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导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请欣赏早朝请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中央皇帝地方丞相矛盾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请问:君臣关系变化说明了什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周世宗改革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汉高祖巩固政权2、汉景帝平息叛乱3、汉武帝加强皇权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贾谊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终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治安策》君主专制的演进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汉景帝刘启太尉周亚夫景帝决心平叛,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皇帝九卿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设置刺使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使一人,刺使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推恩王侯子弟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汉武帝刘彻主父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看一看,想一想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削藩策》和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目的都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措施的影响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1、盛唐的安史之乱2、藩镇割据的形成3、周世宗改革意义唐玄宗李隆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安禄山在杨贵妃面前最常见的扮相就是襁褓里的婴儿
看一看,想一想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郭子仪李光弼
在唐朝后期的一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真正由唐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至五代后期,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周世宗柴荣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杯酒释兵权3、“三冗”积重难返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及系马的老槐树。宰相赵普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即位后,有感于自己的经历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最为有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左图就是后人根据当时真实的构图,经过北宋统治者的努力,以后历朝历代地方再无能力反抗中央。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在此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政治思考的第一要义。最初的宰相还是有地位的,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图左),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图中),而当皇帝他老人家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跪奏笔录”了(图右。那么,你猜猜,上面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君臣关系呢?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宰相枢密院(三衙)侍卫马军司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度支盐铁户部君主专制的演进北宋初分割相权皇帝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行政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看一看,想一想
①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②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合作探究:试分析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利弊如何?参考答案
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内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子弟、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的尾大不掉问题。同时设立刺使,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国的监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
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化,使所有权力集中于中央和皇帝。至此,基本解决了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但也导致地方毫无独立性可言,中央权力则极端集中的后果。最终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代,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负责战略决策、处理日常事务,招募、调遣军队,长官称枢密使。三衙分掌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力,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地位低于枢密院。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帅臣尽管平时有所统辖部队,但战时由皇帝临时派遣,率兵出征,事定之后,兵归三衙。宋人自己说:"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宋史·职官二》)这种制度对削弱唐藩镇割据以来的兵祸,保障社会安定确有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总揽政务。元朝中书省宰相职掌全国最高行政,既无隋唐三省制的牵制、分权,又无宋代宰相严格的划分事权,这种对隋唐两宋宰相制的反动不可能持续长久,无怪乎朱元璋非要对中书省进行限制。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唐:宋——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地方势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基本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朝代
总结
表现原因影响结果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分封诸侯尾大不掉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胜利中央集权胜利地方分权胜利后患无穷由盛而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地方反抗中央(表现);地方权力过重(原因);中央力量大,皇帝坚决平乱就胜利,相反就失败(结果);中央胜利就会进一步加强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相反就导致分裂割据(影响)。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强干弱枝)怎样才能削弱地方、强化中央呢?请看汉武帝与宋太祖的措施,比较一下谁更英明有方汉武帝123
VS宋太祖123建中朝设刺史推恩令弊端中枢决策机构,皇帝亲信任职,皇帝直接控制,三公九卿执行全国13州部,每州一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嫡长子承位,其他分割土地为列候,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弱相权强皇权弱地方强中央弱诸侯强中央作用巩固发展了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当皇帝年幼昏弱时,外戚宦官掌权倾轧,政局动荡不安同:都达到了强干弱枝、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都有弊端。异:汉武帝从“权”着手;宋太祖从“权兵钱”着手,彻底有效。结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衙”统兵权,枢密院发兵权,部署兵力原则“守内虚外”收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之实权州郡财赋,自留小份,大份归上地方经费由中央配给控制军权控制行政权控制财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分裂局面作用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政府效能低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元郡国二制并行州郡县行省制路州县道州县中朝外朝三省六部制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中书省枢密院特点/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特点/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二、明清君主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明太祖实录》废相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宰相权力扩大,“胡惟庸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废相结果?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③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1)原因: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结果:“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2、内阁的出现(1)原因(2)过程2、创立内阁制和票拟制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皇帝殿阁大学士厂卫五军都督府吏户礼兵刑工全国军队图五明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锦衣卫的首领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由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创设情境)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也说明了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明朝内阁旧址
明朝时期,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的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重大政务均有他亲自处理,政务繁忙。于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又常在阁殿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明宣宗时增加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明神宗时,首辅张居正当权,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探究思路文渊阁明成祖朱棣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中期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内阁首辅==宰相?思考探究(3)内阁的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英国内阁会议厅英国内阁制是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八旗旗主“共治国事”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皇太极康熙雍正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努尔哈赤军机处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扩大皇权到达顶峰皇太极康熙雍正过程◆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清代皇帝的批红康熙御笔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设立时间:雍正帝时。始设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漏军事机密。职能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号施令,处理政务的枢纽。组成: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评价: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军国大事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直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
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右图:军机处的位置清朝军机处旧址清代在皇帝直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和执行机构。雍正帝时开始设立,军机处的机构非常简单,只有几间入值的房舍,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消,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2000年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汉唐宋明清五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1.豆卢钦望的故事表明唐代的宰相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参考答案:表明宰相的权力削弱。三省长官最先都是掌握重权的宰相,但以后,只有加了“同三品”等头衔的人才能真正参与宰相集体议事。2.阅读书本相关文字,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参考答案:朱元璋认为丞相是政乱之源;不同意。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1)乾隆皇帝时军机大臣和绅在位10多年,家产有2亿,相当于甲午战争后中国给日本的赔款.
2)
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进京后向他们追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千万两
.
专制之下必有腐败三、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1、秦:三公九卿2、隋唐:三省六部制3、宋:二府三司制4、元:一省制5、明:废丞相、设内阁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清代内阁首辅与首席军机大臣都无决策权,只有议事顾问的权力。清代做到将宰相的权力彻底剥夺,皇权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宰相制度走到尽头。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纵观历史,皇帝削夺相权的主要手段概括如下:
(1)削减宰相任期,频繁地更换宰相,使任何一位宰相的威望不高,不容易擅权。
(2)将部分相权划归另一部门,这一部门与皇帝的关系较宰相密切,这样便于皇帝控制。例如汉武帝将部分相权划归尚书台,或则以外戚挂大司马、大将军领导外朝,宰相只能唯唯。
(3)用其他机构逐渐取代相权,这一机构由于地位低微,不容易擅权。例如汉光武帝以尚书台代行三公日常政务,宰相反而成为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待遇,却无实权。
(4)增加宰相人数,使之相互牵制,达到任何一个宰相都不能够对抗皇帝的目的。例如隋唐三省相制,实际上多名宰相为争夺决策权往往相互倾扎,严重影响军国大事的议决。
(5)设立新机构,使之与宰相并重,削夺宰相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达到事权牵制的目的。例如北宋中央三权分立。
(6)取消宰相,由皇帝独揽大权。例如明太祖废丞相以及雍正帝设军机处等办法。
畅所欲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积极影响: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影响: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①出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调整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③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兴修水利、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呈现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②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③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动摇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地方割据。
秦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从汉至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备。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围绕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的解决。最终,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到头来是一次又一次的动乱,皇帝达到前所未有的集权,而宰相制度成为权力斗争的殉葬品。
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出自维护统治的需要而依靠丞相。材料三、四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大体解决后,为维护皇权的核心地位,防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皇帝前后对丞相的不同看法在本质上无区别,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但是,其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讨论本课附件的“解析与探究”:习题训练:材料一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27年9.14到21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材料二2006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三周年。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布莱尔的思路很明白,在日不落帝国已成为历史后,跟胜利者走是唯一的选择。2003年春天。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他毅然站在了大西洋的另一边。问题:(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2)阅读材料二,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女王伊丽莎白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3)对于布莱尔的行动英国议会中大多数反对,结果又会如何?(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的内阁与18世纪后英国的内阁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上,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来协助处理。(2)赞同,因为内阁成员与首相对国家事务集体负责,共同进退;不会,因为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女王负责。(3)议会可以通过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4)明朝的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当时的内阁始终是一个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主张的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所以,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权力与职责,又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英国的内阁是国王通过任命议会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是怎样一步一步加强的?(参考答案)1.秦: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2.汉武帝时: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别是负责传送文书的少府官员尚书(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3.东汉: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4.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5.宋: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6.明: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设立内阁7.清:设立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温故知新总结
从秦到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相权的削弱展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由于清代的军机处虽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其“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实质,说明清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那么,古代欧洲实行什么制度?与中国有何不同?下节课我们将探究这一问题挑战自己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2、(2006·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三司B.
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
D.①③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练习题:1、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A、中央机构B、地方制度C、皇帝权力D、根本目的2、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A、监察权B、行政权C、军权D、财权3、《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取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分封制4、和北宋建立方式比较相似的朝代A、西汉B、隋朝()C、唐朝C、后梁5、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财政困难B、军费、官俸开支大C、皇室挥霍无度D、军队屡战屡败6、宋太祖从地方军队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势力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7、《宋史记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院,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材料中的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功臣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交出兵权8、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A、中央政治腐败B、地方势力膨胀C、内地兵力空虚D、皇帝不问政事9、宋太祖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府的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C、加强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10、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A、周渭位居高官,身份特殊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C、节度使已被剥夺兵权,地方军政财权分离彼此无隶属关系D、地方文臣掌握地方军队将领任免权11、北宋设枢密院和三司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的矛盾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2、北宋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A、遏止地方官员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满足庞大的军费和官俸开支例12中央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兴产业-碳达峰、碳中和专题
- 【教案】部编语文三上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国家级】一
- 医疗平台课件
- 大学生新生培训计划
- 员工培训礼仪方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质量自测题带答案
- 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 社区发展方案策划与实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医疗服务营销
- 责任险发展空间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行政执法)及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 DB41T 2280-2022 路桥用泡沫轻质土应用技术规程
- 公共卫生主题培训
- 建筑行业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2024年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例(二篇)
- 5.3 歌曲 《送别》课件(11张)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液压与气压传动》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实验报告)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