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共同犯罪_第1页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_第2页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_第3页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_第4页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一1998年8月6日,某市博物馆因面临洪水威胁,将部分馆藏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博物馆工作人员成某和范某等人负责运送,文物搬卸至新地点后,因一时来不及配备安全保管设施,当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负责看守。当天夜里,成某悄悄潜入一文物临时堆放房间,窃取了一件馆藏画卷。不料走出房间时,正碰上范某从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间出来,并手持一青铜器,二人均吃一惊,十分尴尬,但立刻明白对方也是来盗窃文物,于是都未出声,相视一笑后各自离开。以后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司法机关对文物失窃进行调查,在询问他们时,二人均称不知情,后经侦查,案件告破。经有关部门鉴定,青铜器和画卷各估价约10万余元。甲、乙的盗窃文物的金额分别是多少?案例二1984年8月26日晚,吴平骑自行车窜至他所在的六车间,盗得紫铜240斤,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此时,王文从四车间偷出黄铜60斤,刚出车间门口,见吴平推自行车过来,就喊住吴平,把自己偷的铜放在吴平的自行车后架上,二人一起往外运。走出不远,发现执勤人员,二人将所盗之物抛弃并逃逸。吴平和王文的盗窃所得分别是什么?案例一被告人成某与范某互相之间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种同时犯,应当分别定罪。案例二被告人吴平与王文虽然开始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意并有共同犯罪行为,因而构成共同犯罪。案例三被告人王某对甲有仇,遂出资5万元雇使张某去除掉甲,张同意,并将欲杀甲的情况告诉其妻陈某,陈某不仅不加制止,而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帮张买来一把尖刀用于杀甲。在陈某的帮助下,张某作了充分准备,于某晚潜入甲的家中,当时甲不在家,见甲妻乙正在床上睡觉,顿起歹意,就把乙给强奸了。等到甲回家,又把甲给杀死。问题:对王某、张某和陈某应当如何量刑?本案是一起较为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其中王某属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犯罪处罚,应定主犯。陈某是帮助犯,应当按照她所帮助的犯罪处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王某与陈某对于张某的强奸犯罪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呢?强奸罪是张某临时起意所犯,属于实行过限,王某与陈某教唆与帮助张某犯的是故意杀人罪,对强奸罪既未教唆亦未帮助,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张某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与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在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中,张某是正犯,直接实施了杀人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应以主犯论处。共同犯罪之法条依据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要有共同犯罪行为。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刑法第25条第1款)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主体条件:二人以上。1.必须都是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人。2.二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或者一个已满16周岁的人与一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之罪对,成立共犯;实施以外的行为,不成立共犯。3.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利用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犯。理论上称之为间接正犯。4.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单位本身不成立共同犯罪;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仍成立共犯。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二)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1.各共犯人主观上都必须是故意2.各共犯人主观上都必须是相同的犯罪故意3.各共犯人之间有犯意的联通,形成犯罪的合意。即各共犯人都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都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都知道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三)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1.各共犯人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2.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一个整体。3.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三、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1.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2.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3.缺乏主观联系的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4.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5.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任意的共同犯罪必要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一、以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为标准二、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简单共同犯罪复杂共同犯罪三、以各共犯者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一般共同犯罪有组织共同犯罪四、以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主犯从犯胁从犯(一)分工分类法(二)作用分类法按照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按照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组织犯可以很好地表明各共犯者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及彼此联系,但难以很好地解决对共犯者的量刑问题有助于解决各共犯者的刑事责任问题,但难以表明各共犯者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及彼此联系我国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二、各种法定共犯人的概念及其刑事责任(一)主犯的概念及其刑事责任1.概念:主犯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2.刑事责任:(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对于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罪行处罚。(二)从犯的概念及刑事责任1.概念: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2.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三)胁从犯的概念及其刑事责任

1.概念: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2.刑事责任: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将之与紧急避险区别开来。如民航飞机在飞行中突遭武装歹徒劫持,机长为避免机毁人亡,不得已将飞机开往歹徒指定地点。机长的行为是紧急避险,不是劫机犯的胁从犯。注意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四)教唆犯的概念及其刑事责任1.概念:根据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犯是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人。2.刑事责任:(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共同犯罪第四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一、共同犯罪的构成法理1、犯罪共同说(完全犯罪共同说与部分犯罪共同说)2、行为共同说

3、犯意共同说二、片面共犯问题三、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四、共同犯罪中犯罪停止形态问题五、共同过失犯罪问题六、共谋而未实行是否成立共同犯罪问题第四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司法考试真题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答案及解析:2005-2-8《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所以,首要分子包括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两种情况,A选项和B选项错误。首要分子和主犯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应的,某些聚众性犯罪只有首要分子才构成犯罪。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有一个首要分子,是无法构成共同犯罪的,也就不存在主犯从犯的问题。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应注意的问题】C选项与D选项是排斥的关系,所以在单选题中,二者中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另外,并非所有的主犯都是首要分子,也并非所有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司法考试真题2.下列有关主犯、从犯、胁从犯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

B.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

C.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D.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答案及解析:2002-2-37《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刑法对于胁从犯及其处理原则的规定。由此可见,胁从犯只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而不包括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因此A项错误。《刑法》中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没有规定“比照主犯”。这里的“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是指根据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直接依照法律规定,比照该共同犯罪行为所对应的法定刑从轻、减轻处罚,或则免除处罚。因而,选项D项错误。在聚众犯罪并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如下,如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见《刑法》第289第2句,第291条,第242条。)在且首要分子只有一个人时,不存在主犯、从犯之分,其中的首要分子当然无所谓主犯。因此选项B项正确。(4)在共同犯罪中,从犯是与主犯相比较而划分的共犯人范围。所以C正确,本题答案为AD。司法考试真题

3.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脏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C.甲属于间接正犯

D.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答案及解析:2002-2-38本题中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是纯属诈骗乙钱财的行为,故甲的行为构成的是诈骗罪而不是贩卖毒品罪,故选项B为正确说法。又由于其诈骗钱财的行为已经实施完毕,行为符合诈骗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是诈骗既遂,故选项D说法错误。乙将头痛粉当作真海洛因出卖获利,其主观上有贩毒的故意,但出卖的是假毒品,故其行为构成的是贩卖毒品罪(未遂)。由此,甲、乙二人所构成的犯罪不属同一罪名,不能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故选项A的说法错误。本题答案为BC司法考试真题4.下列哪些情形成立共同犯罪?(

A.甲与乙共谋共同杀丙,但届时乙因为生病而没有前往犯罪地点,由甲一人杀死丙

B.甲在境外购买了毒品,乙在境外购买了大量淫秽物品,然后,二人共谋共雇一条走私船回到内地,后被海关查获

C.甲发现某商店失火后,便立即叫乙:“现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我们一起去吧!”乙便和甲一起跑到失火地点,窃取了商品后各自回到自己家中

D.医生甲故意将药量加大10倍,护士乙发现后请医生改正,医生说:“那个家伙(指患者)太坏了,他死了由我负责”。乙没有吭声,便按甲开的处方给患者用药,导致患者死亡

A选项中的案件属于共谋共同正犯的情形。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赵某实施了杀人的实行行为,那共同犯罪行为都属于实行行为;赵某的行为导致既遂,那共同犯罪行为也既遂。即甲与赵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A选项正确。B选项中的乙和钱某分别走私毒品和淫秽物品,分别成立走私毒品罪与走私淫秽物品罪的实行犯。尽管这两个罪之间不存在重合的内容,但由于二人“共谋同雇”一条走私船,这就意味着乙和钱某分别为了对方的走私行为进行共谋并实施了相应的帮助行为,分别成立对方走私犯罪的帮助犯。所以乙和钱某成立走私毒品罪与走私淫秽物品罪的共犯(分别是实行犯和帮助犯),数罪并罚。B选项正确。注:如果乙和钱某仅仅“同雇”一条船,没有为了彼此的走私行为进行共谋并提供相互帮助的行为,则乙和钱某只是分别成立走私毒品罪和走私淫秽物品罪,由于这两罪没有重合内容,所以彼此不成立共犯。在此特别提请考生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认为走私毒品罪与走私淫秽物品罪在走私罪的范围内重合。因为走私罪是类罪名。而在判断重合内容的时候,是以具体罪名为标准,不能以类罪名作为重合的内容进而认为成立共同犯罪。否则,会导致所有犯罪都有重合的内容,即在刑法规定的犯罪的范围内重合。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尽管丙和孙某盗窃财物后各自回家,但在盗窃财物之前,丙向孙某发出邀约,孙某也欣然应允,两人已经成立共谋,所以成立共犯。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两人都应当对所盗窃的总额财物承担刑事责任。C选项正确。本案中,丁说“那个家伙太坏了,让他死了算了”意味着丁唆使李某实施杀害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而护士李某明知该药物存在问题,听了丁的话之后,仍然给病人用药,导致病人死亡,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所以医生丁和护士李某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D选项正确。注意:本案如果护士由于疏忽没有发现药物的问题,而给病人服用导致病人死亡的,医生和护士不成立共犯,医生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成立过失犯罪(可能成立医疗事故罪)。当然,如果护士连过失心态都不具备,则医生仍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无罪。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司法考试真题5.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

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答案及解析:2000-2-30选D。首先,乙在犯盗窃罪过程中,为了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依法应当以抢劫罪论处。这也被称为准抢劫罪。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乙对丙的暴力作为由盗窃转化为抢劫的事由考虑,故无需考虑故意伤害的问题。其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就是甲某构成乙某抢劫的共犯还是仅仅构成盗窃罪?这涉及共犯的认定。从共犯成立的一般条件看,必须在主观上具有共同的故意,这个共同故意特指故意内容在“犯罪性质上相同的故意”。由这样犯罪性质相同的故意支配的犯罪行为,才叫共同犯罪行为。这叫“犯罪共同说”。意思是共犯在什么东西上共同才叫共犯?犯罪性质上共同才叫共犯。根据此说,甲某只有与乙某共同盗窃的故意和行为,没有使用暴力的行为和故意,不成立乙某抢劫的共犯。从不认为共犯的类型看,乙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中的“过限行为”,即超出了共同盗窃故意的范围。对此过限行为,由实施者单独承担罪责,其他共犯人对此过限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司法考试真题6.甲、乙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答案及解析:2008-2-7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案中甲的行为明显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关键问题是判断乙构成何种犯罪。乙明知甲往儿子的牛奶中放入毒药将会发生儿子死亡的后果,作为监护人的乙并没有制止.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而后面说的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是对考生的迷惑,这里的掩埋尸体是甲乙二人犯罪后隐藏罪行的行为。综上本题应选A,即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罪。司法考试真题

7、四位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共同犯罪时先后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选项是:A.甲: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应当对集团成员所实施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B.乙: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从犯的处罚应当轻于主犯,所以,对于从犯不得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C.丙: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因为聚众犯罪不一定成立共同犯罪D.丁:一开始被犯罪集团胁迫参加犯罪,但在着手实行后,非常积极,成为主要的实行人之一,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认定为主犯答案及解析:2008-2-91C选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很好理解.但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当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就不存在共同犯罪,当然也就不存在主犯、从犯之分,那么其中的首要分子无所谓主犯.因此,C项正确.D选项,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胁下不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并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的人.如果行为人起先是因为被胁迫而参加共同犯罪,但后来发生变化,积极主动实施犯罪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则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由于其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自然应被认定为主犯,因此D项正确.A选项,"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不等于"集团成员所犯"的全部罪行,首要分子对于集团成员超出集团犯罪计划(集团犯罪故意)之外所实施的罪行,不承担刑事责任.故A项错误.B选项,对于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我国《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与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一样,对于从犯也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只是在量刑上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故B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D项.司法考试真题8.甲、乙二人系某厂锅炉工。一天,甲的朋友多次打电话催其赴约,但离交班时间还有15分钟。甲心想,乙一直以来都是提前15分钟左右来接班,今天也快来了。于是,在乙到来之前,甲就离开了岗位。恰巧乙这天也有要事。乙心想,平时都是我去后甲才离开,今天迟去15分钟左右,甲不会有什么意见的。于是,乙过了正常交接班时间15分钟左右才赶到岗位。结果,由于无人看管,致使锅炉发生爆炸,损失惨重。甲、乙的行为:

A.属共同犯罪

B.属共同过失犯罪

C.各自构成故意犯罪

D.应按照甲、乙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答案及解析:2004-2-87根据题意,甲、乙对造成的结果主观上不存在故意,只是一种过失,故AC项错误,BD正确。课后福利2006卷二不定项: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以入室盗窃为由邀请不知情的丁在楼下望风。进入丙的房间后,甲、乙同时对丙拳打脚踢,致丙受伤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离现场。在逃离现场前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出门后,甲背着乙向丁谎称从丙家窃取现金3万元,分给丁1万元,然后一起潜逃。潜逃期间,甲窃得一张信用卡,向乙谎称该卡是从街上捡的,让乙到银行柜台取出了信用卡中的3万元现金。犯罪所得财物挥霍一空后,丁因生活无着,向公安机关投案,交待了自己和甲共同盗窃的事实,但隐瞒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请回答96-100题。司法考试真题

96.就被害人丙的死亡而言,下列对甲、乙所应成立犯罪的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A.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属于共同犯罪B.甲、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属于共同犯罪C.甲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不属于共同犯罪D.甲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因此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共犯之间有犯罪的意思联络,而根据《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规定,2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本案中甲、乙二人共谋“教训”丙,甲只有伤害的故意,而乙却暗藏杀心,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甲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根据共犯理论中的实行过限也能得出相同的答案。故选项ABC判断是错误的,为本题应选答案。司法考试真题

97.就被害人丙死亡这一情节,下列对与丁有关行为的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A.丁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丁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C.丁成立抢劫罪(致人死亡)的共犯D.丁对丙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ABC解析:丁主观上只有对丙实施盗窃的主观故意,没有伤害、杀害丙的故意或者过失。丁也没有参与甲、乙伤害丙的犯罪过程当中。因此丁只能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才能构成共犯,而对于丙的死亡这一情节,丁属于被诱骗而实施了望风这一行为。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丁对丙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司法考试真题

98.对于甲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丁望风并分得赃物这一情节,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

A.对甲应定抢劫罪、对丁应定盗窃罪B.对甲、丁的行为应定盗窃罪C.甲、丁都应对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D.甲对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丁只对3万元承担刑事责任答案:BC解析:甲与丁均具有盗窃的共同故意,是共同构成盗窃罪的前提。由于甲是在丙受伤死亡后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的,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条的规定,在被害人失去知觉或者没有发觉的情形下,以及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之后,临时起意拿走他人财物的,应以此前所实施的具体犯罪与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因此甲应成立盗窃罪,而非抢劫罪,故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三)项的规定,对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共同盗窃的数额确定量刑幅度,并依照《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本案中丁在其与甲实施共同盗窃中起次要作用,属于从犯,应当按照其参与实施的共同盗窃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而不是甲所称的3万元。故选项C正确,选项D不正确。综上,本题答案为BC两项。司法考试真题99.对于甲、乙盗窃和使用信用卡的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错误的?A.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B.甲、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诈骗罪答案:ABD解析: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刊,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题中,甲盗窃信用卡指使乙使用的行为,符合《刑法》第196条第3款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乙不知信用卡系盗窃,以为是甲捡拾而来,但其主观上具有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故意,符合第196条第1款第(三)项的规定。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故只有选项C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三项。司法考试真题100.对于丁的投案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

A.丁虽然投案,但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自首B.丁虽然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但交待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因而构成自首C.丁构成自首且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D.丁构成坦白但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答案:B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二)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该解释第5条规定,根据《刑法》第68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