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1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2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3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4页
同在一篇蓝天下-教育公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在蓝天下——如何认识教育公平问题成员:陈如男费孟孟梁爽田浩田南南吴昊

教育公平的内涵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教育公平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使收入不公平加剧,如果任由这样的“马太效应”循环不断下去,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录1教育公平的案例2教育不公平的现状3教育不公平的原因4教育公平的重要性5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公平的案例案例一李洋是2005年海南省理科状元,他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省理科第一名,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省教育厅决定取消其报考一批次院校资格。最后香港城市大学以44万元状元奖学金录取李阳。(取材于《南方周末》2005年9月22日报道)结论:中国采取不同省区不同分数线的录取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考生人数,下达不同的招生指标做法,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青年人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平等的积极做法。同样异地高考的解决也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案例二

案例三

今年,呼和浩特市也进一步规范新生入学管理,通过制定《呼和浩特市小学新生入学工作办法》,杜绝择校热。该《办法》针对拆迁户、集体户、父母离异、非本市市区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情况的适龄儿童,在入学方面有了具体规定,并提出“不得收取报名费和面试费,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考试和测试”的要求,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新出台的《呼和浩特市小学新生入学工作办法》对民办小学同时作出规定,称民办小学阶段学校招生要与公办学校同时进行,不得收取报名费和面试费,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考试和测试,不得跨旗县区招生。这项要求对促进教育公平同样意义重大,民办教育在投资机制、办学体制、管理方式上都有很多优势,公办教育解决的是大众教育的问题,在公办教育资源均衡的背景下,民办教育则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校长教师轮岗均衡教育资源今年,包头市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据包头市实际情况,针对小学、初中今年及今后的招生工作、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定。根据该意见,包头市教育资源配置将进行改革,明确要求各旗县区要统筹当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记者了解到,目前包头市各旗县区中小学教师、校长轮岗已经启动,而且连续任职满6年的校长已经全部实现了轮岗。包头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校长和教师,因此包头市从今年开始在全市4个旗县区都要启动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交流。按照目前的规划,骨干教师每年交流的数量不得少于10%,校长在一个学校的任职不得超过6年,6年以上必须要硬性交流。这样的话,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和优秀的校长到薄弱校任职。另外一方面,包头市将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使教师整体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返回《造梦者》微电影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偏低。尤其是高中阶段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少。二是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农村学生辍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

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弱势群体子女入学仍然艰难。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正在加剧。“择名校”、“择名师”、“择名班”现象愈演愈烈。“择名校”、“择名师”、“择名班”现象愈演愈烈。

农民工子女就学难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

案例合肥市丁香花园三期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张师傅也越来越焦虑,如果8月25日之前还找不到学校上学,他将不得不把6岁的女儿送回乡下读书。那不仅意味着他希望女儿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的愿望落空,也意味着他的妻子要同时回到乡下陪女儿读书。张师傅是河南信阳县人,老家的教育资源落后,“家门口的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学生要想继续上就得去离家较远的另一所学校。从7月份开始,张师傅就先后到其工地附近的华府俊苑小学、六十七中小学部等数所定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打听报名的事。结果不是拒收农民工子女就是收取名额有限已经录满,再者就是强制要求填写自愿交纳借读费并一次付全,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直接堵塞其子女上学的机会,当然设置的其子女进校的条件是“让进城农民工提供这样一些证件,其实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基本确定。即便是设置了这样一个“确定基本身份”的简单条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仍然由于不符合这个基本条件而无法让其子女进城上学,其中,由于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更是非常之多。留守儿童问题无疑,因为进城就学的困难,也使得许许多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变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缺少阳光、雨露,伴随他们的只有孤独与寂寞,他们就是“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严峻地挑战。

偏远地区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也因此有很多偏远的山区地区经济和教育较为落后,与城市相比,偏远地区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在学区合并以后,有的寄宿制中学仅仅有一栋教学楼而已,学生的住宿、就餐条件极差。我国直营教学中心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李家庄小学尽然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光秃秃毫无遮拦的学校场院上,4栋土木结构的破旧平房是学校全部教学用房,其中两栋正在换屋顶,另外两栋屋顶明显塌陷,外墙上写有“危房停用”字样,但一栋仍然有学生上课。4栋教室的后面一排一样破旧的平房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室,有两间被改做临时教室。狭小的临时教室内光线昏暗,挤坐着近40名学生,挂在前窗的黑板只是一块约一米见方的涂黑的纤维板。在学校仅有的一间办公室内,挤放着九张办公桌,上面摆满了学生作业本。

距县城40公里的牙什尕乡中心学校1999年盖了新教学楼。当时是按照小学的规划盖的,如今又增加了5个初中班,学校的境况就可想而知。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只好在街道上租了两间民房上课。民房在公路旁边,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学校又在民房外的马路边拉上了近20米长的网围栏,以防孩子们下课时跑到马路上出危险。

群科镇滩心村完全小学,是县里介绍条件较好的学校。这所学校一年级的107名小学生挤在一间54平方米的教室里上课,这是全校面积最大的一间教室。教室里只有27张桌子,有的桌子上趴着3个人,有的桌子后站着5个人,有的干脆把板凳当课桌坐在教室的过道里。二年级一个有63个学生的班级挤在一间35平方米的教室里,第一排的课桌顶着讲台,最后一排的板凳靠着墙壁。海东地区六个县中有四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前些年,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民族观念的影响,这里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教育基础差,原先建的旧校舍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两基”工作的重视,大量适龄儿童被送入学校,原有的校舍根本不能满足逐渐增多的学生数量。而且海东地区大量修建于六、七十年代的校舍在这几年都逐渐变成危房,大量危房让原本不足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返回内因1、庭及孩子的教育观念落后一是部分孩子被迫辍学。在一些偏远地区,家庭子女较多且家庭困难的家庭仍有部分家长重男轻女,会选择让男生继续就读而女生则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二是家长和孩子被传统观念束缚,男尊女卑。中国的封建时代太长,封建的习惯势力还不能完全打破,重男轻女的习俗仍在边远地区蔓延。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内因2、隔代教育现象太多农村留守儿童众多,而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缺失则是子女性格成因的重要因素。导致关爱教育缺失原因有三:一是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使得孩子性格孤僻。二是受祖辈溺爱影响,造成孩子性格的“自大”和“无知”。三是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内因3、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贫困学生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外因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外因2、“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外因3、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外因4、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外因5、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返回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重要论断,给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充满信心,坚信今后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教育发展的步子一定会越迈越大;另一方面,我认为,要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学,使孩子们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必须结合各地实际,让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着力于推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历来是教育家、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我国的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可谓历史悠久。在今天,当人们普遍关注社会教育关系中的教育公平(如教育制度公平、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公平等)时,而学生、家长更为看重、体会最深的则是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教育,其中,教师能够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公平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也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它包括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客观公允地评价学生;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对学生赏罚分明等。这无疑也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平直接关乎政治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全民素质的提升,关乎国家的发展。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一向都是国际争夺的焦点。这就要求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出能有效落地的政策措施,把好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关口;财政部门坚决地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审计等部门严格监管教育经费的使用;纪检部门要从严惩处教育乱收费现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力度,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资源不被滥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

在过去的2013年,政府就为促进教育公平打好了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政府部门已经下发规范免试就近入学的意见,要求2016年做到小学100%就近免试入学;异地高考,30个省市已公布具体方案或意见,从去年起,已有部分省市实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在这个成才路径多元的时代,高等教育也许不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路径,但至少是主要路径之一。保证这一路径更好地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延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宽阔的上升通道,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教育公平又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或许从幼儿园就开始。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以后会连生存能力都出问题,就更别提竞争力了。因此教育的公平要从源头抓起。也正如此,李克强总理说:“发展学前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高考特长保送生信息将全面公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让社会更加公平,民生更加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是教育,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就是为人人提供同等受教育的机会。为促进教育公平,《通知》要求,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适度降低在属地的招生比例计划。而这些空出的计划指标和新增计划指标,都要主要投向中西部地区。今年,教育部还将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要从去年的3万人,增至5万人,主要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等本科一批高校承担。为了落实招生信息公开,《通知》要求,各高校和省(区、市)要按照教育部此前要求,做到招生信息“十公开”,今年,要重点加强对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等特殊类型考生资格、录取要求、录取结果的全部公示。

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无不是在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返回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一、促进中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二、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出现“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保证人人有学上,争取人人上好学”的良好局面,并形成政府全面负责,公办接纳为主,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教育和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工作机制。1、积极开展“保护流动儿童权益”项目试点,认真落实行动计划,定期组织对农民工子女的免费体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教育咨询等;2、各级关工委经常开展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调研,并组织各种面向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扶贫帮困活动;3、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安排一位领导具体分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三、正确对待择校热问题对于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老百姓是怨声载道、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用以民为本的精神将这件事放到重要的位置。尽管治理择校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部分地方的择校问题仍比较严重,我认为治理择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招收择校生、借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这些创收实质是一种部门利益化的表现,给少数教师、个别学校、相关部门带来了利益,损害了整个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2、教师配置应均衡、增强所有学校吸引力。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有效流动是治理薄弱学校的难题。公办学校的教师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公务人员,应加强对其行为和收入的管理。3、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强投入并确保生源。现在重点学校和名校中不少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力量有限,很多地方采取办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办法。在当时有合理性。但对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4、要促进社会办学、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促进社会办学是和加强政府主导义务教育办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当社会办学环境公平、繁荣昌盛之时,或许就是义务教育走向真正公平、合理、有序之时。对义务教育的某些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途径满足这部分需求。四、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

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满足其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如何治理“教育乱收费”呢:

1、依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严格规范公办学校收费行为,把维持学校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事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同时,要确保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