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导学案_第1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导学案_第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导学案_第3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导学案_第4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课前预习】知人论世: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共()篇,包括十二()、十()、八()、三十()、七十()。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从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他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文学常识:(1)“楚辞”与《楚辞》楚辞: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2)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3)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去,罢免。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缚鸡者事》)3.注音:博闻强志()属草稿未定()谗谄之蔽明()()疾痛惨怛()谗人间之()怨诽而不乱()上称帝喾()靡不毕见()()濯淖污泥()()皭然泥而不滓()()屈原既绌()齐与楚从亲()商、於之地()楚将屈匄()唐眜()亡国破家相随属()井渫不食()被发行吟()三闾大夫()哺其糟而啜其醨()()()受物之汶汶()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释义:(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离骚”者,犹离忧也。(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7)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10)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11)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1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13)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1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5)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16)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17)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1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0)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2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2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23)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24)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25)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26)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27)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28)“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9)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30)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31)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3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33)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4)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35)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5.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行事(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详见物理学定义(5)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今义:举止不慌不忙一、导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是史学家、文学家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在信中总结了这样一个规律:圣贤之人在经历一系列挫折苦难后,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郁不得志,都会转到创作上来,借助文学作品传达出自己内心的高洁志向。同时,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完成《史记》的创作。前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列传》,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二、自读1.请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概括层次大意,并说一说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2.翻译一二段,并回答:怀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是什么?三、反馈四、讨论1.翻译三四段。2.划分第三段的段内层次。五、展示六、精讲前四段的文言基础知识。七、检测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谗谄之蔽明也D.人穷则反本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B.齐与楚从亲C.被发行吟泽畔 D.明道德之广崇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B.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D.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事其君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③以刺世事④以浮游尘埃之外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八、作业识记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齐与楚从亲(7)乃令张仪详去秦(8)厚币委质事楚(9)使于齐,顾反(10)入秦而不反(11)不忘欲反(12)亡走赵,赵不内(13)被发行吟泽畔词类活用:(1)泥而不滓(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蝉蜕于浊秽(5)其后楚日以削(6)谗谄之蔽明也(7)悲其志(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9)明道德之广崇(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1)正道直行(12)惠王患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泥而不滓B.蝉蜕于污秽C.惠王患之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兵挫地削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屈平之作《离骚》②邪曲之害公也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②以浮游尘埃之外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D.①战于蓝田②使于齐,顾反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蝉蜕于浊秽D.其后楚日以削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举贤以自佐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当时朝廷心术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B.屈原在楚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10.完成下列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4)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6)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这三方面。(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2)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3)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14)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第三课时)一、导入《大秦帝国》视频导入。自读1.为突出主要人物,司马迁还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烘托或反衬。请完成表格:其他人物性格、行动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屈原的品行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分别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坚贞品德、高尚志行2.请概括屈原的人物形象。三、反馈四、讨论1.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抒情部分和议论部分,谈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观点。展示六、精讲纪念屈原的现实意义:(1)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2)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3)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4)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七、检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给予同情和肯定的。但他又认为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说法?请写200字左右的语段谈谈你的观点。八、作业阅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从中表现出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B.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C.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D.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原指才之秀者。宋代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B.仆,是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拓展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提到屈原,赞叹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并几度引用屈原诗歌中的名句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讲话原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讲话原文: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讲话原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使爱国情怀变成报国行动,用民本思想指引实践,让求索精神创造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道上一路前行,百折不挠!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一是国家至上。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他遭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胆略过人。他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丧失清醒,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遇,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用心良苦,心机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为秦所吃。但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正不敌邪,屈原惨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楚秦之战实质上是屈张之争,屈死而楚灭,张狂而秦胜。尽管如此,屈原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历史的篇章总是飞扬着流畅与滞涩的墨迹,正邪不分、忠奸难辨的故事时常发生,让人嗟叹,但车轮总能曲曲折折歪歪扭扭地往前走。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并非始于秦始皇,春秋战国诸侯之间的征战其实都是统一战争,是诸多帝国梦的灰飞烟灭与推倒重来。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彻得多。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一切幻灭之后,他拼将生命全部能量的最后一跃,也是以身许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二是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他对楚怀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怨其不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交织。即使屡遭离间、屡受陷害而被疏远、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和召回。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像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寻找明君,开辟自己的政治试验田,一边传大道,宣扬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对国家、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即使对昏聩的新主顷襄王,屈原也同样抱有过幻想,浪迹荒野之时仍以诗赋寄情,提醒朝廷,但终究是一厢情愿、枉自多情。屈原的忠君情结和爱民情怀并存,对民生有更多的体恤,在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若揭。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三是坚持真理。真理贵在发现,难在坚持。坚持真理是需要智慧的,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对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的倡导法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譬如他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成才的故事为例,说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重要性,这一人才兴国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先进性和开拓性的。坚持真理也需要勇气,屈原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污秽深恶痛绝,敢于剑挑楚国政治的失误、吏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甚至胆敢指责楚怀王、抨击顷襄王,威风凛凛,寒光闪闪,锐气逼人。坚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而犹未悔”。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战士,义无反顾。屈原的耿耿正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为真理而斗争的勇士。四是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泛银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达了自己表里如一、坚贞不屈的品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达了他对“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对黑恶势力决不妥协,纵然招致灾祸也决不苟且偷安的坚定决心。忠烈屈子,千年一叹!答案识记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词类活用:(1)泥而不滓(名词用作动词,染黑)(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4)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1.“离骚”者,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9.其文约,其辞微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