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以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持有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其尊贵身份的礼制;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文明阶段。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夏王朝建立后,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形成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形成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宫室布局理念,形成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形成以青铜器和玉礼器以及铃和磬等构成的礼乐制度,造就了王朝气象。这些礼器及其蕴含的观念向四方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华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由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材料二:在殷墟发掘之前,王国维利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殷墟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靠性,世界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也一直定格于此。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已定格的认识,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项目,经过20年的实施,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经典模式,学科发展的标杆。考古学泰斗苏乘琦在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文明探源的学科重大课题,强调要研究中华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起源,并提出了“古国理论”,即古文化—古城—古国的三部曲,通过考古学文化、古代城址的研究来探索文明化进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聚落考古的方法也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古城研究更加系统化,以聚落体系的形式更充分地体现文明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明探源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任务。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这一任务的当代延续,从外部关联来看,最近20多年,中国崛起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正在实现的计划,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时代强音,了解中华文明的由来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考古学是一门以“增量历史”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其主流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考古新发现增加新的信息。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反思、批判或解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重要主题之一,这也是面对西方的文化优势的一种必然反应。从学科内部关联来看,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田野考古工作大幅度增加,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不断积累,尤其是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遗址的深入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国文明模糊的面貌。在此过程中,科技考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手段,而这又离不开科学硬件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与研究队伍的壮大。这个阶段也是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扩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考古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考古学的实践。简言之,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都在不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得该项工程不断滚动,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所以成为典范还因为它回应了学科内外的重要关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需要理论、方法、材料的系统组织,而这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并不常见。文明探源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聚落体系的层次、墓葬的等级、手工业分工的程度,这种研究方式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在文明起源的探讨中还借鉴了人类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成果,在逻辑上具有类比的性质而中国考古学研究通常依赖归纳逻辑,因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拓展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路径,更充分地发挥了考古学在文明探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经典成功模式,(摘编自陈胜前《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文明三要素”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B.突破地域局限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原王朝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一体化新进程的典型代表C.“占国理论”与聚落考古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为中华早期文明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D.王国维的殷墟研究将最早中国文明定格于商代,也就是说三皇五帝等说法是虚妄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文化的陈述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B.材料一中二里头文明的特征造就了夏的王朝气象,外溢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C.进入新世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卓越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D.材料二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中国崛起、考古学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3.下列选项,最为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一项是(3分)A.红山文化中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B.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当时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活动。C.大汶口遗址中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还有獐、斑鹿、麋鹿的残骨。D.半坡遗址中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约一万件。4.材料一、材料二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论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依据材料,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这一辈子老舍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在初到铺子去的时候,不论是谁也得害怕,铺中的规矩就是委屈。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得低三下四的伺候人,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的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象我学艺的所在,铺子也就是掌柜的家;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我简直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学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被板子打出来的;象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在当时正挨打受气的那一会儿,我真想去寻死,那种气简直不是人所受得住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值金子。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随便提一样吧,比方说教我去当兵,好哇,我可以做个满好的兵。军队的操演有时有会儿可以休息,而学徒们是除了睡觉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的。有时因为遇上赶夜活的时候,我一天一夜只能睡上三四点钟的觉。我能一口吞下去一顿饭,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不把饭整吞下去怎么办呢?这种排练教我遇到什么苦处都能硬挺,外带着还是挺和气。读书的人,据我这粗人看,永远不会懂得这个。现在的洋学堂里开运动会,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这样的公子哥儿哪懂得什么叫作规矩,哪叫排练呢?话往回来说,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做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象我这么和气。提到我的手艺来,我也觉得学徒三年的光阴并没白费了。凡是一门手艺,都得随时改良,方法是死的,运用可是活的。三十年前的瓦匠,讲究会磨砖对缝,做细工儿活;现在,他得会用洋灰和包镶人造石什么的。三十年前的木匠,讲究会雕花刻木,现在得会造洋式木器。我们这行也如此,不过比别的行业更活。我们这行讲究看见什么就能糊什么。眼睛一看,手就能模仿下来,这是我们的本事。我们的本事不大,可是得有点聪明,一个心有窟窿的人绝不会成个好裱糊匠。这样,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我们的成败全仗着怎么把各色的纸调动的合适,这是耍心路的事儿。以我自己说,我有点小聪明。在学徒时候所挨的打,很少是为学不上活来,而多半是因为我有聪明而好调皮不听话。我的聪明也许一点也显露不出来,假若我是去学打铁,或是拉大锯——老那么打,老那么拉,一点变动没有。幸而我学了裱糊匠,把基本的技能学会了以后,我便开始自出花样,怎么灵巧逼真我怎么做。有时候我白费了许多工夫与材料,而做不出我所想到的东西,可是这更教我加紧的去揣摩,去调动,非把它做成才可。这个,真是个好习惯。有聪明,而且知道用聪明,我必须感谢这三年的学徒,在这三年养成了我会用自己的聪明的习惯。诚然,我一辈子没做过大事,但是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平常人能做的,我一瞧就能明白个五六成。我会砌墙,栽树,修理钟表,看皮货的真假,合婚择日,知道五行八作的行话上诀窍……这些,我都没学过,只凭我的眼去看,我的手去试验;我有勤苦耐劳与多看多学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在学徒三年养成的。到如今我才明白过来——我已是快饿死的人了!——假若我多读上几年书,只抱着书本死啃,象那些秀才与学堂毕业的人们那样,我也许一辈子就糊糊涂涂的活下去,而什么也不晓得呢!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它让我活的很有趣;穷,但是有趣,有点人味儿。前面我已说过:我们这行有两种活,烧活和白活。做烧活是有趣而干净的,白活可就不然了。糊顶棚自然得先把旧纸撕下来,这可真够受的,没做过的人万也想不到顶棚上会能有那么多尘土,而且是日积月累攒下来的,比什么土都干,细,钻鼻子,撕完三间屋子的棚,我们就都成了土鬼。及至扎好了秫秸,糊新纸的时候,新银花纸的面子是又臭又挂鼻子。尘土与纸面子就能教人得痨病——现在叫作肺病。我不喜欢这种活儿。可是,在街上等工作,有人来约就不能拒绝,有什么活得干什么活。应下这种活儿,我差不多老在下边裁纸递纸抹浆糊,为的是可以不必上“交手”,而且可以低着头干活儿,少吃点土。就是这样,我也得弄一身灰,我的鼻子也得象烟筒。做完这么几天活,我愿意做点别的,变换变换。那么,有亲友托我办点什么,我是很乐意帮忙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我”的身份是一个裱糊匠,小说就是以这个裱糊匠的视角来写当时的人和事的。B.“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讲学徒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两种,而是为了引出学“规矩”。C.文中将裱糊匠与瓦匠、木匠等职业加以类比,形象写出了“我”所从事的这一行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情况。D.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而且学手艺的过程极为不易,“我”对这门手艺全然充满厌恶之情。7.有人说:“老舍的小说用语通俗、浅白而雅致,并且追求幽默感,具有浓烈的‘京味’。”下列对小说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用语通俗,口语化。B.“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生动传神,充满妙趣,幽默诙谐。C.“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带有一种特有的京味儿,尤其是“顶”字,带点儿调侃,带点儿夸张,京味十足。D.“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说明“我”做活敷衍,心不在焉,心有旁骛,“仿佛是”倒装到话尾,体现说话随意的口语化特点。8.本文取材于旧社会市民生活,刻画了学徒工的经历和命运。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6分)9.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从委屈的生活中咂摸出了哪些甜味。(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B.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C.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D.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也指向人敬酒或自饮,在文中的意思是设宴款待。B.肉袒意为脱去上衣,露出肢体,在古代常常用这种形式来向对方表示恭敬或谢罪。C.太公,文中吕尚的称号,即“太公望”。古代常用“太公”称呼老年人,以示尊敬。D.“五里之郭”的“郭”指乡村,与《登泰山记》中“望晚日照城郭”的“郭”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貂勃奉命出使楚国,被楚王挽留;九个宠臣借此在齐王面前诬陷貂勃,认为貂勃仰仗了田单的势力,并认为田单不尊君臣之礼,且内外笼络人心。B.有一天,齐王召见田单,使得田单请罪,后来又说田单无罪,要行臣子之礼;齐王在貂勃面前直呼田单的名字,貂勃质疑齐王怎能说这亡国的话。C.貂勃认为从开天辟地有人类以来,做臣子的人的功劳没有谁能胜过安平君;因为安平君曾凭借薄弱的力量,擒获燕军的司马,收复千里的失地。D.貂勃认为齐王在国家和百姓都已安定后,对安平君直呼其名,就像小孩一样幼稚,要求齐王果断杀掉九子,向安平君道歉,否则国家就会危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2)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14.貂勃是怎样一步步劝谏齐王尊安平君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村居初夏陆游天①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②傍。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③已两忘。[注]①指朝廷。②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③《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交代回乡务农的原因,“天遣”二字暗含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之气;下句以“三亩”言山园之小。B.“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一静一动,以“莎”“蝶”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C.颈联透露出农家生活的艰苦:以只鸡斗酒待客,菜品粗陋,遭人取笑;风雨灾害频仍,反衬丰年难得。D.尾联写诗人沉醉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人生得失,呼应首句“天谴”,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16.有人认为本诗“有陶(渊明)诗风味”,请结合本诗以及你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做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先进》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需要多学习,对于诸侯祭祀、朝见天子等事务感兴趣,他只希望“,”。(2)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用“,”两句描绘了梦境中李凭将弹奏技艺教给神仙,乐声感物至深,具有超强的感染力。(3)赤壁之于苏轼,既是游览胜地又是抒怀寄情之处,多次出现在他的诗词文赋中,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空气里掸不散的桂花香,是秋天发出的信号。可惜这样的光景,不过短短数日,就要随秋风消散了。该怎么留住这一期一会的桂花香呢?风雅的制茶人总有自己的办法——邀花入茶。真正的古法桂花茶,要经过十几道传统工艺窨制而成,用“窨”来锁住桂花的香甜。整个过程历经打花、育花、拼堆、堆窖等多个工序。桂花花期短,易损伤,因此窨制难度较大。窖制工艺繁复而考究,稍有不当,轻则茶水分离,重则味窜水混,十分考验制茶功夫。窖制得当,花引茶香,以益茶味。最后用炭焙烘干,除去水分,增香固味,益于长久存放。但老工艺仅仅还原还不够,茶底一定要用将近10年以上的带着陈年韵香的老茶。新花入老茶,沉稳的老茶气韵,烘托得桂香愈加清丽,二者相得益彰。桂花茶制成后,还不宜立刻品饮,再放到茶仓里交给时间来陈化多年。开汤冲泡,桂花香乃显,甜香、陈香,次第绽放。茶汤入口醇而绵柔,滋味浓厚甘润,陈韵清雅,生津回甘。岁月流转,茶叶内质沉淀转化,越陈越香。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到了尾茶,桂花香也渐而淡去,愈加温柔细腻,多年前的秋日况景流转眼前。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窨”字所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C.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D.从某种意义上讲,“说”就是做,“说”就是为了做,“说”就是为了做好。19.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4分)20.为什么桂花茶能留住一期一会的桂花香?请用几个关键词或短语加以概括。(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那一夜的凌晨,我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耳畔听到清洁工挥动竹扫把唰唰打扫马路的声音,不远处的火车站火车轧着铁轨轰隆轰隆作响,菜农挑着担子,肩上的竹扁担吱呀吱呀地叫唤。翻身下床倚窗站立。我看不到与出租屋相隔不过五十米的龙江河一去千里暗流汹涌的样子,但却听得到它的隐隐涛声拍亮了河水之上的星云。我还听到,几只看不到踪影的鸟儿忽高忽低地鸣叫,那婉转的鸣啼带着故乡挥之不去的草野味道,带着颠簸不灭的故土乡音,带着踏遍乡土寻觅栖息地的坚贞呼唤,似乎这一晨的啁啾叫唤都是为了找到一个一直在昂首等待它的人,一个听得懂它的密语的人,一个对它的密语解码之后抖落一身尘埃继续赶路的人。如果可以,于晨光破云而出中开启窗子,我愿意成为这个迎候和风结伴鸟鸣穿堂入室的人。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变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青年人要敢想敢为,“敢”应该是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正如鲁迅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故而百年前的中国青年在山河飘摇的危难之际,发出“我们不干,谁干”的呐喊。青年人又要善作善成,“善”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青年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讨苦吃”,多受一些“热锅”上的煎熬,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多面临一些“惶恐不安”的心理挑战,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中“壮筋骨、练胆魄、增智慧”。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7分)1.(3分)D王国维只是用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方法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并没有否定三皇五帝等说法。故不准确。2.(3分)A材料一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进入文明阶段的判断依据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国方案,而不是“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3.(3分)A依据文明探源的中国方案,礼乐与器具制度及其理念。4.(4分)①材料一阐释了文明探源的中国方案的内涵,并以夏王朝为例加以分析判断。②材料二从学术史角度分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并成为考古学的经典之因。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5.(4分)①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引进新的考古理论,提出了“文明探源中国方案”;②实践上,运用新方法开展的田野考古为明晰中国早期文明提供扎实的证据;③科技考古的加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场馆的建设扩展了社会影响。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二)(18分)6.(3分)D7.(3分)D8.(6分)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②肯于动脑,执着创新。知道运用聪明,善于观察和模仿,事情非把它做成才可。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让我变得坚强,从容应对世事。“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值金子。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这种排练教我遇到什么苦处都能硬挺,外带着还是挺和气。”“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做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②让我苦中作乐,体味人生乐趣。“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它让我活的很有趣;穷,但是有趣,有点人味儿。”③让我善思好学,掌握生存本领。“有聪明,而且知道用聪明,我必须感谢这三年的学徒,在这三年养成了我会用自己的聪明的习惯。”“我有勤苦耐劳与多看多学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在学徒三年养成的。”“只要是平常人能做的,我一瞧就能明白个五六成。”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每点有一个例子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20分)10.(3分)B11.(3分)D(郭,指外城的墙)12.(3分)D(不是“像小孩一样幼稚”,而是“小孩如果考虑一下也不会这样做”,即连小孩也不如)13.(8分)(1)(4分)暗地里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有所作为(即阴谋篡权)啊!希望大王仔细审查。评分参考:“阴”“有为”“察”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给1分。(2)(4分)况且当初大王不能守卫先王留下的国家,燕人发兵来袭击齐国故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评分参考:“社稷”“兴师”“走”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给1分。14.(3分)①拿周文王礼敬吕尚、齐桓公礼敬管仲与齐王不敬田单做对比,突出齐王的错误。②列举田单的功劳,以说明齐王做法的不妥。③最后提出杀九子以谢安平君的建议。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纠合在一起,想要谋害安平君,他们共同对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顷襄王派将军率领万人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都城已经修复,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襄王说:“左右的人谁可以呢?”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貂勃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留貂勃饮酒,过了好几天没有回国。九个人又纠合起来去对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田单的势力吗?再说安平君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没有个分别。况且他的心里想要干坏事。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补助不足,对人民广施恩惠;对国外安抚戎狄与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要有所作为(即阴谋篡权),希望大王仔细审查。”有一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召唤来。”田单摘下帽子、光着脚、赤着上身来进见,然后退一步请求死罪。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您对我没有罪过,您尽到您的臣子之礼,我尽到我的君王之礼就行了。”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酒喝得正高兴,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貂勃离开坐席,向襄王行了九拜之中得最敬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请大王向上和周文王比一下,谁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请向下和齐桓公比一下,谁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偏偏叫‘单’。再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呢?可是大王却叫他‘单,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况且当初大王不能守卫先王留下的国家,燕人发兵来袭击齐国故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着区区即墨城,靠着三里的内城,五里的外城,带领着七千疲惫的士卒,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如今国家已经安定,民众已经安生了。大王却叫他‘单’。就是小孩如果考虑一下也不会这样做。大王不如赶快杀掉这九个人,以向安平君谢罪,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危险了!”襄王于是杀掉这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眷,又把万户的夜邑加封给安平君。(二)(9分)15.(3分)C16.(6分)①写景手法相似。本诗用白描手法,就近设喻,把平凡普通的乡村景色写得诗意盎然,意境深远。与陶诗简洁勾勒式的写景手法相似。②表达情感相似。本诗表现乡村美景及闲适自得生活的无限魅力,抒发的是回归田园之乐。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诗歌主题相似,其中“桑麻长”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