殖后出售给养蜂生产场。

蜜蜂繁殖场也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或利用隔离交配站。售出的纯种蜂王由国家给予经费补助,每只蜂王补助1000兹罗提,相当于蜂王售价的1/3;养蜂者只付价款的2/3。

1985年共收购蜂蜜6777吨,蜂王浆1242千克,蜂胶4376千克,花粉922千克;生产巢础280吨,酿造蜂蜜酒119.9万升。出口蜂蜜3100吨,进口蜂蜜1000吨。

3、科研教育

波兰园艺花卉研究所养蜂系建立于1937年,是主要的养蜂研究机构,设在卢布林省普瓦维镇。

4、养蜂组织

波兰养蜂家协会有会员18万多名,全国49个省都有分会,由15名常务理事处理日常工作,协会设有监察委员会、蜂产品生产和销售委员会、蜜蜂育种委员会、历史和出版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设备委员会、蜜蜂医疗委员会以及专家委员会。出版《养蜂业》(月刊),1950年1月创刊,每期发行4万册。

养蜂协会在新松奇省喀米亚纳建立一所“养蜂之家”,它是全国养蜂工作者的休养和学术活动中心。附近还建立了一个养蜂展览馆,展出波兰的养蜂历史、现代养蜂设备和各种蜂产品。

(五)中国养蜂业概况

中国养蜂业历史悠久,1983年在中国山东莱阳市北泊子与临朐县发现蜜蜂化石,证实2000万年前中国东部温带区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有“蜜”字记载,说明中国养蜂业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养蜂业的沿革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养蜂业、近代养蜂业和当代养蜂业。(一)古代养蜂业

1、原始的生产方式

远古时期人们是从生活在树洞、岩穴里的野生蜂窝中靠捣毁蜂窝烧死蜜蜂和幼虫来猎取蜂蜜,后来发展到用烟驱逐蜜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蜂蜜、蜂蜡和幼虫,这一时期的取蜜方式处于杀蜂取蜜的原始时期。

2、家庭养蜂的形成

东汉时期人们将栖息在树枝或树干上的野生蜂窝砍下,悬挂在屋檐下饲养,这种饲养方式较远古时期进了一步。276-324年间,郭美著《蜜蜂赋》记载了蜂群为社会性昆虫,此时期养蜂已进入家庭饲养的初级阶段。

3、古代养蜂发展时期

宋朝、元朝及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蜂业也有了较大进步,中华蜜蜂饲养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宋代对防治蜘蛛、蚂蚁、蝙蝠、鸟、狐狸等蜜蜂敌害有了记载,元代科学家总结出根据蜜源选择场地、蜜蜂的四季管理和防治蜜蜂病害的经验。1819年动博物学家郝懿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经验均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长著。明清时期,科学家对蜜蜂的发育阶段作了描述,对雨水、花木和蜜蜂的关系作了研究,总结出根据物候期预测蜜蜂丰收、欠收的规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蜂群饲养数量也有了较大发展,据记载,当时蜂群饲养量已达20万群。

4、古代蜂产品的应用

远古时期,人们对蜂产品已有了粗浅的认识,东周时期,人们开始用蜂螫治病,在《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了蜂螫疗法和蜂蜜应用于食品的事例,用蜂蜜孝敬老人和长者,被称为皇家、贵族的珍品。《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用蜂蜜作蜡烛的工艺,描述蜂蜜具有除百病和百药之功效。汉代已将蜂蜡用于蜡染,蜡染纺织品成为历代皇宫的贡品。

(二)近代养蜂业

1、推广活框养蜂技术

近代养蜂业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96年俄国人进入东北黑龙江和西北新疆并带入在俄国饲养的黑蜂入境,经过多年驯化,成为现今的东北黑蜂和西北黑蜂。

1911年我国养蜂先驱福建张品南先生首先创办了三英蜂场,开始了中华蜜蜂的饲养。1912年赴日本学习活框养蜂技术,1913年学成回国并带回4群意大利蜜蜂和巢础、分蜜机等新型养蜂用具及书籍,张品南先生对推动活框养蜂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5-1930年间,中国由日本引进30余万群意大利蜂,北平建立了大型养蜂场——北平李林园养蜂场,同时创办了蜂具厂和养蜂刊物——《中国养蜂》,上海创办了华绎元养蜂公司并制造了七艘运蜂船,并开始有了转地放蜂。1949年全国饲养蜂群约50万群。

2、养蜂科学教育与生产

1926年北京李林园养蜂场黄子固先生创办了蜂具厂,生产了第一台意蜂巢础机和中蜂巢础机以及多种小型蜂具。1928年河北王博亚先生试制成功中蜂高窄式蜂箱,至今有些地方仍在应用,还有人将其此蜂箱推广到越南和朝鲜。20年代末,上海劳动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无锡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增设了养蜂专业和养蜂课程。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

1929年成立了华北养蜂协会,1931年成立山东养蜂协会,1934年成立广东中蜂研究所,各地养蜂审计署组织也先后涌现,开展养蜂技术指导、蜂种的供应等项工作。

这一时期出版的养蜂著作主要有沈化奎译著的《实用养蜂新书》、顾树屏、华堂合译的《最近实验饲育法》。这是中国最早的两本译著。1920年张品南缩著的《养蜂大意》、1930年冯焕文编著的《实验养蜂学》等著作的闻世对推动、指导当时养蜂业的发展都起了有力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美洲幼虫腐臭病也传入了中国,加之当时创办的蜂场多在大城市,蜜源不足,转地放蜂困难重重,当地养蜂生产大幅度下降,解放初期饲养的50万群蜜蜂仅生产蜂蜜8000吨。

(三)当代养蜂业

1、解放初期养蜂生产稳固发展时期

解放初期中国以国营、集体蜂场为主,家庭养蜂为辅,全国约有蜂群35万。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都有近千群的大型国营和集体蜂场,主要以生产蜂蜜和蜂蜡为主,1958年之后开始有蜂王浆和蜂毒生产。1959年统计,全国蜂群已发展到200万群。解放后中国政府对养蜂生产比较重视,1957年广东昆虫所建立了养蜂研究室,1958年创办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1959年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养蜂协作会议,通过了1960年养蜂科学研究大纲草案。

2、养蜂业迅速发展时期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中国养蜂业迅速发展时期。1973年农林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养蜂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北京密云和黑龙江尚志发展养蜂的经验,派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科技人员组成科技队赴宁夏固原地区帮助回汉族人民发展养蜂,开发西北资源,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使固原地区养蜂业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经济收入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固原的经验,证明了发展养蜂是改善贫困山区落后面貌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一时期蜂产品的品种有所增加,除蜂蜜外,全国普遍开始生产蜂王浆,蜂花粉的生产也开始起步。

1979年成立了中国养蜂学会,组织学术交流,开展国内外合作,会上建议由国外引进优良蜂种,在全国建立几个大型种蜂场,推广杂种优势和输送卵虫法,组织科研协作,开展蜂螨及囊状幼虫病防治药物研究,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果树、蔬菜授粉增产试验,通过蜜蜂授粉,不仅可以提高其产量,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改善。这一时期养蜂科研、教育也有很大发展。

1985年在北京召开了农业部、商业部和外经部养蜂会议,同年由农业部颁布了《养蜂管理暂行规定》,以法规形式加强蜂业管理,使蜂农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在这一年中国养蜂学会加入了国际养蜂工作者联合会,出席了第30届到第32届国际养蜂大会。

九十年代是养蜂业科研、开发、生产一体化形成时期,涌现了大批科研成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蜂产品的开发,同时带动了养蜂生产的发展。1991年全国蜂群达到700多万群,约占世界蜜蜂饲养量的13%,四川、浙江二省蜂群数量均达100万群,为全国之首。养蜂科研与教育迅速发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机构30系处,从事蜂业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近400余人。以福建农业大学为中心的蜂学教育、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约10余所,培养了大批本科生、中专生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蜂业出版物、杂志有《中国养蜂》、《蜜蜂杂志》和《养蜂科技》。蜂业著作约400余种。蜂业影视片50余部。

3、中国养蜂业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养蜂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蜜源资源和蜂种资源极其丰富,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具备发展养蜂的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中国饲养的蜂群数量约700万群,其中中国蜜蜂约200多万群,占世界蜂群饲养量第一位。蜂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其中蜂蜜产量每年约27万吨,蜂王浆近3000吨,蜂花粉约3000吨,蜂胶约500吨,以上各种蜂产品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出口数量也占世界第一位。中国本土蜜蜂越来越少

蜂王浆、蜂蜜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市场上出售的蜂蜜大多数产自西方蜜蜂。自中国引进西方蜜蜂一百多年来,我国本土蜜蜂—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专家认为,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中蜂为何“节节败退”1、西方蜜蜂是东方蜜蜂近缘种的品种(亚种),包括意大利蜜蜂、欧洲黑蜂等。最早引进西方蜜蜂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俄罗斯移民将欧洲黑蜂引进新疆伊犁地区和东北边境。引进西方蜜蜂主要是看重了它取蜜容易,产量高;不逃亡,便于人工繁殖等特点。

引进西方蜜蜂后,西方蜜蜂在一些农村迅速扩散,导致中蜂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中蜂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没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了。目前,西方蜜蜂在全国分布(西藏除外)的总群数约500万群。而目前饲养中蜂群不足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了。

2、中蜂不敌西方蜜蜂

为什么东方蜜蜂“打”不过西方蜜蜂呢?有专家认为,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这称为盗蜂行为。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厮杀,很少造成危害。但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种的盗蜂行为。比如,意大利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蜂就让它进去了,因为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动频率有点相似,中蜂就误认为它是雄蜂了。

西方蜜蜂的盗蜂行为最终使蜂巢“失守”,中蜂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中蜂蜂王也会被西方蜜蜂杀死,蜂王的死会造成蜂群的灭绝。

西方蜜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

西方蜜蜂还带来了传染病。这些病在西方蜜蜂中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给中蜂后,会造成中蜂大量死亡。

生态影响不可低估

中蜂的减少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因为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2—3小时。中蜂的工蜂在气温7℃左右能正常采集活动,要比西方蜜蜂低3℃—5℃左右。

中蜂的减少破坏了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比如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森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导致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从而引发虫灾。(六)台湾养蜂业 1概况

台湾养蜂起源于野生的中蜂,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同胞从岩穴、树洞中捕捉野生蜜蜂,以传统方法饲养,饲养于树干、竹片或泥土简易蜂箱中。20世纪初期,引进意大利蜂和喀尼阿兰蜂等西方蜜蜂以及日本蜂之后,逐步开始了活框饲养,从此开启了台湾的养蜂事业。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植物生长繁茂,种类繁多,造就了台湾养蜂产业的发展。

开始的台湾养蜂以生产蜂蜜为主。由于蜂蜜的榨取,也就有了蜂蜡产品。

1961由于蜂王浆丸剂进入台湾,引起了养蜂者的关注,开始了蜂王浆的生产。当时的蜂群数量约有3万群,其中西方蜜蜂约占2万群。1962年,年产蜂王浆约50kg。

1966年,蜂王浆开始出口日本,出口情况逐年看好,1973年蜂王浆出口达48kg,给台湾养蜂者带来了希望。由于蜂王浆利润可观,台湾蜂农不断地改进蜂群管理与蜂王浆生产技术,促使蜂王浆产量、出口量逐年上升。1976年出口达91kg,台湾养蜂业由此逐渐迈向企业化。

1977年,台湾养蜂开始生产新产品——蜂花粉,又增加了蜂农的收益。同时在农林厅的协助下,成功开展蜜蜂授粉试验。80年代末如年代初,着重加强了蜜蜂为果蔬授粉的培训和推广,卓见成效。

1981年,台湾蜂群数量达到顶峰267,564群。但蜂蜜产量只有1000吨,蜂王浆产量193吨。1985年,又推出了新产品——蜂胶。这使养蜂业基本上有了稳定的收益。1986年,养蜂户达到最高峰2000户。此时蜂群数量235,040群,年产蜜量4,230吨,王浆200吨。

1988年以后,随着大陆开放政策力度的加大,蜂蜜等蜂产品逐渐开放,台湾蜂蜜受到进口蜂蜜价格的威胁,致使养蜂产业逐渐调整走向缩小饲养规模,并以自产自销为主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由于整体台湾养蜂的条件及人工皆无法与大陆竞争,养蜂生产者经济收益不能平衡,则纷纷改行,致使养蜂户、蜂群数量逐渐减少,养蜂业逐渐减弱。但是,台湾社会经济富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台湾同胞对蜂蜜相当喜好,对纯天然的蜂产品的青睐日趋高涨,养蜂生产技术逐步改善,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则逐年增高。

1999年,虽然全台湾只有766户养蜂户饲养着10万多群蜜蜂,但是,蜂蜜年产量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6,283吨,蜂王浆产量达323吨。养蜂生产经营开始转向了多元化的蜜蜂生态教育园区的发展。

2002年,台湾养蜂户749户,蜜蜂99,630箱。蜂蜜产量3,230吨,蜂王浆产量329吨。

2004年,台湾只剩702户蜂农,在台湾政府部门辅导下,组成了58个养蜂产销班,以饲养西方蜜蜂为主,蜂群数量101,530群。主要分布于高雄县,台南,彰化,台中,嘉义等。大宗蜂蜜生产期,集中在3—5月间全省各地的龙眼和荔枝的流蜜期;之后,蜂群则移至粉源区,从事蜂王浆及花粉的生产。主要的粉源是1—3月的油菜花,5—6月的杂花、水稻花,9~10月的山青花,10月至翌年2月的茶花。龙眼及荔枝为主要蜜源期短,且又适逢梅雨季节,致使蜂蜜产量不稳定,由此,引起台湾养蜂者倾向生产蜂王浆,这是台湾养蜂的特色。

2004年,台湾蜂蜜年产量约4,987吨,主要用于内销,2%用于出口,总产值达6亿2千余万元。2004年出口量(美国、香港)1,084吨,价值4200余万元。另为满足消费的需求,台湾每年仍由泰国、越南等地进口蜂蜜,2004年进口1,324吨,价值2500余万元。

2、养蜂场

台中的蜜蜂生态教育园区、宜兰大学的养蜂试验场、南投埔里的宏基蜜蜂生态农场、南投鱼池乡的蜂神有机养蜂农场、宜兰的蜂采馆、花莲的福昶养蜂育种场和花莲的生产蜂王浆蜂场(据说是承加有限公司的定点蜂王浆生产蜂场)共七个蜂场,都有着的共同特点:

(1)蜂场均处在郁郁葱葱的树林、森林中或山上或山脚下,均有着良好的环境,无一设在公路旁。

(2)蜂场场地整洁,蜂箱干净明亮,每个蜂场的蜂箱上均有标记,起码印有自己的场名。

(3)所有蜂群旺盛,蜜脾饱满,蜂粮充足。

(4)不论是采蜜还是取浆的器具,皆干净卫生。

(5)生产的都是成熟蜜。

(6)蜂王浆生产特点:花莲生产蜂王浆的蜂场,每年只在龙眼和荔枝流蜜期,除生产蜂蜜外,其他季节约10个月基本上都是生产蜂王浆。蜂群中的蜜脾充满了蜂蜜,从不取出,还喂花粉,以保证蜜蜂健康、强壮,一般3天取1次浆。他们对蜜蜂健康的呵护,不仅减少了蜂病发生,而且提高了蜂王浆的产量和质量。该蜂场共有200群蜂,年产1吨蜂王浆,用于内销和出口,保障年收入20多万元人民币。

(7)蜂王浆取浆特点:取浆过程是在小型的运蜂车里进行的,他们用周转箱将蜂王浆脾提到车内进行取浆、移虫。取浆时,取浆员头上还戴一个矿工灯,以便看得更清晰、速度更快。那移虫、取浆的速度之快,真可与流水线比拟。盛装蜂王浆的容器上先罩一个过滤网,蜂王浆将通过此网过滤后进入容器贮存。

(8)蜂病:主要蜂病为蜂螨和白垩病,基本以饲养强壮蜂群来减少蜂病。据悉,一般情况下,有蜂螨,但几率较低。发现蜜蜂患白垩病,立即烧毁,以避免传染。 3、养蜂产销班

由于台湾农业属小农经营型,大部分农场规模都不大,生产效率低下,难于实施企业化经营,无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农产品的进口却在逐渐增加,台产农产品面临更加严厉的竞争与打击。于是,台湾行政院农委会颁发了“农业产销经营组织整合实施要点”,指导开办各项产业经营组织,并通盘整合,以期有效运用农业资源。农业产销班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方式,也就相应产生了养蜂行业的“养蜂产销班”。

养蜂产销班有10个养蜂户(100箱/户),即可组织成为一个养蜂产销班,以地区性划分成立,由地方组织地方性的养蜂产销班,再报台湾行政院,如审定认为产销班工作开展的不错,就会给予机具、包装、技术和经费上的资助,每年各个产销班都会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养蜂技术、产品包装技术改进培训和技能训练、联合经营指导,政府同时对养蜂生产进行监测,对蜂产品进行抽检,以督促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台湾共有58个养蜂产销班。它使多个养蜂户结合而成为地区养蜂业产销、蜂农生活及农村建设的生命共同体,培养其自立自强、自助互助的能力,共同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使其成为台湾地区养蜂业产销经营的主力。建立“养蜂产销班”,通过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使小蜂场达到大农场的经营效率,逐步转向蜜蜂生态园区经营管理。

4、蜂产品市场

台湾市场上销售的蜂产品是琳琅满目。共同特点是:种类繁多、包装新颖,颇受喜爱。归纳起来主要种类有:各种蜂蜜、蜂王浆、蜂王浆胶囊、各种花粉、蜂胶(含巴西蜂胶)、各种品牌的蜂蜜醋、蜂蜜酒和蜂产品化妆品。蜂蜜醋在台湾非常盛行。相比之下,蜂蜜醋、蜂蜜酒和蜂产品化妆品是大陆开发的比较少的高附加值产品。台湾的蜂产品化妆品种类主要有:抗皱凝胶、保湿凝胶、爽肤露、蜂王乳面霜、蜂蜜乳液、蜂蜜日霜晚霜、蜂蜜护手霜、蜂胶护足霜、洗面奶、各种滋润皂等,广受消费者欢迎。 5、养蜂管理

台湾“农委会”每年将从以下几方面关注辅导台湾养蜂产业的发展:

(1)收集养蜂户资料:由县市政府通过各乡镇农会收集辖区内养蜂户饲养蜂群数量、蜂产品类别及产量等数据;抽查养蜂场实际养蜂状况。

(2)辅导养蜂户成立养蜂产销班。 (3)设置养蜂产销信息网:为建立蜂产品产销信息平台,于网站提供养蜂产销班、养蜂户、蜂产品种类及数量等生产、销售信息暨蜂产业相关评鉴、品质监测结果公告、有关法令规章、文化活动等数据,供消费者上网查询。

(4)蜂产品质量监测:为确保质量安全,抽验蜂蜜、蜂王浆、花粉等抗生素残留情况,对违反规定者,由县市农业部门依相关规定处理,并加强追踪教育及再次抽验,违规者加重处罚,并上网公布。

(5)龙眼蜂蜜评鉴和认证:“农委会”委任台湾养蜂协会,办理养蜂产销班龙眼蜂蜜评鉴暨展售促销活动,辅导各县政府办理地方性台湾产龙眼蜂蜜评鉴,通过媒体及举办地方性产业活动以倡导优质蜂蜜。规划蜂蜜等蜂产品认证验证制度,将蜂产品纳入农委会CAS标章适用范围及制定相关规范。

(6)加强蜂农教育:分区举办蜂农培训班,邀请专家讲授蜂产品生产技术改进、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辅导建立生产日志,产品标示应符合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定等。对蜂产品检验不合格的蜂农除教育外,还强制要求参加培训班。

(7)强化产销班蜜蜂生态园区经营:辅导设置养蜂产销班蜜蜂生态园区,邀请相关专家予以协助、指导,以提高经营成效。

(8)辅导建立台湾蜂产品品牌:农粮署规划建立蜂产品共同品牌,制定相关规范,确保产品品质。

(9)举办养蜂产销班考证与奖励。(七)缅甸养蜂业

缅甸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面积大概261228平方英里。周边是中国,老挝,泰国,印度、孟加拉。东西最宽931公里,南北最宽2040公里。缅甸所有的河流从北到南,伊洛瓦底江和他的支流构成了缅甸的江河体系,这些河流体系加上每年大量的降雨产生了肥沃的三角洲区域,大约有23000平方英里地区每年会有4-5个月的洪水,沿海的沼泽地区约130万英亩。

缅甸有3个季节:

1、雨季是从6月到10月2、凉季从11月到2月3、热季从3月到5月。

缅甸有丰富的植物种类,95个门,2350个属和4000个种。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