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六章二节糖尿病4_第1页
五篇六章二节糖尿病4_第2页
五篇六章二节糖尿病4_第3页
五篇六章二节糖尿病4_第4页
五篇六章二节糖尿病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第二节糖尿病糖尿病(DM),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出现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和组织损伤,如心、脑、肾、眼、神经受损,是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近10年来DM在我国已形成流行趋势,发病从30年前的0.6%上升到现今的5%,大城市为10%;全国DM总人数现近3000万,其中约95%为2型DM,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目前我国2型DM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病率达7%~10%。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有关。1、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因素,是1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遗传因素:单卵双生子长期跟踪,其发病一致率高达50%;双亲患1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率为2%~5%,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及饮食因素。病毒感染最相关,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上呼吸道及肠道感染。自体免疫:90%的1型患者,血中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B细胞表面抗体(ICS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抗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IRAA)等。2、2型糖尿病

遗传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首要病因之一。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2型中更为重要。单卵双生,患2型糖尿病一致率为90%;双亲1人患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率为5%~10%;父母皆患,子女的患病率达5%~22%,糖耐量减退者占42%~62%。为多基因、多环境综合致病。

2型患者基本特征,为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

环境因素:流行病研究,包括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

胰岛细胞破坏,导致了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是1型糖尿病的首要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胰岛素不能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胰岛素不能正常降低血糖,胰岛素敏感度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

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了“葡萄糖毒性作用”,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原因。二、病理

1、1型糖尿病:病理变化特征为,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胰岛炎。病程短于一年死亡者,B细胞数量为正常的10%。约50%~70%患者病理有胰岛炎。

2、2型糖尿病:病理特征为,胰岛淀粉样变。90%患者有胰岛淀粉物质沉积、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胰高血糖素分泌细胞增加。

3、病理改变:

⑴动脉: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中、小动脉硬化;

⑵微血管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的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肾: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其具有特征性;

视网膜血管:血管玻璃样变性、小动脉硬化;

外周神经和自主神经:神经轴突变性;

⑶肝:脂肪沉积,引起脂肪肝。三、临床表现

1型糖尿病:多在30岁以前起病,起病较急,症状明显,有酮症倾向。

2型糖尿病:为40岁以上的成人或老人,起病慢、病情轻,体检时、或有并发症时才发现。1、代谢紊乱症候群

渗透性利尿:

多尿:失水性消渴,思饮;

饥饿:体内缺乏能源,饥饿多食;

消瘦:蛋白质、脂肪消耗增多,体重减轻。以上形成了“三多一少(多喝、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临床症状。2、并发症⑴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DKA):胰岛素不足、升糖激素升高,引起糖、脂肪、蛋白代谢紊乱及水电解质失调,呈胰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综合症。起初,多尿、烦渴、乏力加重;随后,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丙酮气味,即失代偿阶段;最终,严重失水,致尿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脉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昏迷。实验室:尿糖、尿酮阳性;血糖、血酮升高;尿素氮、肌酐升高。高渗性昏迷(NHDC):因严重脱水,导致嗜睡、烦躁,抽搐,病死率高。

实验室:血糖明显升高,尿糖强阳性,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⑵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缺血、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间歇性跛行,肢体坏疽,多脏器受累。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为成人失明的原因。肾病变:肾小球硬化症,为首位死因。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呈对称性肢端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灼热、感觉迟钝等,后期因肌张力减弱,出现垂足;自主神经病变,出现瞳孔缩小或不规则,对光反射消失,出汗过多或过少。皮肤:水泡病、脂性渐进性坏死等。感染:皮肤或粘膜感染。常发生疖、痈,尿道、生殖道感染;易患结核,且容易恶化。

下肢溃疡、坏疽:糖尿病足。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颁布的诊断标准:

1、临床分类新标准

1型糖尿病:B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包括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两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B细胞缺陷并存;

妊娠糖尿病(GDM);

其它特殊类糖尿病:已知明确的病因。包括胰腺内、外病因,及继发于其它疾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四、糖尿病诊断分类2、现行糖尿病诊断标准

⑴正常的血糖水平(血浆血糖):

空腹血糖(FPG):3.9~5.6mmol/L;

餐后血糖(PPG):定为早餐后2h血糖<7.8mmol/L。

⑵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多饮、多尿,无原因的体重下降,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FPG≥7.0mmol/L(≥126mg/dl);

OGTT,2h血糖≥11.1mmol/L(≥200mg/dl)。具备以上其中一项,即可疑糖尿病,另一天再次具备其中任一项者,即可确诊。其它诊断标准:有典型症状,一次血糖结果异常,达到以上标准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至少2次不同时间测血糖,结果达到诊断标准;FPG在6.1~7.0mmol/L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OGTT,2h血糖在7.8~11.1mmol/L,称为糖耐量减低(IGR)。统称为“糖调节异常”五、实验室检查1、尿糖测定:测定阳性者,称尿糖阳性。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2、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并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但又未达到诊断标准者。

取空腹血糖后,饮用75g葡萄糖粉,儿童为1.75g/㎏,服糖后,测1h、2h、3h血糖值。正常,2h≤7.8mmol/L;若2h后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2h后在7.8mmol/L~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4、尿酮测定:尿酮阳性。新发现者,提示为1型糖尿病;治疗型病人,提示疗效不满意。5、糖化血红蛋白Alc(GHbAlc)测定:为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正常值为4%~6%。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水平,国际金标准正常值:<6.5%6、自身抗体测定:1型患者多为阳性,2型患者多为阴性。六、治疗

原则: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措施个体化。1、糖尿病教育:终生性的教育。期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的主动配合。应普及糖尿病知识,增长患者自我保健技能。2、饮食治疗:要严格长期的执行。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餐次;低糖饮食,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20%~25%,蛋白15%~20%。3、体育锻炼:每天30~60分钟有规律的运动。4、降糖药治疗:⑴磺脲类: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敏感性。用于饮食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餐前半小时服用。

二代: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

三代:格列美脲。

从小剂量开始,参考血糖情况进行增药。与磺胺有交叉过敏!⑵双胍类: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抑制糖元异生。对磺脲类治疗不满意时可加用;为2型肥胖病人的首选药。常用: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可单用或与磺脲类合用。⑶a-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上皮细胞的a-糖苷酶,延缓葡萄糖、果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用于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病人;对1型、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病人可加用。

常用: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⑷胰岛素:生理需要量:36~48u/d。

适应症:1型糖尿病;2型饮食及口服药效果不佳;病程长;胰岛功能衰竭;2型应激状态;并急性代谢紊乱时;本病兼外科手术;糖尿病消瘦、生长迟缓;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妊娠;继发性糖尿病原病去除后血糖仍高。

胰岛素:

短效:普通胰岛素、单峰牛性胰岛素等;

中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单峰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等。美国糖尿病学会“新三步”方案第一步:生活干预+二甲双胍,治疗三个月后若血糖不达标,则过渡到第二步第二部:三种药物组合方式:

1、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

2、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

3、罗格列酮在治疗三个月后,若血糖仍不理想,过渡到第三步

第三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把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改为强化胰岛素治疗。

罗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