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公开课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公开课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公开课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公开课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公开课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基础夯实1.《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C.承认了土地私有D.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从“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政令不信、公田不治”中可以看出,分封制、周礼以及井田制均遭到破坏。答案:D2.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其直接影响是()A.促使分封制瓦解B.使王权得到强化C.从法律上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导致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解析: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以前,分封制就已经开始走向瓦解,排除A项;使王权得到强化是商鞅变法的目的之一,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从逻辑顺序上是先有“从法律上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再有“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因此C项是直接影响。答案:C3.导学号52340013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唐朝前期”可排除A、B两项;“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说明国家掌握的土地较少,大量土地被地主占有。故选D项。答案:D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从事农业生产 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解析:秦汉至明代中国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由于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受到贬低。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A5.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B.主要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解析: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农民固守本业,与市场联系并不密切,因而缺乏经济意识。答案:C6.明朝末年,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外出经商。几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主要原因应该是()A.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D.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解析:“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中国商人的基本发展轨迹。徽州商人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导致徽州土地价格上涨。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答案:A7.《汉书·食货志》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目的在于()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解析:解题时应注意题干材料中“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这一关键信息。由此可知,统治阶级“重农”的目的在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答案:B8.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C.小农经济的瓦解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由“莫不志在良田”可知,土地买卖比较普遍,这直接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盛行,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项是现象而非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现象无关。答案:A9.“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A.中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B.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C.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已经被肃清D.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解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主观目的是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初无倭寇骚扰,鸦片走私主要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后。答案:A10.导学号52340014(2023湖南永州一模)“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恶果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的后果。题目材料对照宋、明沿海居民的生活,宋代发展出海贸易,百姓以此为生,明代出现倭患,甚至沿海居民成为倭寇的主体,说明当地居民已经无以为生,故铤而走险。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是沿海居民丧失生存条件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答案::D11.“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进行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故选D项。答案:D12.“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解析:题干材料论述“海禁”政策出台的原因,既涉及朝贡贸易,也提到消极抗倭,故C项理解最为全面。答案:C能力提升13.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解析:田地频繁易主的根源应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有关,D项正确。答案:D14.导学号52340015(2023重庆一模)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但并没有完全遏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的信息对比了农、工、商三种致富手段,肯定了商业致富的作用,甚至以财富多作为孝悌的表现,说明了当时人们追商逐利的风气。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可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答案:C15.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解析: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使人们的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故选D项。答案:D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请回答:(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找出每则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点。归纳总结的同时还要处理好教材与材料的关系,既不能照搬教材,又不能脱离材料。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是“藉……立”和“赖……行”,体现了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是“妄议抑之”和“盖皆本也”。材料三中的关键句是“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参考答案:(1)正确。说明了农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黄宗羲:农工商皆本。雍正帝:重农抑商。(3)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明)王阳明《王阳明集》材料二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此皆选自有司,非通经能文者不与。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明)文徵明材料三君幼治书,年十九丧父,居忧读丧祭礼,乡党以孝称。遭乱,乃弃举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清)朱彝尊《曝书亭集》材料四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明)康海《对山集》材料五正德年间,岁欠歉饥,蓄储谷粟可乘时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远近德之。——《祁门倪氏族谱》下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弃儒从贾”现象的缘由。(3)依据材料四、材料五,指出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经商理念是什么。指出产生这种经营理念的思想根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引起的社会观念的变化。第(1)问,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