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倚杖、白人头(2)本诗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 “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曲中的“昏鸦”是指 (2)下列对 “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旧.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2)C【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昏:傍晚。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D.怅惘若失的心绪”。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故答案为: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 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⑴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重访西湖旧游(宋)武衍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西湖感旧(宋)陈居仁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1)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 季,《西湖感旧》是 季。(2)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答案】(1)秋;夏(2)《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解析】【分析】(1)“西风吹”“桂子香 ”自然是秋天的景象。 “采莲 ”自然是夏季的活动。(2)分析“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一句,怀着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对西湖的变化的期待。而“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一句说明诗人当时心中持有的是悲伤的心情。一般诗歌的结尾都是直抒胸臆,从结尾的诗句中即可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⑴秋;夏;⑵《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

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 ;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根据句意,可知“胜”,超过。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艳丽)。(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从结构方面分析,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具体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三年谪宦①三年谪宦①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 ③悲。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故答案为: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根据第( 2)题所述背景知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答案】(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2)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解析】【分析】(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 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据此答题,意对即可。(2)从意象角度分析, 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 "意象"。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 "的前面加上 "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 "风""河流 "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 ",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 (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 )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 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⑴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⑵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 2)两小题。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 ②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④。(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解析】【分析】(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变儿童:指诗人在秀州 (今浙江嘉兴 )呆得久了 ,习用当地的吴语 ,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⑴吴音渐已变儿童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的颔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风飘絮;雨打萍(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和“雨打萍”。(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 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故答案为:⑴风飘絮;雨打萍⑵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望西都,意踌躇 ”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答案】(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2)D【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ABC理解正确。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故答案为: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⑵D【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情。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T匕^2^公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的作者是 朝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作者以 “古仁人 ”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答案】 (1)范仲淹;滕子京(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C【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A.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 C。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附参考译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 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知其弓也()②然后能自反也()③诚能如电()④令心意不驰走J)(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⑵B(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 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2)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甥性识颖悟 /必能解此 /故详悉及之。(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4)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故答案为:⑴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⑵B;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⑷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正误,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推断,注意理解词语时要结合句子的翻译。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断句。考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心得语法进行断句,注意平时要多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对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要正确翻译,注意句意的顺畅。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理解分析。【参考译文】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 ”,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相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三闾祠①②(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①三闾(l0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①骈死于糟相之间②星马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湘兰沅芷年年(2)翻译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3)用W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问所从来,具答之。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 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 ①“T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相之间 ”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答案】(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4)B(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⑴①骈,两马并驾,一同;②这样,指示代词;③通晓;④意指成长。⑵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⑶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⑷B⑸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⑶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⑷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⑸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1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情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④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情。 ②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③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④矍:惊奇地注视(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①方山子亦矍然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从文章第①段中 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4)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的原因【答案】(1)••…的样子;年轻(2)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②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3)(然)终不遇(4)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 ,社会环境安定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少”解释为“年轻”。(2)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3)由第①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所以由“终不遇”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4)根据内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故答案为:⑴••…的样子;年轻;⑵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②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⑶(然)终不遇;⑷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 ,社会环境安定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的意思。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情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楹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暄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逶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_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 ,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注】①楹: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少曾t^书②故尝歌(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nB±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3)张远度来到“"用本文语句回答)的 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年幼;所以⑵B(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少”这是是年幼的意思。(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3)由“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可知第一问答案为:地多桃花林。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据此可概括为: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故答案为:⑴年幼;所以⑵B⑶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 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译文】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匿"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 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日: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女。(节选自《后汉书》)【注】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①又何闻焉②FE (2)翻译下列语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答案】(1)参与;田间小路(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跟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实:真实。阴:暗地里。使: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3)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一句话体现了鲁庄公以德治民的思想。【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意思是:故答案为:⑴参与;田间小路⑵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⑶之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民的思想。【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⑶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附参考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捉它?”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初读赏景】作家梁衡称《湖心亭看雪》用42字创造了一幅淡雅、高洁的画轴。请在横线上端正地抄写文中雪景原句,并自选角度进行赏析。(2)【再读悟情】《湖心亭看雪》的 “文眼”是 字,理由是 。小贴士: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3)【联读知人】阅读张岱《自为墓志铭》中的材料,完成任务。材料一: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材料二: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骏马,好梨园,好古董,兼以荼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材料三: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璟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①为上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方而。②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或义项。I那得灵隽若此(A.juanBju)nn茶淫摘虐(a.过分,无节制(者) B.邪恶(者))③张岱自称纨绮子弟”,世人叫他败家子,废物,顽民”,结合《湖心亭看雪》及三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答案】 (1)句子: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赏析:一痕”、〜点”、工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2)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怀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天地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入山时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 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3)①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Ib;nA我心中的张岱是多才有趣的。六岁他就会对出妙对,获得眉公大加赞赏,可见他有才,小时候就是灵童;少时,他虽然自己说自己 纨绮子弟”,但是他真的爱好广泛,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而且著书成就不凡,《湖心亭看雪》也表明他拥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这一切都勾勒了一个多才有趣的张岱。【解析】【分析】(1)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 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为答案。赏析: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 上下一白"之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 工痕”、〜点”、\芥”之「”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工”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 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 痕”、熏”、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2)要求提取《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文言词为“痴”字。“痴”表现在哪三方面即:痴景,痴情,痴行。“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湖中人比 “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 ”,客居此地,时近年关。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3)①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破床碎几 /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 /缺砚一方而已。译为: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罢了。 ②I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灵隽”:空灵隽永。读"l1rjgun,”注意据义定音。故选B。n茶淫橘虐”中的茶淫”:沉溺于喝茶。故选A。③要求结合《湖心亭看雪》及三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好精舍,好骏马,好梨园,好古董,兼以荼淫橘虐,书蠹诗魔 ”“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 ……”余孥一小舟,拥舞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等句,即可归纳出张岱是一个多才有趣,爱好广泛,著书不凡,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的人。故答案为: ⑴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赏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⑵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怀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天地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入山时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⑶①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②IB;HA③我心中的张岱是多才有趣的。六岁他就会对出妙对,获得眉公大加赞赏,可见他有才,小时候就是灵童;少时,他虽然自己说自己“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爱好广泛,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而且著书成就不凡,《湖心亭看雪》也表明他拥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这一切都勾勒了一个多才有趣的张岱。【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与的断句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同时要对文章进行意思的梳理,结合语句理解词义。【附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材料一】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当面试试他。 ”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 哪里能够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的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材料二】年少时候是纨绮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喜欢骑骏马,喜欢唱戏,懂得鉴赏古董,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罢了。【材料三】喜欢写书,完成的著作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璟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篌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等,流传于世。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余文琼(ch-,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①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勰勰 ②恐不能遍览。喝喝③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④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日:“《孝经》云:主牲⑤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 ⑥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禾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沂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浸:水。②勰勰(xXi:)恐惧的样子。③喝喝(yuyu)小声读书的样子。④腹笥(f日片:1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 ⑤三牲:牛、羊、猪。⑥卜:选择。(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常云于湖州置上(办货) B.三牲之臣,犹为不孝(供养)C.熊乡人席坦受书(到) D.带经而也(农活)(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mB.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C.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nD.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②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4)余文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1)D⑵B(3)①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②(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4)①孝敬长辈:余文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②勤奋读书:余文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带经而农”中的农”这里是干农活的意思。(2)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