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研辅导_第1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辅导_第2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辅导_第3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辅导_第4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考研辅导宋红霞前言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古代教育——独立形成与发展1、教育制度:文教政策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教育内容2、教育思想与实践:儒学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颜元等为主要代表)、墨家教育思想家、道家教育思想家、法家教育思想家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教会教育洋务教育: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留学教育:幼童赴美、留欧;留日、庚款兴学维新教育改革:兴办学堂(京师大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废八股,改革科举近现代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戊辰学制国民政府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与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2、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洋务派的教育思想(张之洞为代表)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运动(平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陈鹤琴的“活教育”(幼儿教育)思想与实验杨贤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2011年考研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部分)【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国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五帝时期:成均、庠(2)夏代的学校:序:教射、议政、祭祀、养老、教育;校:养马驯马、军事训练、教化(3)商代的学校:大学(右学)、小学(左学)、庠、序、瞽宗(礼乐)等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官守):(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国学与乡学;(1)国学:大学、小学(2)乡学: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大学与小学;(1)大学:辟雍、泮宫(2)小学:德、行、艺、仪家庭教育。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学术下移”、士、私学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前551-前479)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仁”“礼”);论教师;历史影响。4.孟轲(前372-前289)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5.荀况(前313-前238)的教育思想“六经”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韩非、李斯)“性”与“伪”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虚一而静论教师。尊师、“师云亦云”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实践、量力7.道家的教育思想《老子》(《道德经》)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逍遥”的人格理想;“上士”或“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提倡“贵师”“道观”“用反”“虚静”等教育教学原则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李悝《法经》-商鞅-韩非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礼记》)《学记》:教育作用、教育制度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历史影响《乐记》:艺术教育+道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修养的途径、学问的步骤(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设立学室,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育内容)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察举制度3.太学(博士)、郡国学(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与鸿都门学4.董仲舒(前179-前104)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春秋繁露》《对贤良策》)《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斗簫、中民、圣人之性论道德教育:德教是立政之本、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5.王充(27-约100年)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论衡》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人死神灭关于教育作用:胎教、针对性教育训练以培养“鸿儒”作为教育的理想目标: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距师6.今古文经学之争p113-116郑玄:东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大师经学会议与石经(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曹魏:九品中正制、五经课试法(太学)、律学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元嘉之治”:儒、玄、史、文学馆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国子监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六学二馆”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P75-763.科举制度建立P76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明经、进士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4.玄学教育思潮(嵇康):《老子》《庄子》《周易》:越名教而任自然:5.傅玄:晋初教育理论家。论学校地位与作用;论学校教育(教育规划的首倡者P147);论道德教育5.颜之推(531-595)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德与艺是教育主要内容论儿童/家庭教育:尽量早教、慈严结合、均爱教育、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6.韩愈(768-824)的教育思想“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抨击科举论尊师重道。《师说》(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宋代确定殿试制度。元代开创以朱熹注释《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模本。明代“八股取士制”确立学校沦为科举附庸;明代:“科举必由学校”

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元)积分法;(清)“六等黜陟法”;(明)“监生历事”;(元明清)社学。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阮元)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义塾、专馆和散馆;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1130-1200)的教育思想

(《白鹿洞书院揭示》《四书章句集注》《童蒙须知》)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教育目的、内容、方法)道德教育:“明天理,灭人欲”为根本任务,“三纲五常”为核心“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1472-1529)的教育思想

(《王文成公全书》《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心学”体系-阳明学派“致良知”与教育作用;“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学以去其昏蔽”“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与道德教育:(“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等启蒙思想家2.黄宗羲(1610-1695浙东学派《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公其非是于学校”;广泛、实用的教育内容;教学思想: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论教师-清议3.王夫之(1619-1692)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是治国之本,受制于政治、经济;人性“日生日成”说教学思想:因人而进,施之有序(五阶段),学思“相资以为功”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理欲统一,主张节欲论教师4.颜元(1635-1704颜李学派)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宁粗而实,勿妄而虚”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六府、三事、三物p291“习动”“习行”的教学方法。二、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传统教育的危机、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对教育的冲击p296-298和改革派(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的教育主张2.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堂;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与发展;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3.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外国语、军事和技术实业学堂p311-313-319);京师同文馆;1862-1902-1912福建船政学堂。4.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1872-1881容闳、丁日昌、曾国藩—詹天佑、欧阳赓等p320-323派遣留欧。1877-1889法国、英国、德国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刘步蟾、方伯谦等p323-3245.“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1837-1909)与《劝学篇》;1898“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p89(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2.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P89-90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取士制度3.康有为(1858-1927)的教育思想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变科举、废八股;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4.梁启超(1873-1929)的教育思想(《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介绍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论学制;幼儿期(0-5)—儿童期(6-13)—少年期(14-21)—成人期(21-25)教育经费p341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5.严复(1854-1921)的教育思想(《天演论》《原富》留欧学生)“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指摘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意义废科举,兴学堂;1905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学部-提学使司-劝学所制定教育宗旨。19067.清末的留学教育(20世纪初)

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清华学堂(1911.4.29)-留美预备学校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批判封建教育;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地位;开展革命教育活动(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大通师范学堂)(三)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蔡元培“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颁布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颁布课程标准。2.蔡元培(1868-1940《蔡元培教育论集》)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3)教育独立思想。经费、行政、学术和内容、脱离宗教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大纲p96-97“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观念上的变革和教育改革)p381-387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4.1922年“新学制”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七项标准;新学制体系新学制特点新学制改革的意义5.教会教育的扩张-1921年巴顿调查团:《基督教教育在中国》与1924-1925年收回教育权运动—《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三、中国现代教育(1927-)(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教育;1927“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9“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保存教育实力)。《中华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2.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施行导师制)开展童子军训练和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制度1933-1945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1945昆明“一二一”惨案-反美、1947南京“五二〇”惨案-反饥饿、反内战)3.学校教育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共迁址调整大学55所,共办国立中学34所,国立大专院校附中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p489)新民主主要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2.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高级和中层干部学校);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抗大、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抗大”。历史沿革、培养目标与教育方针、课程(499-503)成人教育普通教育3.社会/群众教育冬学、夜校、雨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4.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扩大教育界的统一战线,实施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学(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