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素材】:著名人物事迹及作文运用角度(一)1、陈寅恪(1)史学大师陈寅恪的骨气史学大师陈寅恪,抗战之前,他就是衣食无忧潜心地做学问。然后突然战争爆发,父亲去世,日军包围了北平城。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留在北平做手术的话,就有可能被日本人挟持利用。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服务,决定跟着学校一起走,这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右眼。他一路颠沛流离,因为放弃治疗,右眼失明,左眼也接近失明。(2)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风雨无阻地来听课。然而,命运对待陈寅恪又是极其刻薄,他的一生颠沛多难,他壮年失明,暮年膑足,文革中因不肯就辱又多遭摧折,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打击真是生不如死了,然而,陈寅恪却充满韧性地活了下来,并且没有停止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完全沉浸在一个更为崇高壮美的艺术世界与思辨世界里。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中国思想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乃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3)文凭≠学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留学欧美各国,学得一肚子知识,没有拿回一张文凭;蔡元培五次出国,在国外游学十二年,没有拿回什么文凭。现在的某些“海归派”恰恰多的是各种耀眼而花俏的洋文凭,却很少拥有真材实学。犹如现今一些高校“名人”的名片,头衔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少。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丰子恺文凭不等于文化水平,学历不等于学识阅历。(4)知耻而后勇的辜鸿铭光绪十一年,28岁的辜鸿铭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在国外长大的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但国学根基不深。一次,辜鸿铭在总督府宴会上高谈阔论许久,清末大儒沈曾植在旁一言不发。辜鸿铭好奇地问:“先生为何沉默不语?”沈曾植回答说:“你说的话我都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辜鸿铭受此批评,从此浸润于中国典籍之中,“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籍”。十余年后,辜鸿铭再向沈曾植挑战,沈高挂免战牌。“知耻近乎勇”,人应该有羞耻心,只有有羞耻心的人才会有尊严感,才会想办法捍卫自己的尊严。什么是羞耻心呢?羞耻心是意识到自身的残缺与有限从而对未知保持敬畏,对自己的狂妄保持警惕,对世界保持谦恭,对自我价值的不能实现保持忧虑。在生活中,我们要直面自己的有限与缺失,排除种种困难,去完善自己,成全自己。2、弘一大师——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1)自由的人生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2)慈悲的细节弘一大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3)真正的生活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来访者不解。弘一大师解释道:“高兴与痛苦,人皆有之,在高兴的时候,能心平气和地欣赏它,而在痛苦的时候,又能平平静静地回味它。我不承认高兴与痛苦有什么不同,其实,它们是一样的。因为,高兴与痛苦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宽窄都是路,前后皆为空,只有一部分一部分地加起来,那才叫完整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生活。”3、华罗庚眷念祖国的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4、齐白石(1)五易画风的齐白石①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能不停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②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开辟出新奇独特的图式构成与创作技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告诫弟子(2)不教一日闲过的齐白石著名画家齐白石27岁正式从师,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85岁那年的一天,上午连作四张条幅,中午仍不停笔,又坚持再画一张。画完题词曰:“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正是这“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使齐白石老人晚年仍频频有佳作问世。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功不唐捐,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佛家语,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3)痴于画画的齐白石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与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4)永怀谦卑之心的齐白石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齐白石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己。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生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5、徐悲鸿徐悲鸿的“重要一课”——笑对人生1937年10月,徐悲鸿从桂林辗转来到重庆,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除夕之夜,徐悲鸿独自漫步在嘉陵江畔,看到远处迷茫的灯火,再想想自己依旧不稳定的人生,那一刻,情绪低落的他不由得悲从中来。正走着,徐悲鸿在暮色中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拾荒老妇人,捡起别人扔掉的半个馒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令徐悲鸿惊讶的是,老妇人并不在乎路人投过来的异样眼光,吃完后,她竟然还开心地哼起了小曲。如此艰辛的生活,老妇人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儿的悲伤,反倒像是一个丰衣足食的贵妇人,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顺。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徐悲鸿的内心被震撼了。他疾步返回宿舍、摊开画布,黎明前,徐悲鸿创作完成了一幅名为《巴之贫妇》的作品,成为了他后来的代表作。从那之后,徐悲鸿一改往日的悲伤忧郁,而是以健康饱满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的到来。6、李可染李可染的时间2010年11月22日,国画大师李可染的水墨巨制《长征》拍到一个多亿,这事给了艺术界相当大的震撼:为什么一幅当代的水墨画价值竟达一个多亿?我关注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像李可染先生那样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大师在“文革”期间说过一句话:“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一个人连干坏事的时间都没有,他把时间用在了哪儿呢?看他的作品,获得的不仅仅是非凡的审美感受。从他的绘画中,能寻找到他生命中所有的时间;从中能明白,他一生的时间用在了何处。7、姚雪垠一万张读书卡片的姚雪垠1957年,姚雪垠开始构思小说《李自成》。《李自成》是描写明末农民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姚雪垠的办法是抄卡片。带着问题,姚雪垠将知识点一一抄录在小卡片上。几年下来,姚雪垠抄写的读书卡片多达一万多张。宫廷和市井,城市和农村,朝仪和风俗,明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李自成》一书中得到充分展示。一万张读书卡片奠定了姚雪垠的国学功底,也为《李自成》一书赢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荣誉。8、鲁迅(1)鲁迅的选择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2)鲁迅的爱憎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②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3)鲁迅的无畏1933年6月,特务公然杀害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并将鲁迅列上了恐怖暗杀的黑名单。但鲁迅先生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参加了杨杏佛葬礼。慑于先生的威望,特务没敢加害先生。面对黑名单,鲁迅没有退缩;面对敌人,鲁迅的气势压住了他们的凶悍。勇气来自正义,来自无畏,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出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4)鲁迅的认真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9、艾青对祖国爱得深沉的艾青他用一个“艾”字,否定了蒋家王朝;他用一个“爱”字,将为民请命的道义肩上挑。他把根扎在了大地,终生在为“土地”深沉的歌唱;他把目光投向了太阳,终生在对“光明”热情的礼赞。诗人艾青忘不了大堰河们的苦难,忘不了《黎明的通知》,更忘不了要《向太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诗文;人生当若是,方不愧此身。10、林徽因尊敬子女选择的林徽因1949年,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离录取线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子女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母亲林徽因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11、陈乔年、陈延年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陈延年((1898-1927)、陈乔年(1902-1928)是革命领导人陈独秀之子,两兄弟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928年先后牺牲。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将生死置之度外,用坚定的爱国心、爱党心谱写了时代的壮美篇章。(1)1927年6月,陈延年所在的机关被反动军警包围,陈延年以桌椅板凳与敌搏斗,掩护其他人逃跑,不幸被捕。在刑场上,陈延年浩气凛然,傲然而立,面对让他跪着的刽子手,他说:“革命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2)1927年冬天,为了继承长兄遗志,陈乔年接过陈延年的任务,不幸也于第二年遇害。牺牲前,陈乔年没有害怕,而是十分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12、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1961年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从此,于敏28年隐姓埋名,将毕生心血投入国家核武器的研究事业。扁担千斤重担,承载国家使命。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13、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1)为中国的国防事业燃尽生命的邓稼先历史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进行着艰苦的科学攻关,为我国的两弹试验成功地铺平了道路。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有人说,看到邓稼先,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有人说,敬佩那个年代的人,他们有筚路蓝缕的拼劲,有报效祖国的赤忱,有隐姓埋名的坚守,更有岁月无改的深情。(2)新中国的安全基石“两弹一星”工程的研制工作者“两弹一星”工程的无数研制工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险阻艰难,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最后时刻,为了保护装有核武器研究文件的公文包,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救援人员赶到时,看到两人的遗体都被烧焦,但夹在两人中间的文件依然完好无损;“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余年,多次核试验给他的身体带来严重核辐射损害,只能在病床上接受生前最后一枚奖章。正是这些国之栋梁铸成的大国利器,奠定了新中国的安全基石。(3)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去世前对爱人许鹿希说了这番话。14、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卫星之父”孙家栋(1)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鹏程万里志,航天赤子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2)头发花白,仍雄心似火;步履缓慢,却志在千里。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总设计师的重担。正如他说的:“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誓言,历风雨而日盛,经霜雪而弥坚。15、程开甲为国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的程开甲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16、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民族脊梁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感动中国颁奖词(2)赤子心胸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3)此生许家国44岁的钱学森正是盛年英姿,辗转五载,他坎坷归来,要将满腹学识献给祖国;驱驰半生,他呕心沥血,呵护国防现代化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迎难而上,他勤修不辍,不问报偿,只求泱泱中华,扬眉吐气,奋起砥砺尊严。正如他所说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愿将此生许家国,志存兴邦忘功名。(5)甘任副职1956年10月,当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成立之际,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然而,不久之后,他却主动要求当副院长。这是因为担任院长要花费很多精力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他希望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常,人们视副职转正为仕途升迁,而钱学森反过来从正转副,只求有利于工作。17、林俊德林俊德(1938.03.13-2012.05.3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1)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的林俊德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林俊德院士,52年扎根戈壁荒漠,为铸造中国核盾牌倾注了毕生精力,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至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马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2)青春与大漠共舞的林俊德52年坚守罗布泊马兰基地,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他就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林俊德。弥留之际,为了深爱的祖国,老人仍在燃烧生命的余烬,正如他说的:“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检索与撰写》课程教学大纲
- 《行政管理专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医疗纠纷防范技巧课件
-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课件
- 2024年低价整修院子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配货合同范本模板
- 2024年冰雪制冷采购合同范本
- 主题性区域活动教研
- 儿童抽搐护理查房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七年级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讲稿
- 湘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5课《静物画有声》[31张PPT]
- MSA - AIAG Manual--d2表
- 医疗集团人事聘用和调配管理办法
- 欧盟最新农残标准
- 药学科研选题及实践经验PPT课件
- 随访平台解决方案.docx
- 中石油项目建议书写作模板
- 二层式升降横移自动立体车库结构设计(机械CAD图纸)
- 超市值班经理制度
- 8个干细胞药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