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1化学反应速度
一、化学反应速度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叫化学反应速度:
W=dC/d(kMol/m3·s)例如:CO+H2O=CO2+H2(还原反应)
W=dCCO2/d=dCH2/d=-dCCO/d=-dCH2O/d本质上,燃烧反应是化学反应,其反应速度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角度来量化。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速度:W=KCn
反应级数n(燃烧反应多为二级反应)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K
阿伦尼乌斯定律:K=K0exp(–E/RT)
频率因子(前指数因子)K0
活化能E;通用气体常数R。
可以大体看出反应速度与几个关键因素的关系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W=K0exp(–E/RT)Cn
1.温度T
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到一定温度(10000K)
后,增加缓慢;
2.活化能E(分子活化所必须的分子能量)
反应本身固有性质;E高,难反应;为什么氢气容易反应?
3.反应物浓度C
浓度高,反应速度加快(与反应级数n有关);
4.反应物分压分压大即浓度也高,反应速度也加快
5.反应级数n
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2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一、链锁反应机理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属于链锁反应中的支链反应。支链反应过程中不断有中间活性产物(活化中心)产生,这些活性产物主要是自由态原子或基团。活化中心能与反应物继续反应,生成产物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活化中心,使得反应不断加快。活化中心具有高能量,其反应时所需的活化能要低得多。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2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链锁反应:
直链反应(不分支):链锁反应过程中,活化中心数量不增加,反应速度保持稳定不变。支链反应(分支):链锁反应过程中,活化中心数量不断增加使支链反应的反应速率不断加快。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2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
一、链锁反应机理1、链的形成过程---即反应物由于热力活化或其他作用而形成初始活化分子的过程。2、链的传递过程---活化分子与反应物相互化合而产生反应产物的同时,又再生新的活化分子,在分支链锁反应过程中,再生的新的消化分子数目要大于消耗的活化分子数目。3、链的断裂过程---亦即为活化分子与器壁,或与惰性分子相碰后而失去能量,活化分子销毁的过程。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二、氢的燃烧反应机理
H2+0.5O2=H2O
1.链的产生(形成活化中心)
H2+O2
2OH
H2+M2H+MO2+O2
O3+O(M为活化分子,M为惰性分子)
2.链的继续与支化(支链反应)
H+O2
OH+OE=75.4kJ/Mol
控制反应
2OH+2H22H2O+2HE=41.9kJ/MolO+H2OH+H
E=25.1kJ/Mol
H+3H2+O22H2O+3H活化中心增加,反应速度加快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器壁断链(活化中心消失)
2H(碰器壁)
H2
2OH(碰器壁)
H2O2(过氧化氢-双氧水)
2O(碰器壁)
O2
4.空间断链
H+O2+MHO2(超氧酸,一种自由基)+M
O+O2+MO3(臭氧)+M
O
+H2+MH2O+M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二、氢的燃烧反应机理
感应期1—开始阶段,得到的能量用以产生活化中心,并不提高反应速度,这一段反应速度小。
等温过程的支链反应速度绝热过程的支链反应速度(突然提速)(横坐标为时间)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二、氢的燃烧反应机理H2的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与活化能最大的基元反应(所谓谁最难反应,谁就主导整个反应过程)
H+O2OH+O
燃烧反应的控制反应为:H+O2OH+O
燃烧反应速度可表示为:
考虑到温度的影响,H2的反应速度为:可见温度对燃烧反应速度的影响非常显著。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碳的燃烧反应机理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碳的燃烧反应机理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碳的燃烧反应机理一、碳的晶格结构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碳的燃烧反应机理一、碳的晶格结构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碳的燃烧反应机理二、碳和氧的反应理论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三、碳和氧反应的络合物反应机理
根据实验研究,多数学者认同络合物反应理论,认为碳的晶界面对氧产生吸附作用,同时氧也会溶解在石墨晶格内形成碳氧络合物,碳氧络合物在氧分子的撞击或者热力作用下进一步分解生成CO2
和CO。
(1)1200-1300ºC以下O2在石墨晶格内溶解:4C+2O2=4C·2(O2)溶固熔络合物
缓慢分解:
4C·2(O2)溶
+O2=2CO2
+2CO(控制反应)总的反应为:4C+3O2=2CO2
+2CO生成物(1:1)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三、碳和氧反应的络合物理论
(2)1500-1600ºC以上时O2在石墨晶格上吸附:3C+2O2=3C·2(O2)吸固熔络合物
质点的热力分解反应:3C·2(O2)吸=CO2
+2CO(控制反应)
总的反应为:3C+2O2=CO2
+2CO生成物(1:2)
(3)1300-1600ºC(实际情况)
反应过程同时包括固熔络合反应机理和晶界面化学吸附反应机理,O2在石墨晶格内溶解生成固熔络合物的同时,也在晶格界面上被吸附形成固熔络合物。所生成的CO2
和CO的比例也将在两种机理的比例之间。
CO2:CO的比例介乎1:1到1:2之间。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4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
一、NOX的生成机理
烟气中NOX来源于空气以及燃料中N在燃烧的高温下生成,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之一。
包括
NO、NO2、NO3、N2O、N2O3、N2O4、N2O5等各种氮的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
1.NO生成机理(直链反应)
N2+O=NO+N
N+O2
=NO+O
N2+O2=2NO
–Q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NO生成速度与O2、N2浓度和反应区温度有密切关系。当有水蒸气时,N+OHH+NO
2.NO2生成机理(
NO的氧化)
O2+M
=2O+M(M为活化分子,M为惰性分子)
NO+
O+M=NO2+M
NO+
HOO=NO2+OH(HOO氢氧基-羟基)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二、NOX
生成的影响因素
(1)主要在火焰最高温度区(燃烧带或之后)生成(2)烟气在燃烧室停留时间(3)火焰中N2、O2的浓度,(控制n)(4)燃料中N
NOX的生成主要与火焰中的最高温度、氧和氮的浓度、以及烟气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有关。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三、NOX的危害性
氮氧化物的危害性表现在:
1、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NO2呈红棕色,有强烈的刺鼻气味)。
2、氮氧化物在大气的催化作用下形成硝酸HNO3。雨天形成酸雨,造成环境污染。3、氧化二氮是一种温室气体,会破坏臭氧层。4、在光化学反应下NO2可以分解为NO和O3,大气中臭氧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5、臭氧浓度超过0.1ppm、NO2浓度达1ppm时便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危害。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三、NOx的危害性
NO2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四、降低烟气中NOX的方法(1)降低燃烧温度水平,防止局部高温(2)控制过剩空气系数n(3)缩短烟气在高温区停留时间(4)采用低N燃料(5)低NOX燃烧方法:二段燃烧法烟气循环法沸腾燃烧法第八章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第八章小结1、自由射流、同心射流、交叉射流、旋转射流2、化学反应速度的定义:W=dC/d;3、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和反应物性(E);4、燃烧反应机理:连锁反应、直链反应、支链反应、活化中心(H、O、OH)5、碳的燃烧反应机理:是异相反应,反应过程包括晶界面化学吸附反应和碳氧络合反应、燃烧产物中同时包括一次产物和二次产物,燃烧速度不仅与温度、浓度有关还与介质间的扩散过程有关。6、NOX
的生成机理:烟气中的N2
和O2
在高温下反应生成NO,NO进一步氧化生成NO2,7、影响NOX生成的因素:烟气中N2
和O2
的浓度、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
燃烧过程二个阶段:着火阶段,燃烧阶段着火的概念:燃料与氧化剂均匀混合后,氧化反应使温度升高达到激烈燃烧的瞬间叫着火。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法:自燃着火和强制着火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自燃着火:
可燃混合物在整个容器内达到某个温度后,会自动着火达到燃烧状态。在可燃混合物的着火过程中,主要依靠热量的不断积累而自行升温,最终达到剧烈的反应速度的着火称为热力着火。如果可燃混合物的着火过程,主要依靠化学反应的链锁分支而不断积累活化分子,最终达到剧烈的反应速度而产生着火称为支链着火。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强制着火:
常温下,用外加热源置于可燃混合物中,向局部地区的可燃混合物输送热量,提高温度和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使之局部点火燃烧,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向其它区域扩展,致使全部可燃混合物着火燃烧的过程叫强迫着火。例如靠电火花或炽热物体来加热局部区域的可燃混合物。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自燃着火有两个条件:
(1)可燃混合物应有一定的能量储存过程。(2)在可燃混合物的温度不断提高,以及活化分子的数量不断积累后,其反应从不显著的反应速度自动地转变到剧烈的反应速度。热力着火理论基本要点:以热量平衡为分析基础。化学反应发出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反应系统中当热量的集聚达到着火温度就能着火。着火温度与燃料成分、浓度(压力)、容器壁温等因素有关,着火温度不是一个物性常数。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1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假设简化模型:封闭体系,容积V,壁面温度T0,可燃混合物温度T,浓度C,并且均匀不变。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1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假设简化模型:闭口体系,容积V,壁面温度T0,可燃混合物温度T,浓度C,并且均匀不变。
反应发热量:
Q1=qW=qk0Cnexp(–E/RT)=Aexp(–E/RT)
(kj/m3.s)系统散热量:
Q2=F(T–T0)/V=B(T–T0)
(kj/m3.s)
式中:
A=qk0CnB=F/V为常数。其中:q反应的热效应;V混合物的容积;E活化能;Cn反应物浓度;R气体常数;k0
前指数因子;T化学反应温度;对流放热系数F放热面积T0可燃混合物的初温;W化学反应速度。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1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可燃混合物的化学反应在有限空间进行时,其化学反应不断放热的同时也会向系统以外散热。在有散热的情况下,系统内部热量的增量应该等于系统放热量与散热量之差。因此,反应系统的能量平衡方程可以写为: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1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只有当系统的放热量大于散热量时才会有热量的聚集,并且温度不断升高达到着火燃烧。因此热力着火的首要条件是反应系统热量的增量必须大于0,即:
通过分析反应系统的放热和散热情况以及热量的平衡关系,可以确定热力着火点的条件和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1)平衡点1
在平衡点1以下,反应的放热量Q1总是大于散热量Q2,预混气的温度会不断升高,同时散热也逐渐增大,反应在在点1达到平衡状态(Q1-Q2=0)。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散热将会强于反应放热,过程将会重新向点1移动。在过程点1是稳定平衡点,在此点化学反应不可能自动加速,也就不可能自燃着火(其反应是等温反应)。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2)平衡点2当预混气温度稍低于T2时,由于Q2〉Q1温度就会不断下降直到点1才会重新平衡;如果温度稍高于T2,这时Q1〉Q2温度将不断提高,反应不断加速,最后产生热力着火。但这不是属于自燃着火。因为可燃混合物从T0开始升温,不可能自行超过1点,也就无法自动达到点2而着火燃烧。因此过程点2是不稳定平衡点。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3)改变系统环境温度T0
Q1=Aexp(–E/RT)
Q2=B(T–T0)
如果提高容器壁温度(预混气初温)T0,散热线将向右边平行移动,如果两条线不相交,则在任意预混气初温下始终Q1〉Q2,系统内将不断有热量聚集,混合气的温度将不断提高,反应速度不断加快直到产生着火。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4)平衡点B如果放热线与散热线相切与B点,
在B点满足Q1=Q2,当温度稍高于TB时,
反应将急剧加速而引起着火。
Q1=Aexp(–E/RT)
Q2=B(T–T0)
B点是发生热自燃的临界状态点又叫着火点,B点所处的温度TB称为着火温度,而对应于该反应的初始环境温度T0就是能够引起着火的最低环境温
度。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5)改变系统散热条件
Q1=Aexp(–E/RT)
Q2=B(T–T0)
让B=F/V减小,改变直线的斜率使与放热曲线相切,实现热力着火。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6)提高混合物压力Q1=Aexp(–E/RT)
Q2=B(T–T0)
(使A=qk0Cn提高,)
实现热力着火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在上述各种可能的热力着火条件(提高初温、减少散热和提高反应区压力)下,引起着火的温度点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着火。燃料的热力着火温度不是物性常数而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变数。实现热力着火的可能途径:
1.提高混合气的初始温度(T0)
2.改变散热条件(F/V)
3.增加可燃预混气的压力(P)
第九章预混气的热力着火
一、热力着火的过程分析
在上述各种可能的热力着火条件下,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着火温度)是不同的。因此燃料的热力着火温度不是物性常数而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变数。
热力着火温度的高低与以下各种因素有关:
燃料和氧化剂的性质(物性qEλ
K0)环境温度(T0)和压力(Cn)容器的形状和大小(FV)散热条件(F/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科普活动的开展与组织计划
- 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计划
- 跨部门合作在保安工作中的必要性计划
- 2024-2025学年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二次根式》练习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1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A4
- 《重阳主题班会》课件
- 《计价复习要点》课件
- 实习报告范文大全
- 学校创新实践报告范文
- 2025年临汾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
-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换算练习200题附答案
- T-SHNA 0003-2023 消化内镜诊疗前消化道准备
- 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音乐学艺术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洛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和答案
- 《二维材料的未来》课件
- 砂浆行业销售技巧分析
-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小课课题研究)
- 肠道门诊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