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一、概述二、口腔内消化三、胃内消化四、小肠内消化五、大肠内消化六、吸收内容提要第一节概述一、相关概念消化(digestion):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吸收(absorption):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和淋巴消化道分解被吸收消化器官: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附属器官:
唾液腺、胰腺、肝脏、胆囊二、消化系统组成三、消化方式1.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2.化学性消化3.微生物消化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由平滑肌组成1.一般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自动节律性:不规律(3)伸展性好(4)紧张性:持续存在(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的敏感性:Ach、温度改变、牵张刺激使平滑肌收缩四、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2.电生理特性(1)RP:不稳定,波动大,约为-50~-60mv,K+外流引起(2)慢波电位(5-15mv):自动节律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3)AP(快波):①上升支:由Ca2+和少量Na+的内流②下降支:K+外流RP慢波阈电位AP(Ca2+进入肌细胞)肌肉收缩五、胃肠道神经支配(147页)1.外来神经(extrinsicnervoussystem),又称植物性神经,分为①交感N:末梢释放NE,兴奋时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②副交感N:横结肠以上称迷走N,以下称盆N。末梢释放Ach,兴奋时引起胃肠道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2.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nervoussystem)又称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分类: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局部调节)六、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道激素(50多种):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1.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2.种类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肠抑胃肽,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部位、性质和成分1.分泌部位由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和小腺体分泌2.性质
无色、无味、呈弱碱性3.成分
水:占99%
无机物:K+,Na+,Ca2+,Cl-,HCO3-等有机物:粘蛋白、唾液淀粉酶、
溶菌酶等1.湿润食物,便于咀嚼2.溶解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刺激味觉,利于吞咽3.唾液淀粉酶分解食物中的淀粉4.可清除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颗粒,清洁和保护口腔5.中和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产生的酸6.促进散热,调节体温二、唾液的生理功能三、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
咀嚼、味嗅觉睡眠、疲劳条件反射延髓唾液分泌中枢恶心失水、恐惧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AchIP3Ca2+
分泌增加交感神经节NEcAMP肌样上皮收缩血管扩张唾液腺(M受体)代谢增加+-+结论交感神经(+),分泌的唾液量少,含蛋白多副交感神经(+),分泌的唾液量大,含蛋白少.贲门贲门孔胃底胃体幽门幽门括约肌幽门孔大弯小弯胃皱第三节胃内消化胃内消化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一、胃液的分泌(一)分泌腺的分类
贲门腺,分泌粘液外分泌腺泌酸腺,由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黏液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G细胞,分泌胃泌素内分泌腺D细胞,生长抑素肥大细胞,组胺
表层粘液细胞粘液颈细胞壁细胞主细胞G细胞(二)胃液的性质
无色、无味、酸性(pH:0.5-1.5)1.盐酸:也称胃酸,壁细胞分泌(1)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2)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3)使蛋白质变性;(4)HCl进入小肠后,引起胰泌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5)HCl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三)胃液成分及生理功能
2.酶类(1)胃蛋白酶(pepsin):胃腺主细胞分秘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pH2活性最强,pH6失活)(2)胃脂肪酶(3)胃凝乳酶
HCl/胃蛋白酶3.粘液(mucus)和HCO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壁细胞分泌,一种糖蛋白,促进VB12的吸收。胃液的分泌分为基础分泌:空腹12-24h后的胃液分泌,呈昼夜节律,清晨分泌量最低,夜间分泌量高。消化期分泌(主要):由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增加,称为消化期分泌。(四)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进食动作或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
机制:头部感受器兴奋中枢
迷走N胃腺分泌
G细胞胃泌素
特点:持续时间长,酸和酶的含量高,消化力强,占总量30%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慢性实验)(2)胃期:进入胃的食物产生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机制:见图特点:酸度高,酶少,占总分泌量60%(3)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由扩张及Pr消化产物对肠壁刺激,引起胃液的分泌。机制:Pr分解产物刺激胃液的分泌。特点:量很少,占分泌总量10%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泌素胃液⑴HCl胃窦粘膜G细胞D细胞生长抑素↑粘膜S细胞促胰液素↑球部球抑胃素↑壁细胞pH≤2
(-)酸感受器胃十二指肠球部(-)(+)(-)(-)(-)(-)pH≤2.5(2)脂肪
小肠粘膜→肠抑胃素↑→胃液分泌和胃运动↓(3)高渗溶液
小肠渗透压R↑→肠胃反射→胃液分泌↓
小肠粘膜→肠抑胃素↑
(4)前列腺素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壁释放PGE→胃液分泌↓(一)消化期胃的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咽、食道等部位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舒张,使胃容量增大。生理意义:容纳大量的食物。2.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缓慢而持续的收缩状态。生理意义:维持胃一定的形状;维持和提高胃内压,有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二、胃的运动(单胃)3.蠕动:自胃大弯开始,有节律的向幽门方向蠕动。生理意义:搅拌及粉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匀;将食糜分批、少量地向消化道下段推移。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空腹时,胃肠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运动,并向肠道方向扩布,这种消化间期的运动叫MMC,MMC的每一周期约为90-120min。作用:是将胃肠内容物,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等清除干净,起着“清道夫”的作用。(二)消化间期胃的运动1.概念: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动力:胃的收缩胃内压>幽门处压力>十二指肠内压3.影响胃排空的因素(1)食物的理化性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稀、细、等渗→快,反之则慢(三)胃的排空
(2)胃内促排空的因素壁内神经丛/迷走-迷走反射食物机械刺激胃胃运动加强胃排空加快食物化学刺激胃G细胞分泌胃泌素(3)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肠-胃反射食糜十二指肠壁感受器胃运动减弱胃排空减慢十二指肠粘膜内分泌细胞胰泌素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包括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糜分解成可被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状态,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一)胰腺的功能、胰液的性质内分泌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外分泌腺:腺泡细胞分泌各种胰酶;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水,HCO3-。性质:无色,无味,碱性,PH7.8-8.4一、胰液的分泌1.蛋白水解酶:肠致活酶(小肠分泌)(1)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2)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作用:分解蛋白质为小肽或氨基酸(3)胰弹性蛋白酶又称胰肽酶,水解硬蛋白的(4)羧肽酶A和B,肽键端解酶++
(二)胰液的成分和生理功能2.脂类水解酶(1)胰脂肪酶
脂肪脂肪酸,甘油一酯(2)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分解胆固醇和卵磷脂3.胰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糊精4.HCO3-
:中和HCl保护肠粘膜;为各种消化酶提供碱性环境胆盐和辅脂酶视、嗅、咀嚼食物中枢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胰腺小肠蛋白质和脂肪消化产物盐酸CCK胰泌素胃体扩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胃窦扩张,蛋白分解产物胃泌素(三)胰液分泌的调节水样分泌酶样分泌1.头期胰液分泌:20%2.胃期胰液分泌:5%-10%3.肠期胰液分泌:70%二、胆汁的分泌1.胆汁的分泌:由肝细胞生成并持续分泌消化期:经肝管流入12指肠肝胆汁(金黄色,碱性)非消化期:胆囊储存胆囊胆汁(墨绿色,酸性)2.胆汁的成分
水、无机盐、有机物(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脂肪酸)
促脂肪消化、吸收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3.胆汁的作用(1)神经调节(略)(2)体液调节促进因素①胆盐的肠肝循环:是最强因素,不引起胆囊收缩。②胃泌素
肝细胞或通过HCl→胰泌素↑→胆汁分泌↑。③胰泌素:促进胆管分泌水和HCO3-↑→胆汁分泌↑。④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抑制因素:生长抑素,胰多肽。
4.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1.分泌部位
由小肠腺和12指肠腺分泌,弱碱性pH7.6,等渗,随小肠上皮细胞脱落进入小肠腔2.作用
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有利于吸收;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三、小肠液的分泌(1)神经调节(略)(2)体液调节促进:胰泌素、胆囊收缩素(强)、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和胃泌素刺激分泌。抑制:生长抑素。3.小肠液的分泌调节1.非消化期小肠的运动
为周期性移行的收缩波,称胃肠移行复合波。
作用:防止结肠内的细菌在消化期逆向迁入回肠,同时将小肠内的残留物清除到结肠,保持小肠良好的机能状态。四、小肠的运动A.紧张性收缩B.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作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促进小肠血液和淋巴液回流2.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C.蠕动:自小肠始端向末端依次进行的推进活动将食糜向消化道下端推送D.摆动:以纵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大肠组成: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组成大肠功能:吸收水和电解质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VB复合物
、VK、叶酸.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大肠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系膜肠系膜上动脉结肠袋网膜附属物结肠带右结肠曲肛门列肛窦提肛肌1.分泌部位: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2.成分:黏液、碳酸氢盐、少量消化酶3.PH:8.3-8.44.作用:黏液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一、大肠液的分泌1.袋状往返运动环形肌引起无规律的非推进分节运动,有利于水分吸收,不向前推进食糜2.复袋推进运动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将内容物向前推进3.蠕动速度慢,向前推进食糜4.集团运动一种强烈的蠕动,速度快,传播远,将内容物从横结肠推进降结肠直到直肠二、大肠的运动1.粪便(feces):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被大肠粘膜吸收了大部分水分,再经过微生物发酵形成粪便。2.排粪反射粪便→直肠壁机械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排便中枢→盆神经,腹下神经→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排粪三、排便1.种类: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2.作用:有些细菌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沼气、氨等有毒成分四、微生物消化消化过程示意总汇摆动第六节吸收一、吸收部位口腔:不吸收胃:仅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12指肠和空肠吸收大部分Pr,糖和脂肪回肠吸收胆盐和VB12大肠:吸收水、电解质、VB复合物、VK、叶酸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吸收的机制:主动、被动、出胞、入胞1.水的吸收(1)被动吸收
(2)动力:渗透压差水的吸收伴随溶质(主动吸收)的吸收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Na+和Cl-的吸收
①Na+的吸收:钠泵②Cl-的吸收:小肠对Na+的吸收使顺着电化学梯度被吸收2.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2)HCO3-和K+的吸收①HCO3-的吸收:CO2的形式②K+的吸收:
被动扩散(3)铁的吸收①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Fe2+才能被吸收,VC能将食物中的Fe3+还原。②吸收机制:主动吸收转铁蛋白(Tf)与Fe2+
结合→转铁蛋白受体(TfR)→胞吞→Fe2+释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不锈钢管件加工与销售合同
- 蒸汽机锅炉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电子游戏装置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钢材购销合同
- 2024年度建筑设计合同(项目要求与设计费用计算)
- 2024年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合同
- 蓄电池搬运车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电子读卡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增值合同
- 2024年度毛石需求预测与供应合同
- 《自然保护区管理》课程讲义
-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 医院药事管理制度汇编
- 中医知识:产后头痛
-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吊篮作业安全措施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四章
- 精神分裂症的规范化治疗讲课课件
- 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全国1卷(试题+答案)
- 现金流量表分析-课件
- 2022年淄博市公需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