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第2单元课外自读_第1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第2单元课外自读_第2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第2单元课外自读_第3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第2单元课外自读_第4页
高中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第2单元课外自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自读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的离别之意。2.艺术特色(1)动静结合,画面有立体感从描写的景物看,有动态,有静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远,浦树渺茫,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2)情景交融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周炉诗话》)。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牵动着诗人的情思。【随堂练笔】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解析】这首诗前文写离别之情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但在尾联中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C项的赏析中却说这首诗“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显然不太恰当。【答案】C2.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答案】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黯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名句鉴赏】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鉴赏】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真切地描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独自滞留他乡逆旅的情景,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2.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一年将尽”本该一家人团团圆圆,欢聚一堂,而现实却是自己离家万里,独对“寒灯”,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构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2)衬托方法独身一人,远离亲人本就使人悲伤;而回想往事,痛定思痛,更加使人辛酸。“明日又逢春”,春天是美好的,然而它又能给诗人带来什么呢?【随堂练笔】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笑”字用得好。“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诗人一生,抱有济时之志,然而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漂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蕴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名句鉴赏】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鉴赏】上句点明题中“除夜”,下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清人沈德潜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似不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韩愈诗二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2.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主要体现在颈联上。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思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2)沉郁顿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随堂练笔】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诗的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答案】诗人上表谏诤,却“朝奏”而“夕贬”,两相对照,说明得罪之速。“九重天”借指皇宫九重、天威莫测。“路八千”极言贬谪之远、之严厉。君王昏庸,忠奸不辨,诗人忠于王朝却被远贬,令人怨愤和痛心。故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左迁”,点明了被贬的原因,又对比鲜明地抒发了诗人的怨愤和痛心之情。2.简述这首诗叙述的事件,并分析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特点。【答案】内容:我不惜残年向皇上进谏而被贬到潮州,路途遥远家乡难回,你就在瘴江边收拾我的尸骨吧。分析:韩愈以文名盛,作诗也重铺陈排比,以文入诗,风格独特。这首七律以“文章之法”行于格律之中,感情诚挚深厚,笔势纵横开阖,有“文”的笔法,更有盎然的诗意,这是此诗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3.诗的三、四两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如何理解?【答案】此两句中“欲为”和“肯将”对举,紧承诗的一、二句,进一步表白自己为国上书的心迹和冒死进谏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终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表明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不自悔的光明磊落的襟怀,突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名句鉴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鉴赏】“云横”两句借景语表达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秦岭”指终南山。“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更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描绘了早春独特而美好的景色,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2.艺术特色(1)描写传神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的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地上满是绿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形象传神。(2)对比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为的是突出春色的特征。【随堂练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其一)韩愈天街②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③“皇都”指京城长安。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答案】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名句鉴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鉴赏】“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中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喜。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景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李贺《马诗(其四)》【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写马的品质和不幸遭遇,委婉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2.艺术特色托物言志。这首诗表面写马的形态、素质,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表达诗人的身世之感。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委婉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随堂练笔】马诗(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1.诗人笔下的马是什么样的?【答案】瘦骨嶙峋,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2.这首诗构思有何特点?【答案】联想丰富,由凡马联想到天马,想象奇特,以虚写实,寓意深刻。运用托物言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怨愤。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托物言志。借素质超群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②虚实结合。“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③夸张。“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名句鉴赏】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鉴赏】天马,铜马也。此诗言马非凡马,但却未得好的待遇,因而瘦骨嶙峋,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晋书·天文志》:“房驷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李贺此诗以马喻人之意显然:非凡杰出之才,未遇明主。而良马不用,则时危主殆矣。“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苍劲凝重,力度非凡,质感强烈鲜明,以虚写实,是出神入化之笔。刘禹锡诗二首《乌衣巷》【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本诗通过乌衣巷今昔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海桑田变化的无限感慨。2.艺术特色对比手法。这首诗将今日乌衣巷的寂寥、惨淡和昔日的繁华喧闹做对比,诗人的无限感慨就蕴藏其中了。语言浅显,却有一种含蓄之美。【随堂练笔】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答案】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唤起读者想象,暗写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世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名句鉴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鉴赏】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筑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写自己的不幸遭遇,既表现了诗人的怅惘心情,又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2.艺术特色(1)运用典故使用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意十分丰富。(2)比喻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乐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针对白诗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发,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随堂练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颔联说自己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接下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答案】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太长,又表示了世态的变迁,还写出回归后的生疏和惆怅之情,含意十分丰富。(答出大意即可)2.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今人常常引用这两句诗,赋予它以何种新的意义?【答案】(1)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2)今人常赋予新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名句鉴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鉴赏】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乐观(或豁达)。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元稹诗二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写诗人在听到朋友被贬消息时的悲伤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挚情意。2.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作者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2)含蓄蕴藉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随堂练笔】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首句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答案】首句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阴沉昏暗之感,贬谪他乡的元稹,在身患重病时,听到挚友也被贬,内心极度震惊,万般怨苦,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借哀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哀情。2.末句用“暗风吹雨入寒窗”作结,有何效果?【答案】末句以景结情。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名句鉴赏】垂死病中惊坐起。【鉴赏】这句诗是传神之笔。“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遣悲怀三首(之三)》【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是作者悼念亡妻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厚意和深切怀念之情。2.艺术特色(1)引用典故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2)语言质朴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如“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可谓浅俗至极,但也伤痛至极。再如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随堂练笔】遣悲怀三首(之三)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1.“闲坐悲君亦自悲”一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该句在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诗歌的全部内容都是据此展开的,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2.诗人“自悲”的表现是什么?【答案】(1)人生有限——百年都是几多时,感叹自己虽然活着但生命有限。(2)丧妻无子——妻子早逝而无子,自己又年届五十,即使对妻子非常怀念也无济于事。(3)相见无望——死后同穴而葬已是希望渺茫,来生能不能再见更是难以预料。【名句鉴赏】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鉴赏】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此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贾岛诗二首《题李凝幽居》【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描写诗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的经过,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艺术特色烘托手法。颔联中,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优美迷人。【随堂练笔】题李凝①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①李凝是一个隐士。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案】以动衬静。鸟宿,说明夜深人静。敲门,声响打破宁静,更显环境的清幽。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名句鉴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鉴赏】这一句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关于诗中的“敲”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作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剑客》【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2.艺术特色托物言志。“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直接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把自己的意向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随堂练笔】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1.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托物言志。“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表白自己的出众才能和宏大理想,而是把自己的意向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中。最后两句诗人充满自信,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十年,剑客呕心沥血磨出一剑,而这柄锋利无比的剑却还未试过锋芒。现在遇到了“君”,剑客马上来个毛遂自荐,请您看看我的宝剑,天下哪有冤屈和不平,我将奋勇上前。一个满怀豪情壮志、带着侠义正气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3.评价这首诗的语言特点。【答案】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明快,通俗易懂。【名句鉴赏】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鉴赏】“十年磨一剑”,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面描写,已显此剑非凡。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正面描写此剑刃白如霜,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这两句话言外之意:诗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已练就了自己出众的才能,只是还没有施展罢了。这句诗显示了诗人的自信,委婉含蓄,避免了狂妄自大之嫌。寓意之美,令人赞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描绘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愉悦之情。2.艺术特色(1)选景典型颔联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2)结构巧妙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随堂练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对偶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解析】D项,略写白沙堤。【答案】D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答案】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名句鉴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鉴赏】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遍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此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杜牧诗二首《泊秦淮》【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描写秦淮河上的太平景象,讽刺了沉醉于声色歌舞生活的官僚贵族,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2.艺术特色含蓄委婉。商女即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这些人在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怎不使诗人产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全诗于婉转清丽的格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随堂练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解析】C项,表面是批评歌女,实际是批评颓废世风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答案】C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答案】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朦胧凄凉的气氛。【名句鉴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鉴赏】商女就是歌女,《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也表达了自己不能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惆怅之情。2.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水阁看到的景色。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都出没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这些景物描写包含了诗人风景依旧、人世沧桑的感慨。(2)运用典故最后两句用了范蠡的故事。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随堂练笔】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1.“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①借代,夸张。②六朝的遗迹已渺不可寻,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从未变化。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人世变易之感渗透在景色描写中,为下文的惆怅之情的抒发做铺垫。【名句鉴赏】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鉴赏】这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代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赞此句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诗人描绘了西楼晚眺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无尽感慨。2.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诗人凭栏远眺,只见一片云来,暮色顿至,那一轮红日已然渐薄西山,不多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诗人知道,一场山雨是避免不了了。鸟下绿芜,蝉鸣黄叶,那里曾是秦苑汉宫。诗人并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包含了万里之愁、千载之思。【随堂练笔】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__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答案】愁2.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2)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3.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答案】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苗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4.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案】“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限的感慨。【名句鉴赏】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鉴赏】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那一轮红日已然渐薄西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来,暮色顿至,不多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却又有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后人多借用为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爆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李商隐诗二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无限伤感。2.艺术特色寓情于景。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而且写得清疏秀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纪昀说:“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指出了本诗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特点。【随堂练笔】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写出骆氏亭清静寂寥的环境特点,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又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情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埋下伏笔。2.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简要分析。【答案】突出了思念之情。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人把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情脉脉不息”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增添了环境的寂寥和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名句鉴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鉴赏】“枯荷”一般都写作“残荷”。原诗是借写景抒发其对朋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在那阴霾笼罩不散,晚来霜飞的秋日黄昏里,水里的荷叶早已凋残,却仍留得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此句在原诗中,极为悲凉,有一种在无奈中挣扎的味道。抽离原诗来看,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荷池边,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纪昀解释这首诗时曾经指明:“‘秋阴不散’起‘雨声’,‘飞霜’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也就是说,物象渗透了心声,而心象却又不侵凌物象,两者之间达到了一合二、二合一的和谐境界。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尽得委婉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晚晴》【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描绘了晚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2.艺术特色托物喻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但诗人并不考虑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随堂练笔】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1.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这与晚晴的主题相关吗?【答案】很切题。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远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初夏凭高远眺所见的晚晴。2.这首诗中,哪些形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自身命运的联想?请选择其中某一形象,结合作品的整体情调,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任选其一)①第二联中“天意怜幽草”,是说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本无人注意,而晚晴的余晖为其平添生意,推想定是天公同情它的命运,特为之放晴,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出身和命运,固然有对过去苦涩的回忆,更多的是对目前处境的欣慰、满足、珍惜,颇有感恩的意味。②第四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是说因天晴而巢干,因傍晚而归飞,更因晚晴而鸟翅干爽,姿态轻盈矫健。诗人极易联想到目前的处境——倦鸟得归,托身有所。诗人喜爱晚晴的心态,振奋轻松的状态借“越鸟归飞”传达出来,适意之情溢于言表。【名句鉴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鉴赏】初夏多雨,岭南犹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特有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温庭筠《商山早行》【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通过写旅客在外早起动身的情景,表达了旅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2.艺术特色(1)用语巧妙三、四句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这两句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十分难得。(2)对比手法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随堂练笔】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句?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体现主题的诗句是“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诗歌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思乡(情系家乡,心系长安)之情。2.这首诗哪些词语表现了“早行”的“早”字?【答案】体现“早”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梦(醒)”。3.“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很妙,说一说其妙在何处。【答案】“明”原是形容词,此处作动词,为“明亮”之意,枳树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黑暗,突出行之“早”。4.尾联中“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答案】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了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名句鉴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鉴赏】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这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又有前人评论意象具足,实为难得。这两句诗由十个名词组成,每一物象都是作者选取的最具典型、最富特征的景物,组合起来有着无穷意蕴。这些最富特征的景物都表现“早行”,描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综合测评(二)(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箜篌(kōnɡ) 滂滂(bānɡ) 凝睇(dì)B.钗擘(bì) 鼙鼓(pí) 花钿(diàn)C.瘦蛟(jiǎo) 迢递(tiáo) 征铎(duó)D.槲叶(hú) 凫雁(fú) 蒹葭(jiān)【解析】A项,“滂”读pānɡ;B项,“擘”读bò;C项,“蛟”读jiāo。【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与“思”谐音,指情思B.晓镜但愁云鬓改但:只,只是C.玉容寂寞泪阑干阑干:纵横的样子D.含情凝睇谢君王凝睇:凝视出神【解析】B项,但:徒然。【答案】B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生活在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的时期,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B.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C.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音调谐美,语言质朴,浅显易懂,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D.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像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解析】C项,“语言质朴,浅显易懂”应为“深情绵邈,含蓄隐涩”。【答案】C4.下面几句是刘方平《月夜》一诗,已打乱了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虫声新透绿窗纱②北斗阑干南斗斜③今夜偏知春气暖④更深月色半人家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解析】根据句意,③①是因果关系,应排在一起,并且顺序是先③后①,因而排除A、B两项。根据先写时间再写“事”的顺序,确定选项应为C。【答案】C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1)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2)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3)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答案】(1)黑云压城城欲摧(2)沉舟侧畔千帆过(3)人迹板桥霜二、阅读鉴赏(40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题元十八①溪居[唐]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并描摹诗歌的意象,概括意象特点,揭示诗人的情感。可抓住“溪岚”“树重重”“红踯躅”“白芙蓉”等意象进行分析。景物描写特点主要考虑多角度描写,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4分)【解析】本题借炼字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②“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解析】解答此题时,注意仔细阅读诗的前四句,找出诗人描写菊花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前两句中的“紫”“黄”写出了菊花的色彩的美丽;“宅里香”写出了菊花的味之香;“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写出了菊花的品行的高洁。在组织答案时,注意答案要有条理。【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托物言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志”(作者的思想感情)。“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表达了诗人具有菊花那样的高洁品行和才德。“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写出了诗人不为世用的苦闷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中的“愿”“升”写出了诗人渴望被重用的心情。【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遣悲怀①元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解答此题时,需要认真阅读注释,结合注释与首联内容,不难得出用典这一表现手法。既写出了诗人与韦氏婚后的生活艰苦,又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答案】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与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解析】颔联中的“顾”“搜”“沽酒”“拔金钗”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体贴。颈联中的“野蔬充膳”“甘长藿”写出了妻子安乐贫穷。这两联刻画出了一个贤淑的女性形象。【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理解“清冷”的含义,即清爽而微寒或清凉寒冷。然后找出诗歌中景物——“晴雪”“白屋”“寒日”,这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清冷;同时借助注释的内容——“应举落第”“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可以得知作者情感的清冷。【答案】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4分)【解析】首先了解诗歌中常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观察视角、感官角度、色彩运用等,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答案】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写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溪水上空升腾的云朵,也写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的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沙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