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4一、总论1.项目名称:XX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2.建设单位:XX大学3.地址及邮编:XX省4.联系电话:5.项目法人代表: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振兴XX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XX市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XX大学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XX大学中长期学科建设发展规划》《XX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XX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文件等。7.“985工程”二期主要建设任务XX大学“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任务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部分。其中,重点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机制创新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XX大学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立足校情,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确定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XX大学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将全面推进XX大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承担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学院中,探索学院主管教学,平台和基地组织科研的新型运行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及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为此,学校将实施新一轮的人事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科提升、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方面,“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创新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XX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并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团队,在二期建设期间,围绕创新平台和基地凝炼的重点研究方向,整合原有基地的学术梯队,遴选一批校级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对所建设的校级创新团队,通过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任务、创新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建设等多种途径进行完善和提升。各个创新团队要力争获得国家创新群体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成为国家和部级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力争进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XX省拔尖人才工程”、“XX省杰出青年支持计划”等部省级以上的各类人才计划。平台和基地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XX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有效途径。XX大学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从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等角度出发,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审核,最终确定了8个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在物质制备科学、汽车工程、高压科学与技术3个领域,建设成为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超前性及国际化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建成国家实验室或大学研究院。在整合生物学、工程仿生、集成光电子学、东北资源与环境、计算与软件科学5个领域,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和整合原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应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将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中国边疆史地、经济分析与预测、法律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理论5个领域,重点建设综合型、开放式、国际化的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8、建设总投资及构成XX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总投资6.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亿元,申请地方政府共建资金1.5亿元,其它渠道资金0.6亿元。“985工程”二期建设经费主要用途为:平台和基地建设4.715亿元,队伍建设经费0.55亿元,条件支撑经费0.635亿元,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0.2亿元。二、必要性与可行性1.项目背景情况(1)工作基础和水平XX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东北地区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按照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新XX大学先后由原XX大学、XX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XX科技大学和XX邮电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六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合校以来,XX大学通过“985工程”一期和“211工程”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为把学校逐步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现已具有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性的学科发展空间。学校现有学科总数234个,本科专业11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XX省重点学科5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点234个。几年来,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对现有学科划分层次,实施滚动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学科创新;加强学科基地建设,促进标志性成果建设。重点建设学科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优势、特色学科得到提升,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学科的共同发展,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了发展壮大,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初步构筑起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需要的、体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师资队伍水平有所提高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工作为中心,坚持把学术梯队建设、师资队伍结构调整、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以及改革用人制度和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师59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专家组成员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终审专家9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863”项目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8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XX省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803人。2000年以来,学校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XX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青年教师比重相对稳定,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对学科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一批能支撑各学科发展、代表学科前沿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群体正在形成。——巩固基础,加强应用,科研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的优势和特色,按照不同基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着眼于原始创新和理论突破,取得了若干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加强了应用与高新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实验研究能力和装备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到位科研经费总量2003年达到2.8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达到2832万元。学校目前承担的科技项目2000多项。其中,国家项目400多项,省部级项目500多项。承担的项目中,“973”项目及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等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3项,国家“863”项目36项,国家攻关项目23项,国家能源重大专项3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学术论文总数2003年居全国高校第12位。据教育部2002年统计年报,2000年、2001年、2002年SCI、EI、ISTP收录论文总数分别为662篇、771篇、906篇;SCI收录论文数2000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10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3年公布的数据,2002年学校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次列全国高校第7名,国内论文被引用篇次列全国高校第13名。2002年、2003年连续在《science》发表了2篇论文。据《化学通报》2003年报导,XX大学化学学科1981-2000年间,在SCI收录论文中他引频次超过50次的有19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2000年至2003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145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5项,获“神五”飞船火箭系统配套单位奖励1项。据教育部2002年统计年报,XX大学获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技奖励数列全国高校第13位。2000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专利授权数近三年累计100余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2000年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84项,获资助经费3077.07万元。其中,获经中央批准、由中国社科院组织实施的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教育部建国以来首次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经中宣部下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攻关项目1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由2000年的64.5万元逐年增加到2004年的184万元。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288项。2000年以来,共出版著作777部,发表论文6158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1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27篇,在一级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85篇,被CSSCI收录论文2600余篇,提交咨询报告133份。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获奖数量与上届相比增加了56%,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八,并弥补了上届评奖一等奖空缺的不足。获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1项,获市级奖78项。——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有4门课程被确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6门课程被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49项,新出版教材120种,列入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35部,有8种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有9部教材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完成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0项,学校学生参加国内各类竞赛获奖378项。在校全日制学生数量为6.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为1.7万余人。我校培养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1.02%,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已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扩大开放,提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学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智力,成为我国高校中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最踊跃的大学之一。学校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点放在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上。不断拓展校际交流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提高交往层次,坚持开展强强合作,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发展与国外大学及企业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引智模式,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引智工作的效益;积极推进留学生工作的开展;注重发展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交流关系;立足服务,逐步完善派出工作、不断加强外事队伍建设。2000年以来,XX大学接待来访国际友人近4000人次,其中应邀前来授课的长期专家217人次,讲学或合作科研的短期专家1044人次,参加国际会议的代表775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5次;聘请教授、顾问等120余人;派出各类交流人员2500多人次;接受外国留学生累计4232人次。目前,XX大学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百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80所国外著名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和科研条件极大改善近年来,学校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渠道建设资金,进一步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9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其他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1个。借助“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这些基地与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环境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已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学校注重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524万册,图书馆面积达到83140平方米。XX大学图书馆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是教育部综合性文科文献信息中心,是东北地区唯一的理科外国教材中心、CALIS全国七大地区中心之一、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引进图书文献中心;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目前XX大学校园网已经成为国内覆盖面积最大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断增强。(2)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差距四年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XX大学实现了平稳过渡,学校实质性融合进展顺利,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健康地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XX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和“211工程”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共存。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国际知名品牌学科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XX大学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差距较大。这主要反映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不成比例,通过鉴定的成果较多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较少等等。国际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全部经费中,政府补贴经费仅仅占较少的一部分。由于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较弱,XX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学校的科研经费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差距较大的原因很多,对XX大学而言主要因素包括重点学科数目偏少、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还不多、缺乏足够多的大师级著名专家学者、优秀中青年教师队伍还不够强大,专职科研队伍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以及进入国家创新体系的科研平台和基地较少。高水平大学不仅要靠国家投资来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当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战略转变,尽快形成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争取全社会的更大支持,通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跨越式发展。——适应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XX大学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不够,不能满足吸引和稳定一流大师和学者的要求;现行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未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与机制,尚不利于一流科研中心的形成和发展。XX大学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学校建设目标的实现。——尚未形成国际知名的一流品牌学科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我校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教育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领域和方向建议,在充分分析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考虑国家学科和创新基地总体布局,体现了“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科技发展前沿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我国经济、社会与国家安全的某些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的国家战略目标。XX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提升行业性学科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实力与水平,密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从而为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基础。新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将在国家科技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培养、凝聚高层次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为建设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需要高度重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研究,努力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调整全国地区发展布局,需要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综合研究,加快东北地区振兴和发展步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经济分析和预测,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大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为参与和应对全球化进程,需要深入研究全球化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全球化问题,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需要大力加强我国边疆及其比邻地区历史、文化和疆域问题研究,为最终解决我国边疆地区古今各民族的渊源和流向,为探讨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提供翔实依据。因而,建设我校规划的五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XX大学地处东北中部,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实施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为XX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外部环境。通过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必将提升XX大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综合优势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逐步确立XX大学在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科技创新地位和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企业向科技投入主体的转变和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XX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及XX省化工、汽车、光电、生物制药、功能材料基地和东北能源和制造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XX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的汽车城。第一汽车集团一直是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也是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汽车企业,在商用车方面具有五十多年自主开发的基础和优势。在振兴东北老工业的历史机遇中,XX省制定了建设以汽车为首的五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在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相结合的历史时期,依托XX大学,建立汽车工程等科技创新平台,将提升XX汽车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XX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需要XX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近五年的合并整合,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但是,面向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XX大学要进一步提升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发展战略的转变。这一战略转变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经费,主要依靠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从国家不断增长的知识创新投入中竞争获得;主要依靠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从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中竞争获得;主要依靠长期技术积累和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从产出的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获得。XX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主要建设思路,正是为了实现上述战略转变,大幅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XX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造必要的能力和条件保障。另外,新XX大学作为国家高教体制改革的产物,其建设的成败也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建设好XX大学不仅仅是吉大人的心愿,更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建设思路与设想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创新大学理念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思想和制度保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载体,集中资源,突出特色,建设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构建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XX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主要想法是,把本项目建设作为探索、研究超大规模大学组织管理理念和体制创新的过程,努力寻求和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机遇、途径和措施,把“985工程”作为研究工程、创新工程、改革工程和实效工程。(2)总体目标与分阶段目标“985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985工程”建设,将XX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985工程”二期建设目标是创建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构建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3)二期建设的具体目标形成符合现代世界一流大学性质和功能的大学理念、管理理念,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形成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机制、新理念;创建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培养和引进15名左右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5个左右的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左右;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985工程”二期主要建设内容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1)学校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立足校情,开展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创新工作方法,确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将实行以“校、院(中心、平台和基地)两级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规范有序地向学院下放相应的管理权力,调控和监督学院相对独立的自主运行,形成统一领导、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目标管理、民主监督、动态考核的运行机制。(2)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结构的改革在“985工程”二期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全面推行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多学科的研究中心,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形式。从而形成院系主管教学,平台和基地组织科研的新型高校矩阵式、网络化、柔性化的管理结构。通过跨学科整合资源,迅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使之在3年建设期内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获得国家的更大投入,形成研究型大学的良性发展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平台或基地,努力建成更大规模的产学研结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大幅提升XX大学的社会服务水平。这种产学研实体是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学的成功经验。XX大学具有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咨询的经验,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3)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的改革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XX大学将以创新平台和基地作为学术特区,探索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的改革,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师队伍,完善岗位聘任制度,探索评价方法和体系,不断形成聚集并激励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机制。在科学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创新平台和基地享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和人员淘汰制。创新平台和基地在可支配财务中,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自主决定分配方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术带头人在创新平台和基地发挥管理作用,XX大学将实行主任负责制、责任教授负责制和“资源、目标、任务挂钩”的动态考核机制。——创新平台和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XX大学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科学研究室和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科学研究岗位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管理支撑岗位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以及《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创新平台和基地的管理。创新平台和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创新平台和基地严格贯彻执行“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八字方针,将按照国家有关建设管理方法,建立理事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创新平台和基地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创新平台和基地将采用竞争的方法,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主任。——创新团队/研究室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在创新平台和基地中,将按照遴选的研究方向或子项目成立研究室/创新团队,并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研究室/创新团队将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进行管理,既是创新平台和基地的科研单元,又是院系的教学单元。配合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创新平台和基地将与院系一起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为了充分支持责任教授领导研究室和创新团队,确保建设期内子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后围绕子项目开展研究,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建立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对进入科技平台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只是从是否积极参加课题申报和国内外学术活动,是否积极科学论文投稿,以及是否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格性的基本考核。作为创新平台和基地资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建创新团队成员的总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责任教授的研究室,可以以其它方式聘用更多的人员,但这些人员不属于“985工程”的资助范围。在符合所属创新平台和基地制定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岗位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的上岗条件的前提下,责任教授有权动态更换创新团队的成员,以营造竞争和流动的开放环境。——滚动考核、动态管理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实行“资源、目标、任务挂钩”的两级(平台与研究室)分层负责制。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对各个子项目和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从建设阶段起,将按照责任教授论证时提出的子项目、研究室和创新团队的年度建设目标,逐年实行滚动节点考核,并根据完成情况核拨下一阶段的各类经费。科技创新平台将按照各个责任教授签订的合同,重点考核各个建设子项目/研究室/创新团队的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暂停或取消某一建设子项目。创新团队的考核主要依据建设启动以后取得的进展。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考核所建立的团队是否进入国家和部省级创新群体/团队资助计划,研究人员是否申请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各类人才资助计划,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成绩。在科研成果方面,主要考核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委托的重大应用开发任务、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等标志性成果并从国内外权威会议和重要学术/行业协会的任职等方面,考核创新团队/研究室在国内外的位置和影响。2.队伍建设项目(1)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及技术支撑队伍现状我校现有教师、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接近5900人,形成了以院士、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为核心的若干学术团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壮大,已经是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主体。自合校以来,通过不断培养、调整和引进,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注重培养,积极引进,带头人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鼓励学术创新和突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才提供了有利条件;“985工程”和“211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术团队建设和学科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人才组合,在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和提高学校整体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管理人员1790人。在党政管理的重要岗位上服务的,大都是从具有奉献精神、素质好、业务好的干部。在主管教学科研的院系的一线岗位上,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熟悉学科情况的教授型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4410人,其中2390人是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工程或实验技术人员。多年来,XX大学特别注重培养一支学科交叉的技术支撑队伍。技术队伍的相对稳定在学科建设、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应用型研究开发项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十·五”以来,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在“985工程”一期和“211工程”一、二期的基础上又对原有规划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随着新一轮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强校战略的提出,特别是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对学校的人才工作又是一次巨大的推动,围绕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正在制定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体的人才强校战略规划,整合有效资源,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实现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到2010年,教师总数控制在6000人左右,生师比保持在15:1以下,职师比接近或小于1:1。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各项结构指标趋于合理,多数学科学术梯队完整,有一大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大师级学者迅速成长。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形成一支以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龙头,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全面优化,适应教学、科研及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在国内达到较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学风扎实、基础雄厚,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结合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和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在本项目执行期间,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培养和引进两院院士4-5人,院士总人数达到15人左右;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总数达到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第一层次人才总数达到80人左右;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第二层次人才达到150人左右;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获得相关计划和学校资助的青年骨干教师累计达到800人规模;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达到10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在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平台和基地要达到90%以上。——管理队伍规划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形成科学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和健全、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各级管理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优化管理人才队伍的结构,改善年龄、知识结构,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选拔具有教育、管理和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同时要选拔学有成就的优秀学者充实到领导岗位。通过努力要造就一支高素质、懂管理,富于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队伍;不但要培养学术大师,也要出现一批既是学者又能把握方向、统领全局、善于大学管理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专业技术支撑队伍规划围绕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有目的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高起点的选拔和补充;加强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的培训,对现有人员实施针对性的素质提高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重视对梯队关键岗位人才的层次提高、目标培养与引进,有计划地选拔重要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通过岗位聘任、业绩考核等措施,逐步调整队伍规模和基本构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合作观念强、技能突出,满足学科和项目研发需要,能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并能解决科研及工程和实验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支撑队伍。(3)队伍建设具体项目我校在“985工程”二期队伍建设中,将重点实施如下五个项目的建设:——国家优秀人才计划配套项目为入选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和第二层次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创新团队及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等教育部或国家层面上的优秀人才提供包括配套经费、相关工作条件和配置研究助手等方面的支持,为他们更好地完成国家任务、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创造条件。——“唐敖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项目设立以唐敖庆教授名字命名的“XX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项目,以现有或拟筹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为依托,面向国内外招聘学者,学校提供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相同的待遇和条件,建立学校层面上的学术或学科带头骨干队伍。——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调整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面向学校重点扶植的平台和基地,计划招聘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30人。利用博士后流动站汇聚高层次人才的有利条件,把博士后的推荐培养和选拔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部分,纳入高层次教师的后备资源和重要的补充渠道。每年补充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00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实施“XX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深造计划”。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基地),建立针对高层次教师的培养机制,开展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目标培养工作。重点实施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计划、以首席科学家、责任教授、主讲教授(教学名师)为重点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实行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通过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和以博士化工程为基础的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国际化水平。——高层次人才出国研修项目设立“XX大学出国留学基金”,在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国研修计划,开展对校内“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国研修项目的联合资助,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到国外攻读学位、进行博士后研究以及进行重点研究项目的强强合作或强项合作,通过开放式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的目标。(4)培养、吸引和奖励优秀人员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做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实施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核心的三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对以长江学者和各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第一层次人才进行重点扶植,配备助手、配套实验室设备经费,为他们早出成果、早上水平创造一切方便条件。对于新世纪优秀人才及相应层次的高层次教师,按照学术带头人的标准进行目标培养,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接班人选和有效的后备力量。全力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以学科为基本单位,以获得博士学位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重点,每年选拔200人进行目标管理和滚动式培养,让他们接触学科前沿,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团队的骨干。建立人才引进快速反应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相应配套措施,为其尽快构建好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开展面向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通过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围绕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训练,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重点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培养,通过岗位训练达到提高素质和提升学术水平的目的。为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特别在政策上鼓励已经做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带着课题与国内外同行在相关领域切磋交流,进行广泛的学术合作。学校也将为学者间的互换互访,活跃学术气氛,以及中青年人才参与国内外的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教师聘任制的进程,创造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条件,建立开放性、竞争型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尊重、保护创新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师目标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发挥分配制度对教师的导向作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中青年人才、创新团队和关键岗位倾斜。(5)队伍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和预算本项目建设资金总额为0.55亿元,全部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另有部分队伍建设经费含在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中。3.“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一:物质制备科学科技创新平台(1)项目概况物质制备科学创新平台的建设单位为XX大学,地点位于XX市。创新平台主要由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整合而成,融合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定位于物质制备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根据国家材料与设备领域的制备科学与技术的瓶径性难题,紧密围绕合成与制备科学这一核心和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具有国内外开放水平的物质制备科学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凝聚高水平研究人才,发展研究队伍,开展国际前沿和国内实用性研究工作。本项目建设资金总额为1.355亿元,其中计划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25亿元,地方政府共建资金0.33亿元。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进行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优秀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创新团队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费用。项目负责人冯守华,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XX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Mater.Res.Bull.副主编、J.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国际编委。在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研究方面取得创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200篇,获多项国家及部委科研奖励。(2)必要性与可行性物质制备基础科学研究在我国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材料加工和精密装备制造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撑。没有强大的物质制备科学的长期积累和高水平人才储备,我国高科技材料、试剂和精密装备工业将面临严重的后劲不足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物质制备科学主要是创造与制备新物质和新材料,提供有效的制备策略和技术,解决新物质与新材料生成过程的理论问题,创造与开拓物质和材料制备中的定向性、原子经济性、高效性以及条件的温和性,发展绿色制备过程。物质制备科学是化学的核心科学,是材料科学的关键,是能源、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XX省化工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汽车核心部件的材料大部分需要引进,光电子材料的合成和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亟待发展,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物质制备科学方面的储备和相关高级人才的不断吸纳。物质制备科学创新平台的建立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结合,立足东北地区形成一个物质制备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并培养一流的物质制备科学方面的人才,对促进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创新平台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制备科学国际发展前沿,从先进制备科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入手,以学科交叉为突破点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特色是发挥我们在新材料合成化学、极端条件制备科学、超分子功能体系组装以及材料设计与计算化学的优势,集中解决制备科学中的共性问题。在新的科技生长点上搭建知识与科技创新平台,为我国能源、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支撑、提供有效的制备方法和路线、提供制备科学的人才储备,使我国在21世纪的物质制备科学竞争中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3)国内外该学科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国际上对合成与制备科学技术研究愈益重视;最近几十年来新化合物的合成速度愈益加快。例如,在上一世纪初每年平均合成的新化合物约为6.6万种,但到目前年平均合成量已达到了百万种。新的合成与制备方法、手段层出不穷,已从经典的常温常压合成发展到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包括超高压、超高温、模拟宇宙空间环境、超低温、强磁场、强激光及强电场等。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可以形成多种多样在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及新物相与物态。另一方面,开发新型原子经济,选择性高,条件温和,副产品少的定向合成反应愈来愈受到制备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物质制备科学方面在近二十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个别方面我们也创造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业绩。但从整体水平上讲,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特别在一些复杂分子或功能体系的合成和大量极端条件下高难度制备以及制备理论方面,我们还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物质制备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缺乏大量极端条件下的合成与制备方面的设备,不适应当今科研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科研经费投入分散和不足,不利于集中解决物质制备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4)建设项目已有工作基础物质制备科学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化学学院的骨干研究力量,吸纳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一期重点支持的学科,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具有相当规模的创新平台。现有实验室已具备比较先进的研究设施和技术条件,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价值0.7亿元人民币。该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汇集四位院士,四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九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20余项。此外,创新平台在化学试剂、特种功能材料、特殊催化剂和精密制备仪器等的开发应用方面亦取得过重要的成果。现有实验室主持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省部委重大和重点项目等百余项。实验室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实验室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0余篇。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方法与理论、功能材料的温和与极端条件下合成、特种聚合态与聚集态的制备、复合材料的组装以及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中心研究课题为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基础理论,是物质和材料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聚合物的层状组装、有机无机纳米微粒复合与组装、基于分子识别构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人工酶、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单分子力谱及其它相关谱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创新平台中拟组建的研发部(R&D)包括特种工程塑料、微波等离子体制备、组合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沉积技术等研究集体。(5)本项目队伍状况和人才培养能力创新平台现有固定人员16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教授76人(博士生导师5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8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副教授23人,讲师26人,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10人。近五年来,创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毕业博士300余人,毕业硕士400余人。在培养毕业的人才当中,有的荣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等;有的在国内外研究机构成为重要学术骨干并在各自的研究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创新平台固定人员将达到200人左右,其中固定研究人员160人,技术支撑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40人。在固定研究人员中,具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为4:3:3。固定研究人员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有一定甚至重要影响的中青年骨干占研究人员三分之一以上。创新平台流动人员将达到600人左右,其中兼职教授和高级访问学者5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5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人左右。(6)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平台在建设期内实现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有关院系骨干力量的实质性融合,实验大楼的建设以及相关学科及研究方向的整合;建设目标为实验室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扩充,大型和超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在基础研究方面,注重学科交叉与合作,争取做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应用研究方面开发出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尤其是军工配套产品材料,药物中间体等,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立一个对国内外开放的研究平台,力争短期内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本项目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无机材料和物质的合成与制备化学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领域在化学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主要研究无机化合物和材料的结构多样性、无机合成反应的原子经济与定向性以及无机合成反应的机理。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机材料或新物质是创新平台今后研究重点之一。②物质制备及相互转化的理论化学计算研究以材料、环境、生命科学以及高新技术为背景,通过对复杂化学结构的成键规律和不同层次化学过程的选择规律和控制途径的研究进而达到新型功能分子和材料的理论设计。利用高精度计算机和服务器,进行理论计算和模拟,开展分子和材料设计,进而建立理论化学计算程序库平台。③超分子材料制备与结构化学总体定位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并以超分子结构与功能材料作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包括:超分子结构及其谱学的研究,超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超分子体系与化学生物学。④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分析仪器、光电子器件、药物中间体、有机试剂和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设计合成出具有特定结构的、特殊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物质制备过程的实时、原位监控技术与仪器。物质分析与表征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研制和开发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催化剂尤其是具有不对称合成功能的催化剂。(7)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条件接受国外访问学者、聘任外籍教师、招收外籍博士生和博士后计划。在今后几年内,推动并主办首届国际物质制备科学大会,举办国内学术会议和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专题研讨班和培训班,以此促进我国制备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人才培养。在青年人才的吸引和选留方面创新平台要建立严格的考察制度。特别突出的年轻学者可以受聘为特级和一级教授。而对更为年轻的学者创新平台在聘任后将通过派往国内外先进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的方式使他们的研究视野得到扩大,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创新平台还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研究条件,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高级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鼓励各部研究人员或在各部内部,或跨部交叉就共同的研究兴趣或重大研究课题组成创新研究群体。(8)建设方式创新平台拟设立化学材料物质制备科学部、超分子功能体系制备科学部、新物质设计与理论计算科学部、研制与开发科学技术部以及公共仪器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部等五个部。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分三步:第一步为实现已有单位的实质性整合;第二步为初步建立一个对国内外开放的研究平台;第三步为建立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物质制备科学研究中心以及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创新平台涵盖XX大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即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还包含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是融合校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备科学的研究力量,综合相关国家重点学科,把相对分散在各自学科研究中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从事高水平研究,汇集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创新平台。同时也必将带动现有重点学科的积极有利的发展。平台拥有的资源为整个创新平台所共有并对国内外开放。同时,定期向国内外设立开放联合基金和开放课题,吸纳各类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来创新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并享用创新平台的资源;创新平台也鼓励和接纳各类研究人员自带研究项目和经费,利用创新平台的公共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创新平台依托于XX大学,是拥有人、财、物自主管理权限的独立科学研究实体。XX大学将全力支持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并积极做好科技、财务、人事和信息的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9)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资金预算物质制备科学创新平台围绕物质制备科学,以建设超一流的研究平台、实验技术平台为目标,计划在物质和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测定、性质和功能检测、理论计算、开发中试五个方面购置和研制一批一流的专用和公用仪器设备。目前已拥有仪器设备0.7亿元,拟再投入约0.8亿元购置或研制新型先进仪器设备。计划招聘、引进30名左右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特级教授,一级教授,青年学术骨干),同时稳定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本项目建设资金总额为1.355亿元,其中计划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25亿元,地方政府共建资金0.33亿元。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进行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优秀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创新团队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费用。(10)本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平台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制度:为了促进创新平台更好地发展,作为制度,创新平台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创新平台发展建设规划;对人力、学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对研究方向、科学基金、科技项目咨询和评审进行指导、协调、决策。人力资源调配制度:为了充分体现人才汇聚的优势,实施全员聘任制度。创新平台人力资源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两部分组成,岗位分研究、实验技术和管理三种类型。固定人员采取5年考验聘任制,流动人员采取协议聘任制。调配权利下放,实施下聘一级,从国内外招聘。聘用人员实行年薪制。特级教授和一级教授由创新平台评聘委员会评聘,分别享受特级和一级教授津贴。创新平台对特级和一级教授每年进行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创新平台有权提前解除特级和一级教授聘约,取消相应的津贴。特级和一级教授聘期五年,聘任期满后聘约自动解除。在特级和一级教授聘任基础上,以共同的研究兴趣或重大研究计划为纽带,组建创新研究团队,创新平台对列入教育部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团队在五年内给予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研究经费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竞争和流动,创新平台对内实施以业绩为导向、以奖励为手段,促进竞争和流动的管理制度。对创新平台各类受聘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确定业绩和奖励,确定续聘和退出人员。同时创新平台设立主任基金,重点资助国际前沿性的研究和自行研制新型仪器和设备。为了有效地实现创新平台的开放、联合,创新平台实施以课题为纽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放、联合运行制度。定期向国内外设立开放联合基金和开放课题,吸纳各类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来创新平台开展研究工作;鼓励和接纳各类研究人员自带研究项目和经费,利用创新平台的公共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工作。(11)本项目预期成效分析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物质制备科学研究中心以及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使创新平台不仅在基础科研方面,而且在应用研究方面快速、高效地产生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重要成果。创新平台将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优势力量,本着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原则,依据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大力开展合成与制备化学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化学软件并培养高层次理论化学人才,使中国的理论化学在国际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具有光电磁特性的超分子材料的研究,并发展新型器件和芯片;加强与生物体系的结合,研究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并将组装方法拓展到与病毒、疫苗等相关的方面。建立一个包括特种工程塑料的基础研究、中间试验、工业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等部分的集团,以企业运行机制开展特种工程塑料、分析仪器、药物中间体的研发工作。建设项目二: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概况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汽车平台)主要建设单位是XX大学,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参加共建,建设地点位于XX省XX市。主要研究实验条件平台位于XX大学南岭校区。汽车平台以现有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XX大学内部的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和辊锻研究所,以及农机与车辆测试中心,遴选、凝聚和整合了其中的优势研究梯队和实验资源。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将对汽车平台积极开放其技术中心已有的先进装备,其基础部的骨干研究人员将积极参加到平台条件建设和项目研究中去,与XX大学一起,在若干个研究和技术领域,共同形成若干个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优势研究条件平台和具有明显优势的研究队伍。从建设期间开始,一汽集团每年将提供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基金,重点投入到与一汽技术中心提升自主开发能力的目标相一致的、指定领域的、指定项目的研究。汽车平台建设目标主要是建成专门从事汽车工业核心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的大学研究院,争取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跨越式推进XX大学车辆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建成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新汽车学科,为XX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贡献。汽车平台将坚持“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八字方针,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经验,以及大型项目管理方式为基础,探索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研发与人才辈出、实行“资源、目标、任务挂钩”、以平台与研究室两级分层负责的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汽车平台将汇集和整合汽车平台中各原有单位的装备资源,购置和研制重大装备,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汽车整车与底盘、汽车动力与传动、汽车车身与结构、零部件先进制造和汽车新材料技术5个实验研究条件子平台。汽车平台将大力开展国际化进程的建设,引进国际汽车领域的教育与研究并重的顶级大师,在汽车创新性科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著名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促进车辆工程学科和材料加工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将汽车学科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新学科,为XX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贡献。汽车平台的总体建设规模2.4亿元。XX大学原有基地汇集的设备资源约占1.2亿元。“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计划总投资金1.2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0.6亿元,共建单位一汽集团投入科研项目资金0.6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大型装备和仪器设备购置、国际化进程建设和人才招聘引进、创新平台运作经费和创新平台专项开发研究基金。汽车平台建设项目总负责人,郭孔辉教授,男,中国工程院筹建组成员与首批院士,汽车工程领域的唯一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X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XX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以及国内外十多个学术团体的学术领导职务。曾任XX工业大学副校长、XX汽车研究所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理事长。1994年担任国际汽车工程师联合会年度学术年会的技术委员会主席。郭孔辉教授长期从事汽车悬架与整车设计,以及汽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轮胎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世纪60~70年代曾先后主持完成我国第一批8×8等高越野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一汽、二汽的汽车底盘试验室的筹建和十多套试验设备的设计研制工作;二十世纪80年代组织承担完成了国家、行业和一汽集团的新型汽车开发、研制工作;二十世纪80年代末开始,倡导推进汽车产品数字化开发技术,提出建设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建议,并负责总投资2500万元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首台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研制和开发。(2)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升汽车自主开发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汽车设计与制造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上,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都有发达的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缺乏系统完整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我国多数汽车厂家采取合资形式,生产国外车型的现状。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呈现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沦为国外汽车品牌的制造和集散点。这严重制约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汽车集群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建设汽车平台,瞄准国际前沿技术,重点研究汽车整车底盘、动力传动、车身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实验,以及汽车材料与加工等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突破形成汽车自主开发能力所必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我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的“实心化”进程,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XX汽车基地发展、振兴XX老工业基地。XX省XX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的汽车城。第一汽车集团一直是国内汽车行业的最大的,也是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汽车企业,在商用车方面具有五十多年自主开发的基础和优势。在振兴东北老工业的历史机遇中,XX省制定了建设以汽车为首的五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XX大学工学部(原XX工业大学),在汽车整车与底盘设计、发动机设计、车身设计、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以及汽车材料与工艺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和技术积累优势。在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相结合的历史时期,依托XX大学和中国一汽集团,建立汽车平台,将大幅度提升XX区域的汽车产品研究和开发能力,为XX市围绕一汽建设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国际汽车城,为XX省建设汽车产业基地,为我国实现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强国战略做出重大贡献。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汽车学科。汽车平台依托和交叉的主要学科包括车辆工程和材料加工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交通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等省重点学科。汽车平台的建设主要是聚集XX大学相关学科中,长期围绕汽车工程从事研发的优势梯队和资源,消除了原先以车辆工程(二级学科)发展汽车的缺陷,有机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优势。汽车平台的发展也将同时推动相关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和大幅度的提升,建成一个跨学科领域的全新的“大汽车”学科,也将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3)国内外该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汽车设计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都集中在汽车产品的数字化开发。全球汽车工业经历了一场波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汽车工业的技术研发活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革命性转变。各大汽车公司为了赢得市场和用户,都不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掌握虚拟样机动态仿真和网络并行工程等创新技术。继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丰田的精益生产之后,以虚拟样机动态仿真和并行工程为核心的汽车数字化开发可以说是最具革命性的重大技术进步。石油资源匮乏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形成的环境污染是制约汽车工业发展的两大瓶颈问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动力传动系统的先进性。在汽车动力与传动研究领域,世界汽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开展新型汽车动力能源和汽车发动机降低排放的综合控制,以及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无级变速,牵引力控制等新型的传动系统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目标是推出新一代轿车的燃料经济性接近或达到3升/百公里,排放指标达到欧洲4号标准或“零排放”。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正在面临着激烈的挑战。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产品的更新换代迅速加快,生命周期逐渐变短,越来越要求汽车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对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精密、高效、柔性化与智能化先进制造技术的需要更加迫切。汽车零部件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推动汽车工业进步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应突出自主创新,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汽车零部件的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采用自主创新的工艺及成套设备来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二是要求产品性能高、流程短,从而降低整车的价格。在汽车材料工业中,材料轻量化与高性能化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和水平提高主要依赖于新材料的更新和发展。由于新材料的发展目前日新月异,将其尽快开发应用而成为新型汽车材料,提高汽车零部件的性能,是提升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为薄壁高强度钢、铁材料,采用铝合金代替钢、铁材料;镁合金和塑料代替铝合金与钢、铁材料,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及耐磨、耐热性、耐蚀性等,最终实现汽车材料轻量化和高强度化,降低自重,从而降低油耗,以满足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大国和地区,都集中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组织各自的汽车工业、交通行业、军方和科研院所等,组建多种形式的国立研究队伍或机构,从事汽车整车的性能匹配、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技术、先进底盘系统及其控制技术、新一代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车身现代设计与制造方法、关键零部件的环保高效低成本制造技术,以及汽车新材料、新工艺等汽车领域的共性核心先导技术(或称竞争前技术)的研究,目标提升各国的新一代汽车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制造方法和核心竞争能力,抢占具有高额利润的全球化汽车大市场。(4)建设项目已有工作基础汽车平台建设项目原有的主要研发基地包括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XX省车型研究与开发中心、XX大学汽车研究所、XX大学汽车液力传动研究所、XX大学空气动力学研究所、XX大学内燃机研究所、XX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以及XX大学辊锻研究所。目前,上述研发基地拥有研究和实验用房27000平方米,大型实验研究设备资产达近3亿元。平台获准建设后,汽车平台将对上述基地的人力和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共享和开放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共建单位一汽集团也将对汽车平台开放其技术中心基础部所拥有的国际一流研发装备。近五年来,XX大学的上述主要研究基地共同承担国家973项目5项、国家863计划18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2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8项、重大项目各2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项、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项、人事部回国创业人员重点项目4项;科技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16项,其他部省级科研课题13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项,其中已经授权18项。发表SCI、EI论文586篇、其他国内外重要学术论文721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1500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在“世行贷款”大学学科测试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期等项目建设期间,汽车学科一直追踪世界汽车技术前沿,在国内率先引进、研制和开发汽车整车与总成性能匹配所必需的重大装备,诸如汽车振动与噪声测试中心建设(3000万元)、中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2380万元)、四轮汽车底盘测功机及整车排放分析设备(1000万元)、汽车T型传动实验台(400万元)、发动机瞬态测功机及排放测试系统(600万元)、平板式多功能轮胎动态特性试验台(150万元)、高速轮胎动态特性试验台主体建设(135万元)、汽车悬架与转向实验台主体(150万元),以及中国首台汽车专用风洞主体加地面效应模拟系统等建设(2000万元)。上述各项重大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一方面为国际前沿领域技术的探索提供条件,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汽车行业进行了开创性的应用开发,成为行业掌握先进开发技术的源头和示范。“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高速轮胎动态特性试验台”,以及“汽车专用风洞”是进行汽车产品数字化开发必不可少的大规模装备。目前,除几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集团之外,世界汽车领域的大学与研究中心,都没有一家同时拥有上述装备。综上所述,汽车平台已经拥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优势研发基础,有条件为提升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增强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作贡献。(5)本项目队伍状况及人才培养能力新组建的汽车平台计划拥有固定工作人员共210人,其中研究人员180人,技术人员20人,专职管理人员10人。目前,从近1000人的原有基地中遴选形成的创新团队成员共1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96人(博士导师71人)。在中青年研究和技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9人,约占研究人员总数的6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XX省省政府授予省管优秀专家4人,XX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汽车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玉泉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为创新团队/研究室的责任教授,以年轻教授为中坚,结构梯队合理、蓬勃向上、具有攻坚能力、稳定精干的科研队伍。新组建的汽车平台具有车辆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汽车材料及现代成型技术和材料物理与化学4个特聘教授岗。具有动力机械及工程、车身工程、交通工程、控制工程和固体力学等二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能力以及设计艺术学与固体力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主要建设单位XX大学工学部为中国汽车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许多硕士、博士在汽车大型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中已成为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及重要技术决策人,表现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6)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对大学研究院的定位和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特点,以及原有的研究基础与特色,汽车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XX大学与一汽集团在汽车设计与制造、关键零部件材料和加工等学科的优势,重点开展汽车整车匹配技术、先进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欧4达标的排放技术、轻量化技术、快速试制技术等国际前沿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民用和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广告服务合同模板
- 供应商合同中的供应商价格条款
- 销售总代理合同书
- 牛羊养殖者购销合同
- 展览展台活动策划服务合同
- 迟到问题解决保证书
- 解除房屋买卖合同应注意细节
- 歌手演出协议书
- 版房屋买卖合同版版版示例
- 摄影器材捐赠意向书
- 2023年中国石化招聘笔试真题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7分)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制图习题集参考答案(课堂PPT)
- 卫生部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
- 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含答案解析).doc
- 销售商品调查明细表
- 工程四新技术应用
- 小儿常见眼病的诊治与预防PPT参考课件
- 银行税收自查报告(共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