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 第八章-胶粘剂_第1页
精细 第八章-胶粘剂_第2页
精细 第八章-胶粘剂_第3页
精细 第八章-胶粘剂_第4页
精细 第八章-胶粘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细化学品概论FineChemicalGenerality主讲:宫剑华联系方式:手机-mail:skylee321@163.comQq:23931848第八章胶粘剂8.1胶粘剂的基本概况8.2胶粘剂的粘接理论8.3基本胶粘剂的合成工艺8.1胶粘剂的基本概况1.胶粘剂的发展简史天然胶粘剂5300年前:水和粘土调和,制陶和制砖3000年前:周朝,用动物胶做木船的嵌缝密封胶秦朝,用糯米浆和石灰制成灰浆,做长城基石的胶粘剂1690年荷兰首先创建了天然高分子胶粘剂生产厂合成胶粘剂最早:酚醛树脂胶粘剂,主要用于胶合板的制造2.胶粘剂的发展概况2000年全球合成胶粘剂销售额约286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全球销售额40%,西欧占35%,日本占10%,我国仅占7%。主要消费领域是包装行业和建筑行业,需求量达到胶粘剂总销售量80%。我国胶粘剂的基本构成为:三醛胶占40.6%,水基胶占45.3%,热熔胶占1.0%和反应胶占3.8%3.定义靠界面间作用使各种材料牢固地粘接在一起的物质。4.胶粘剂的组成主要是由基料、固化剂和固化剂促进剂、稀释剂、填料、增韧剂、增塑剂、偶联剂等成分组成。基料构成胶粘剂的主要成分。起粘接作用。有无机化合物、天然聚合物、合成聚合物三类。固化剂使低分子聚合物或单体化合物经化学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或使线型高分子化合物交联成体型高分子化合物,从而使粘接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固化剂促进剂加速固化速度或降低固化温度的作用。

稀释剂能降低胶粘剂粘度的易流动的液体,加入它可以使胶粘剂有好的渗透力,改善胶粘剂的工艺性能。可分为活性稀释剂和非活性稀释剂两类。活性稀释剂:即降低体系粘度,又能参与固化反应。如:环氧丙烷苯基醚非活性稀释剂:惰性溶剂,不参与固化反应。如,乙醇,丙酮,甲苯等。。。

填料为改善胶粘剂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如提高弹性模量、冲击韧性、耐热性,降低线膨胀系数和收缩率,同时又可降低成本的一类固体状态的物质。增韧剂提高胶粘剂的柔韧性,改善胶层抗冲击性能。增塑剂具有在胶粘剂中能提高胶粘剂弹性和改善耐寒性的功能。偶联剂是一种既能与被粘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又能与胶粘剂反应提高胶接接头界面结合力的一类物质。

常用的偶联剂有:硅烷偶联剂、钛酸脂偶联剂等。另外胶粘剂中有时还加有引发剂、促进剂、乳化剂、增稠剂、防霉菌剂、防老剂、阻聚剂、阻燃剂以及稳定剂等。5.胶粘剂的分类A.按基料分类B、按物理形态分类:溶液型:水基型:合成树脂或橡胶分散于水中,形成水溶液或乳液。如乳白胶膏状或糊状形将合成树脂或橡胶配成易挥发的高粘度的胶粘剂,用于密封和嵌缝。固体型膜状型将热塑性合成树脂或橡胶制成粒状、块状。热熔胶将胶粘剂涂布于各种基材上,呈薄膜胶带状。

合成树脂或橡胶在适当的溶剂中配成有一定粘度的溶液。C、按固化方式分类:胶粘剂在胶接过程中一般均要求固化,方能使被胶接物件具有足够强度,按固化方式一般分为(1)水基蒸发型(2)溶解挥发型(3)热融胶(4)化学反应型(5)压敏胶聚乙烯醇水溶液和乙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型胶粘剂氯丁橡胶胶粘剂棒状、粒状、带状的乙烯-乙酸乙烯热熔胶如a-腈基丙烯酸酯瞬干胶、丙烯酸酯厌氧胶等受指压即粘接且不固化的胶粘剂、又称不干胶。D、按受力情况分类:胶接件通常是作为材料使用的,因此胶接强度非常重要。为此将胶粘剂分为结构胶、非结构胶。结构胶:能传递较大的应力,可用于受力结构件的连接。大多是由热固性树脂配成,常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作主要组分。一般静态剪切强度要求大于9.807*106Pa。非结构胶:不能传递较大应力的胶粘剂,常用热塑性树脂、合成橡胶等做主要组成。E、按用途分类:有金属、塑料、织物、纸品、医疗、制鞋、木工、建筑、汽车、飞机、电子元件等各种不同用途胶。还有特殊功能胶,如导电胶、导磁胶、耐高温胶、减震胶、半导体胶、牙科用胶、外科用胶等。6.胶粘剂的应用木材加工领域(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间苯二酚-甲醛、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氯丁胶等);建筑方面(聚乙酸乙烯酯、聚丙烯酸酯、氯丁、环氧、聚酯、聚硅烷等);轻工方面(包装领域,橡胶、聚丙烯酸酯的压敏胶,低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EVA)的热融胶,醋酸乙烯乳液等;制鞋方面:氯丁橡胶浆、聚氨酯等);航空工业;医学(牙科等);电子工业和仪器仪表的制造中。1、胶接界面8.2胶粘剂的粘接理论胶接接头是由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依靠粘附作用形成的,胶接接头在应力-环境作用下会逐渐发生破坏。但是,对于胶接接头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破坏的,至今尚没有成熟的理论,主要原因之一是被粘物表面及其与胶粘剂之间的界面极其复杂。如图所示,胶接界面由被粘物表面(金属氧化物)及其吸附层(如空气、水、杂物)和靠近被粘物表面的底胶或胶粘剂组成。胶接界面示意图胶接界面的特性界面中底胶(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以及吸附层之间无明显边界;界面的结构性质与底胶(胶粘剂)或被粘表面的结构、性质是不同的;界面的结构和性质是不断变化的,随物理的、力学的和环境的作用而变化,并随时间而变化。胶接界面的结合力包含:物理结合如范德华力(偶极力、诱导偶极力、色散力、氢键);化学键合(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种原子-分子作用力的能量2.胶粘剂对被粘物表面的润湿润湿的热力学问题液体润湿固体的程度一般用接触角θ来衡量。接触角θ>90°时液体不能很好润湿表面,θ<90°时液体能完全润湿表面,θ=0°时液体能在表面上自发展开。实际上被粘物表面都不是理想平面,液体在固体表面接触角随表面粗糙度而变化。Wenzel用下式表示接触角和粗糙度的关系:固体表面的真实面积A比表观表面积A’大得多,<1.5的表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由式(8-1)可见,当θ<90°时,θ’<θ,即易润湿的表面由于凹凸而有利于润湿;当θ>90°时,θ’>θ,这种难于润湿的表面由于凹凸而更加难润湿。通常,表面处理的同时改变表面活性和粗糙度,因此,接触角的变化是表面几何面积变化和表面变化两种效果的相加,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胶粘剂对被粘物的接触角小于90°,在热力学平衡时胶粘剂均能完成浸润被粘物表面。3.粘接机理关于胶粘剂对被粘物形成一定的粘合力的机理,还不完善。目前主要的粘合机理有:a、吸附理论c、机械结合理论d、静电理论e、扩散理论f、弱界层理论b、化学键理论a、吸附理论胶接作用是胶粘剂分子与被胶接物分子界面发生吸附作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吸附理论认为胶接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胶粘剂分子通过布朗运动,向胶接物体表明移动扩散,使二者的极性基团或分子链段互相靠近。第二阶段:吸附力产生。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表面张力小的物质易润湿表面张力大的物质,所以,为了使被粘物表面易被润湿就需要清洗处理,除去油污等表面张力小的物质,从而使表面张力大的被粘物更好地与粘合剂接触,也可以在粘合剂中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以降低其表面张力,于是粘合剂分子带极性的部分就能向被粘物表面带相反极性的部分移动,当距离达到5~10×10-10m以下即可发生物理化学结合。b、化学键理论认为粘合剂与被粘合物之间除存在范德华力外,有时还可形成化学键。化学键的键能比分子间的作用大的多,形成较多的化学键对提高胶接强度和改善耐久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优点:对胶接现象可以部分解释。缺点:无法解释不发生化学反应的胶接现象。c、机械结合理论该理论认为,粘合剂浸透到被粘物表面的空隙中,固化后就象许多小钩和椎头似地把粘合剂和被粘物发生纯机械咬和与镶嵌,这种细微的机械结合对多孔性表面更为显著。特点:机械连接力和摩擦力有关。缺点:对粘接多孔材料、纸张、织物等时,机械结合理论很重要,但非多孔材料、光滑的表面黏结无法解释。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d、静电理论将被胶接材料和固化的胶粘剂层理想化为电容器,即在胶接接头中存在双电层,胶接力主要来自双电层的静电引力。特点:成功地解释了粘附功与剥离速度有关的实验事实。缺点:静电引力(<0.04MPa)对胶接强度的贡献可忽略不计无法解释用炭黑作填料的胶粘剂及导电胶的胶接现象无法解释由两种以上互溶高聚物构成的胶接体系的胶接现象不能解释温度、湿度及其它因素对剥离实验结果的影响e、扩散理论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通过相互扩散而形成牢固接头。特点:胶接强度与接触时间,胶接温度,胶接压力,胶层厚度有关系。胶粘剂分子量越高越不利扩散。分子链的柔韧性增加,侧基减少,有利分子扩散,胶接强度也有增加。极性与极性和非极性与非极性聚合物之间都具有较高的粘附力。缺点:不能解释高聚物以外的胶粘现象。如高聚物与金属、玻璃或其他硬体胶粘。f、弱界层理论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如果杂质集中在粘接界面附近,并与被粘物结合不牢,在胶粘剂和被粘物内部都可出现弱边界层。当发生破坏时,尽管多数发生在胶粘剂和被粘物界面,但实际上是弱边界层的破坏。胶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上几种胶接理论即有实验事实作依据,又都存在有局限性。对于固体和胶粘剂产生胶接作用的原因,可概括为:机械结合作用化学吸附结合作用胶接效果是主价力、次价力、静电引力和机械作用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4.聚合物分子结构与胶粘强度1)反应性基团对胶粘强度的影响聚合物粘料与被粘物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鳌合键结合具有很大作用力,所以,在合成聚合物时希望引入具有反应能力的基团,或配方中加入一些能与界面反应的助剂。脲醛、酚醛、三聚氰胺甲醛中的羟甲基能与纤维素伯羟基反应形成共价键,是木材加工工业最重要的胶粘剂:纤维素羟基还可以与环氧或异氰酸酯等进行反应,与聚醋酸乙烯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因而这些树脂在木材加工、织物、纸张等工业中应用很多。玻璃表面上的SiO2基团可以与一些聚合物中含有的羟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酯等极性基团作用生成氢键、共价键或离子键,得到强度很高的胶接强度。胶粘剂与金属粘合时,常常是金属氧化膜与聚合物中的某些基团作用形成价键。环氧树脂异氰酸酯缺点2)聚合物极性对胶接强度的影响对一些不容易发生反应的极性基团,通过范德华力和生成氢键,即可增加聚合物基料本身的内聚力,也可以与被胶粘的极性表面在充分润湿条件下产生很强的作用力。比如聚酯、聚酰胺、聚氨基甲酸酯等聚合物。这种观点只适用于搞表面能被粘接物的粘接。聚合物极性越强,其胶接强度越大。3)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的影响分子量较低时,一般发生内聚力破坏,胶接强度随分子量增加而上升,并趋向一个定值。当分子量增大到使胶层的内聚力界面的粘接力时,开始发生混合破坏。分子量继续增大,胶粘剂对粘接界面的润湿性能下降,粘接体系发生界面破坏,而使胶接强度降低。如增加胶粘剂中的极性基团提高胶粘强度,当极性基团增加至一定值后,其粘接强度反而下降。(why?)刚柔结合的ABA嵌段共聚物或接枝聚合物可增强胶接强度。如丁二烯与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制成的胶粘剂。4)高聚物主链的刚性或柔性的影响胶粘剂分子链的柔性较大,流动性足以与凹凸不平的表面贴紧接触,发挥增大胶接表面积的作用,提高胶粘能力;如刚性较大,流动性差,会使接触面空隙,气泡增多,增大接触面不完全和界面上的不均匀性,减低胶粘强度。5)聚合物侧链化学结构的影响侧链的极性基团可增强胶粘强度。侧链基团体积大小决定分子链的刚性大小。侧链长短对性能也有很明显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链长,聚合物柔性增大,有利于胶粘。太长会导致分子间的纠缠,反而不利于内旋转作用,使聚合物的柔性及粘接性降低。5.内应力、温度与压力对胶粘强度的影响1)胶接体系的内应力胶粘剂配方及其胶接工艺产生内应力胶粘体系由于工艺或配方不合适产生内应力。胶粘膜的厚度不均匀性导致在膜中溶剂大部分挥发后,膜失去流动性而使内应力增加,薄膜收缩。如粘接时生成化学键的化学收缩;副产物的放出而收缩;配方的作用:增塑剂,填料等助剂可以降低内应力。易挥发溶剂对应力产生也有很大影响。热应力热应力是温度变化时,被粘体和胶粘层受热后,其线性膨胀系数之差所引起的应力。热应力的发生取决于松弛过程,其值取决于加热和冷却速度。如聚氯乙烯很快冷却时的内应力,比慢慢冷却的大一倍。因此胶粘膜层中的热应力,可以用热处理来减少。另外,增塑作用也会减少热应力,提高聚合物胶粘剂的胶接强度。2)温度对胶粘及其强度的影响影响化学键的生成、交联地进行;影响胶粘剂及其增塑剂、增粘剂等分子助剂的扩散和润湿;影响体系内应力的增加或减少、聚合物松弛、蠕变过程。以上方面均对胶接体系的强度和耐久性有影响。3)压力影响胶接强度压力与胶接强度的关系比较复杂,增大对聚合物的压力,如能增大塑性流动性的话,则可增加接触。但有的聚合物在高压下发生机械玻璃化,反而阻碍流变过程的发展,因而可能因压力增大,接触减少,胶接强度下降。8.3胶接工艺根据被粘物表面性质来选择胶粘剂:多孔不耐热材料选用水基型或溶剂型胶粘剂;表面致密耐热物质选用反应性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对于难粘物,则须表面处理后再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热融胶或环氧胶。1.胶粘剂的选择根据被粘物表面极性:如极性表面一般选用极性胶粘剂(如环氧树脂胶、酚醛树脂胶等及无机胶);如非极性表面一般采用热融胶、溶液胶等;如弱极性表面(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可选用反应性胶粘剂如聚氨酯等。1)表面处理:包括表面清洁、机械处理(如沙纸打磨)、化学处理(化学腐蚀,如酸腐蚀)、放电法(对高分子材料,电腐蚀),目的是为了提高表面能,增加粘接表面积,除去表面上的污物及疏松层。2)胶粘剂的涂布:刷涂法、辊涂法、喷涂法等。3)胶粘剂的固化:

物理方法固化(如溶剂挥发、乳液凝聚、熔融体冷却)和化学固化(交联成体型),另外还有辐射固化(利用紫外线、电子束等高能辐射固化)。2.胶接工艺8.4合成树脂胶粘剂通常为液态胶粘剂,通过溶剂挥发、融体冷却或聚合反应,变成热塑性固体而达到粘接目的。其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和耐化学性均比较差,但使用方便,有较好的柔韧性。

8.4.1热塑性树脂胶粘剂表1:常用热塑性树脂胶粘剂胶粘剂特性用途聚醋酸乙烯酯无色、快速粘接,初期粘度高,但不耐碱和热,有蠕变性木料、纸制品、无纺布、发泡塑料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快速粘接,蠕变性低,用途广,但低温下不能快速粘接薄册贴边、包装封口、聚氯乙烯板聚乙烯醇廉价、干燥好、挠性好纸制品、布料、纤维板聚乙烯醇缩醛无色、透明、有弹性、耐久、耐剥离度低金属、安全玻璃丙烯酸树脂无色、挠性好、耐久、但略有臭味、耐热性低金属、无纺布、聚氯乙烯板聚氯乙烯快速粘接,但溶剂有着火危险硬质聚氯乙烯板和管聚氨酯剥离强度高,但不耐热和水金属、蜂窝结构件α-氰基丙烯酸酯室温快速粘接、用途广,但不耐久、粘接面积不易大机电部件厌氧性丙烯酸双脂隔绝空气下快速粘接、耐水、耐油,但剥离强度低。螺栓紧固、密封按照固化机理,热塑性树脂胶粘剂可分为:靠溶剂挥发而固化的溶剂型胶粘剂;靠分散介质挥发而凝聚固化的乳液型胶粘剂;靠熔体冷却而固化的热熔型胶粘剂;靠化学反应而快速固化的反应型胶粘剂。热塑性树脂胶粘剂的玻璃化温度是影响其性能的指标之一。玻璃化温度高于室温的树脂,作为胶粘剂使用时,粘接力低,形成的胶接层发硬发脆;玻璃化温度大大低于室温的树脂,粘接层在室温下柔软,挠曲性成膜性好,粘接力高。

一、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特性:通过自由基反应机理进行聚合;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乳液聚合产量最大;聚醋酸乙烯无臭、无味、无毒;聚醋酸乙烯可以配制成乳液胶粘剂、溶液胶粘剂、热熔胶粘剂及醋酸乙烯共聚物胶粘剂。聚醋酸乙烯酯是醋酸乙烯酯的聚合物。是合成树脂乳液胶粘剂中生产最早、产量最大的品种。大部分聚醋酸乙烯胶粘剂是以乳液的形式使用。优点:乳液聚合物分子量可以很高,机械强度好;与同浓度的溶剂胶粘剂比,粘度低,使用方便;以水为介质,成本低,无毒,不燃。聚醋酸乙烯乳液胶粘剂:

合成方法:在水介质中,以聚乙烯醇(PVA)做保护胶体,乳化剂(阴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H值调节剂(如磷酸盐、碳酸盐、醋酸盐等),引发剂,醋酸乙烯单体,反应过程如图:主要问题:耐水性不够和蠕变较大。解决方法:加入交联剂。由于聚醋酸乙烯酯聚合时有一般酯基被水解,其分子中含有羟基,可以用乙二醛、二羟甲基尿素、脲醛树脂、三聚氰氨树脂、酚醛树脂以及金属盐类作为交联剂。使用领域:主要用于胶接纤维素质材料:如木材、纸制品。在家具制造、门窗组装、橱柜生产,尤其在现场砌铺塑料地面、塑料墙纸的施工中普遍使用。与脲醛树脂并用,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抗水耐热性。

二、丙烯酸系胶粘剂1、α-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瞬干胶(快干胶),分子中有强吸电子的氰基和酯基存在,很容易在水或弱碱的催化下进行阴离子聚合,其分子中酯基越长,固化产物耐水性越好,但胶接粘度降低,常用品种为乙脂,医用品种为丁脂和异辛酯。单体即为胶的基体组分,粘度小,活性大,配制成胶粘剂必须加入酸性物质作为稳定剂、酚类物质作为阻聚剂、加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增稠剂(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特点:单组分、无溶剂、使用方便;粘接速度快;粘度低、润湿性好、用胶量少、胶层透明;对多种材料具有良好的胶粘强度;不宜大面积使用;胶接金属、玻璃等极性表面,耐温、耐水、极性溶剂性差;脆,不耐振动和冲击;价格较贵。应用:可用于胶接金属、玻璃、陶瓷、宝石、有机玻璃、硫化橡胶、硬质塑料等多种材料。主要品种:KH-501、502、504(医用)、661(医用)等。2、丙烯酸酯胶粘剂通过不同单体的聚合或共聚可制得许多品种。常用单体:丙烯酸的甲酯、乙脂、丁脂和异辛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丙烯腈、丙烯酰胺等。合成方法:引发剂存在下的自由基性聚合反应。常见丙烯酸酯系胶粘剂: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和氯丁橡胶共聚制得的溶液,再与不饱和聚酯、固化剂和促进剂配合成溶液性胶粘剂,能常温或中低温固化;或将甲基丙烯酸甲酯溶于有机溶剂,配成溶液胶粘剂。可用于粘接铝、不锈钢、耐热钢等金属。胶膜柔韧性差,不宜用于经受强烈攻击场合。还可用于粘接有机玻璃、聚苯乙烯、硬聚氯乙烯、聚碳酸酯、ABS树脂等。乳液胶粘剂粘接力强,胶膜透明、柔韧性好、耐磨。在应用前可加入少量氨水、丙烯酸钠或甲基纤维素提高乳液的粘度。溶液胶粘剂反应性丙烯酸酯液体胶粘剂是由(甲基)丙烯酸酯和弹性体配合,采用活性大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接枝聚合而成。为双组分胶,主剂和底胶或双主剂型两种。主剂和底胶型:主剂:丙烯酸酯单体、弹性体,引发体系中的还原剂和稳定剂组成;底胶:引发体系中的氧化剂。

双主剂型:

是在丙烯酸酯单体、弹性体和稳定剂的组分中,一个主剂加入引发体系中的氧化剂过氧化物,另一主剂中加入促进剂。特点:室温固化快,使用时双主分胶不需称量混合,使用方便;能粘接金属和非金属,对表面清洁程度要求低;粘接强度高,抗冲击性和剥离强度高。应用:主要用于各种铝铭牌的粘接、瓷砖粘贴、地板砖粘贴等。3、厌氧胶粘剂单组分胶液,利用氧气对自由基的阻聚作用而长期贮存,在隔绝空气时由于表面的催化作用可很快固化形成牢固胶接。可分为非结构型和结构型。非结构型一般以多缩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为主剂,是目前的主要产品,用于金属件的紧固密封等。结构型:以环氧树脂或二异氰酸酯的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主剂,用于金属结构件的粘接或装配。8.4.1热固性树脂胶粘剂热固性树脂胶粘剂是以中低分子量、且含有高反应性基团的聚合物为粘料的胶粘剂,在加热(或/和固化剂)作用下,聚合物之间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不溶不熔的胶层。特点:聚合物分子量小易扩散渗透,粘接力强,胶层耐热性、耐蠕变性好。缺点:起始粘接力小,固化后易产生体积收缩和内应力,使胶接强度下降,所以在往往需加压、加入填料来弥补这些不足。常用热固性树脂胶粘剂胶粘剂特性用途酚醛树脂耐热、室外耐久,有色、有脆性。固化时需高温加热胶合板、层压板、砂纸、砂布间苯二酚-甲醛树脂室温固化、室外耐久,有色,价格高层压材料脲醛树脂价格低廉,易污染、易老化胶合板、木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无色、耐水、加热粘接快速,贮存期短胶合板、织物、纸制品环氧树脂室温固化,收缩率低,但剥离强度较低金属、塑料、橡胶、水泥、木材不饱和聚酯室温固化、收缩率低,但接触空气难固化水泥结构件、玻璃钢聚氨酯室温固化,耐低温,但受湿气影响大金属、塑料、橡胶芳杂环聚合物耐250~500高温,但固化工艺苛刻高温金属结构分为常温和加热固化两种,都需较长时间。用作胶粘剂的组分多数为预聚物或低分子量化合物,粘接部分需要压紧。一、酚醛和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最早用于粘合剂工业的合成树脂。粘合力强、耐高温、价格低廉,大量用于木材加工工业。采用柔性聚合物改性的酚醛树脂结构胶粘剂(如酚醛-缩醛,酚醛-丁腈胶粘剂)在金属结构胶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广泛用于飞机、汽车和船舶工业部门。1、酚醛树脂的结构与类型是酚类(苯酚、甲基苯酚、二甲基苯酚、间苯二酚)和醛类(甲醛、糠醛)缩和的产物。分为线型酚醛树脂和热固性酚醛树脂两类。1)线型酚醛树脂结构中几乎不存在羟甲基;产物结构复杂;被取代或缩和的活性点,在固化时参与反应,发生链的增长和交联。常用固化剂:六次甲基四胺、多聚甲醛。为无定形固体,分子量小于1000。反应特点:2)热固性酚醛树脂多元酚醇可进一步缩聚得聚合物。

A阶段酚醛树脂:羟甲基苯酚进一步缩合变成高度支化的低聚物,可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可溶性酚醛树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